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之路|黃河「鎮河鐵犀」河道修防工:一家三代接力保安瀾

2020-12-14 澎湃新聞

在開封市東北兩公裡的鐵牛村,豎著一座鎮河鐵犀。這是明朝河南巡撫于謙為鎮降黃河洪災而建。鐵犀面河而臥,表達了人民根除河患的強烈願望。

而在當地群眾眼裡,黃河河道修防工才是真正的鎮河鐵犀。

自古以來,黃河之險在於「腰」,河南開封恰好就在這腰眼上。歷史上,開封因水而興,也飽受黃河水患。對新中國成立前的開封而言,黃河可謂「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讓黃河造福百姓,不讓它如脫韁野馬禍害百姓,這是開封人的心願。

在黃河下遊開封段兩岸大堤上,黃河河道修防工常年駐守,今年38歲的張飛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黃三代」。保黃河安瀾,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奮鬥的目標。

黃河河道修防工在工作 本文圖片均為開封市委宣傳部 圖黃河大堤就是他的「辦公桌」「幹我們這一行,必定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11月30日,在大堤上忙活的張飛,顯得有些疲憊,鞋上粘著草屑和泥漿,「咱邊走邊聊吧,大堤就是我的』辦公桌』」。

就是這樣,哪怕任務再繁重枯燥,不管颳風下雨、烈日酷暑、天寒地凍,張飛始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圍著自己的「辦公桌」轉。

雖然現在是冬季,仍然容不得絲毫馬虎——

經過汛期大流量的洪水衝刷,黃河大堤的壩、垛、護岸,需要在流量較小的冬季進行修復和加固,備石料的工作也要在這一時期進行。作為開封黃河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飛率領公司員工常年在黃河大堤進行防汛值班、險情搶護、水毀修復。

在汛期,每一天都是對張飛和所有搶險隊員的考驗。今年六七月份,黃河正值主汛期,其暴虐的一面展露出來。6月30日,黃河38號壩剛剛經受了5520立方米/秒的當年最大洪峰,7月1日流量稍有下降,但落水階段更易出現險情,當時,河水已將泥面掏空8米,不時有土塊落水。

黃河河道修防工在工作危急時刻,張飛召集黨員突擊隊,4人一組,將鉛絲網片用力摔打平整。伴隨著轟隆隆的巨響,鏟車裝入大塊石頭,擰成鉛絲籠,由機車牽引,一籠又一籠石頭順著險點拋入黃河。但稍小的鉛絲籠一下水就被湍急的河水衝開。情急之下,張飛指揮隊員將鉛絲籠的重量加大到5噸到6噸,冒著危險把機車的位置靠前再靠前,終於在7月1日當天18時25分加固了險點,排除了險情。至此,已經上堤33個小時的張飛和隊員們,幾乎累癱在大堤上。

而在這個汛期,張飛最長的一次半個月沒進家門。

與黃河的緣分從出生就已開始

「是黃河選擇了我,而不是我選擇了黃河。」張飛的姥爺、母親、舅舅,都是「老黃河」,他與黃河的緣分,從出生起就開始了。

「你看,那座觀河亭是1986年我舅舅參建的,不遠處的河勢觀測臺,是今年我參建的。」指著黃河大堤生態廊道上的一個觀河亭,張飛說,雖然兩個觀河點相距幾十米,時間跨度卻長達30多年。

張飛和舅舅的合影。他們身後,觀測亭是舅舅1986年參建,河勢觀測臺是張飛2020年參建。張飛的姥爺閻家桂世代生活在黃河岸邊。1949年,閻家桂作為民兵參加了解放軍渡江戰役,專職修船造船。新中國成立後,他回到家鄉成為黃河修防工。1958年7月,閻家桂所在工段千米大堤塌了2/3,閻家桂和搶險隊員們拼著命在大堤上連幹9天9夜才修整完好,他給家裡捎話:「大堤修不好,我也就不回家了!」

