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黃河情】一家三代守河畔,黃土沙地披新顏:聽治黃人講述...

2020-12-23 海外網

海外網9月29日電 「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9月26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圓滿收官。在河南、甘肅和寧夏的12天裡,記者先後探訪二十多個縣市區,一覽黃河流域在幾代治理者手中綻放出的光芒。從黃土高坡上築起的生態屏障,到堅守塞上江南的治沙線,曾經多災多難的黃河流域如今在生態治理的努力下,成為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和源泉。

「是黃河選擇了我」

河南,這個深植於中原土地的人口大省,已與黃河羈絆千百年。然而,不真正走進河南,很難體會這裡以水而生、與水相依、用水發展的圖景。守護黃河河南段的「豆腐腰」,是中原治黃人長久以來的使命。力保黃河安瀾,享受黃河資源,實現共生共興的生活,離不開一代代治黃人的無私奉獻。

黑崗口觀景臺集生態景觀、防洪保安、娛樂休閒等功能於一體。(趙健行 攝)

在河南開封黃河生態廊道的節點工程黑崗口觀景臺,記者見到了一位名叫張飛的黃河治理者。從外公、舅舅、母親再到自己,皮膚黝黑、一口地道河南話的張飛已經是家裡的第三代治黃人。望著煥然一新的河畔,他把一家人與黃河相伴數十載的故事娓娓道來。

張飛來自開封市第一黃河河務局工程公司,他工作的兩大重點,就是建設黃河生態廊道和做好防汛。談到黃河生態的變化,他最大的感觸是「曾經的髒亂差,變成了現在的美如畫」。僅是2020年的大年初六到植樹節期間,開封就在沿黃地區種下了近16萬棵不同品種的樹,既可綠化美觀,還能防治風沙。

「第三代治黃人」張飛接受採訪。(趙健行 攝)

「從一代治黃人到三代治黃人,防汛工作已是常態化。」張飛回憶道,自己的外公在新中國成立後就參與治黃工作,舅舅和母親也分別在1978年和1982年成為了治黃人。「在我姥爺那個年代,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白手起家。他們是一手抓生產,一手抓防汛,那時候所有的搶險全部是靠石頭,全部是靠人搬。」他說道。

大堤不決口、河床不抬高、河道不斷流、水質不超標,是保護、治理黃河的重中之重。從小在母親河畔長大的張飛,親眼見證了黃河由害河變利河的巨大改觀。張飛表示,隨著自己年齡增加,與黃河的接觸越來越多,他目睹了一條大河從「小夥伴」變成了「大人」的成長。

16年奮鬥,張飛的皮膚已經被曬得黝黑,「遠看賣炭翁,近看修防工」是治黃人對自己最親切、最真實的調侃。經常有人會問他,為什麼選擇治黃。「我從出生的時候就在黃河邊。小時候聽家裡人講黃河故事,在黃河邊聽大家討論最多的,也是黃河上的事情。」張飛說道,「不是我選擇了黃河,是黃河選擇了我。」

生態屏障給黃土高坡「換新」

「隴中苦瘠甲於天下。」清臣左宗棠以一語道破甘肅定西民生疾苦、土地貧瘠的艱難舊景。如何為放眼一片黃的隴中大地換上綠色新貌,是甘肅一直以來面臨的最重要生態治理問題。隨著採訪團探尋這片溝壑縱橫的土地,當地人民用樸素的智慧以及勤勞的雙手揭示了答案。

車道嶺林場航拍圖

定西市安定區的車道嶺地區曾經地形破碎,黃土裸露,在嚴重的水土流失下,「哪怕長一棵樹,都會成為『明星樹』」。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車道嶺林場,如今覆蓋8座山梁,50多條溝灣,佔地超1.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2.75%。放眼望去,一座座綠色屏障連綿起伏,黃土高坡不見蹤影。

