「珊瑚紅」是明朝中後期景德鎮御窯廠制瓷者熟練掌握低溫釉上鐵紅燒制後,在明初礬紅彩製作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彩釉。「礬紅」是我國制瓷工藝中很早就出現的低溫釉上彩之一,它以青礬(硫酸亞鐵帶七個結晶水)為原料,經煅燒、漂洗後製得超細三氧化二鐵粉末,然後再加入鉛粉和牛膠等,以便礬紅粉能附著在釉面上。
雍正珊瑚紅釉雙耳爐
由於該釉以三氧化二鐵懸濁體著色,所以「礬紅」又稱「鐵紅」。根據施釉工藝的不同,礬紅主要分為「描紅」「抹紅」「吹紅」三大類,後兩者色地釉較多,常被稱為「珊瑚紅」。
描紅是我國制瓷工藝中使用較早的施釉工藝。就明清御窯廠而言,初期階段生產的瓷器多使用它繪製紅彩、五彩、結合青花燒制青花紅彩以及青花五彩(包括鬥彩)等。所以,早期施釉方法以彩筆「描紅」為主,「抹紅」為輔。「描紅」一般線條感強烈、圖案精細。
宣德青花描紅海獸紋高足杯
抹紅在描紅盛行的時期就已經開始運用,但效果明顯。當礬紅彩圖案逐漸由點、線擴大為局部面時,「抹釉法」的使用明顯增多。抹釉法能夠縮短了上釉時間,上釉後色澤感較強,有些甚至呈油質感,因此也有「油紅」之稱。
乾隆抹紅紅花盅與青花盅
刷釉法的應用時間很長,即使在御窯廠掌握「吹釉法」後,不少複雜的局部釉面仍然需要使用抹釉法才能完成。
吹釉法在御窯廠普及後,因為製品釉層均勻、色澤光潤,且無刷釉痕跡,所以深受大家喜愛,即使在珊瑚紅製作中也被廣泛運用並大量燒制。
乾隆珊瑚紅地粉彩長頸瓶局部
珊瑚是海中腔腸動物珊瑚蟲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分泌形成的石灰石(即碳酸鈣)堆積而成。單體珊瑚蟲很小,一般只有米粒大。它們群聚在一起不斷繁衍,日積月累,石灰石遺骸最終形成礁石、島嶼。如果珊瑚蟲在生長過程中吸收海水裡1%左右的氧化鐵,還就會形成色彩鮮豔的紅珊瑚。
海洋中的各色珊瑚
古時珊瑚採集困難,而紅珊瑚格外光彩奪目、豔麗華貴,更顯珍貴。魏晉時期貴戚、晉武帝司馬炎的親舅舅王愷曾用南國所貢的二尺紅珊瑚與富豪石崇鬥富,但被石崇的四尺紅珊瑚所敗,成為流傳至今的「石崇鬥富」。
經典名劇《鎖麟囊》中有薛湘靈唱段:「有金珠和珍寶光華燦爛,紅珊瑚碧翡翠樣樣俱全,還有那夜明珠粒粒成串,還有那赤金鍊、紫英簪、白玉環、雙風鏨、八寶釵釧,一個個寶孕光含。」甚至有「分我一枝珊瑚寶,安她半世鳳凰巢。」之詞,足見紅珊瑚在古代的經濟價值。
紅珊瑚雕擺件
佛教中,紅色珊瑚還被看作為如來佛的化身,可以使用它做成佛珠以及裝飾神像等。明代流行的七珍、八寶紋中也有珊瑚,用其象徵富有。
為顯吉祥、尊貴,人們也把景德鎮御窯廠製作的類似發色礬紅色地釉稱為「珊瑚紅」。從文獻資料看,「珊瑚紅」這個概念產生的時間比較晚,民國初年廣州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中有:「今就最流行之色而試以系統別之。紅(付紫):祭紅、霽紅、積紅、醉紅、雞紅、寶石紅、朱紅、大紅、鮮紅、抹紅、珊瑚、胭脂水、胭脂紅、粉紅、美人祭、豇豆紅、桃花浪、桃花片、海棠紅、娃娃臉、美人臉、楊妃色、棗紅、橘紅、礬紅、翻紅」,文章對「珊瑚紅」沒有詳細解釋,從所列品名很詳細可以推斷其中不少名稱很可能為同類製品的不同發色。
雍正珊瑚紅碗託
隨著制瓷業的發展,珊瑚紅釉製品越來越複雜。施釉從局部到整體,甚至增加金彩裝飾,與五彩、琺瑯彩、粉彩等結合,組成創新混合彩瓷。
清代單色釉盛行時,珊瑚紅單色釉器也不例外。除了這些簡單的色釉瓷外,御廠制瓷者還將「描紅」「抹紅」以及「吹紅」等任意結合,製成繪畫與色地釉相結合的單色製品。
乾隆礬紅地白花纏枝蓮紋碗
彩制瓷者還在一些單色珊瑚釉上裝飾金彩,達到錦上添花效果,使器物更加富麗堂皇。在沒有掌握金粉繪畫裝飾之前,元、明代器物上的金彩是使用金箔粘貼在釉面上然後烘烤制的。這樣的金彩瓷器較易脫落,並且線條生硬。清代之後,制瓷者使用金粉調和,再用筆繪在器物上,因此器物線條靈活細緻。
明末紅地金彩纏枝蓮紋碗(民窯)
此外,也有使用珊瑚紅地混合彩的,以珊瑚紅作底色,繪以琺瑯彩、五彩或粉彩等,器物會顯得更加絢麗。一般而言,該類器物的造型設計、製作以及繪畫都相當精緻,可以代表明清珊瑚紅製品的最高水準。
來源丨典藏君
編輯|中國陶谷微信編輯小組 念響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