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武漢那個晚上,一位隊員寫下日記:武漢這座城市睡著了,睡得很沉……胡偉國加上了後半段:「我們來了,就是為了喚醒她。」
記者 | 黃 祺
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關閉了空調的大廳溫度很低,燈光似乎也不夠明亮,一百多名醫護人員身上紅色和紫色的隊服,是醫院裡唯一的暖意。這是2月10日晚,距離上海市第六批援鄂醫療隊(瑞金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到達武漢不到24小時。
身穿鮮紅隊服的上海市第六批援鄂醫療隊領隊胡偉國開始了他的「戰前動員」:「我們現在沒有退路,至暗時刻也好,天大的困難也好,我們都必須完成我們的使命。現在不是講困難的時候,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如何克服困難。我們136名隊員現在就是一條戰壕裡的戰友了,我們共同面對槍林彈雨!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不記得你是誰,只要你說我們共同在武漢戰鬥過,那我一定會記起你……」
動員結束,當晚10時45分,這支醫療隊整建制接手的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一個醫療單元迎來第一批病人。至凌晨3點半,病區共緊急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28名,12名醫生和25名護士徹夜未眠、通宵達旦地投入了這場激烈但沒有硝煙的戰鬥。還來不及等這場戰鬥結束,第二批22名重症病患又再次湧進病房,胡偉國不得不再次吹響衝鋒號……
作為國家救援醫療隊,瑞金醫院全部負責收治重症新冠肺炎病人,其中70%為65歲以上的老人,75%是合併白血病、腎功能衰竭、嚴重糖尿病、帕金森病、晚期肺癌等基礎疾病的複雜重患,遇到的是新冠肺炎救治中最難啃的骨頭。但接手近50天,病區實現了重症病人死亡率小於1.1%的佳績。時至今日武漢疫情大為緩解,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依舊是收治危重症病人的主要定點醫院,這裡會堅守到最後,上海市第六批援鄂醫療隊也會繼續堅守。
多學科診療發揮特效
2月9日從上海出發時,瑞金醫療隊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原本對外公布135人的隊伍,出發時卻變成了136人。多出的一人是薛愷醫生,薛醫生妻子臨產,醫院了解到情況後,勸他不要去武漢。但第二天,薛愷醫生自己拉著行李箱到醫院報到了。上海市第六批援鄂醫療隊136人全部來自瑞金醫院,由30名醫生、100名護士和6名行政管理人員組成,涵蓋重症醫學科、呼吸科、感染科、護理等15個專業。
使命感,是這支隊伍最大的動力和凝聚力。
武漢疫情進入後半程,3月18日,上海首批回滬的醫療隊隊員在機場受到了熱烈的歡迎,3月22日,又一批近200名醫療隊隊員回到上海。當返滬的同行們可以到隔離點休息的時刻,仍然還有一千多名上海援鄂醫療隊員堅守崗位。瑞金醫院醫療隊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我們遇到的第二次挑戰。」醫療隊領隊、瑞金醫院副院長胡偉國3月19日這一天對《新民周刊》說。武漢現有的病人,逐步歸併到十家定點醫院,其中三家是專門收治重症的綜合性醫院。由於重症患者救治要求高,瑞金醫療隊將繼續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收治病情最複雜的重患,現在病房裡還有40多名危重病人。
任務沒有減輕,隊員們心裡的波動卻悄悄地發生。
胡偉國注意到,原本有不少隊員空下來就會練瑜伽、打八卦掌、跑步機上跑步,但是這幾天駐地賓館大廳卻看不到什麼人。可以想像到,其他醫療隊回家,一定讓一些隊員更想家,特別是年輕人。
這天晚上,胡偉國召集全體隊員們做了新一輪的動員。「為什麼我們要留下來?因為前期我們出色地完成了救治任務,說明我們有能力挑最重的擔子,這是我們這個隊的光榮,也說明了我們瑞金這塊金字招牌的含金量。」
