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之上的紋飾眾多,這是人們熱愛美追求美的表現,提及紋飾,陶瓷界的紋飾千支萬派,有繁有簡,其中有一種圖紋,歷朝歷代都非常受重視,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一種鳥紋,但是你可別小看這種鳥,一旦它這種鳥,翱翔於瓷上,果然為陶瓷徒添幾分身價,以往的帝皇審美中,將這種鳥紋與龍紋相和,相得益彰,這便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百鳥之王,鳳紋。
瓷器上的百鳥之王
提起鳳,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鳥,是百鳥之王、四靈之一,在《爾雅.釋鳥》中寫道:「鳳,其雌皇,」郭璞注曰:「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魚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鳳其實是由自然界中各種不同動物融合而成的神物,鳳與龍一樣,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的洗禮延續至今,成為了中華民族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標誌和精神象徵。
雖經過不同時代的演變,崇拜龍鳳的觀念與日俱增,逐漸成為人們心中的意識形態,在古代,鳳是美好和平的象徵,我國陶瓷上的鳳紋的發展演變經歷兩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是鳳的萌生階段,在此時期鳳紋在原始社會到六朝時期孕育並產生,第二階段則是鳳紋的繁榮階段,也就是在唐代至清代時發展,尤其是在陶瓷器上,看得更為明顯突出。
鳳紋的萌生階段
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器上,就描繪有簡單的鳥紋形象,有專家認為這種鳥紋即是鳳的雛形,鳥紋形象一直延續到六朝時期,如上圖鎮江博物館收藏的春秋青釉原始瓷鳥飾帶蓋罐,此罐蓋面為圓弧形,蓋鈕為鳥的形象,器斜方唇,侈口,弧腹,平底,肩部飾水波紋腹部飾米篩紋,胎灰白色,施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黃。
秦漢時期,鳳在民間被視為能夠引導人類靈魂升天再生的神靈,相關紋飾被大量應用製作,鳳紋在漢代基本定型,即《韓詩外傳》中的描述:「夫鳳之象,鴻前而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頷而雞啄,」除描繪鳳凰形象以外,還有朱雀、鸞鳥、赤鳥、長離、鵬等各種神鳥,形象大同小異,都是鳳鳥的變體和異化,是鳳紋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鳳紋的形式特徵在漢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發展,由於當時佛教盛行,鳳鳥形象被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裝飾題材擴大了,花卉纏枝紋樣被廣泛應用,鳳多採用在清新的花卉圖案之中展翅飛翔的形象,一直到了唐代時期,鳳紋開始出現在陶瓷上,這是的鳳紋已經擁有固定形象,並且變得越來越美麗,造型也逐漸變得豐富多彩。
鳳紋的成熟繁榮階段
《宋書·符瑞志》中形容鳳為「蛇頭燕頜,龜背鱉腹,鶴頂雞喙,鴻前魚尾,青首駢翼,鷺立而鴛鴦思,」內容比漢代更加詳細生動,還有不少民間傳說形容其為「錦雞頭鴛鴦身、鵬翅、鶴腿、鸚鵡嘴、孔雀尾」等,唐代宋期鳳的形象與高冠長尾的孔雀非常相似,而且人們多將其與牡丹相配,形成了鳳穿牡丹、鳳銜牡丹等紋樣。
唐宋時期,人們大多採用刻花、印花的裝飾技法,這些情況都表明鳳紋造型隨著歷史的推移變得更加具體化,宋代鳳多與牡丹相配形成鳳銜牡丹、鳳穿牡丹等紋樣,隨著刻花、劃花等技法的應用,鳳紋的表現形式也愈加多樣化,宋元兩代,鳳紋大量出現在瓷器上,如宋代江西吉州窯鳳菊紋瓷枕、元代青花的各種鳳紋罐和鳳首壺等。
宋元時期,出產的瓷器造型中,有很多以鳳形象製作,如吉州窯的鳳菊紋瓷枕,青花瓷中的鳳紋罐、鳳首壺等,元代景德鎮青花繪畫中的鳳紋相當豐富,從傳世資料看,種類之多不亞於明清兩朝,到了明代,鳳紋已經成為一種特定的造型,無論在圓形、方形還是其他形狀的器物上,紋樣構成都各具其內在形式,而鳳紋的共性形態也進一步規範化。
清代飾以鳳紋的瓷器較明代增多,而且畫法風格各不相同,按紋飾的組成分成雙鳳、團鳳、夔鳳、鳳凰牡丹紋、龍鳳紋等,此時鳳紋基本上貫穿整個時代的瓷器生產,並多出現在官窯製品上,在經歷了二三百年進化後,御廠也推出一些新造型,如結合羽翼尾與綬帶尾兩大優點創意出雜尾鳳紋,還有在新型彩釉基礎上繪製的原有鳳紋等,逐漸成為皇權的象徵。
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鳥,是百鳥之王、四靈之一,鳳其實是由自然界中各種不同動物融合而成的神物,與龍一樣,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的洗禮延續至今,成為了中華民族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標誌和精神象徵,雖經過不同時代的演變,崇拜龍鳳的觀念與日俱增,逐漸成為人們心中的意識形態,擁有一件鳳紋瓷器,是每一位瓷人都愛的選擇。
投稿/合作熱線:0374—2077979
郵箱:taociTV666@163.com
網址:www.chinatvhn.com
中國陶瓷頻道河南辦事處 微信公眾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