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龍紋」瓷器,極美

2021-02-22 最陶瓷


清 仿石釉堆貼螭龍紋瓶

陳設品

高37.3釐米 口徑5.4釐米 足徑11.9釐米

瓶直口,長頸,圓鼓腹,圈足。頸肩部堆貼一螭龍,器通體施仿石釉,底足施醬釉。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螭龍刻劃採用寫實手法,概括凝練,螭龍雙目圓睜,體態矯健,作奔跑狀,自然逼真,其肅穆的神態,更增加了威嚴雄健之感,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清乾隆皇帝嗜古成痴,瓷器除大量仿燒前朝名窯外,也盛行仿各種手工藝品,其工藝精湛,巧奪天工,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驟視絕不類瓷,細辨始知皆釉汁變化神奇之至也」。仿石釉用色澤相似於各色石質的彩釉,勾畫出石頭的紋理,色澤摹仿逼真,有仿大理石釉、虎皮石釉、卵石釉、松石釉等品種。乾隆仿石釉器造型有瓶、筆筒、香爐、扳指、印章等。

清 粉青釉描金暗花夔龍紋交泰瓶

陳設品

高12.7釐米 口徑5.8釐米 足徑6.3釐米

瓶口微撇,短頸,溜肩,鼓腹,圈足。腹部鏤雕成仰覆如意頭形並相互勾套,體飾暗花夔龍紋,通體施粉青釉,頸部金彩繪蕉葉紋,口邊、足際均塗以金彩。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交泰瓶上、下兩部分鏤雕成回紋,或如意頭形或正倒「T」形,交接、勾套連為一體的器型,取「交泰」的吉祥之意。《易經》有「天地交泰」之說,即天地相交則時運亨通,故又稱為「天地交泰瓶」。據清宮檔案,乾隆八年唐英奏摺中記有這類交泰瓶,是專供乾隆皇帝玩賞的佳器,為唐英別出心裁之作。此瓶製作精妙,工藝難度大,為乾隆時期「唐窯」中的精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同樣的製品。

清 松石綠地胭脂彩雲龍紋螭耳扁瓶

陳設品

高19.3釐米 口徑6.6釐米 足徑6.4釐米

器通體呈扁圓形,斂口,束頸,鼓腹,圈足。頸置對稱螭耳。通體松石綠釉地,胭脂紅彩繪雲龍紋,輔以海水、火珠紋、如意雲頭紋等,螭耳塗以胭脂彩。外底雙長方框內礬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造型端莊,彩釉豔麗,紋飾細膩。

清 粉彩鏤空雲龍紋亭式香薰

陳設品

通高50釐米 底座17×17釐米

器仿銅質香薰,由蓋、臺、座三部分組成,蓋呈鍾式,堆貼有蟠龍紋,黃地粉彩繪雲蝠紋。身呈圓筒形,鏤雕粉彩雲龍紋、飛蝠紋等。臺座為方形,下部施醬釉,上金彩繪花卉紋。上部以藍彩飾回欄和臺基式紋樣,四角堆貼蹲獅,形象生動。

香薰為陳設用品,筒內可放香料,香氣從筒壁孔中溢出,以淨化空氣。清代香薰多見玉質、銅質,瓷質少見。此器製作工藝複雜,集鏤空、堆貼、彩繪於一身,顯示出乾隆時期高超的燒瓷技藝,體現出唯美觀與實用的完美結合。

清 青花胭脂紅彩雲龍紋瓶

陳設品

高30.8釐米 口徑8.7釐米 足徑10.9釐米

瓶撇口,短頸,豐肩,長圓腹,圈足。青花繪海水祥雲紋,胭脂紅彩繪九龍戲珠紋。九條形態各異的鬧海蛟龍,騰飛雲間,兇猛矯健,叱吒風雲。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胭脂紅彩為釉上彩,清雍正十三年(1735)景德鎮御窯廠燒製成功,唐英《陶成紀事碑》稱為「新制西洋紫色」,其色彩鮮麗嬌嫩。青花胭脂紅彩裝飾,釉下青花繪紋樣,再釉上胭脂紅描彩,組成完整圖案。乾隆官窯有尊、瓶、罐、爐等器。

