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投入戰鬥那一夜,上海瑞金醫院援鄂醫療隊都經歷了什麼?

2020-12-17 騰訊網

初到武漢那個晚上,一位隊員寫下日記:武漢這座城市睡著了,睡得很沉……胡偉國加上了後半段:「我們來了,就是為了喚醒她。」

記者 | 黃 祺

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關閉了空調的大廳溫度很低,燈光似乎也不夠明亮,一百多名醫護人員身上紅色和紫色的隊服,是醫院裡唯一的暖意。這是2月10日晚,距離上海市第六批援鄂醫療隊(瑞金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到達武漢不到24小時。

身穿鮮紅隊服的上海市第六批援鄂醫療隊領隊胡偉國開始了他的「戰前動員」:「我們現在沒有退路,至暗時刻也好,天大的困難也好,我們都必須完成我們的使命。現在不是講困難的時候,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如何克服困難。我們136名隊員現在就是一條戰壕裡的戰友了,我們共同面對槍林彈雨!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不記得你是誰,只要你說我們共同在武漢戰鬥過,那我一定會記起你……」

動員結束,當晚10時45分,這支醫療隊整建制接手的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一個醫療單元迎來第一批病人。至凌晨3點半,病區共緊急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28名,12名醫生和25名護士徹夜未眠、通宵達旦地投入了這場激烈但沒有硝煙的戰鬥。還來不及等這場戰鬥結束,第二批22名重症病患又再次湧進病房,胡偉國不得不再次吹響衝鋒號……

作為國家救援醫療隊,瑞金醫院全部負責收治重症新冠肺炎病人,其中70%為65歲以上的老人,75%是合併白血病、腎功能衰竭、嚴重糖尿病、帕金森病、晚期肺癌等基礎疾病的複雜重患,遇到的是新冠肺炎救治中最難啃的骨頭。但接手近50天,病區實現了重症病人死亡率小於1.1%的佳績。時至今日武漢疫情大為緩解,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依舊是收治危重症病人的主要定點醫院,這裡會堅守到最後,上海市第六批援鄂醫療隊也會繼續堅守。

多學科診療發揮特效

2月9日從上海出發時,瑞金醫療隊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原本對外公布135人的隊伍,出發時卻變成了136人。多出的一人是薛愷醫生,薛醫生妻子臨產,醫院了解到情況後,勸他不要去武漢。但第二天,薛愷醫生自己拉著行李箱到醫院報到了。上海市第六批援鄂醫療隊136人全部來自瑞金醫院,由30名醫生、100名護士和6名行政管理人員組成,涵蓋重症醫學科、呼吸科、感染科、護理等15個專業。

使命感,是這支隊伍最大的動力和凝聚力。

武漢疫情進入後半程,3月18日,上海首批回滬的醫療隊隊員在機場受到了熱烈的歡迎,3月22日,又一批近200名醫療隊隊員回到上海。當返滬的同行們可以到隔離點休息的時刻,仍然還有一千多名上海援鄂醫療隊員堅守崗位。瑞金醫院醫療隊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我們遇到的第二次挑戰。」醫療隊領隊、瑞金醫院副院長胡偉國3月19日這一天對《新民周刊》說。武漢現有的病人,逐步歸併到十家定點醫院,其中三家是專門收治重症的綜合性醫院。由於重症患者救治要求高,瑞金醫療隊將繼續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收治病情最複雜的重患,現在病房裡還有40多名危重病人。

任務沒有減輕,隊員們心裡的波動卻悄悄地發生。

胡偉國注意到,原本有不少隊員空下來就會練瑜伽、打八卦掌、跑步機上跑步,但是這幾天駐地賓館大廳卻看不到什麼人。可以想像到,其他醫療隊回家,一定讓一些隊員更想家,特別是年輕人。

這天晚上,胡偉國召集全體隊員們做了新一輪的動員。「為什麼我們要留下來?因為前期我們出色地完成了救治任務,說明我們有能力挑最重的擔子,這是我們這個隊的光榮,也說明了我們瑞金這塊金字招牌的含金量。」

除了動員,醫療隊啟動新一輪的危重症治療業務學習,把衛健委的指南、最新的治療方案和臨床經驗重新複習一遍,每天下午集中學習討論。「昨天大家討論得非常激烈,所以他們的心理波動應該是平復了,這兩天大廳裡鍛鍊的人也多起來了。」

