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西奈半島, 1869年修築通航,全長175公裡。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882年,英國派兵佔領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1936年與當時的埃及傀儡政府籤訂英埃條約,允許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區的駐軍。
二戰結束後,西方老牌殖民國家英國、法國的實力都受到很大削弱,埃及的民族解放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1951年10月,埃及廢除了英埃條約。1952年7月23日,以納塞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英國扶植的英埃條約法魯克王朝,廢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埃及共和國。
同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要求該公司所有財產全部移交給埃及並凍結在埃及與在國外的資金和資產。埃及宣布把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後,英國三軍參謀長即奉命制定進攻埃及、佔領運河的計劃。埃及政府曾在1953年4月就英國軍隊撤離蘇伊士運河問題與英國進行談判。英方被迫於1954年10月與埃及籤訂協定,同意分批撤軍,但蘇伊運河公司則依然由英法控制。蘇伊士運河區成了埃及的「國中之國」。
1956年8月3日,英國宣布處於緊急狀態,並徵召2萬多名陸軍後備役人員入伍。8日,英法擬定了侵埃計劃。開戰前,英法侵軍共有22.9萬人 海軍艦艇185艘,內有航空母艦7艘,巡洋艦7艘,戰列艦1艘 驅逐艦18艘,各型飛機1261架。以色列也派部隊參加,有坦克400輛,火炮150門。埃及方面總兵力約為15萬人,坦克530輛,火炮500門,作戰飛機250架。埃以兩軍先在西奈半島的作戰,主要集中在米特拉山口和阿布奧格拉這兩個地區。爭奪米特拉山口的戰鬥異常激烈。10月28日黃昏時分,以色列陸軍全部18個旅,完成了作戰部署,待命出擊。其中,由南部軍區司令阿薩夫·辛霍尼準將指揮的12個旅,總兵力4.5萬人,分編為4個支隊,各支隊擔任一個主攻方向。
10月29日,第二次中東戰爭終於暴發。下午5時許,由阿里爾沙龍上校指揮的以軍第202空軍傘兵旅,在法國空軍支援下,利用埃軍在西奈半島中部地區兵力不足、防禦單薄的弱點,先在米特拉山口地區空降500多人及部分武器裝備,同時該旅的主力約3000人,在孔蒂拉一帶越過邊境線,沿薩民德、納赫勒向著米特拉山口突進。埃軍統帥司令部在10月29日下午7時許,接到前線報告的以軍進攻消息。埃東部軍區司令部隨即於8時作出反應,命令運河西岸第2步兵旅的第5營、第6營,急速開過運河,迎頭痛擊米特拉山口的以軍空降部隊。下午1時,埃軍統帥司令部派遣第4裝甲師的主力由運河西岸迅速進入比爾
吉夫賈法地區,兩個國民警衛旅緊隨其後跟進,第2偵察團則快速向東南方運動,以便切斷以空降部隊之退路,並對米特拉山口的以軍形成包抄合圍之勢。
10月30日,埃及總統納賽爾下令全國總動員。30日上午,埃以雙方出動空軍配合地面部隊作戰,埃軍步兵控制了海坦谷地東半側,阻擊以軍的輪番攻擊直至黃昏時分。31日中午,以軍兩個連包括有坦克支隊及重迫擊炮隊組成的偵察部隊進攻米特拉山口,企圖強行通過海坦谷地。但當以軍踏上谷地後,即遭埃軍5個連伏兵的猛烈襲擊。埃軍佔據著南北兩翼有利地形,居高臨下。以軍擁擠在谷地之中,進退兩難,只好利用臨時工事抵抗。直至以軍增援部隊趕來,才集中炮火向埃軍射擊。雙方交戰激烈,一直戰到黃昏,以軍才佔據海坦谷地東側。
10月30日中午,以軍第7裝甲旅進到烏姆卡特夫南側600米處,遭到埃軍反坦克火炮的猛烈射擊,以軍的坦克及裝甲運輸車損失慘重,以軍正面接連發起3次進攻,也均遭失敗。在此情況下,該旅實施迂迴戰術,於31日拂曉穿過埃軍防守薄弱的達卡山口,形成威逼阿布奧格拉和魯阿法水壩之勢。與此同時,以南部軍區司令部為配合該旅行動,令第10步兵旅於30日下午提前出動,從東向西展開正面攻擊,於當晚到達烏希漢和烏姆卡特夫的東線。第7旅則從烏姆卡特夫的南面實施進攻。埃及軍隊亦由阿里什及運河方向調集援軍,開往阿布奧格拉。
10月31日,以軍第7旅發起對阿布奧格拉進攻,遭到埃軍頑強抗擊。中午時分,以軍受到埃軍兩個步兵營的夾擊,但以軍在空中火力配合下,攻佔了阿布奧格拉。爾後,這個旅兵分兩路,分別向西和向東推進,東路主攻魯阿法水壩埃軍陣地。埃軍依仗20多個反坦克掩體構成的防禦工事,全力以赴進行阻擊,但沒能擋住以軍的前進。
