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道—古董珍玩專場, 以瓷器為開篇,分別引出竹木雕、琺瑯、印章、家具等多個門類的拍品。所示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很多性價比頗高。更有不少值得珍藏和深入研究的拍品,如本專場封面清乾隆 粉青釉弦紋長頸八稜瓶,出自臺灣鴻禧美術館,頗值關注。
1814 清乾隆 粉青釉弦紋長頸八稜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篆書款
展覽:1.2006年10月21日岐阜縣現代陶芸美術館。主辦方:岐阜縣現代陶芸美術館、朝日新聞社、岐阜新聞;2.2007年1月20日茨城縣陶芸美術館。主辦方:茨城縣陶芸美術館 、朝日新聞社;3.2007年4月14日山口縣立荻美術館。主辦方:山口縣立荻美術館浦上紀念館、YAB山口朝日放送;4.2007年7月31日東京會場涉谷區立松濤美術館。主辦方:涉谷區立松濤美術館。
出版:《景德鎮千年展》圖版44 P65。朝日新聞社出版2006年10月出版。
來源:臺灣鴻禧美術館
H:21 cm.
RMB: 1,800,000-2,200,000
整器作八方造型,撇口,細長頸,圓扁腹,製作規整,式樣古樸挺拔,頸部、肩部各以兩道弦紋裝飾,為單純的器身增添變化,更顯雅致之姿。全器滿施仿汝釉,釉質肥厚滋潤。多稜造型瓷器製作難度很大,由於採用拼接成型,成品率低,往往有「一方抵十圓」之說,在各種造型的清代官窯瓷器中尤為珍貴。
盤口八稜瓶器形始自宋代,乾隆時期加以新的變化,釉色多樣,除仿哥外,還見仿官、仿汝、粉青、爐鈞、青花等多種釉色,皆為官窯陳色佳器,體現了乾隆帝好古兼能創新的風雅情致。
瓶為八方,取象於八卦。即乾隆所謂「古聖觀象,意在筆前,卦雖畫八,理具先天」。這一寓方圓於一體的八方造型為乾隆所喜愛,體現了小中現大的宇宙觀。在仿古硯臺的設計和瓷器設計中常有使用。
參考:香港蘇富比,2010年4月8日,編號1922,成交價RMB 2,024,000香港蘇富比,2005年10月23日,編號0328,成交價RMB 3,688,800
1815 清乾隆粉青釉葫蘆瓶(帶原蓋)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參閱:1.《清代瓷器賞鑑》第154頁,圖195,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2.《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下)》第258頁,圖296,北京出版社,2004年;《徐氏藝術館·陶瓷IV·清代》圖37;3.《中國清代官窯瓷器》第341頁,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
H:36 cm.
RMB: 1,500,000-2,000,000
此器仿天然葫蘆之造型,器蓋為瓜蒂鈕蓋,器身為雙節葫蘆造型,底足臥足,足部外圈支燒處澀胎,造型飽滿。瓶通體內外滿施粉青釉,釉面勻淨光澤,釉汁肥腴,釉質細膩,與玉質之瑩潤如脂殊無二致,光華內蘊,臻於純美。通體光素無紋,所施粉青一色,溫潤厚腴,秀美天成,淡淡的嫩翠色,予人無限嬌美之感。內底以青花藍彩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整體端莊秀麗,施釉技法嫻熟,素雅可人,為乾隆時期的典型器。葫蘆在我國栽培歷史源遠流長,《詩經.邶風》云:「匏有苦葉,濟有涉深」;《幽風》云:「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壺」、「甘瓠」均指葫蘆。除實用功效外,葫蘆因其獨有的外型與特性,又被先人賦予了許多美好寓意,葫蘆多籽,一棵葫蘆可長出近百小葫蘆,有「葫蘆百子」之稱,象徵後代繁衍。兼因瓜瓞虅蔓相纏,「蔓帶」諧音萬代,有瓜瓞綿綿,子孫萬代之意。葫蘆諧音福祿,其外形似吉字,葫蘆瓶又有「大吉瓶」之稱。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瓷,明清燒制是繼宋以來的又一高峰。青釉瓷根據釉色深淺不同,可分豆青、冬青,粉青三個品種,此器通體施粉青釉,造型規則,胎骨細膩,釉面肥厚,光潤細膩,淡雅釉色與完美的造型相得益彰,為難得的師造化之佳作。其內斂的釉色、像生的造型亦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實乃帝王憑此「觀物以澄心」,「澄心以觀道」之彰顯。
1804明龍泉窯琮式瓶
H:26 cm.