此瓶端莊秀麗,青花與胭脂彩搭配巧妙,繪製精細,紋飾布局嚴謹。

清 釉裡紅雲龍紋玉壺春瓶

陳設品

高30.8釐米 口徑8.8釐米 足徑11.4釐米

瓶撇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通體釉裡紅裝飾,頸部為蕉葉紋,肩部為纏枝靈芝紋、如意雲肩,腹部為雲龍紋,脛部為蓮瓣紋,足牆為折枝花紋,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玉壺春瓶為明、清時期瓷器的典型造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玉壺春口頗侈,項短腹大,足稍肥,亦雅制也。天青、積紅者尤居多數。此式大半官窯,甚少客貨,而官窯又大半純色釉也。」此瓶造型、紋飾均以明初釉裡紅為藍本,形制端莊,紋飾清晰,釉裡紅色調豔麗,紅白相映,典雅清麗。

清 青花雲龍紋折沿盤

陳設品

高8.6釐米 口徑45釐米 足徑25.1釐米

盤折沿,弧壁,平底,圈足。盤青花裝飾,外壁為壽山福海紋,折沿處水波紋,內心、內壁均為雲龍紋,龍紋展翼伸爪,騰空飛躍,威武兇猛。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此盤為雍正時期的典型器物,除青花外,還有青花紅彩、粉彩、鬥彩、白釉、粉青釉等品種。

據文獻記載永樂第三子朱高燧於永樂三年(1405)封為趙王,自此趙王藩爵一直延續到明滅亡。故此盤為明代趙王府的定燒用器。所繪龍紋身呈竹節形,角上翹似鹿,面部似馬,鬃發勻稱地披向兩側,時代特徵鮮明。瓷器上裝飾正面龍紋始於明代嘉靖,崇禎時期少見。

明 五彩穿花龍紋蒜頭瓶

陳設品

高42.8釐米 口徑7.2釐米 足徑15.2釐米

瓶蒜頭式口,長頸,垂圓腹,圈足。通體繪五彩紋飾,口沿繪忍冬紋並青花橫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楷書款,口部繪纏枝蓮紋,頸部繪古樹、飛鳥和飛蝶紋,肩部繪折線紋內繪花朵紋,腹部繪穿花龍紋,足牆繪回紋。

蒜頭瓶是秦漢時期典型的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頭形而得名。瓷質蒜頭瓶,在隋唐以前不多見,明清時期流行,明萬曆時期燒造較多,有青花、五彩、藍釉、醬釉等品種。彩瓷裝飾紋樣有人物、龍鳳、瑞獸、荷塘鴛鴦、花卉草蟲、纓絡紋等。陳瀏《陶雅》評萬曆彩瓷道:「萬曆彩畫自不如成化之工,要其顏色深厚,畫筆雄健,亦迥非後世所及。」此瓶展現出萬曆五彩器濃翠紅豔,紋飾繁密的藝術風格。

明 青花穿花龍紋帶蓋梅瓶

陳設品

高72.5釐米 口徑10釐米 足徑20.5釐米

瓶撇口,短頸,豐肩,長圓腹,圈足。寶珠鈕蓋。通體青花紋飾,器身繪穿花龍紋,上下輔以變體蓮瓣紋,肩部青花橫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楷書款。蓋繪穿花龍紋和蓮瓣紋。

此器為1958年北京明十三陵的神宗朱翊鈞定陵出土,共有四件,出土時均放在棺槨的四周,器形高大,製作規整,繪製精工,為萬曆官窯重器。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明神宗朱翊鈞去世,葬於定陵,神宗在位四十八年,為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定陵是北京明十三陵惟一被科學挖掘進行研究的陵墓,出土了大批珍貴歷史文物,瓷器有嘉靖青花龍紋缸、萬曆青花梅瓶、素三彩爐等,為明代歷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明 黃地綠彩雲龍紋方鬥杯

陳設品

高7.5釐米 口徑11.8釐米 足徑5.8釐米

器呈鬥形,故稱方鬥杯。杯撇口,斜壁,方圈足。器內、外以黃釉為地,紋飾先刻劃後施綠彩,外壁飾雲龍紋,內心篆書「壽」字,內口沿為折枝桃紋和靈芝紋相間排列。外底白釉地青花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嘉靖時期,黃釉綠彩器燒制較多,常見器物有方鬥杯、盤、碗、高足碗、圓盒、罐等。黃釉質地不勻淨,且多含雜質,方鬥杯是明代嘉靖時期流行的杯式之一,造型別致,因成型時將坯泥製成片狀粘接而成,製作工藝較圓器複雜,器形多不規整。明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蓋窯器圓者,鏇之立就,倏忽若神;獨方物即至小,亦須手捻而成,最難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餘者皆置之無用。」可見其燒造之難。此器除黃地綠彩外,尚有青花、綠地紅彩、紅地綠彩、紅地描金等品種。裝飾紋樣有嬰戲圖、松竹梅、雲鶴、花卉紋等。