在烏姆希漢和烏姆卡特夫一線,埃軍以兩個營的兵力頂住以軍兩個旅的攻擊。10月31日上午8時30分,以軍總參謀長達揚親臨前線督促第10步兵旅攻擊烏姆卡特夫,但在埃軍猛烈炮火阻擊下,以軍進攻屢遭挫折,旅長古迪爾被撤換。與此同時,以軍第37機械化旅受命進攻烏姆卡特夫,11月1日凌晨3時30分,該旅先頭部隊受到埃軍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密集射擊,後續部隊又誤入地雷區,旅長戈林達當場炸死,官兵大部分負傷,進攻遭到失敗。黎明時分,以軍再次組織攻擊,又被埃軍反坦克武器打退。以軍總參謀長達揚只得下令停止進攻。
此時,英法兩國以保護運河為藉口,向埃及政府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埃以雙方停火,並允許英法的軍隊進駐運河區。埃及於10月31日拒絕了英法的要求。隨後,英法空軍出動戰鬥機、轟炸機和艦載飛機,先後對埃及的15個機場、部分兵營、首都開羅以及亞歷山大、塞得港、蘇伊士、伊斯梅利亞等五大城市的重要經濟、交通設施,進行狂轟濫炸,爾後又把轟炸的重點轉向埃軍的坦克、士兵、戰鬥車輛集結地及交通要道,以配合東線以軍進行圍殲埃軍。埃及為集中兵力在運河區抗擊英法的侵略,納賽爾停止了對西奈半島的增援,並命令駐守西奈的防禦部隊迅速向運河區撤退。10月31日,以軍開始向撤退的埃軍進攻。11月2日凌晨以軍侵入了阿里什。以色列參戰的目的是為了打破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佔據海峽西岸重鎮沙姆沙伊赫。以軍第9旅當日即向該地發起攻擊。駐守沙姆沙伊赫的埃軍兩個營固守陣地,相持到5日後,因寡不敵眾,陣地被以軍佔領。
埃及同英法軍在蘇伊士運河區的作戰,主要集中於塞得港一帶。英法接連出動飛機對塞得港進行轟炸。11月5日黎明,英軍艦載飛機升空,轟炸了塞得港和富阿德港的埃軍防地。當日上午8時20分,英軍第16空降旅第3營傘兵約600人,在加密爾機場一帶著陸後,很快佔領該機場及附近要地。8時35分,法軍第2空降團的500多名傘兵,在富阿德港降落後迅速攻佔了供水廠。英法第二批空降部隊於下午1時45分,也分別在上述兩個地方陸續著陸。11月6日上午6時50分,英法軍隊對塞得港埃軍陣地猛烈轟擊後,英國海軍陸戰旅第一支登陸隊在塞得港、法國海軍陸戰旅在富阿得港登陸。是日下午,英法共22000名士兵先後全部離艦上岸。當日深夜,英法兩國登陸隊伍沿著運河南下,受到埃及軍隊的沿路阻擊。
11月5日,英法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於6日宣布停火。英國外交大臣勞埃德12月3日在下院宣布:「法國和英國政府已得出結論:現在可以毫不拖延地撤出他們在塞得港地區的軍隊了。同一天,法國總理比諾在國民議會宣讀了英法兩國政府給聯合國秘書長的兩封信,同意撤出自己的軍隊,並說應該考慮英法向安理會提出的通過「國際管制」運河的18國建議。
12月,英、法軍隊全部出埃及,以色列侵略軍拖延至1957年3月8日才撤離埃及領土。在這次戰爭中,英法侵略軍對埃及的轟炸前後持續6天,地面作戰40多小時,傷亡300多人,損失飛機50多架。以色列傷亡約為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餘人,受傷2萬多人,損失飛機約200架,五個大城市受到嚴重破壞,1.2萬幢民用住宅被戰火吞沒。
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他們將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義的再次體現。作為三國盟友的美國也不滿這次秘密行動,美國總統艾森豪稱這場戰爭如果不予制止,則將險象環生,並可能會發展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艾森豪還直接致電英國首相艾登施壓。在經濟上,美國政府故意拋售英鎊,導致英鎊匯率浮動並貶值15%,同時否決英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亦停止向英國的經濟援助。
蘇聯也及時插手蘇伊士運河危機,甚至警告英法兩國,必要時蘇聯將動用核武器。
百廢復興的中國也堅決支持埃及抗擊英法以三國的正義,並發表正式聲明聲援埃及,後又無償提供2000萬瑞士法郎援助埃及。
對埃及來說,雖然埃及在軍事戰略上徹底失敗了,但在政治上卻獲得了巨大勝利,讓埃及成為了阿拉伯世界對抗西方和以色列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