這一切,靠的是護林人六十多年以來披星戴月的付出,和一如既往的治理決心。據車道嶺林場場長陳正斌介紹,建場前這裡就是連片的黃土,完全沒有植被覆蓋,乾旱少雨的光山禿嶺自然災害頻發。在林場工作了28年的護林員王守龍回憶道,他與這片林地同度日月,親手栽下一棵棵樹苗,目睹昔日荒山化身沃土,「付出就有回報」。

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現在有200餘種天然植物遍布山野,林場還大力發展育苗產業,在守護一方土地的同時,走出林場辦林業,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林場苗圃現有各類育苗地208畝,留床苗木80萬株,主要有雲杉、側柏、油松、五角楓、香花槐等,不僅可以增加林場收入,還為全區乃至全市生態工程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優質苗木。

曾經寸草不生的黃土坡,如今滿目蒼綠。(趙健行 攝)

車道嶺林場附近的關川河,是發源於安定區的祖厲河支流,而祖厲河又是黃河上遊的一級支流。植樹造林對於調節水土流失,鞏固生態屏障,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有深遠的意義。充分體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車道嶺林場,正與堅守生態建設的護林人一道,默默守護著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用勤勞的雙手鋪下一片綠,以堅定的雙腳踩實黃土坡。

昔日荒漠化身治沙「第一線」

寧夏是沿黃9個省區中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區,黃河水在這裡有著不同於其他省區的溫和與靜謐。「天下黃河富寧夏」的說法,在這一方沃土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不過,「塞上江南」的美譽來之不易,是一批批治沙人的投入,成就了寧夏今天的生態發展。

一望無際的白芨灘,如今被點綴上了綠色。(趙健行 攝)

「一年只刮一場風,從春一直刮到冬。」1984年參加工作的護林員吳敬忠,站在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沙丘上,向記者講述著這裡曾經飛沙走石的惡劣環境。治理前,白芨灘主要面臨兩大問題:一是該地區距離黃河最近僅有5公裡,10多條水蝕衝溝將黃沙送入黃河,抬高河床造成危險;二是作為距離銀川最近的沙漠地區,乾旱造成的風沙危害嚴重影響到了工農業。

治沙,刻不容緩。白芨灘防沙林場成立六十多年以來,三代人已經累計治沙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1%,有效遏制了毛烏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擴,保護了黃河、銀川河東的生態安全。「說心裡話,通過之前辛勤的治沙,把這裡的環境改變了,住在這裡心裡也舒坦。」吳敬忠自豪地說道,「周邊都誇咱們白芨灘人,說這是對於人類生存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一望無際的沙漠如何成為防沙綠洲?據介紹,草方格治沙在白芨灘治理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以前的白芨灘人靠天吃飯,植樹造林處在「栽了死,死了再栽」的循環之中,成效有限。進入21世紀,草方格成為白芨灘治沙的主要方式。「草方格紮好以後,先是栽苗木,有了雨季的時候點播種子,秋後再用上營養袋。」吳敬忠說,這一層層的保障,年底能達到80%至90%的成活率。同時,護林人還有了四驅車等新裝備,極大提升了巡護效率,「幾乎所有地方都能去」。

在白芨灘密密麻麻的草方格,是這裡防沙治沙的法寶。(趙健行 攝)

「走在這個地方,自己都會有想流眼淚的感覺,曾經在這個地方確確實實流過汗、流過淚。」像吳敬忠這樣數十年如一日,以「寧可掉下10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後」的精神奮鬥在前的平凡人,撐起了黃河流域的生態變遷。因地制宜是沿黃省區的發展基礎,也是母親河畔綻放異彩的動力源泉。短短12天的旅途,展現出了沿黃人民治黃用黃,與黃河共生共興的期盼和決心。活力四射的黃河流域,正在上演著生態治理的全新篇章。(海外網 趙健行)

責編:趙健行

31886832,.【中國夢·黃河情】一家三代守河畔,黃土沙地披新顏:聽治黃人講述黃河生態變遷,.2020-09-29 11:18:43,.204485,.趙健行

