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紋,作為明清陶瓷裝飾的常見紋樣,其高風亮節的品質為古代文人們所推崇。竹為常綠植物。在《詩經》中描述到:「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竹修長挺拔,有昂揚絕俗之姿;疏朗瀟灑,有曠達君子之態;蒼翠蔥蔥,四時常綠,有傲霜鬥雪之志;下實上虛,中通外直,有律己虛心之操,因而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竹既是高風亮節,剛正不阿的象徵,又是謙虛淡泊,瀟灑俊逸的化身。白居易在《養竹記》中,從本固、竹直、心虛、節貞四個方面概括了竹的高尚品格。
宋代的瓷器上,已見有零星見的竹紋。元代時竹紋多在蕉石瓜果圖中作為輔助紋飾,竹葉大小參差,竹枝上有藤蔓纏繞,別有韻味。其畫法是一筆點劃,竹枝瘦勁挺拔,竹葉繁密肥潤,與明初雙勾填色的繪法截然不同。
宋 黃釉黑彩竹紋瓶
明代竹紋多與松、梅組合為完整的歲寒三友紋飾,也見有與桃、梅、石組成的紋飾,單獨的竹紋十分少見。明代永樂時期,匠人採用雙勾填色的繪畫手法描畫竹葉,並以濃重的青花鈷料勾線及葉筋,竹紋的整體形象肥大密集。
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
明代宣德時期的竹紋器物基本繼承了永樂的竹紋繪畫手法。永宣時期的青花鈷料有暈散,表現出層次感。這一段時期的竹紋還與洞石等組合為統一的畫面,其布局疏朗,運筆嫻熟,畫法為勾線填色。明末竹紋極少出現,常與松樹、梅花相結合,繪畫較為草率,採用勾線平塗繪法,無明初竹紋的層次感,青花色澤略為泛紫。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紋盤
清代單獨以竹作主題紋飾的器物較多,尤以康、雍、乾三朝十分常見。
順治朝裝飾有竹紋的器物極為少見,竹葉畫法繼承了明代雙勾填色的技法,層次不甚清晰,青花瓷發色濃豔而含紫,但釉質較為細膩,白中含青。
清康熙 鬥彩竹紋竹節式蓋罐
清代康熙時期竹紋呈現出竹幹粗壯,竹葉茂盛,富有生機勃勃的氣勢。這大概與康熙帝以身作則,常年筆耕不輟,喜好文房用具,提倡文治有關。此時的竹紋還刻意追求竹子的搖曳風姿,所採用的雙勾填色的畫法要比順治時期更為精細。在釉質滋潤光澤,胎質潔白細膩,淺淡的青花呈色的映襯下,竹紋瓷器美輪美奐,構圖疏朗大方,層次感強烈。
清雍正 琺瑯彩松竹梅紋瓶
清代雍正官窯單獨以竹為主題紋飾的器物較常見,其畫工極為工整細膩,與實韻味濃鬱,色彩生動逼真,詩書畫獨步整個清王朝。
此時的鬥彩器物繪工精湛,雖色彩不及琺瑯彩的豐富絢美,但清新淡雅,別有一番情趣。其構圖也有較為飽滿的裝飾風格,竹葉繁密,很有層次感。
清乾隆 御窯珊瑚紅蓋雪碧竹蓮子碗 (一對)
乾隆官窯竹紋相比較雍正時期更為常見,繪工較為灑脫自然,精細,層次感較好。有所不同的是竹葉較前朝更細長,竹節要略為短。
嘉慶朝竹紋器物較少,其粉彩器物承襲乾隆朝裝飾風格,喜用開光技法,繪工卻不及乾隆時期。而瓷雕工藝較乾隆朝有了明顯進步,層次感強,雕刻細膩真實,竹枝挺拔,竹葉搖曳,遠近層次清晰,細微之處的裝飾手法處理也一絲不苟。
清嘉慶 鬥彩竹紋盤 (二件)
道光和同治兩朝竹紋陶瓷器物較多見,竹葉繪製不夠清晰,缺乏質感,多為互生,沒有生活的真實體驗感。道光時期的雕竹紋器物,竹葉稀疏,雕工遠不及嘉慶時期的精細,層次感較差。同治朝雖然只有13年時間,但曾為大婚生產出一些竹紋器物,圖案化傾向尤為明顯,竹葉多為橫向排列,沒有竹葉扶疏之感。
清同治 黃地粉彩叢竹紋奓鬥
光緒時期的竹紋以珊瑚紅地留白較為常見,官窯紋飾構圖疏朗,色彩豔麗純正,竹節清晰,竹枝強勁有力,細微之處十分明顯,竹葉大而飽滿,藝術水準較高。
清光緒 青花松竹梅杯 (一對)
宣統朝竹紋器物倒不多見,但也承襲前朝舊制的色地留白紋飾,多數並不刻畫竹節,但蒼翠的竹枝較前朝要更美好;瘦勁的竹枝極為流暢,竹葉的層次感較好,通過大小變化而產生遠近之分。此時期的竹紋有水墨畫韻味,竹葉細長而尖。
竹與梅、松被古人冠以「歲寒三友」之名,又與蘭、梅、菊並稱為「四君子」。古代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長特性賦予人格化的高雅、純潔、虛心、有節、剛直等精神文化象徵,通過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
來源丨典藏君
編輯丨中國陶谷微信編輯小組 念響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