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明代瓷器上的龍紋,都記全了,也就這麼幾種

2020-12-23 北極弧光HP

明清兩代瓷器紋飾多種多樣,有植物、山水、人物,當然還有動物,動物入瓷畫很常見,比如下面這隻價值一個多億的成化雞缸杯。

然而,若問哪種動物紋飾最為傳統也最為傳神,毫無疑問,是龍紋。

最早的龍紋(或者說龍的造型)當屬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C形圓拱的造型,可能就是早期人們對於「龍」這種動物的最初想像。

至殷商時期,龍的造型具體了一些,但仍舊十分抽象,今天還能夠見到的,是青銅器、玉器和漆器上的圖案紋飾,比如下面這種。

這是商代的夔龍紋,至於為啥這麼叫,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是這麼說的,「夔」乃龍的一隻腳,因此這種一隻腳的龍自然被叫做夔龍。

經後世的演化,及至元代,龍紋終於找到了可寄託的載體,它就是瓷器,元青花上的龍紋已經非常具體,如文獻記載中的那樣,馬首蛇尾、牛耳鹿角、虎掌鷹爪、蜃腹魚鱗。

這是龍的標準形象,而反應到瓷畫上,則要複雜得多,常見的有:團龍、雲龍、海水龍、獨龍、雙龍、四龍、五龍、九龍、十龍、穿花龍、夔龍、蟠魑龍以及海水翼龍。

上面的每一種代表一類標準的瓷畫紋飾,都掌握了,明清兩代瓷器上的「龍」,也就大致如此。

1、團龍

類似上圖這種團花式的龍紋圖案,團花內還有雲紋、荷蓮等等,當然除了這種整體效果的,還有下圖這樣的。

看起來就像個泥鰍,但毫無疑問,這也是團龍紋的一種,還是團魑龍紋。

2、雲龍、海水龍

雲龍、海水龍是兩種圖案,而非兩種龍,俗話說「龍行有雨」,而明代追求火德,所以常常看見的龍紋是這樣的。

火雲紋瓷器

當然,更多是這樣的。

雲龍紋青花瓷器

以及這樣的

海水龍紋瓷器

3、雙龍至十龍

龍的造型沒有本質變化,數量上由單龍增加到十龍,繪畫難度上要大很多,還記得國畫繪畫技巧「經營位置」嗎?同樣的東西,超過兩個就得考慮相互位置,畫足十條,很是考驗功力。

4、穿花龍

顧名思義,龍穿纏枝、折枝花卉,煙火氣息更濃,卻有些生猛不足,自明代宣德朝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這樣圖案的出現,與百姓安穩的社會生活有一定關係。

5、夔龍(香草龍)

簡易圖案大致這樣

體現在瓷器上,加以勾染,就是下圖這樣。

這是可溯源的一種龍紋,發展到明代,和先秦時期青銅器、玉器看似區別很大,實則風格一致,仍有早期的影子,看一個中間「過渡品」,大家就明白了。

空白期民窯青花香草龍碗

6、蟠魑龍

只看一下名字,有點歷史知識的朋友都會敏銳的察覺到,這也是早期紋飾的一種,常見於青銅器、玉器、漆器,另外在一種小型器物上經常常見到,它就是帶鉤。

「魑」的意思是一種小龍,造型古拙可愛,也是明代瓷器的常用圖案,比如下面這種宣德青花蟠魑龍蓋罐。

7、海水翼龍

最標準器可能就是下面這件宣德青花海水龍紋大缸。

展開圖是這樣的。

雄壯、威猛,似有騰空之勢,在宣德朝,這樣的大缸非常流行,是標準的官窯器。

明代龍紋除上述七種外,剩下最多的就是常見的普通造型,有明一代,龍的造型看起來都非常威猛,晚期雖不像早期那樣霸氣十足,卻也比後世大氣傳神。

以上就是明代瓷器龍紋的大致分類,還有沒講到的,希望朋友們多提寶貴意見,就到這裡,拜拜!

