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之戰,在三大巨頭的瓜分下,英國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2020-12-23 法家之言

蘇伊士運河之戰,在三大巨頭的瓜分下,英國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二戰之後,以英法為首的歐洲國家對當時的蘇伊士運河進行了爭奪控制權的鬥爭,這次戰爭被稱之為第二次中東戰爭也叫蘇伊士運河之戰,這次戰爭的主要參與國有英國、法國以及以色列,這次戰爭的開啟源於對於利益的追求和欲望的膨脹,因此國際對於這次戰爭的發起進行了強烈的譴責。

在蘇伊士運河之戰中,三個參與這次戰爭的國家都得到了相應的利益,同時也遭受了一定的損失。損失最為慘重的應該就是英法兩國,從政治目的以及經濟利益方面來進行探討的話,三個國家之中英國的損失最為慘重,英國因為這次戰爭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雖然戰爭的結果雖然是英國獲勝,但在其他國家的政治幹預之下,英國的實際既得利益等同於無。

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性

在二戰結束之後,一些殖民地國家幾乎都失去了自己除本國土地以外的其他殖民地,而當時英國駐紮在埃及的軍隊在二戰之後也有了撤兵的打算。不過根據當時歐洲的政治形勢,如果英國做出妥協,那麼它的利益就會得到損害,蘇伊士運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英國在考慮撤兵的同時也想掌握這個地區的控制權。

根據《第二次中東戰爭》一文可知:「運河自開通以來,一直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國派兵佔領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1936年又籤定了英埃條約,肯定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區的駐軍權。」二戰之後,埃及對當時的英國提出了全面撤軍的要求,在二戰戰況的影響之下,當時的英國本來打算在短時間內就撤離埃及地區,不過在進行撤兵的同時,雙方在對於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上產生了矛盾。

根據《第二次中東戰爭》一文可知:「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一條國際通航運河,全長175公裡,它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縮短了歐亞兩洲的航程,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蘇伊士運河是連接地中海與紅海的唯一通道,如果不走蘇伊士運河這條航道而從非洲的好望角繞道而行的話,那麼就會比原道路多走七千千米的路程。所以蘇伊士運河這個重要的地理位置令當時的英國無法割捨,英國在埃及的其他地區撤兵完成之後,卻依舊霸佔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在當時的情景之下,掌握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權等同於掌握了商業帝國的部分成本的控制權,據記載當時英法兩國的國內企業擁有蘇伊士運河的九成股權,一旦失去對這個地區的控制權,那麼英法兩國的利益就會受到較為嚴重的損失,而這也正是法國與英國同氣連枝的主要原因。

蘇伊士運河之戰

1.英、法、以三國入戰

在英國選擇霸佔蘇伊士運河之時,埃及就已經有了與之對抗的想法,在埃及選擇派兵駐紮相關海域地區之時,以色列這個早已對埃及虎視眈眈的國家與英法兩國開展了一個秘密合作。當時的埃及為了對抗英法兩國,曾經下令封鎖蘇伊士運河以及亞喀巴灣,這樣封鎖航道等同於斷絕了以色列在此地的通航權力,這也是促成以色列加入蘇伊士運河之戰的原因之一。

英國、法國和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之中的利益需求具有相同之處,三者在巴黎進行會晤之後就開展了一次關於三方軍事合作的會議討論,三個國家在這次會議之中探討的主要內容就是如何採取相關的軍事行動一舉消滅埃及。

這次會議的討論內容是極高的軍事機密,因為二戰剛剛結束的原因,所以這個時候戰爭部署需要特別謹慎。且對於這三個國家來說,這次戰爭必須要瞞著其他的大國才能夠按照他們的想法順利地進行下去,於是,這個被稱之為第二次中東戰爭的戰役在三方的密謀之下被成功地打響了。

2.蘇伊士運河之戰的經過

據《第二次中東戰爭》一文記載可知:「以軍共有軍隊10萬人、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機155架。而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坦克530輛、火炮500門、作戰飛機255架,但僅100餘架能完成作戰任務,當時,許多飛行員和坦克手還在蘇聯受訓,多數先進和重型裝備不能在實戰中發揮作用。」當時埃及的大部分軍隊都集中在了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以及運河地區,能夠參與這場戰爭的埃及軍隊大約有15萬,在這次戰爭之中,作為即將沒落的帝國英國甚至派出了航空母艦用以應對埃及軍隊。