明 青花雲龍紋高足杯

陳設品

高9.5釐米 口徑11.8釐米 足徑4.3釐米

杯撇口,深腹,高足外撇。通體繪青花紋飾,外壁為雙龍戲珠紋,近足處繪兩層蓮瓣紋,足牆繪雲紋、卷草紋。器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體筆力遒勁,陳瀏《陶雅》記:「嘉靖、萬曆款字蒼拙。」

高足杯因器下承以高足似把柄,稱為「把杯」,又因執於手中便於在馬上飲酒,又稱為「馬上杯」。瓷質高足杯始見於隋唐時期,源於同時期的金銀製品,應是受到西亞文化的影響。元、明、清時期成為典型的器物之一,燒造品種多樣。此器為嘉靖官窯仿宣德青花之器,雖刻意模仿,但其繪製技法、紋飾和青花,有嘉靖青花瓷的顯著特徵,與宣器不同。青花發色濃豔泛紫,所繪龍紋形體細弱,也無宣德龍紋體魄雄健,氣宇軒昂之勢。

明 青花雲龍紋盤

陳設品

高8.8釐米 口徑44.4釐米 足徑28.2釐米

盤敞口,弧壁,平底,圈足。器青花紋飾,盤心和外壁繪雲龍紋,雲紋呈「壬」字形,外口沿下青花橫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書款。

大盤是嘉靖官窯燒制的典型器物,有青花、黃釉青花、五彩、孔雀綠釉、孔雀藍釉等品種。青花瓷是嘉靖時期的重要品種。清人《南窯筆記》品評嘉靖青花:「嘉窯料用回青,故濃翠紅豔。多龍、鳳、梵書、魚、鳥、花樣,但畫工精重,不能比宣、成窯。」龍紋的描繪頗具時代風格,頭呈三角形,龍嘴上顎比下顎長,鼻作如意形,狀如豬嘴,俗稱「豬嘴龍」,為嘉靖時期龍紋的典型形象。

明 黃地綠彩雲龍紋盤

陳設品

高3.8釐米 口徑22.5釐米 足徑14.4釐米

盤敞口,弧壁,廣底,圈足。器內施白釉,外壁黃釉為地,刻雲龍紋並填綠彩,外底青花雙圈內書「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書款。

低溫黃地綠彩瓷始創於明代永樂時期,宣德、弘治、正德、嘉靖朝均有燒造,其製作工藝先在坯胎上刻劃紋樣,紋飾上填低溫鉛綠釉,隙地填低溫黃釉。正德黃釉綠彩瓷品種有盤、碗、高足碗等器型,多飾刻填雲龍紋。

明 青花穿花龍紋盤

陳設品

高4.5釐米 口徑24.5釐米 足徑15釐米

盤撇口,弧壁,廣底,底心微塌,圈足。通體繪青花紋飾,盤心及內外壁繪穿花龍紋,足牆繪如意雲頭紋,外底青花書「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書款。

「穿花龍」也稱為「花間龍」或「串花龍」,即在龍紋之外配置各種花卉,表現出天龍以帝王之姿,駕馭穿行在纏枝蓮中,氣勢雄偉,表現出蒼莽天穹巨龍的威武形象。五代越窯始見龍穿蔓草的青釉器,龍穿蓮紋在明代永樂宣德瓷器已現,盛行於正德時期,寓意「江山萬代,延綿不斷」,盤、碗、杯、壺、花觚等器物上,均流行此紋飾作裝飾圖案。此器青花繪製採用勾勒輪廓線內平塗的技法而成,繪製風格寫意奔放,線條流暢。正德時期所繪龍身細長,雙目並行排列,稱為「眼睛龍」,為明中期龍紋的典型形象,已無永、宣龍紋雄壯氣昂之勢,時代特徵鮮明。

明 綠彩雲龍紋盤

陳設品

高4.1釐米 口徑17.5釐米 足徑10.4釐米

盤撇口,弧壁,塌底,圈足。內心與外壁均以白釉為地刻填綠彩雲龍紋,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白釉綠彩器製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錐拱紋樣,然後在花紋以外的地子上施以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後,再在露胎的花紋上填以綠彩,入窯低溫烘烤而成。弘治時期白釉綠彩瓷器承襲成化朝的製作工藝,器型輕盈秀逸,紋飾線條柔和,以碗、盤多見,飾刻填雲龍紋。