「姥爺去世前還叮囑我們,一定要守好黃河,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張飛說。

張飛的大舅閻慶彥於1946年出生,這一年,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拉開了人民治黃的序幕。1978年,本在開封鋼鐵廠做工人的閻慶彥給組織寫了一封申請信,最後一句寫道:我請求把我派到黃河一線去,我要守著她、建設她。就這樣,閻慶彥和妹妹閻慶麗接過接力棒,投入到守護黃河的工作中。上世紀80年代黃河幾次重大險情的成功處置,都有他們的捨命付出。

1982年,在父親曾經跟黃河「過招」的地方——黑崗口險工,閻慶彥遭遇了他參加治黃工作以來前所未有的超標洪水。當時,黃河的流量達到了15300立方米/秒,河面一望無邊,河槽基本拉滿,險情由柳園口發展到黑崗口。一個多月裡,處於搶險一線的閻慶彥儘管離家只有10多裡,卻沒回家過一次。

艱苦,但已離不開

38年前,張飛出生在當時的修防段院裡。他對治黃工作的最初印象,就是父輩們忙碌的身影和汛期長時間不回家。

從父輩們的言談身教中,張飛感受到治黃是一項艱巨而又光榮的使命。

2004年,22歲的張飛即將從部隊退伍。在南方經商的三舅力邀他加盟生意並委以重任,張飛有些猶豫。當他探親回到黃河岸邊見到姥爺的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的根和魂就在這兒。

回到故鄉的張飛,起初工作地點在機關辦公室。5年後,張飛做出決定:辭去事業編制,到黃河邊做一位修防工。

「身邊許多人得知我的工作就是『打草』、『推土方』、『搬石頭』,紛紛質疑我的選擇。但是,我從小吃黃河水,聽黃河故事長大,黃河就是融入我身體的基因。」他說。

張飛到黃河大堤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捆鉛絲籠。這是修防工的基本技能。雖然做足了心理準備,辛苦仍遠超他的想像。「當時,只要捆鉛絲籠,我的胳膊和手必定『掛彩』。老傷疤還沒好,新傷疤又來了。」張飛的胳膊上,爬滿黑色的疤痕印記。

和身上的傷痕相比,工作環境的艱苦,更讓一般人退卻。「夏天暴曬,冬天酷寒。夏天巡堤時,被蚊蟲咬得渾身是包,遇到一場雨,連避雨都沒地方。冬天寒風吹到臉上生疼,衣服像永遠暖不熱。」

黃河河道修防工在工作在黃河大堤10多年,張飛的身邊來了許多戰友,也離開過一些同伴。有一年的汛期,張飛和一位同事日夜住在大堤旁的簡易房裡。一天晚上,聽著不遠處的黃河濤聲,撓著被蚊蟲叮咬的皮膚,看著老鼠從床上竄過,這位同事突然痛哭失聲,幾天後便辭職了。這讓張飛倍感心酸。但他的初心依舊如磐:「小時候,黃河就是我的玩伴,現在,黃河就像我的家人,早已經分不開彼此了。」

「一天不上堤就覺得心裡空落落的」

對張飛來說,在黃河邊的10多年,黃河的脾氣和秉性,他再清楚不過。伏秋大汛和凌汛是每一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防汛值班是最為基本的,要確保汛情的上傳下達,做好河勢、水位和灘岸的觀測,這些是河勢、工情查勘工作的重要內容。

「電話響鈴三聲內必須接,20分鐘內就要趕到搶護現場。」張飛介紹,最危險的要數汛期夜間為堤壩做根石探測。這項工作需兩個人配合完成,一名修防工拿手電筒和探水杆,腰上拴好安全帶,另一人則在岸邊拉住安全帶慢慢把人放下去。下到壩底後,要用探水杆不停觸碰堤壩根石,感受坡度,如果坡度變陡就表明根石損壞或缺失,需要抓緊修復;遇到走石情況,甚至有跌落的危險。