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之中,參與戰爭的四個國家都是在為本國爭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只是對於當時的國際人民來說,埃及是屬於正義的一方,所以埃及軍隊的反抗成為了佔據道德制高點的行為,反而是英國、法國以及以色列的進攻行為顯得侵略性十足。

在這次戰爭中,英法兩國想要利用自己宗主國的地位用強勢的軍事力量來鎮壓住埃及對於他們霸佔蘇伊士運河的反抗行為,出於國際範圍內的道義準則考慮,英法兩國選擇了以色列這個國家來擔當針對埃及的武器角色,自己則是隱於幕後以獲利。

在原有的計劃當中,英法兩國想要通過以色列進攻埃及的行為來獲取進駐蘇伊士運河的權力,並進一步達到控制蘇伊士運河的目的。在計劃的前半部分得以順利實施之後,埃及這方面的反應卻出乎其他三個國家的預料,在英法兩國要求雙方停止作戰之時,埃及方面選擇拒絕停火的要求。

因為埃及選擇繼續進行戰爭,所以這場戰爭的發起國即英國、法國也開始參與了進來,這兩個國家藉由埃及拒絕停火作為進攻理由,開始派遣大量的艦艇以及飛機甚至是航空母艦來到埃及的領空、海域範圍之內,三國之間的戰爭也從此刻開始日益激烈起來。

根據《國際關係史》一文記載可知:「11月5日, 英軍第三空降營的1,000多名傘兵在塞得港登陸,第42和第40皇家海軍陸戰隊的2.2萬名戰士則佔領了海灘,從而佔領了運河部分地區,塞得港遭到巨大損害。在西奈的埃及主力軍隊不得不後撤保衛運河,讓以色列乘虛而入,佔領整個西奈半島。」

戰爭進行到這一階段之時,埃及好似得到了一個慘敗的結局,其實不然,因為這次戰爭在世界範圍之內被廣泛知曉之後,其他的國家對英法以三個國家進行了強烈的譴責,就連三者的同盟國美國也對其表示了自己的不滿,看似得到勝利的三個國家成為了實際意義上損失慘重的一方,損失程度尤以英國最甚。

3.參與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利益得失

在蘇伊士運河之戰結束之後,埃及看似成為了失敗的一方,但其實它的既得利益和原有權利並沒有得到損失,最明顯的一點就體現在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並沒有被其敵對方奪走。而在這次戰爭中貢獻出絕大多數兵力的英國卻遭遇了巨大的損失,在這次戰爭之中,英國派遣了1000多名傘兵以及皇家海軍陸戰隊的兩萬多名士兵參與這場戰爭,這些士兵佔領了運河的部分重要地區,同時也遭遇了埃及最強烈的對抗,所以相比於其他兩國來說,英國的軍事損失更加嚴重一些。

這場戰爭在愈演愈烈之時,意外地得到了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參與和反對,國際上的其他國家基於種種利益需求開始強烈要求英法以三國將已經到手的控制權力交出來。為了讓這三個國家把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拿出來,當時的美蘇兩國甚至對其進行了政治軍事威脅。

除此之外,當時的國際大國也對這三個國家實行了經濟打擊手段,國際上的其他國家也要開始紛紛對三個國家的侵略行為提出抗議和譴責。在國際形勢的威逼之下,英法以三國不得不接受停火協議並把自己的全部軍隊撤出這片地區,這樣無法預料的國際形勢變化對英國的利益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在蘇伊士運河之戰結束之後,英國完全失去了原有殖民體制的優勢,這個號稱日不落的帝國從原有的殖民大國地位跌落到了地區性的國家地位,殖民地的歸還以及經濟地位的下降終於還是讓英國失去了原有的海上霸主地位,在這次英國作為戰勝方的戰爭之中,它反而成為了損失最嚴重的國家。

總結

有時戰爭的勝利與否並不能作為衡量一個參戰國家利益得失的最終標準,在不同的國際形勢之中,戰爭的勝利成果也會體現出完全不同的特徵,有時獲勝的一方反而是利益損失方,就像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中的英國一樣。作為這次戰爭中的獲勝方,英國不僅沒有得到應得的利益,反而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並失去了原有的大國地位,可謂勝的慘烈。

