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瓷器紋飾多種多樣,有植物、山水、人物,當然還有動物,動物入瓷畫很常見,比如下面這隻價值一個多億的成化雞缸杯。
然而,若問哪種動物紋飾最為傳統也最為傳神,毫無疑問,是龍紋。
最早的龍紋(或者說龍的造型)當屬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C形圓拱的造型,可能就是早期人們對於「龍」這種動物的最初想像。
至殷商時期,龍的造型具體了一些,但仍舊十分抽象,今天還能夠見到的,是青銅器、玉器和漆器上的圖案紋飾,比如下面這種。
這是商代的夔龍紋,至於為啥這麼叫,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是這麼說的,「夔」乃龍的一隻腳,因此這種一隻腳的龍自然被叫做夔龍。
經後世的演化,及至元代,龍紋終於找到了可寄託的載體,它就是瓷器,元青花上的龍紋已經非常具體,如文獻記載中的那樣,馬首蛇尾、牛耳鹿角、虎掌鷹爪、蜃腹魚鱗。
這是龍的標準形象,而反應到瓷畫上,則要複雜得多,常見的有:團龍、雲龍、海水龍、獨龍、雙龍、四龍、五龍、九龍、十龍、穿花龍、夔龍、蟠魑龍以及海水翼龍。
上面的每一種代表一類標準的瓷畫紋飾,都掌握了,明清兩代瓷器上的「龍」,也就大致如此。
1、團龍
類似上圖這種團花式的龍紋圖案,團花內還有雲紋、荷蓮等等,當然除了這種整體效果的,還有下圖這樣的。
看起來就像個泥鰍,但毫無疑問,這也是團龍紋的一種,還是團魑龍紋。
2、雲龍、海水龍
雲龍、海水龍是兩種圖案,而非兩種龍,俗話說「龍行有雨」,而明代追求火德,所以常常看見的龍紋是這樣的。
當然,更多是這樣的。
以及這樣的
3、雙龍至十龍
龍的造型沒有本質變化,數量上由單龍增加到十龍,繪畫難度上要大很多,還記得國畫繪畫技巧「經營位置」嗎?同樣的東西,超過兩個就得考慮相互位置,畫足十條,很是考驗功力。
4、穿花龍
顧名思義,龍穿纏枝、折枝花卉,煙火氣息更濃,卻有些生猛不足,自明代宣德朝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這樣圖案的出現,與百姓安穩的社會生活有一定關係。
5、夔龍(香草龍)
簡易圖案大致這樣
體現在瓷器上,加以勾染,就是下圖這樣。
這是可溯源的一種龍紋,發展到明代,和先秦時期青銅器、玉器看似區別很大,實則風格一致,仍有早期的影子,看一個中間「過渡品」,大家就明白了。
6、蟠魑龍
只看一下名字,有點歷史知識的朋友都會敏銳的察覺到,這也是早期紋飾的一種,常見於青銅器、玉器、漆器,另外在一種小型器物上經常常見到,它就是帶鉤。
「魑」的意思是一種小龍,造型古拙可愛,也是明代瓷器的常用圖案,比如下面這種宣德青花蟠魑龍蓋罐。
7、海水翼龍
最標準器可能就是下面這件宣德青花海水龍紋大缸。
展開圖是這樣的。
雄壯、威猛,似有騰空之勢,在宣德朝,這樣的大缸非常流行,是標準的官窯器。
明代龍紋除上述七種外,剩下最多的就是常見的普通造型,有明一代,龍的造型看起來都非常威猛,晚期雖不像早期那樣霸氣十足,卻也比後世大氣傳神。
以上就是明代瓷器龍紋的大致分類,還有沒講到的,希望朋友們多提寶貴意見,就到這裡,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