越到雨天,張飛越是要出去。這是因為,雨中的河勢很容易發生變化。「大家為避雨都往家裡跑,俺們要迎著雨往壩上跑。」張飛說,白天巡視一目了然,晚上巡視只能靠摸索。尤其是黃河調水調沙期間,所有靠河的壩、垛、護岸,每兩個小時就要觀測一遍,所有值班人員幾乎晝夜不停歇。

黃河河道修防工們連夜搶險黃河修防工的工作非常辛苦,又常與危險相伴,然而張飛認為:「黃河安危事關大局,歷代都有『黃河寧、天下平』這一說。」雖然還不到不惑之年,張飛的身體已留下不少老毛病:胃潰瘍、頸椎病、胸椎錯位。有時身體不適,去看醫生,住院證都開好了,但他開些藥拿了就走,從未請過假。「一天不上堤就覺得心裡空落落的。」這是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偶爾,張飛能在大堤上看到大舅的身影,大舅或疾步快行,或遠遠眺望。作為河務局的退休職工,十幾年來,老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大堤上走一圈。

10多年過去,黃河冬天的凜冽、夏天的火熱留給他的不僅是「黑鐵塔」一樣的外形,更有黃河的深邃內斂、澎湃激情。張飛深知,祖輩傳承給自己的精神力量,自己有責任繼承、發揚和超越。

「論治黃,還是我姥爺那一輩最苦,全靠體力,肩扛石頭手推小車,灑了無數的汗水。」張飛說,老一代治黃人白手起家,一方面要抓防汛,另一方面要抓生產。而他這一代是新時代,也是幸福的一代。張飛和夥伴們有了先進化的設備,8個人配合機械設備,基本上能達到老一代治黃人百人的工作效率。

2017年到2019年,張飛掛帥參與修築了17.25公裡的沿黃生態廊道(堤頂道路)。今年春季,他又在黑崗口參與修建了河勢觀測臺,成為沿黃生態廊道的一個亮點。沿著祖輩們築成的千裡大堤,一條綠色的生態景觀大道正在鋪就。野生的鳥類增多了,綠植面積變大了……黃河大堤具備了搶險交通、生態景觀、經濟發展的複合功能。