堅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次挑戰」與「第一次挑戰」已大不相同。二月初的武漢,病死率高、社會恐慌……疫情處於最膠著的時期,醫療隊員們面前最大的敵人是對傳染病的恐懼、陌生的工作環境和重型病人治療的艱難。

第一眼見到的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胡偉國記憶中是這個樣子:「人生地不熟,病房冰冷,燈光也有點暗,電腦作業系統不熟悉,帶的物資還沒到,上級要求馬上接收病人……」重壓之下,忐忑、焦慮瞬間襲來。

這個時候,胡偉國想起了他的老師、瑞金醫院老院長李宏為教授20年前送給他的一本書——《把信交給加西亞》。沒有人知道加西亞將軍在哪裡,但年輕的中尉必須要完成這個任務,無論前方有什麼艱險。

前方的確艱險重重。新冠病毒侵襲的其實不僅是肺部,重症病人大多存在肺部、腎臟、心臟、消化道等多器官的損害,如果病人本身就有基礎疾病或者高齡,那麼他們的救治難度就會變得非常大。「新冠肺炎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在我們病區算是輕的,我們還遇到了合併白血病,合併嚴重的帕金森症,合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重病人。」

這個時候,瑞金醫院多學科聯合救治能力就體現出了優勢。胡偉國做了一個戰略安排:醫療隊不再有「教授」「主任」「博導」等等頭銜,呼吸科和重症醫學科的兩位醫生被任命為醫療小組組長,醫療工作聽他們安排。隊員們體現出團結和協作,「燒傷科張劍主任已經是一位三十年工齡的老醫生了,但他說:只要有需要,我來寫病史,幹住院醫生的活也沒問題。」

控制住併發症,是降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醫療隊中有各個學科的專家,多學科整合治療成為重型病人救治的專業保障。

重症患者中有一部分出現腎功能衰竭,這個危險的疾病很快會奪去病人的生命。2019年,瑞金醫院陳楠教授團隊在《新英格蘭》雜誌上發表兩篇重磅文章,他們研究的是一種名為羅沙司他的藥物。為了救治病區裡兩位出現腎功能衰竭的新冠肺炎病人,胡偉國向總院求助,將瑞金醫院最新的臨床研究成果應用到了武漢的病人身上。

「團隊裡不同專業的醫生護士,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發出自己的光芒。」迄今為止,通過醫療隊多學科討論和後方遠程會診,病區所有重症患者的救治依靠瑞金醫院自己的醫療力量得以解決。

融化疫情的冰霜

武漢最寒冷的季節,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在新冠肺炎隔離病房裡感受到的冷,比室外更「冷」,這種「冷」,來自於患者的悲觀和冷漠。「有的病人得病的時間比較長,他對治療已經沒有信心,很冷漠,醫生去查房他根本不理你。有些病人絕望到把輸液都拔掉,不吃不喝。」有更嚴重的病人,已經出現了精神症狀。

早期病人中的情緒問題,成為治療的障礙。為掃清障礙,醫療隊決定把溫暖和陽光帶進病房。

年輕的護士們畫了很多漫畫裝點病房的牆面,照顧病人時一聲聲「爺爺」「奶奶」,不吃飯的哄著餵飯,就像哄孩子吃飯一樣。

有一次,一位危重患者病情突變,隊員打電話給病人的女兒,女兒在電話裡嚎啕大哭,因為她母親剛剛因為感染新冠肺炎去世。她在電話裡哀求醫生救救她父親,她不想成為孤兒。胡偉國說,年輕醫生和護士們聽了電話都流淚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家庭,讓醫護人員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

醫護人員用一個個動作、一句句話,融化了「冰川」。甚至,患者們不再叫她們「小護士」,而是親暱地改稱「小仙女」。

2月19日,醫療隊負責的病區走出第一位出院患者,李先生(化名)從援鄂醫療隊員手中接過一張特別的畢業證書,上面寫著:「感謝您為抗擊疫情做出的貢獻」。胡偉國是畢業證的設計者,他說,給患者頒發一張畢業證,為的是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生活,也是為了激發更多的患者戰勝疫情的勇氣。

醫療隊的人文溫暖,還體現在用智慧挑戰困境上。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性特別強,因此醫護人員必須依靠嚴格的防護來避免感染,但防護裝備會帶來「副作用」——醫護人員臉上的壓傷就是其中之一。