RMB: 500,000-700,000
該瓶圓口,方身,四面各凸起橫直條紋,小圈足,口、足大小相若。通體滿施青釉,釉面光潔,釉色勻淨淡雅,開片,條紋凸起處釉色稍淡,底部露胎,並微現火石紅。造型挺拔端莊,清朗的釉色中古韻盎然。此種瓶式為仿照上古玉琮外形並加以變化而成,琮在上古時期為祭地禮器,「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製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其燒制一般認為始出現於南宋,在南宋窖藏中,琮式瓶目前僅見於四川遂寧,共出土2件。琮式瓶是仿周代玉琮造型製作的陳設用瓷,其燒制一般認為始出現於南宋,元代沿襲,元代龍泉窯常見琮式瓶。這件琮式瓶把玉琮的端莊古樸的造型與龍泉瓷溫潤含蓄的釉色完美結合,表現出冰清玉潔、典雅高貴的氣質,濃淡相宜,古韻迭起。此瓶胎體厚重,造型挺拔端莊,清朗的釉色中古韻盎然,釉面薄而透明,光澤感強,青釉明麗,實為雅玩珍藏之上品。
1884明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貫耳瓶
款識:「景泰年制」四字楷書款
出版:《原尚庵氏所藏品入札目錄》,大阪美術俱樂部,昭和7年2月(1932),圖版一六六。
參閱:《故宮琺瑯圖典》第42頁,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H:12 cm.
RMB: 400,000-600,000
貫耳瓶最早源於士族投箭娛樂的投壺,後世演變,均有仿造,器型或大或小多有變化。此貫耳瓶立身,長頸,頸部設三道鎏金弦紋,上部弦紋間兩側置貫耳,以深藍為地,其他腹外壁以湖藍色為地,通體滿飾纏枝蓮紋,紋飾極盡妍麗,掐絲流暢,下承鎏金圈足,底亦鎏金,鏨刻「景泰年制」四字款。景泰年間因掐絲琺瑯工藝精絕自成特色,故而多以景泰年號名之。此瓶造型小巧,用色妍麗,設色準確,符合宮廷審美標準。
1869 清雍正 銀鎏金花卉紋包袱式方盒
款識:「雍正年制」四字二行楷書款
參閱:1.《故宮經典清宮包裝圖典》,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頁102;2.《清世宗文物大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09年,頁275,圖II—98;3.巴黎佳士得2016年6月21日,編號0230,成交價313,500歐元。
L:9 cm. W:9 cm. H:6 cm.
RMB: 400,000-600,000
此件方盒以銀為材,並結合清早期極為流行的包袱紋樣精心鑄刻而成。整作長方體,平頂直壁,下承隨形圈足,蓋、身子母口相合,底心鏨刻「雍正年制」四字二行楷書款,筆畫粗韌,結字頗具法度。器壁五面作包袱包裹之狀,蓋面中央打結,包袱之上鏨刻精細的花卉紋及朵花紋,花卉間飾「壽」字紋,包袱裸露的盒面飾以纏枝花卉紋。打開盒蓋,內置物承一層,與盒身一體鑄造,物承底面以菱形錦紋為地,浮雕梅花紋,物承中央可開合,下設悶倉。外壁通體凸起紋飾均以鎏金工藝裝飾,金水盈亮,燦爛悅目。
這種包袱盒是源於對包袱的模仿,而中國古代在青銅器上就有類似繩紋分裝飾風格。以錦袱包裹為裝飾題材肇始於清雍正年間,以瓷器最為多見,金銀器包袱紋極少,參見《故宮經典清宮包裝圖典》第102頁,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見一例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雍正描金彩漆包袱式紋長方盒」,曾於2009年10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收錄於《清世宗文物大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09年,頁275,圖II—98。正色佳品例,可參見巴黎佳士得2016年6月21日拍品,與本品尺寸、造型、紋飾均相類似,可做參照,編號0230.