清 白地五彩雲龍紋盤

高1.5、口徑10.8釐米

1965年董純才先生 捐贈

敞口、淺腹、平底。白釉為地,盤心紅龍幾乎佔據了整個畫面,龍的整體用磯紅繪成,磯紅以 青磯為原料,經鍛燒漂洗後,主要著色劑是氧化鐵,在氧化氣氛中燒成低溫紅釉,色澤稍暗,成紅色。

五爪盤龍,張口,露牙,龍身飾細鱗紋,鬣毛曲折挺拔,神態活躍。龍的周邊有黃、綠彩流雲圍繞,主題突出,釉色明淨,胎質潔白精細,紅彩呈色純正。是清代瓷器中的精品。

明 宣德 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

陳設品

高18釐米、口徑15.7釐米、足徑7.8釐米

碗撇口,深腹,豐底,高足中空外撇。通體青花紋飾,內口沿繪海水紋,碗心為團龍紋,外口沿下青花橫書「宣德年制」四字楷書款,外壁繪波浪濤天的海水之上飛奔的行龍,神態威猛矯健,有翻江倒海之勢,氣勢磅礴,足柄為江芽海水紋。

龍紋是明清官窯瓷器典型裝飾紋樣之一,形態多樣,有雲龍紋、穿花龍、趕珠龍、蓮池龍、海水龍紋等。明初朝廷曾下令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帶有龍鳳紋樣的瓷器,並禁止民窯燒制。

此器形制別致,秀美典雅,青花色澤濃重豔麗,繪製精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為明宣德官窯的典型器,除繪海水龍紋,尚有纏枝花卉作裝飾。

宣德時期青花瓷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豔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著稱於世,其燒造技術達到了中國青花瓷的巔峰。

《景德鎮陶錄》評價宣窯瓷器有「諸料悉精,青花最貴」之說,其藝術成就被稱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清 康熙 鬥彩雲龍紋橢圓形缸

通高43.5釐米,口徑61.2×46釐米,

底徑47×29釐米

器呈橢圓形,折沿,深腹,沙底。器鬥彩繪雲龍紋,口沿錦地繪八寶紋。腹部雲龍為二龍趕珠紋,兩條龍穿遊於雲中,身體曲折,蘊含強烈的動感,龍象威嚴。整器紋飾繪製精細,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巧妙地結合,顯得熱烈而富麗。