如何避免壓痕的出現,減輕壓痕損傷?瑞金醫院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們利用休息時間,搞起了小發明。他們設計了一種特殊的面膜,這層膜上帶有硫酸鎂和冰片等保護皮膚的物質。面膜兼顧了粘合性和密封性,既保護了臉部皮膚,又不影響防護服的防護效果。目前,這個產品已經申請專利。

另一個特別有實用價值的發明是為病人取樣時防護用的面罩。醫生為病人取咽拭子樣本時,病人難免噁心難受,這時候咳嗽或者噴嚏產生的氣溶膠,有造成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為解決這個問題,醫護人員發明了一個患者使用的面罩,安裝單向閥門,這樣醫生能面向患者輕鬆取樣,又可以避免氣溶膠的噴射。

用智慧的發明讓救治工作變得更高效,也是人文精神的應有之義。

我們的事業後繼有人

「兩個年輕人,至今無一失手。」胡偉國讚揚的兩位醫生,是瑞金醫院麻醉科的繆晟昊和譚永昶,兩人都是90後,同一年進入瑞金醫院,並肩作戰5年。到武漢後,他們加入了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插管小分隊,這個麻醉團隊由全國各地醫療隊麻醉醫生和當地麻醉醫生混編,由於技術過硬,他們兩個所在的小分隊,是專門解決難題的 「插管衝鋒隊」。

插管其實是ICU裡感染風險最高的操作,也是考驗醫生技術水平的關鍵時刻,幾乎不給醫生失敗的機會。憑藉技術和出色的心態,兩名年輕的隊員在醫院裡成為了大家仰慕的「老法師」。

「他們自己總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經驗。繆晟昊說,他的秘訣是『九口氣』,第一口氣做什麼,第二口氣做什麼……到第九口氣一定插管成功。」胡偉國說,年輕麻醉醫生表現出的技術水平和應變能力,是他們自身努力的結果,也體現出瑞金醫院的教學和訓練有自己獨到的地方。

瑞金醫院兩名麻醉醫生,完成了醫院裡所有插管病人中一半的插管任務,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完成6個插管,工作量是整個插管小分隊裡最多的。而且他們使用的用藥方案被證明為最為有效,於是大家都開始使用瑞金插管用藥方案。

胡偉國說,一開始他對90後們還是有點擔心的,他怕隊員們在如此高壓力的工作中防護不到位,也擔心他們無法應對難題。但從這裡所有90後的工作成果可以看到,瑞金醫院嚴格的規範化培訓被證明非常有效,「我放心了,我們的事業後繼有人」。

獨當一面的麻醉醫生、為解決臨床問題而做出的發明創造、小護士手工自作、畫上名牌LOGO的隨身小包……醫療隊年輕人們不僅在業務上、技術上、責任感、使命感上表現出成熟和果敢,更在心態上、觀念上體現出年輕一代的不同的氣息。他們做事的方式可能有點不同,但無疑都延續了瑞金醫院延續百年的創新精神和廣慈博愛的情懷。

胡偉國說,正如一位年輕護士所言,他們也許如今還是一隻螢火蟲,但團結在一起的螢火蟲一樣能照亮前路。

更加年輕的醫學生們,也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接受了一場特殊的思政教育。3月3日,胡偉國在武漢遠程為學生上了一堂現場思政課。「我覺得這個時候更要用我們的行動,為醫學生率先垂範。」胡偉國在這堂課上給學生們提了三個要求,一是選擇醫學這個職業,就是選擇了奉獻,就要勇於承擔起社會責任;二是要學習掌握所有學科的臨床知識和技能,不能忽視任何一門課,才能應對所有可能的病情;三是要有公共衛生特別是傳染病應對方面的知識儲備。

初到武漢那個晚上,一位隊員寫下日記:武漢這座城市睡著了,睡得很沉……胡偉國加上了後半段:「我們來了,就是為了喚醒她。」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未經正式授權