除了動員,醫療隊啟動新一輪的危重症治療業務學習,把衛健委的指南、最新的治療方案和臨床經驗重新複習一遍,每天下午集中學習討論。「昨天大家討論得非常激烈,所以他們的心理波動應該是平復了,這兩天大廳裡鍛鍊的人也多起來了。」
堅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次挑戰」與「第一次挑戰」已大不相同。二月初的武漢,病死率高、社會恐慌……疫情處於最膠著的時期,醫療隊員們面前最大的敵人是對傳染病的恐懼、陌生的工作環境和重型病人治療的艱難。
第一眼見到的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胡偉國記憶中是這個樣子:「人生地不熟,病房冰冷,燈光也有點暗,電腦作業系統不熟悉,帶的物資還沒到,上級要求馬上接收病人……」重壓之下,忐忑、焦慮瞬間襲來。
這個時候,胡偉國想起了他的老師、瑞金醫院老院長李宏為教授20年前送給他的一本書——《把信交給加西亞》。沒有人知道加西亞將軍在哪裡,但年輕的中尉必須要完成這個任務,無論前方有什麼艱險。
前方的確艱險重重。新冠病毒侵襲的其實不僅是肺部,重症病人大多存在肺部、腎臟、心臟、消化道等多器官的損害,如果病人本身就有基礎疾病或者高齡,那麼他們的救治難度就會變得非常大。「新冠肺炎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在我們病區算是輕的,我們還遇到了合併白血病,合併嚴重的帕金森症,合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重病人。」
這個時候,瑞金醫院多學科聯合救治能力就體現出了優勢。胡偉國做了一個戰略安排:醫療隊不再有「教授」「主任」「博導」等等頭銜,呼吸科和重症醫學科的兩位醫生被任命為醫療小組組長,醫療工作聽他們安排。隊員們體現出團結和協作,「燒傷科張劍主任已經是一位三十年工齡的老醫生了,但他說:只要有需要,我來寫病史,幹住院醫生的活也沒問題。」
控制住併發症,是降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醫療隊中有各個學科的專家,多學科整合治療成為重型病人救治的專業保障。
重症患者中有一部分出現腎功能衰竭,這個危險的疾病很快會奪去病人的生命。2019年,瑞金醫院陳楠教授團隊在《新英格蘭》雜誌上發表兩篇重磅文章,他們研究的是一種名為羅沙司他的藥物。為了救治病區裡兩位出現腎功能衰竭的新冠肺炎病人,胡偉國向總院求助,將瑞金醫院最新的臨床研究成果應用到了武漢的病人身上。
「團隊裡不同專業的醫生護士,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發出自己的光芒。」迄今為止,通過醫療隊多學科討論和後方遠程會診,病區所有重症患者的救治依靠瑞金醫院自己的醫療力量得以解決。
融化疫情的冰霜
武漢最寒冷的季節,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在新冠肺炎隔離病房裡感受到的冷,比室外更「冷」,這種「冷」,來自於患者的悲觀和冷漠。「有的病人得病的時間比較長,他對治療已經沒有信心,很冷漠,醫生去查房他根本不理你。有些病人絕望到把輸液都拔掉,不吃不喝。」有更嚴重的病人,已經出現了精神症狀。
早期病人中的情緒問題,成為治療的障礙。為掃清障礙,醫療隊決定把溫暖和陽光帶進病房。
年輕的護士們畫了很多漫畫裝點病房的牆面,照顧病人時一聲聲「爺爺」「奶奶」,不吃飯的哄著餵飯,就像哄孩子吃飯一樣。
有一次,一位危重患者病情突變,隊員打電話給病人的女兒,女兒在電話裡嚎啕大哭,因為她母親剛剛因為感染新冠肺炎去世。她在電話裡哀求醫生救救她父親,她不想成為孤兒。胡偉國說,年輕醫生和護士們聽了電話都流淚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家庭,讓醫護人員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
醫護人員用一個個動作、一句句話,融化了「冰川」。甚至,患者們不再叫她們「小護士」,而是親暱地改稱「小仙女」。
2月19日,醫療隊負責的病區走出第一位出院患者,李先生(化名)從援鄂醫療隊員手中接過一張特別的畢業證書,上面寫著:「感謝您為抗擊疫情做出的貢獻」。胡偉國是畢業證的設計者,他說,給患者頒發一張畢業證,為的是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生活,也是為了激發更多的患者戰勝疫情的勇氣。