此例銀鎏金包袱盒不僅是清雍正時期金銀器中珍品,用材考究,巧奪天工,其紋飾風格更可讓人一窺璀璨瑰麗、繁複即美的盛世氣象,且帶有濃厚的納福延壽寓意,同時紋飾布局和包袱形象富有很強的藝術性,表現出雍正時期工匠超凡的藝術誇張和想像力,也是清早期社會風尚和審美情趣的真實寫照,體現出極工至巧盡顯皇家御用精品的特點,彌足珍貴。
1883清乾隆 銅胎畫琺瑯鎏金皮球花如意紋蓋瓶
款識:「乾隆年制」雙行楷書款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琺瑯器編. 5》
H:28 cm.
RMB: 1,200,000-1,600,000
此蓋罐為銅胎,以畫琺瑯工藝裝飾器表,罐身為白地,其上滿繪不同的皮球、如意花卉,爭相盛開,枝葉蔓蔓,罐內上淡藍色釉。蓋頂鑲一小圓鈕,鈕為銅質,蓋與瓶之間為子母口,密合穩當,做工精細。其短頸、溜肩、長鼓腹、底露銅胎,蓋沿及頸部一周繪纏枝牡丹花卉紋樣,交替分布;肩部以藍色勾勒如意雲頭紋輪廓,其內飾綠色卷草紋及各色皮球花;罐身其餘部滿填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皮球花,色彩繽紛絢麗,有雪花狀、菊瓣形等,變化多端,紋飾布局疏密有致,或兩兩成對,或三者成簇。罐底松石地書藍色「乾隆年制」楷書雙框款。青花色淺淡,字體端正整體。
此品當為清代造辦處所制的一種極為名貴的宮廷御用器,銅胎畫琺瑯的出現要早於瓷胎畫琺瑯,為歐洲的畫琺瑯工藝,它在清康熙年間始傳人中國。此工藝自西方傳入後,便深受皇室的喜愛,因此在內務府造辦處設立了琺瑯作,專門研製金屬胎畫畫琺瑯。其多用紅銅為胎,據記載,乾隆時曾嘗試以黃銅為材,但因難以上釉而作罷。清廷從廣東畫琺瑯匠人及景德鎮彩繪瓷器匠人中選拔出技藝較高者,令其入宮參與製作,同時又吸收法國畫琺瑯藝人進入內廷琺瑯作,由此可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對琺瑯器的喜愛與重視。且紋飾繁縟、堆砌式的裝飾風格是乾隆朝琺瑯工藝一大特色,故在此基礎上,清代期間燒制出了一批批精美絕倫的銅胎畫琺瑯器,極具美學價值。此罐淡雅與富麗交織,白地之上繁花團簇,別有一番滋味,當為宮廷官窯中之大珍。
1882 銅貽畫琺瑯百花紋蓋盒
款識:「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楷書款
備註:清宮舊藏有一例相近之器,現存北京,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金屬胎琺瑯器》,香港,2002年,圖版209。
D:5 cm.