相關焦點

  • ...黃河情】張金良:用科技力量守護黃河安瀾 是新時代治黃人的使命
    2019年9月,是黃河治理史上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自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如今,正值這一國家戰略實施一周年之際,中國網議庫平臺、中國網黃河頻道聯合專訪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張金良。
  • 「中國夢·黃河情」原創短視頻大賽投票開始啦!
    九曲黃河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 奔騰不息的河水負載著 這個古老民族對未來的無限希冀與憧憬 心繫黃河情,共築中國夢
  • 【中國夢•黃河情】守著黃河有水吃 青海拉西瓦灌溉工程造福八萬...
    【中國夢•黃河情】守著黃河有水吃 青海拉西瓦灌溉工程造福八萬群眾 2020-09-26 17:47:36   中新網西寧9月26日電(房家梁)天下黃河貴德清。
  • 【中國夢•黃河情】行走黃河看巨變 萬裡寫入胸懷間
    作為我們民族的搖籃,黃河催發了這片土地上的文明,留下了思想和智慧,她經歷了頻繁的變革,造就了英雄與史詩。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及黃河流域九省區網信辦承辦,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等單位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已結束。
  • 一家三代守邊防——哈薩克族牧工寶汗·埃恩賽根一家守邊的故事
    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24日電題:一家三代守邊防——哈薩克族牧工寶汗·埃恩賽根一家守邊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蔡國棟  放牧,守邊,這是他29年的執著堅守。  作為一名哈薩克族牧工,他從未上過學,但唯一會寫的文字就是漢字的「中」。
  • 「小浪底」杯「黃河故事」全國楹聯大賽揭曉
    ——上海 林為挺【簡評】上聯從古代黃河三門傳說切入,切地切事,緊扣主題,讓人回味母親河千萬年來的神奇故事與宏大敘事。下聯鏡頭一轉,切入現實,歌頌黃河經過治理以後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催人奮進。從古到今,脈絡清晰,不枝不蔓,詞約意豐。.水從天上來,大氣無倫,九曲放飛中國夢;家在畫間住,初心不忘,千秋守護母親河。
  • 「小浪底」杯「黃河故事」全國楹聯大賽獲獎名單出爐
    ——廣西  周繼勇 題黃河縴夫串成民族脊梁,身影貫弓,背負青天三萬裡;唱響船工號子,縴繩引路,面朝黃土一千灘。——廣東  邱道美 雲間飛彩練;浪底鎖黃龍。——北京  高寶玉 大壩裁春,織一方生態,讓河變綠;浪花譜韻,聽九曲琴聲,把夢唱紅。
  • 「中國夢·黃河情」寧夏:扛穩「上遊責任」 打造生態保護和高質量...
    在寧夏共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介紹說,「目前,我們已通過開放創新資源,形成推進行業轉型升級的新機制、新模式,搭建開放、共享、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行業平臺,構築『網際網路+雙創+綠色智能鑄造』的產業新生態。為實現中國智造,貢獻『鑄造』力量。」KOCEL共享助園「中國智造」夢。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黃土高原的蘋果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級大產業,目前黃土高原地區蘋果的種植面積佔到全球的五分之一還多,產量超過了27%。為什麼黃土高原會生產出這樣的蘋果呢?說到黃土高原就不得不說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因為整個黃土高原全部坐落在黃河流域,佔到黃河流域面積的85%。黃土高原的邊界是日月山以東、太行山以西、陰山以南、秦嶺以北的地區,面積約64萬平方公裡。