相關焦點

  • 瓷器紋飾中的上品,明代瓷器上的龍紋作品!
    #龍紋瓷器#朱元璋登基時百廢待興,但洪武二年景德鎮燒造官窯之事還是提上了議事日程,只不過當時之需僅限於祭祀用器。隨著時局穩定,宮廷需求增加,在洪武中後期,朝廷不斷頒旨,命令景德鎮燒造各類器皿。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現的龍紋極具時代特點,形象頗為費解。上海博物館藏洪武青花春壽龍紋梅瓶,體態一如元之舊樣,但頭部變化很大,呈圓形貓臉,俗稱貓臉龍。
  • 如何看懂明代龍紋瓷器,這裡有狠招
    明洪武青花穿蓮夔龍紋高足杯-臺北故宮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現的龍紋極具時代特點,形象頗為費解。洪武釉裡紅龍紋雙環耳瓶明朝瓷器上的龍紋最兇猛的就是緊隨其後的永宣兩朝。洪武時期另有一類龍紋作品形象與之接近,從道理上講時間也應與之接近。
  • 瓷器裡的「龍翔九天」:「元明清龍紋御用瓷」雲上觀展
    澎湃新聞獲悉,8月8日起,「龍翔九天——元明清龍紋御用瓷器展」將通過線上「雲展覽」的方式呈現。此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光堯擔任學術主持,遴選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明代御窯遺址考古遺物;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瑞士玫茵堂、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等元明清龍紋御用瓷器共150餘件(組),旨在通過如此大規模的龍紋考古資料及傳世文物資料整理,探討眾多主流學術問題,並與社會大眾共同探討龍文化在中華文化流變中的影響。
  • 「龍行天下」——清代龍紋瓷器賞析
    清代彩繪龍紋瓷器大量出現,頓時有陶瓷世界「龍行天下」之說法。且隨著帝王的個人喜好,陶瓷上的龍紋裝飾也以新的形象出現。通過仔細觀察研究寧波博物館珍藏的龍紋瓷器,即可發現,入清以後龍紋形象遠離不開明末的遺風,許許多多明朝的龍紋普遍還在使用,像這種明朝出現過草尾龍,在清康熙時又出現了仿製品。
  • 國博「龍紋」瓷器,極美
    明 五彩穿花龍紋蒜頭瓶陳設品高42.8釐米 口徑7.2釐米 足徑15.2釐米瓶蒜頭式口,長頸,垂圓腹,圈足。低溫黃地綠彩瓷始創於明代永樂時期,宣德、弘治、正德、嘉靖朝均有燒造,其製作工藝先在坯胎上刻劃紋樣,紋飾上填低溫鉛綠釉,隙地填低溫黃釉。正德黃釉綠彩瓷品種有盤、碗、高足碗等器型,多飾刻填雲龍紋。
  • 明代隆慶瓷器了解與鑑識
    通體白釉,上以五彩為飾。腹部繪一幅荷蓮圖:池塘中荷葉舒展,荷花盛開,成雙成對的鴛鴦在水中遊動,幾隻鷺鷥或站在岸邊、或飛翔於池塘上空,畫面生動、活潑,生機盎然。紋飾以綠彩為主,點綴紅、黃彩色,豔麗清新。近足處繪變形蓮瓣紋。器口沿內側青花書「大明隆慶年造」6字楷書款。       隆慶一朝官窯瓷器數量很少,如此大型五彩器非常罕見,帶有官窯款識的隆慶五彩器,國內僅此一件。
  • 「龍翔九天」與龍紋變遷,長沙博物館展元明清御用瓷器
    論及生產數量之大,製作工藝之精,藝術造詣之高,則尤推瓷器上的龍紋。唐宋以降,瓷器逐漸成為十分重要的生活日用品,人們對其審美需求進一步提高。御用品的督造,使御窯產品成為瓷器審美的至高代表。在御用產品中,龍紋是用來彰顯皇家威嚴最為重要的紋樣主題。第二單元「江山萬代」,元明清三朝,御用瓷器上的龍紋不斷演繹進化,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
  • 故宮收官「御窯瓷器」對比展,「御瓷新見」明代御窯史
    洪武年間軍事上需要以瓷器換馬匹,又要用瓷器擴大貿易和安撫鄰邦。御窯廠於是應時燒出器型碩大的青花釉裡紅大盤、大碗、大罐,素樸雄渾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風韻,這便是洪武官窯的獨特風格。宣德年間,景德鎮將洪武的龍缸窯的一半改為青窯,窯位增至五十八座,御器的燒造量迅速提升。宣窯製品是明代最為精緻的瓷器,有「宣窯器,無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窯極盛時也」之美譽。
  • 龍袍象徵絕對的統治,可為何到了宋朝,皇帝的龍袍上卻沒龍紋?
    不論是在搜尋引擎上搜歷代皇帝的畫像,還是通過各種電影電視劇所看到的各代皇帝,他們大部分都有一個相同的特徵,就是他們所穿的衣服上都有龍紋。為什麼這麼說呢?李世民畫像中的「龍紋」是明代初期的樣式,如果再看一眼朱元璋的畫像或許就真相大白了。所以李世民的畫像很有可能是當時明代畫師根據當時的龍袍樣子所作的。
  • 涉筆成趣的明代民窯青花瓷
    圖1 明青花纏枝花卉紋罐  圖2 明「大明嘉靖年制」款青花雲龍紋碗  圖3 明青花碗  圖4 明青花碗  圖5 明青花碗   ■河南新鄉 王瑞鋼  明代青花瓷在我國瓷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收藏愛好者和專家都對明代青花的器型、紋飾、青料、用筆等做了大量研究,為我們欣賞、斷代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明代青花瓷發展的特色  由於受到道教和伊斯蘭教的影響,明代瓷器紋飾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呈現出包羅萬象文化包容的面貌。宗教文化的世俗化也讓宗教題材表現在了瓷器上面。特別是明代萬曆時期的道教主題紋飾和伊斯蘭教盛行的正德年間,還有成化年間的佛教文化都在瓷器上有明顯的體現。