RMB: 500,000-700,000
瓜稜形盒,有蓋,盒身與蓋上下對稱,呈子母式扣合。淺弧腹、小圈足底。通體以紅銅作胎,外壁胎上敷白釉,其上加施彩色琺瑯釉,經二三次填彩、修正後再燒結、鍍金、磨光而成。白色釉地瑩潤通透,釉層飽滿均勻,釉質光亮澄淨。其上滿繪的皮球花各式各樣,有雪花狀、菊瓣形、西番蓮形、雙魚形等,變化多端,無一雷同,紋飾布局疏密有致,或兩兩成對,或三者成簇。五顏六色、繽紛絢麗。蓋內頂以絳紫色繪卷草紋作為開窗,其內彩繪草葉、黃菊、紅牡丹、白芍藥、綠皮瓜等植物,留白處還有振翅的彩蝶一雙飛舞於花叢間,取「瓜瓞綿綿」的吉祥之意。白釉敷施的器底正中,以淡色青花作方框,其內楷書「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楷書款,筆力規矩,端正有力。
1684年,清廷開放海禁,銅胎畫琺瑯之技藝隨法國傳教士傳入廣州。廣州藝匠借近港之便,率先掌握其工藝。此類舶來器之精工巧制,尊貴華富,深得康熙帝垂愛,遂諭招廣匠及歐洲教士入朝,以精御用琺瑯作之工。自康熙以來,由於不斷聘請西方傳教士指導,宮廷造辦處的畫琺瑯工藝水平在乾隆年間達到頂峰,將西方的透視原理融入中國傳統的繪畫技巧,突出明暗反差變化。以銅胎畫琺瑯為材質的文房用具在乾隆年間比較流行,同品類畫琺瑯盒,亦為十七世紀末西風東漸之產物,至乾隆一朝,除款識外,均仍承康熙舊制。高宗好品尚珍,更善變古通今,然對此類盒卻全無添改之意,足可見其備具不逝之美韻。
此盒做工精良,線條柔和,造型典雅,釉料堅密均勻,瑩亮潤澤,光鮮亮麗,紋飾細膩,色彩清秀。既具有景泰藍厚重、端莊的特色,又有瓷器明麗、清雅的風採,別致美觀。加之打磨光鮮平滑,整體工藝細膩而嫻熟,保存至今,彌足珍貴,放置於書房之中,更能增添文雅之氣。
清 銅鎏金點翠鉗寶鑲珊瑚領約
D:18
1868 清中期 純金點翠燒藍嵌寶累絲葫蘆型香盒
L:8.3 cm. 380g(一對)
RMB: 800,000-1,200,000
香囊一對,取純金累絲而成,上鑲百寶為飾,壓腰葫蘆形,分兩半作子母口蓋合。內部中空,表面金絲層疊,或金珠相連為鏤空卷草紋,或於蓋緣作如意雲頭,或於器表飾浮雕葫蘆,或於器中作壽字槽,以填藍寶。所作葫蘆,純金而成,腰部飾袱系紋,且插雙笈,子實飽滿,藤蔓婉轉,燒綠之葉碧潤瑩瑩。嵌藍寶而成的壽字牌兩側對稱拼嵌綠松,藍綠相配,有點翠之效。其餘各部則有各色燒琺瑯彩及三處紅寶鑲嵌,其色紅豔動人。作香囊者,多作開合狀,其內既可盛放香料,亦可盛鮮花等,從鏤空處溢散香味。香囊材質種類頗多,存世尤以玉鏤雕者最為眾多,也最為精美。花絲鑲嵌,歷來不菲。清雍正七年十月十六日,養心殿造辦處有檔言:「太監劉希文交來:鑲嵌金累絲年年富貴簪一對,嵌珠四粒、紅寶石二塊,鑲嵌金累絲蘭花簪一對,嵌珠四粒、寶石二塊,梅花簪一對,葫蘆簪一對,每支嵌珠六粒,寶石二塊。傳旨:此簪做法甚好,著照此樣做些用,欽此。」其言「鑲嵌金累絲」即指本器所用花絲鑲嵌之工藝。是對香囊造型舒展灑麗,珠圓玉潤,金碧生輝,色彩鮮明,工藝精巧,雖小卻精緻異常,使香燃於腹內,香菸從瓶身各處縷縷而出,設計巧妙有趣,生意盎然。加之葫蘆自古象徵福祿壽,壽字亦與祝壽相關,福壽雙全,頂級選料加之宮廷花絲鑲嵌工藝,非皇家御用之物不可望其項背,甚為佳品。
1867 清光緒 御用銀鎏金螺絲嵌寶石壽字紋杯
參閱:北京永樂2010春季拍賣Lot0728 成交價:151.2萬
H:10 cm.