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

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上海最大規模援鄂醫療隊出徵...
    昨夜,上海,一個不眠的元宵之夜。上海華山醫院、瑞金醫院先後受命「點兵」,一夜「成軍」,今天先後「包機」出徵武漢,投入全國「武漢戰疫」大會師隊伍!如此「醫學壯士」逆風而行,這麼多的全國頂尖醫學力量集結武漢,被網友譽為「王炸」組合,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 上海瑞金醫院136人醫療隊開拔武漢
    瑞金醫院援鄂醫療隊合影「今天,我們超員了!」2月9日中午12:30,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徵誓師大會上,院長寧光這樣說。這已是瑞金醫院派出的第四批援鄂醫療隊,由30名醫生(其中24名黨員),100名護士和6名行政管理人員組成,涵蓋重症醫學科、呼吸科、感染科、護理等學科,其中有66名黨員,33名團員。誓師大會現場的醫療隊員們 姜泓冰攝為什麼要去?
  • 1649名上海援鄂醫護人員,我們用好戲為你們接風!|上海援鄂醫療隊|...
    上海援鄂醫療隊昨天起陸續抵滬,仍有一批醫務人員在武漢「留守」,站好最後一階段的崗。昨天的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上海醫護人員的微信群裡都在轉載一篇文章,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與新民晚報文體中心向上海1649名援鄂醫務人員發出邀請:「我們等你們平安回家。待到花開之時,共賞一齣好戲。」
  • 上海德濟醫院援鄂醫療隊勝利凱旋
    上海德濟醫院援鄂醫療隊安全返回,一個不少!我們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任務,請您檢閱!" 在熱烈的歡呼和感動的淚水中,上海德濟醫院援鄂醫療隊/上海市第一支援鄂社會醫療隊圓滿完成了為期46天的武漢抗疫支援任務並結束隔離,於4月14日勝利凱旋。
  •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迎回三批161位援鄂醫療隊隊員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161位援鄂醫療隊隊員回到醫院。 殷立勤 攝中新網上海4月20日電 (記者 殷立勤)「市一,我們回來啦!」4月20日下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分三批先後馳援武漢的161位援鄂醫療隊員悉數解除隔離觀察,正式完成援鄂任務。當日,他們回到市一醫院,整齊列隊,高喊「我們回家了」。
  • 上海援鄂醫療隊、中山醫院朱疇文榜上有名!
    委託上海市總工會向上海援鄂醫療隊和援鄂醫療隊第五批領隊朱疇文轉授湖北省工人先鋒號、湖北五一勞動獎章。6月24日,上海市總工會受湖北省總工會委託,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湖北五一勞動獎章、湖北省工人先鋒號授獎儀式。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
    1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相關專家介紹了該院援鄂救治的情況。據該院醫療隊領隊姜保國院長介紹,此次該院共派出了134名醫護人員,這支多學科醫療隊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獨立接管了一個重症病房,成功救治了大量的病人,團隊救治成功率達到了96%。
  • 上海,我們回來了!就在剛剛,華山醫院、東方醫院援鄂醫療隊員平安抵滬
    華山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隊員、放射科醫生高鵬說,到了武漢以後,即便是彼此不認識的人,大家都相互幫助,共同戰鬥。回到上海後,他最想做的事是想早點結束隔離,早點回家以及早點回到工作單位去。隊員們抵達上海「回到上海,我最想做的事情是陪家人吃一頓團圓飯。年三十我就在醫院申請了請戰書,支援前線,還沒顧得上和他們一起吃團圓飯。」
  • 青島市第五批援鄂醫療隊在武漢的最後一夜
    3月31日,青島市第五批援鄂醫療隊263名隊員(1名隊員已提前返回濟南休整)從武漢凱旋而歸,回到家鄉。3月30日的這個夜晚是隊員們留在武漢的最後一夜,他們打點行囊,回首往昔,祝福將來。從2月9日抵達武漢抗疫一線到3月29日所在病區患者清零,這是一場艱難的戰疫,也是一份來之不易的勝利。
  • 上海第二批援鄂醫療隊行李超重,東航緊急換機!
    東方網記者王佳妮、馬旭、蔡黃浩東方網記者王佳妮、馬旭、蔡黃浩1月28日報導:今天下午,是上海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緊急出發武漢馳援的日子。不過原本下午3時20分的登機時間卻一再推後,隊員們左顧右盼不知何故。東方網記者獲悉,原來是醫療隊所攜帶的醫用物資超重,東航方面已緊急協調了更大機型的飛機。截至發稿時,醫療隊員們已開始登機。今天下午1時30分,第二批上海援鄂醫療隊的148位隊員接到指令趕到虹橋機場T2航站樓,準備馳援已經在武漢當地開展工作的第一批醫療隊,同行的還有大量前方急需的醫療裝備。在簡短的出徵儀式後,隊員們於下午2時起開始安檢。"
  • 上海援鄂隊員吃上蒙古羊肉:太暖了