  • 龍紋瓷器——成長篇:從遠古圖騰到宋代名窯,5000年成就皇權象徵
    至於瓷器「紋飾」,無論釉上彩還是釉下彩,青花還是粉彩,都是技術與色彩運用。而那些飛禽走獸、梅蘭竹菊、美人高士、峻岭長河,才是紋飾本身的表達,才符合我們「直觀的感受美」的原則。龍紋與瓷器的結合終於擁有了現實的土壤。二者相融的藝術表達,自此開始。二、獨樹一幟的魏晉龍柄壺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動蕩之中的讖緯之學再也沒有了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超脫死亡、崇尚自然的老莊之風。反映到瓷器上,則表現為動物器型盛行。
  • 明代的那些最珍貴的瓷器
    明代嘉靖萬曆的青花和藍釉瓷器,十分珍貴。事實上,整個明代青花和藍釉瓷隨著歷史的進程有著奇妙的變化。早期顏色濃豔,中期淡雅,晚期又回到濃豔;器形早期碩大,中期小巧,晚期回到了碩大;嘉靖萬曆瓷器的器形繁多,風格在碩大的基礎上前後也有變化。
  • 明代晚期螭龍穿花紋罐鑑賞
    螭紋最早見於商周青銅器上。是和龍紋非常接近的一種題材,故又有「螭虎龍」之稱,尾部同樣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別。若就細部而言,頭和爪已不大像龍,而吸取了走獸的形象,身軀亦不刻鱗甲,體態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懸殊。圖案設計,比龍紋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紋來裝飾長邊,充填方塊,蜷轉圓弧,皆可熨貼成章。正因如此它才成為最常見的花紋題材。      宋代瓷器大量出現螭龍紋裝飾的紋樣。
  • 辨析龍紋、蟒紋、飛魚紋、鬥牛紋與麒麟紋
    漢服知識小科普 龍紋是中國古代皇權的象徵,一般作為皇族專用圖案使用。而蟒紋、飛魚紋、鬥牛紋、麒麟紋等則常作為賜服的紋樣使用。在明代,這些紋樣極為相似,他們都是龍身,頭上有雙角,身上有鱗片。這樣相似的形象給現在的漢服愛好者們提了一個難題。下面,小棠就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這些紋樣的區別以及他們背後的文化淵源。
  • 多彩點綴的青花瓷器,明清青花加彩裝飾手法有幾種
    青花加彩是瓷器中的一種裝飾手法,屬於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相結合而成的瓷器品種,是釉下高溫釉和釉上低溫釉二次燒造而成,創燒於明代永樂時期,是元代青花釉裡紅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鬥彩瓷器和青花礬紅、青花釉裡紅瓷器,這種多彩點綴的青花瓷器一直被歷朝歷代喜歡,從明代一直延續到清代晚期光緒時期都有燒造。
  • 聯合共鑑:中國瓷器傳統圖案紋樣賞析
    這時期的圖案裝飾,主要表現在瓷器、織繡、建築彩畫、漆器和銅鏡等方面。 宋、元、明、清各時代的瓷器,在唐代陶瓷器的基礎上有很大發展,並各有特色。在敘述上,一般宋代瓷器以瓷窯地區為別,明清瓷器以朝代年號為別。 宋瓷。宋代瓷器有兩個顯著成就:一是在花紋裝飾上的突出發展,二是青瓷的燒制。宋以前瓷上只有雕刻花紋,繪畫紋樣僅有極少量。
  • 龍袍是帝王的象徵,為什麼到了宋朝皇帝都不穿龍紋了
    其次我們看到身穿龍紋的李世民畫像,其實不是唐朝人繪製的,而是出自明朝人之手,極有可能是明代某位宮廷畫師,根據當時皇帝龍袍圖案繪製而成,李世民衣服上的龍紋是明初的樣式,與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一對比,有內味了。
  • 瓷器收藏篇:關於紋飾蘊含的價值,原來這麼講究
    瓷器上的紋飾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不僅題材豐富,技法巧妙,且「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諧音表意和象徵手法寄託吉祥的寓意明、清官窯瓷器紋樣較之民窯的嚴謹工整。它們都以物言志,畫必有意,表達著皇族對世界的理解,寄託著他們對生活的企盼,同時也是他們宣傳封建意識的工具。在明、清官窯瓷器紋樣中,龍紋、花卉紋是其大宗,嬰戲紋 、獅子紋常用。紋飾的畫面依時代的變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
  • 【了解】瓷器之上的鳳紋
    ,以往的帝皇審美中,將這種鳥紋與龍紋相和,相得益彰,這便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百鳥之王,鳳紋。唐宋時期,人們大多採用刻花、印花的裝飾技法,這些情況都表明鳳紋造型隨著歷史的推移變得更加具體化,宋代鳳多與牡丹相配形成鳳銜牡丹、鳳穿牡丹等紋樣,隨著刻花、劃花等技法的應用,鳳紋的表現形式也愈加多樣化,宋元兩代,鳳紋大量出現在瓷器上
  • 美瓷鑑賞—鑲金孔雀開屏青花龍紋花口盤
    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藏品介紹中文名稱:鑲金孔雀開屏青花龍紋花口盤英文名稱:Gold-plated peacock with blue and white dragon-shaped mouth 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