RMB: 300,000-450,000
耳杯以銀為胎,內壁鎏金,外壁兩側鏤空篆書雲託壽字紋金耳,頂部鑲嵌紅色寶石。外口沿與脛部對應裝飾金回字紋與累絲如意嵌寶石如意圖案,腹部鏨刻團壽紋六足並施加鎏金裝飾,共重269克。杯底鏨刻「廉升」二字豎行款,甚為罕見。廉升,舊指官員經考察而提升。廉,通覝,察視也。本品廉字少左邊一撇「丿」,寫法異常,但與北京首都博物館藏北京朝陽區高碑店鄉榮祿墓出土之慈禧太后御賜金葫蘆底款相同,由此可知「廉升」款均與慈禧太后有關,施用於清光緒時期宮廷金銀器之上。
此杯以珍貴的金、銀打造而成,金光璀璨,成器後再施炸珠、累絲作線、嵌石等技法,頗具裝飾性。黃金、白銀、紅寶三色,豐麗奪目,創思盡見。以白銀地襯託鎏金壽字紋,更見明豔,杯身及杯耳作累絲紋飾,制工繁縟,鑲嵌紅寶,對比鮮明,巧奪天工。整器華貴精緻,矚目耀眼,細看之下,更見雍容秀麗,所嵌寶石,名貴稀珍。善用多種金工技法,材質珍貴,紋飾絕美,本品飾工精絕者,現存應無其他作例可比。其工藝之精巧,色彩之華麗,極富宮廷氣息,應為清代光緒時期萬壽慶典之御用器物。
1935 清乾隆 乾隆御題詩丹丸盒
H:3 cm. W:7.8 cm.
RMB: 600,000-900,000
橢圓形捧盒,子母口,腹鼓無足,重心低矮。通身貼竹簧,不施嬌飾,色澤光潤,清淡幽雅。上佳紫檀,磨為平蓋,以與竹盒相合,蓋面以雄奇隸體,琢御題詩一首並落乾隆丙申孟春款題。竹黃作為一門獨立的竹雕刻藝術,始於清初而盛於乾、嘉時期。所謂竹黃,即竹之內皮,淺黃色,色澤光潤,類似象牙,又有「文竹」、「貼黃」、「翻黃」等稱。它是以大型的楠竹為材料,將新鮮的竹黃片,經過水煮、晾乾、壓平等工序,然後貼到各種形狀的器物上。清宮中以其雅致、恬淡之韻味,稱為文竹,作為宮廷陳設或供御賞玩之清雅品類。據《廣志繹》載:「如齋頭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為尚雕鏤亦皆商周秦漢之式,海內僻遠皆效尤之,此亦嘉、隆、萬三朝為盛。至於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動輒千文百緡」。一朝工匠窮極工巧,文人雅士好之成癖令人嘆為觀止。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不少明清貼黃器,大多為仿製青銅器、瓷器與玉器的觀賞器。是件拍品之造型,如蓋上題詩所言,亦是來自宋鈞窯美瓷,與史相合。此器用料考究,琢磨嚴整,雖不施紋飾但大氣十足,頗有宮廷韻味,當寶藏之。
1929 清乾隆沉香木雕蟠龍紋開窗山水人物紋故事扇方瓶
來源:揚州文物店舊藏
H:41 cm.