清代康熙朝大件器物增多,器不因胎體厚重而變形,端莊規整,顯示出高超的制瓷技藝。缸為康熙時期的典型器,常見有青花或五彩,鬥彩甚為少見,故彌足珍貴。

來源丨古玩鑫


往期內容回顧 -

內容或品牌合作請聯繫

zuitaoci@qq.com 或主編微信 zui-taoci

更多陶瓷內容,點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瓷器紋飾中的上品,明代瓷器上的龍紋作品!
    #龍紋瓷器#朱元璋登基時百廢待興,但洪武二年景德鎮燒造官窯之事還是提上了議事日程,只不過當時之需僅限於祭祀用器。隨著時局穩定,宮廷需求增加,在洪武中後期,朝廷不斷頒旨,命令景德鎮燒造各類器皿。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現的龍紋極具時代特點,形象頗為費解。上海博物館藏洪武青花春壽龍紋梅瓶,體態一如元之舊樣,但頭部變化很大,呈圓形貓臉,俗稱貓臉龍。
  • 「龍翔九天」與龍紋變遷,長沙博物館展元明清御用瓷器
    澎湃新聞獲悉,在長沙博物館新館開放五周年之際,「龍翔九天——元明清御用瓷器特展」12月28日在長沙博物館開幕。展覽共遴選元明清御用瓷器128件/套,囊括傳世完整器與景德鎮御窯出土器物等,旨在以獨特多變的器型,精美的紋飾展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用龍紋瓷器風範及龍紋的變遷。
  • 如何看懂明代龍紋瓷器,這裡有狠招
    明洪武青花穿蓮夔龍紋高足杯-臺北故宮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現的龍紋極具時代特點,形象頗為費解。洪武釉裡紅龍紋雙環耳瓶明朝瓷器上的龍紋最兇猛的就是緊隨其後的永宣兩朝。洪武時期另有一類龍紋作品形象與之接近,從道理上講時間也應與之接近。
  • 「龍行天下」——清代龍紋瓷器賞析
    清代彩繪龍紋瓷器大量出現,頓時有陶瓷世界「龍行天下」之說法。且隨著帝王的個人喜好,陶瓷上的龍紋裝飾也以新的形象出現。通過仔細觀察研究寧波博物館珍藏的龍紋瓷器,即可發現,入清以後龍紋形象遠離不開明末的遺風,許許多多明朝的龍紋普遍還在使用,像這種明朝出現過草尾龍,在清康熙時又出現了仿製品。
  • 盤點明代瓷器上的龍紋,都記全了,也就這麼幾種
    明清兩代瓷器紋飾多種多樣,有植物、山水、人物,當然還有動物,動物入瓷畫很常見,比如下面這隻價值一個多億的成化雞缸杯。然而,若問哪種動物紋飾最為傳統也最為傳神,毫無疑問,是龍紋。這是商代的夔龍紋,至於為啥這麼叫,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是這麼說的,「夔」乃龍的一隻腳,因此這種一隻腳的龍自然被叫做夔龍。經後世的演化,及至元代,龍紋終於找到了可寄託的載體,它就是瓷器,元青花上的龍紋已經非常具體,如文獻記載中的那樣,馬首蛇尾、牛耳鹿角、虎掌鷹爪、蜃腹魚鱗。
  • 瓷器裡的「龍翔九天」:「元明清龍紋御用瓷」雲上觀展
    澎湃新聞獲悉,8月8日起,「龍翔九天——元明清龍紋御用瓷器展」將通過線上「雲展覽」的方式呈現。此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光堯擔任學術主持,遴選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明代御窯遺址考古遺物;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瑞士玫茵堂、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等元明清龍紋御用瓷器共150餘件(組),旨在通過如此大規模的龍紋考古資料及傳世文物資料整理,探討眾多主流學術問題,並與社會大眾共同探討龍文化在中華文化流變中的影響。
  • 龍紋瓷器——成長篇:從遠古圖騰到宋代名窯,5000年成就皇權象徵
    2月底,我開始思考如何系統的向大家介紹陶瓷之美,進而確定了從「釉色」到「紋飾」再到「器型」的方向。於是整個3月,我們一起領略了單色釉陶瓷的魅力。從常見的白、黃、紅、青到小眾的黑、藍、綠,基本囊括了全部單色釉種類。至於瓷器「紋飾」,無論釉上彩還是釉下彩,青花還是粉彩,都是技術與色彩運用。
  • 美瓷鑑賞—鑲金孔雀開屏青花龍紋花口盤
    藏品介紹中文名稱:鑲金孔雀開屏青花龍紋花口盤英文名稱:Gold-plated peacock with blue and white dragon-shaped mouth plate>類別:瓷器規格:一件品相:美品青花盤面用黃金鑲嵌內外三圈,以孔雀開屏為中心,用金絲鏨刻成花紋鑲嵌其上,周圍做成寶石底座,再鑲嵌其上,用專用鉗具進行固定,使整個青花盤富麗堂皇,金光閃耀,
  • 極罕見的《成化天青釉漿黃彩雲龍紋小香爐》珍賞