醫療隊的人文溫暖,還體現在用智慧挑戰困境上。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性特別強,因此醫護人員必須依靠嚴格的防護來避免感染,但防護裝備會帶來「副作用」——醫護人員臉上的壓傷就是其中之一。
如何避免壓痕的出現,減輕壓痕損傷?瑞金醫院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們利用休息時間,搞起了小發明。他們設計了一種特殊的面膜,這層膜上帶有硫酸鎂和冰片等保護皮膚的物質。面膜兼顧了粘合性和密封性,既保護了臉部皮膚,又不影響防護服的防護效果。目前,這個產品已經申請專利。
另一個特別有實用價值的發明是為病人取樣時防護用的面罩。醫生為病人取咽拭子樣本時,病人難免噁心難受,這時候咳嗽或者噴嚏產生的氣溶膠,有造成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為解決這個問題,醫護人員發明了一個患者使用的面罩,安裝單向閥門,這樣醫生能面向患者輕鬆取樣,又可以避免氣溶膠的噴射。
用智慧的發明讓救治工作變得更高效,也是人文精神的應有之義。
我們的事業後繼有人
「兩個年輕人,至今無一失手。」胡偉國讚揚的兩位醫生,是瑞金醫院麻醉科的繆晟昊和譚永昶,兩人都是90後,同一年進入瑞金醫院,並肩作戰5年。到武漢後,他們加入了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插管小分隊,這個麻醉團隊由全國各地醫療隊麻醉醫生和當地麻醉醫生混編,由於技術過硬,他們兩個所在的小分隊,是專門解決難題的 「插管衝鋒隊」。
插管其實是ICU裡感染風險最高的操作,也是考驗醫生技術水平的關鍵時刻,幾乎不給醫生失敗的機會。憑藉技術和出色的心態,兩名年輕的隊員在醫院裡成為了大家仰慕的「老法師」。
「他們自己總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經驗。繆晟昊說,他的秘訣是『九口氣』,第一口氣做什麼,第二口氣做什麼……到第九口氣一定插管成功。」胡偉國說,年輕麻醉醫生表現出的技術水平和應變能力,是他們自身努力的結果,也體現出瑞金醫院的教學和訓練有自己獨到的地方。
瑞金醫院兩名麻醉醫生,完成了醫院裡所有插管病人中一半的插管任務,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完成6個插管,工作量是整個插管小分隊裡最多的。而且他們使用的用藥方案被證明為最為有效,於是大家都開始使用瑞金插管用藥方案。
胡偉國說,一開始他對90後們還是有點擔心的,他怕隊員們在如此高壓力的工作中防護不到位,也擔心他們無法應對難題。但從這裡所有90後的工作成果可以看到,瑞金醫院嚴格的規範化培訓被證明非常有效,「我放心了,我們的事業後繼有人」。
獨當一面的麻醉醫生、為解決臨床問題而做出的發明創造、小護士手工自作、畫上名牌LOGO的隨身小包……醫療隊年輕人們不僅在業務上、技術上、責任感、使命感上表現出成熟和果敢,更在心態上、觀念上體現出年輕一代的不同的氣息。他們做事的方式可能有點不同,但無疑都延續了瑞金醫院延續百年的創新精神和廣慈博愛的情懷。
胡偉國說,正如一位年輕護士所言,他們也許如今還是一隻螢火蟲,但團結在一起的螢火蟲一樣能照亮前路。
更加年輕的醫學生們,也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接受了一場特殊的思政教育。3月3日,胡偉國在武漢遠程為學生上了一堂現場思政課。「我覺得這個時候更要用我們的行動,為醫學生率先垂範。」胡偉國在這堂課上給學生們提了三個要求,一是選擇醫學這個職業,就是選擇了奉獻,就要勇於承擔起社會責任;二是要學習掌握所有學科的臨床知識和技能,不能忽視任何一門課,才能應對所有可能的病情;三是要有公共衛生特別是傳染病應對方面的知識儲備。
初到武漢那個晚上,一位隊員寫下日記:武漢這座城市睡著了,睡得很沉……胡偉國加上了後半段:「我們來了,就是為了喚醒她。」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未經正式授權
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
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