極度疲勞的時候,張飛最好的休息就是和妻子、兒女進行簡短的視頻,和父母通通電話。他說,都說黃河是母親河,關鍵時刻,他就得像孝順母親一樣孝順母親河。

「我是俺家的第三代治黃人,第四代也有目標了。」張飛口中的「目標」,是他12歲的兒子。

為了母親河的安瀾,張飛一家三代如「鎮河鐵犀」一樣和千千萬萬的黃河兒女前赴後繼。「在家時,我經常給兒子講述黃河的故事。沒想到,他的夢想就像我當初的夢想一樣,默默生根發芽。」張飛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爭做出彩河南人|三代「活鐵犀」一家治黃人
    8月28日,在黃河開封段柳園口險工見到張飛時,曬得黑黝黝的他指著身後的黃河險工說。張飛,開封黃河第一河務局一名修防工,2005年從部隊轉業到河務局從事文職工作。河務局不就是在大堤上推土方、抬石頭、看水大水小嗎?有啥前途?
  • 爭做出彩河南人|三代「活鐵犀」 一家治黃人
    8月28日,在黃河開封段柳園口險工見到張飛時,曬得黑黝黝的他指著身後的黃河險工說。  張飛,開封黃河第一河務局一名修防工,2005年從部隊轉業到河務局從事文職工作。  河務局不就是在大堤上推土方、抬石頭、看水大水小嗎?有啥前途?面對朋友們的不理解,這位出身治黃世家的憨厚漢子默默一笑,並沒有做太多的解釋。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五:鎮河鐵犀與州橋遺址
    2016年5月22日,來到開封考察的第二天,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就對鎮河鐵犀和州橋遺址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找尋深埋地下的運河文化遺產。考察組成員在對鎮河鐵犀進行考察。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李華錫 攝鐵牛村裡尋鐵牛「鎮河鐵犀是古人幻想的鎮水靈物。
  • 葛劍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黃河的河道變遷
    《山海經》中有一篇《山經》,成書時間比《禹貢》稍晚,它並沒有關於黃河下遊流經的具體敘述,但其中的《北山經·北次三經》中卻記錄了不少黃河的支流。將這些支流注入黃河的地點連接起來,就能一定程度上復原出當時黃河下遊的河道所經。
  • 【中國夢·黃河情】一家三代守河畔,黃土沙地披新顏:聽治黃人講述...
    黑崗口觀景臺集生態景觀、防洪保安、娛樂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第三代治黃人」張飛接受採訪。(趙健行 攝)「從一代治黃人到三代治黃人,防汛工作已是常態化。」張飛回憶道,自己的外公在新中國成立後就參與治黃工作,舅舅和母親也分別在1978年和1982年成為了治黃人。
  • 鄭州四中實驗學校錢學森少年先鋒大隊開展「黃河文化公園」研學
    河南商報記者 杜世民 通訊員 於珂珂為進一步了解黃河文明,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促進黨建與德育深度融合。10月25日,鄭州四中實驗學校錢學森少年先鋒大隊大隊委學生在德育副校長王玉龍、大隊輔導員於珂珂及黨員老師們的帶領下進行研學並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走進黃河風景區,前往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博物館,學習黃河歷史文明,感受黃河文化!第一站,炎黃廣場。炎黃二帝巨型塑像、炎黃廣場和紀念壇三部分共同組成了一個炎黃景區。
  • 摩挲再讀平成書——淺談《河防一覽》
    就在朝廷上下為這場大水爭論不休的時候,由大理寺左少卿進右僉都御史的潘季馴出任總理河道,開始了他的治黃生涯。經潘季馴等人治理後,散亂的河道才歸一,由碭山、徐州奪淮入海,河患稍緩。  隆慶四年(1570年),黃河在邳州、睢寧決口,潘季馴再次出任總河,堵塞決口。次年,河工竣工,但是潘季馴卻因運輸船隻漂沒遭彈劾罷官。
  • 河南開封:昔日河懸頂 如今幸福長
    人民網開封9月18日電 (時巖)黃河幹流在河南省開封市境內總長88公裡,流域面積264平方公裡,河面寬5至10公裡,河道遊蕩多變,河床平均高出開封市區7至10米以上,被稱為「地上懸河」最突出的地段之一。 頭頂懸河,開封卻有著極其輝煌的歷史文化,尤其是宋文化。史學大師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 古黃河上,河道清淤疏浚忙
    宿遷網訊(記者 汪學飛 通訊員 鍾國慶)最近一個來月,古黃河市區段的清淤疏浚工程一直在緊張有序地進行。12月16日上午,宿遷市區古黃河項王橋北側的河道清淤疏浚現場一派繁忙景象,引得不少市民駐足觀看。一臺「坐」在浮船上的挖掘機正揮舞長臂,從河底清淤,把打撈出來的各種垃圾、障礙物傾倒在隨行的一艘木船裡。記者觀看時,挖掘機剛好從河底挖出一塊幾百斤的大石頭。「這樣大的石頭我們每天都能挖到好多。」施工方現場負責人於翠蓮告訴記者,挖出來的垃圾由工程運輸車清運到堆放點集中堆放。