    故而,面對林林總總的成化瓷器,我們便不能以一種標準去判定其是否到代。而製作的精粗,一是器形制胎是否規整;二是紋飾描畫是否工精;三是施彩是否細緻。因此,在成化二十多年時間中,窯口若干,瓷工無數,批次眾多,等等因素所致,便不可避免地出現很多普遍或者個別的差異。
  • 龍鳳呈祥——濰坊市博物館藏清代龍鳳紋瓷器擷珍
    中國瓷器紋飾反映了各個時期不同的藝術特點,數千年來,龍鳳形象在工藝美術的運用中不斷發展變化,由簡至繁,從古樸到華美,延續著人們對龍鳳呈祥的濃濃情結。龍鳳紋作為裝飾圖案,大多出現在歷代官窯瓷器上,尤其是龍紋的使用,被歷代統治階級視為鞏固其地位的重要裝飾題材,明清時期更是發展為象徵皇室尊嚴的御用圖案。
  • 淺談明清官窯中的夔龍紋
    夔的傳說:一、「夔」是歷史上堯、
  • 龍袍象徵絕對的統治,可為何到了宋朝,皇帝的龍袍上卻沒龍紋?
    「龍紋」卻不見了呢?秦始皇畫像宋朝龍袍上並沒有龍紋其實在北宋的時候並沒有出現繡著龍紋的黃袍,而這種「龍紋」歷史記錄中最早出現的時期是金朝而到了元朝時,這種「龍紋」的圖案就已經開始廣為流傳了。所以這種繡著龍紋的黃袍很有可能是起源於南宋,之後被金、元慢慢吸收,最後被明、清發揚光大。
  • 玩瓷器:玩到巔峰是這一路
    由於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如青釉、紅釉、黃釉、黑釉、綠釉、藍釉和白釉等。單色釉瓷器雖然顏色單一,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是對「美到極致是自然」這一境界的經典詮釋。當追捧清三代官窯彩瓷之風一吹而過之後,單色釉瓷器則在波瀾不驚之中成為拍場「寵兒」。早期單色釉瓷器成規模的拍賣較少,其中較重要的是香港佳士得[微博]1996年舉辦的徐展堂「靜觀堂」舊藏專拍,曾上拍過19件單色釉瓷器——宣德瓷器3件,康雍乾瓷器16件,一套8件有修補的清康熙豇豆紅釉文房用品以717萬港幣成交,創1996年以前顏色釉瓷器成交價格之最。
  • 【了解】瓷器之上的鳳紋
    陶瓷之上的紋飾眾多,這是人們熱愛美追求美的表現,提及紋飾,陶瓷界的紋飾千支萬派,有繁有簡,其中有一種圖紋,歷朝歷代都非常受重視,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一種鳥紋,但是你可別小看這種鳥,一旦它這種鳥,翱翔於瓷上,果然為陶瓷徒添幾分身價
  • 用之美—-金玉滿堂、雙龍戲珠▎ 龍戲珠紋玉雕與瓷器
    今天《用之美》專欄與朋友們分享的正是具龍戲珠紋飾的精美玉雕與瓷器。      此筆洗龍紋以針刻打底後釉下銅紅色料繪製,刻劃畫風灑脫自在,桃紅釉裡紅色澤清新淡雅,深具水墨畫之精髓,清康熙年間特有的雙圈足外圈露胎,局部顯早期瓷器特有之火石紅斑與沾黏細砂。
  • 聯合共鑑:中國瓷器傳統圖案紋樣賞析
    這時期的圖案裝飾,主要表現在瓷器、織繡、建築彩畫、漆器和銅鏡等方面。 宋、元、明、清各時代的瓷器,在唐代陶瓷器的基礎上有很大發展,並各有特色。在敘述上,一般宋代瓷器以瓷窯地區為別,明清瓷器以朝代年號為別。 宋瓷。宋代瓷器有兩個顯著成就:一是在花紋裝飾上的突出發展,二是青瓷的燒制。宋以前瓷上只有雕刻花紋,繪畫紋樣僅有極少量。
  • 故宮收官「御窯瓷器」對比展,「御瓷新見」明代御窯史
    洪武年間軍事上需要以瓷器換馬匹,又要用瓷器擴大貿易和安撫鄰邦。御窯廠於是應時燒出器型碩大的青花釉裡紅大盤、大碗、大罐,素樸雄渾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風韻,這便是洪武官窯的獨特風格。宣德年間,景德鎮將洪武的龍缸窯的一半改為青窯,窯位增至五十八座,御器的燒造量迅速提升。宣窯製品是明代最為精緻的瓷器,有「宣窯器,無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窯極盛時也」之美譽。
  • 瓷器的開片其實也是一種美
    冰裂紋原是瓷器燒制中出現的缺陷,但是在宋人眼中卻是一種十分難得的殘缺美,於是將冰裂紋賦予了美學上的意義。由此,制瓷工匠們便開始有意識地利用瓷器開裂的規律來製造冰裂紋。
  • 明代隆慶瓷器了解與鑑識
    隆慶朝因為時間較短,所以傳世瓷器不多,胎質變化也不大。隆慶民間器多窯裂,胎質較差。隆慶御窯青花瓷器紋飾常見有祥雲、龍、鳳、蟠螭、蜂猴、松鹿、魚藻荷蓮、花鳥、攀枝娃娃等。      隆慶瓷器例選介紹:
  • 龍袍是帝王的象徵,為什麼到了宋朝皇帝都不穿龍紋了
    在唐朝皇帝李世民的畫像,能看到很明顯的龍紋,既然宋承襲隋唐,那麼為什麼象徵著「皇權」的龍紋不見了呢?其次我們看到身穿龍紋的李世民畫像,其實不是唐朝人繪製的,而是出自明朝人之手,極有可能是明代某位宮廷畫師,根據當時皇帝龍袍圖案繪製而成,李世民衣服上的龍紋是明初的樣式,與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一對比,有內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