  • 讓黃河之水滋養心靈!詩人王國欽與《黃河賦》
    三過家門而不入,導洪理水,大禹功德驚天下;一石水則六鬥沙,以水衝沙,張戎治河益古今。夫鑿之以通、疏之以直、浚之以深、塞之以決者,乃尚書賈魯之不世之功也。瓠子歌,黃水謠,土槍長矛高粱熟;船夫曲,黃河頌,艄公號子稻花香。將紅軍番改八路軍,抗日旌旗指前線;挽民族狂瀾於既倒,雄師東渡過黃河。「炎黃子孫皆姓黃,黃土黃河恩澤長」,夫黃河乃中華文明、文化之主要發祥、重要支撐、堅定自信也。
  • 【中國夢·黃河情】 我們的幸福河主題活動完美收官
    活動歷時三個月,從黃河中遊的鞏義開始,在黃河下遊的中牟結束,組織主流媒體,對鞏義、中牟等地進行採訪,實地感受「習近平總書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鄭州沿黃地區的新變化,以及九曲黃河安瀾壯闊,造福中原的壯闊圖景。
  • 「小浪底」杯「黃河故事」全國楹聯大賽揭曉,所有獎項各得其主!
    ——上海  林為挺【簡評】上聯從古代黃河三門傳說切入,切地切事,緊扣主題,讓人回味母親河千萬年來的神奇故事與宏大敘事。下聯鏡頭一轉,切入現實,歌頌黃河經過治理以後劃時代的巨大變化,催人奮進。從古到今,脈絡清晰,不枝不蔓,詞約意豐。    水從天上來,大氣無倫,九曲放飛中國夢;家在畫間住,初心不忘,千秋守護母親河。
  • 初心之路|黃河「鎮河鐵犀」河道修防工:一家三代接力保安瀾
    「姥爺去世前還叮囑我們,一定要守好黃河,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張飛說。張飛的大舅閻慶彥於1946年出生,這一年,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拉開了人民治黃的序幕。1978年,本在開封鋼鐵廠做工人的閻慶彥給組織寫了一封申請信,最後一句寫道:我請求把我派到黃河一線去,我要守著她、建設她。
  • 黃河會填平渤海嗎?
    02黃河:聽我咆哮!儘管人們一直沒弄清黃河切開三門峽、流到華北平原、匯入古渤海湖/渤海的確切時間,答案也有120萬年,80萬年,45萬年,20萬年、15萬年前不等[20-24],但歸根到底,黃河遠比你想像中年輕。
  • 原來是消失的大洋給了黃河那麼多沙
    古人云「一碗黃河水、半碗是沙子」其沙量之高,在世界河流中是絕無僅有。黃河每年攜帶著16億噸泥沙順流而下在山東東營匯入渤海,如果用那些從你旁邊呼嘯而過的土方車排隊拉,長度可繞赤道12圈。這些流入海裡的泥沙集散在入海口及周邊諾長海床,每天可新增相當於一個足球場的陸地面積。
  • 中國夢·黃河情|給牛喝啤酒聽音樂還能實時監測!淄博高青,這裡養牛...
    編者按:為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
  • 中國夢 黃河情丨閃電漫評:揚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編者按:為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
  • 孤帆碧影:甘都的黃河
    甘都的黃河少了氣勢磅礴,恬靜的如一個少女,水慢慢沉靜下來,不急不躁,不怒不吼,仿佛剛從亂石拍空的公伯峽流出,疲累了,要歇一歇,要緩緩地沉穩地改變一下性子,或者要欣賞一下沿途風景,流向四溢,像一片海子一樣不著邊際,胡亂漂流,左轉右拐,任由浪頭盡情跳躍流轉,有時毫不顧忌的漫上村莊的小路、田野、西瓜地,深情舔舐著柳樹、榆樹、核桃樹,金色的朝陽披灑在蘋果園裡,披灑在河面上,熠熠生輝
  •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新景觀 泉城新名片 「山、河、湖、泉、城」新...
    編者按:為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
  • 【中國夢·黃河情】走「晉」千年熱土 叩問大河文明的前世今生
    近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踏上三晉熱土,尋根黃河文明,赴一場與母親河的千年對話。 饋贈 有人說,一到山西就誠惶誠恐,因為一落腳就踩著了文化。「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