  • 為何黃河叫河,長江卻叫江?江與河有啥不同?作為炎黃子孫要明白
    「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爾雅·釋水》 四瀆在我國古代屬於天文學中的井宿星官的名字,一共代表了天上的四星。一顆星在現在的雙子座內,剩下的三顆星在現在的麒麟座內。而古人們認為這四瀆與我國現在的四條入海之河相對應。
  • 北方的河,從來就不平靜 黃河改道與古代中國
    黃河下遊河道變遷及其影響概述黃河下遊河道變遷及其影響概述 (節選)
  • 【城事】黃河重鎮,河南武陟.古代黃河中下遊分界點與消失的老縣城
    黃河上遊兩岸有峽谷束縛,河道較為穩定,然自武陟縣以下,黃河進入了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成為地上懸河,因而自古有「懸河頭,百川口」之稱,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都將這裡作為黃河中下遊分界點。因水而興的千年古縣當日隋朝大運河貫通後,武陟就位於永濟渠起點,城北臨沁水,南依黃河,交通便利,成為重要的貨運碼頭。隋唐以來,武陟地面繁榮富庶,是漕運物資的中轉站,除沁河南岸的縣城外,沁河北岸也形成了碼頭市鎮,這就是木欒店鎮。關於木欒店名稱的由來,當地說法不一,隋唐時期這裡曾作為木材裝運的碼頭,據說最初名稱是木欄店,指的是貨棧內堆放的木材或是外面圍起的欄杆。
  • 歐陽修和濮陽:三上抗章《論修六塔河》
    濮陽境內的黃河 講述歐陽修《論修六塔河》的故事,不妨先弄清楚濮陽和黃河的緣分。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流經濮陽的第一大河。歷史上,黃河有「善淤、善徙、善決」的特點,尤其決溢,為害甚烈。《宋史·河渠志》開篇就說:「黃河自昔為中國患。」濮陽和黃河結緣,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 黃河流域重要河段河道採砂禁採區和禁採期公布
    近日,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發布《黃河流域重要河段河道採砂禁採區和禁採期公告》。根據《水利部流域管理機構直管河段採砂管理辦法》第五條規定,按照水利部批覆的《黃河流域重要河段河道採砂管理規劃(2020~2025年)》,現將黃河流域重要河段禁採區和禁採期公告如下:一、禁採區
  • 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歷史上人們習慣把「九河」代指德州。顧炎武過德州,留下「九河冰壯尨狐出,十二城荒白鶴棲」詩句。禹城市十裡望鎮的具丘山,倫鎮的禹息故城,都是大禹治水的重要遺蹟。大禹治水不單純是水利活動,更重要的是政治活動和經濟活動。大禹治水之前,黃河流經德州,沒有固定的河道,泛濫成災,導致原始農業生產水平很低。
  • 都江堰進行歲修 或將挖出另兩枚「鎮水石犀」(圖)
    ——《蜀王本紀》■天府早報記者鄭其攝影華小峰從本月9日至1月9日,都江堰內江斷流,以進行歲修。此次歲修將對魚嘴進行大修,距離上一次魚嘴大修已經時隔11年。今年初,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的石犀在天府廣場附近重見天日,引發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和討論:這枚石犀是否就是《蜀王本紀》中所提到的李冰當年所做的鎮水神獸——五枚石犀之一?
  • 關於黃河寧夏段河堤岸治理的幾點思考
    對於黃河奇觀筆者順便作一簡述,據<<朔方廣武>>記載,明萬曆年間,李貴在<<重修牛首山寺碑記>>中寫道「有時而現燈河曲,天花散彩,遇之者恆以遭際難逢奇哉!此山。真四鎮之靈境,朔方之名剎也」。
  • 【你好,警察節】一家三代從警 傳承公安榮耀
    【你好,警察節】一家三代從警 傳承公安榮耀 2021-01-11 20: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廢黃河與黃河改道
    一、先秦時黃河單一固定河道的形成先秦時期,因無堤防束縛,古黃河下遊在平原沃野間自由的遷徙漫流,遂形成多股河道,即「北播為九河」。《山海經·山經》和《尚書·禹貢》可謂最早記載黃河古河道的古代文獻,其記載的河道分別稱《山經》河和《禹貢》河。兩者在今衡水深州市附近分道而流,《禹貢》河折向東,經今滄州市青縣後入海。
  • 黃河起源:塔裡木河真的是古代黃河上遊
    因此,我們對於黃河的興趣一直很濃厚。於是,在黃河身上一直就有一個尋源的課題。近些年,有一個結論,那就是現在位於新疆的塔裡木河在遠古時期是黃河的源頭,而現在的河西走廊在很久之前是黃河的河道。而這個結論得到中外很多學者的認可,但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