    今天(12月7日)上午十點半,載有40箱速凍帶骨綿羊肉的冷鏈物流車抵達瑞金醫院,上海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長、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籤字接收。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長陳爾真表示:「首先當然還是要感謝武漢人民能夠想到我們,蒙古國是捐給他們的,反而反捐給我們,我們也曾經一起拼過命,也是同甘共苦。」
  • 上海援鄂醫療隊的貼身衣物,三槍包了!
    圖說:三槍集團捐贈4000條純棉內褲與500套保暖內衣給上海抗疫天使們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鈺芸)偶然間得知上海援鄂醫療隊急缺一次性內褲,上海老字號三槍集團決定鼎力相助。記者今天從龍頭股份旗下的三槍集團獲悉,捐贈給上海抗疫天使們的4000條純棉內褲與500套保暖內衣,目前已送達上海市經信委援鄂醫療隊後勤保障組指定倉庫。三槍更做出承諾,上海援鄂醫療隊關於貼身衣物的物資需求,三槍全包了!2月9日,三槍集團偶然得知援鄂醫療隊急缺一次性內褲3000條。
  • 僅50小時,168箱醫用手套從荷蘭採買直運援鄂醫療隊
    中新網2月4日電 2月2日零點,168箱,近17萬隻醫用手套終於整整齊齊碼在上海瑞金醫院的一處角落。就在30小時前,這批手套還躺在荷蘭一家醫療機構的倉庫中。據悉,為了緊急支援上海瑞金醫院援鄂醫療隊,360公益基金會秉承捐贈資金方Wargaming捐助思路,速度決策。
  • 定海神針——北京市援鄂醫療隊隊長劉立飛
    前路漫漫「要派醫療隊去武漢,大家商量一下,讓你去帶隊,有沒有什麼問題?」1月26日,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醫療護理處副處長劉立飛接到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各省市組建援鄂醫療隊的通知。「沒問題,我去帶隊,我會把大家都照顧好。」劉立飛說道。這通電話也正是北京市援鄂醫療隊傳奇故事的開始。
  • 除夕夜逆行武漢的上海首批醫療隊今天要回來了
    ——傅佳順,來自仁濟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回想起這段戰鬥的日子更多的是感動與感恩,感謝我們背後的這群人:負責一日三餐的廚師、負責24小時接送醫護人員的司機、負責管理醫用物資的後勤老師、負責處理醫療垃圾的工勤師傅等等,是他們一直在後方默默保護支援我們。
  • 戰疫院長訪談錄|上海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把「混編團隊」擰成一...
    3月22日,上海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在朋友圈裡寫下這樣一句話——「感謝武漢人民,我們回家了,明年再來看櫻花。」當天,上海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圓滿完成支援任務,啟程返回上海。
  • 為了心中的神聖誓言——瑞金醫院136人醫療隊開拔抗「疫」前線
    136人的醫療隊當晚就集結完畢!  「選我,我曾經在感染科工作過,我哪裡都能去!」「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這是我們的醫學生誓言,碰到疫情,我們義不容辭!」「讓我去吧,我是黨員,還曾經援藏,我去實在太合適了!」...。.  9日,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統一部署,由瑞金醫院副院長胡偉國帶隊的136人瑞金醫院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出徵武漢。
  • 春天如約而至 「人民」勇士凱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
    2020年4月6日下午3時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乘坐的航班在首都國際機場降落,已在武漢鏖戰70天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平安抵京!最高禮遇 接風洗塵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歡迎儀式在機場迎接包括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內的557名國家援鄂醫療隊平安返京。
  • 今天,交大援鄂英雄平安凱旋!上海,我回家了!
    今天,交大援鄂英雄平安凱旋!上海,我回家了!奮戰55天,援鄂英雄凱旋,他們回家了!今天下午,上海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從武漢返滬上海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到達上海虹橋機場春暖花開的武漢,已不再是當初的清冷空城。「我們有一個請求,等我們隔離兩周後,請一定要讓我們再次到上海阻擊外來病例輸入抗疫戰的一線,繼續戰鬥,直到這場抗疫戰的全面勝利。」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領隊陳爾真說。
  • 十個故事,告訴你上海援鄂醫療隊的生活真相!
    那本是舉家歡慶的除夕夜,但在那天,「團圓」二字,並不屬於馮亮和其他上海援鄂醫療隊的隊員們。和家人道完別,馮亮心裡充滿了愧疚,但她知道哪裡更需要她。馮亮是上海胸科醫院的一名護士長,家裡的親人中,學醫的有不少。「看到召集通知時,我先生就在身邊,和他一商量,他很支持,我就報名了。父母也很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