RMB: 800,000-1,200,000
瓶呈四方扁式,直口,寬沿,短頸,溜肩,腹部向下漸收,圈足方形底,瓶側雕獸耳活環。輪廓線條直爽有力,甚有剛勁之勢。口沿雕回紋,脛部飾變形蟬紋,肩部皆雕雙夔龍紋,腹部回紋內開光,採用高浮雕技法雕山水人物紋,其凹凸起伏,山巒疊嶂,松柏交叉,林木掩映,隱現房舍。人物刻畫栩栩如生:一面山林坡脊上,一隱士蹣跚前行,動感強烈;一面高崖陡壁旁,隱者拾柴歸來,觀山川瀑布,悠然自得,寧靜致遠,仿佛融化在天地自然中,好一處泉水叮咚、鳥鳴山幽的世外桃源。脛部、足牆與底部自上而下分別雕刻夔龍紋、變形蟬紋與回紋,不僅襯託主題,也與上半部分呈對稱式布局,頗俱傳統風格。其造型規整、嚴謹,紋飾構思巧妙,布局合理,高低起伏,遠近交錯,天地人間,動靜結合,體現了極高超的木雕工藝水平,為清代宮廷清供雅器。
本件拍品選材碩大,色澤深棕,木質堅硬,紋理清晰,雕刻工藝十分精湛。
1927 清康熙 吳之璠 竹雕「劉海戲金蟾」香筒
款識:庚子冬至,吳之璠制。
鈐印:魯珍
備註:參閱:《竹鏤文心》竹刻珍品特集圖版16 P53-55 上海博物館編
H:19 cm. W:4.5 cm.
RMB: 800,000-1,200,000
局部
清順治、康熙年間,為嘉定竹刻的璀璨期,吳之璠為領軍人物,《竹人錄》稱其作「秀媚遒勁,為識者所珍」。吳之璠的作品曾傳入宮廷,乾隆皇帝十分喜愛,曾作御製七言詩讚曰:「刻竹由來稱魯珍,藏鋒寫像傳有神。技哉刀筆精神可,於吏吾當斥此人。」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活躍於清康熙時期,工畫人物花鳥,書法秀媚猶勁,尤以竹刻擅名。早年在故鄉刻竹,師法「三朱」,多用深浮雕、透雕,亦精圓雕,所制「薄地陽文」最為工絕,遂開一派新風。金西厓、王世襄譽為三朱之後嘉定竹刻第一名手。
此香筒雕劉海戲金蟾為圖,蒼松如蓋,虯枝若龍,劉海蓬頭,岸邊跣足,一手高舉葫蘆,一手曲指調戲,清泉奔湧而出,金蟾躍然而上,意趣盎然。石壁陰刻「庚午冬至吳之璠製」,是年應為康熙二十九(1690)年。在雕刻工藝上採用淺浮雕與透雕結合,以大虛大實之章法,刀法簡勁爽朗,為其精品力作,殊不多見!
香筒筒身以竹製成,其上間地雕松木森森,枝葉簇簇。樹下劉海披頭散髮,寬袍大袖,袒胸露腹,赤腳前行。左手持葫蘆,右手向前逗弄前方三足金蟾。劉海笑容滿面,與金蟾相對而視,香筒雕工細到入微,松木針葉,木上紋理,金蟾皮褶皆處處到位,而巖石上卻簡而概之,疏密有致。留白處刻「庚午冬至吳之璠制」名款,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嘉定(今屬上海市)人。為繼朱稚徵後嘉定竹刻第一名家。亦能作木雕,技藝精妙,為時人所重,作品有的貢入內府。其技法有圓雕、浮雕等,浮雕又可分為兩種:一種用深刻作高浮雕,師法嘉定朱氏,深淺多層,高凸處接近圓雕,低陷處或用透雕。一種為淺浮雕,系其自創,世稱「薄地陽紋」,乃前人所未備,論者多道及之。陸扶照謂「另刻一種,精細得神」,金堅齋稱「所制薄地陽文, 最為工絕。」這件吳之璠制竹雕香筒即是用「淺浮雕」及「薄地陽紋」刻法雕成,乃取一竹節為之,久經盤完,色作紫褐,包漿滋潤厚重,實乃一件製作精美的文房案幾賞物。
北京泓茂國際2020首屆拍賣會
預展日期:11月21-22日
拍賣日期:11月23-24日
展拍地點:亞洲大酒店
(北京市東城區新中西街8號)
公司地址
北京市東城區新中街68號
聚龍花園商務樓甌江草堂
工作日10:00-18:30
聯繫電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