參考文獻:《第二次中東戰爭》、《國際關係史》

相關焦點

  • 17世紀,曾是海上霸主的荷蘭,是如何失去海上霸權的?
    引子 國土狹小貧瘠,人口只有區區兩百萬的荷蘭憑藉著自身的經濟發展、軍事改革、制度創新這三個方面成為十七世紀的海上霸主,荷蘭人曾經驕傲地宣揚道「我們在各國採蜜,北歐是我們的森林,萊茵河沿岸是我們的葡萄園,德國、西班牙、愛爾蘭是我們的羊圈,普魯士和波蘭是我們的穀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世界霸主,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後
  • 英荷之戰中,海上霸權之爭,見證「日不落帝國」的崛起之路
    前言歷來海上的貿易之戰就是各國角逐的戰場,海上的霸權不僅宣示著霸主的領導地位,也意味著源源不斷的財富湧來。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在欲望的驅使下,廣闊的海面上曾經上演著無數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西班牙和英國都曾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曾經在世界舞臺上宣誓過它們的霸權地位。最先取得代表著霸主地位之稱的「日不落帝國」之名的就是西班牙。而1588年,隨著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於英國,加之荷蘭的日益強大下對其的打擊,西班牙逐漸走向衰弱,也喪失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第二個「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 崛起之戰|英西大海戰:打破西班牙海上的獨霸地位,新的格局誕生
    但是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改變了這一局面,這場戰役的最終讓英國在海上戰勝了西班牙,西班牙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被消滅,英國的艦隊逐漸成為了大西洋海域的霸主,他們壟斷了大西洋的貿易,自此逐漸取代了西班牙,成為了全球範圍內的日不落帝國。
  • 圖解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就此失去霸主地位
    公元前389年,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大破秦軍五十萬之眾,一戰使魏武卒揚名天下,魏國傲視群雄!之後吳起率領魏武卒橫掃天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皆平,建立起魏武卒不敗的神話!但是在之後魏軍遭遇馬陵慘敗,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因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法國在大陸上是霸主,但海上力量卻一直很弱。路易十四以前,幾乎完全沒有海軍,路易十四時期才開始發展海上力量,建立了一支比較龐大的海軍艦隊和商船隊。隨著法國資本主義的興起,法國加緊實行海外擴張,法國的艦隊駛進了大西洋、印度洋,先後在亞洲、美洲佔據了許多殖民地。法國海外勢力的發展與英國的利益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 蘇伊士運河戰爭,美國一反常態聯手蘇聯對英法施壓,原因何在?
    隨著英軍的撤離,納賽爾在7月26日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此舉觸動了英法等國的利益,激起了兩國的強烈不滿。蘇伊士運河,扼控歐、亞、非三洲海上交通,比繞道好望角航程要縮短5500—8000公裡,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 英國為何能成世界霸主幾百年,看他們的手下敗將,沒一個是吃素的
    早從18世紀後半葉開始,提前進入工業革命,邁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西方列強就開始了對全球資源的瓜分掠奪。而這些落後的封建君主國家,譬如東亞,南美,以及非洲的絕大部分國家,都被殖民成了資本主義市場的原料產地。
  • 無敵的西班牙艦隊,為什麼會被英國擊敗?
    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以後,西班牙開啟了它海上霸主的時代。西班牙用它從殖民地掠奪的大量財富,組建出一支強大的「無敵艦隊」,它橫行在大海上,向西方其他國家宣示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在龐大的無敵艦隊的籠罩下,英國卻不斷對西班牙進行海上搶劫,無數得到政府支持的海盜如同附骨之蛆一樣讓西班牙恨之入骨。
  • 美國地位為什麼不會被動搖?專家:三大支柱在手,美國仍然是霸主
    這個評價當然不是美國自大的結果,而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法國外長曾經如此評價:「美國是一個在所有領域都享有支配地位的國家」。無論是軍事、科技、經濟還是服務業等民生領域都處於高度發達的狀態。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同步進行軍備競賽,最後解體的是蘇聯,美國不僅沒啥影響還繼續當了這麼多年「大哥」。這就能側面反映美國的實力。不過進入2020年,美國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
  • 近代資本主義強國、曾經的海上霸主——荷蘭,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經過殖民貿易的發展,到17世紀初期,總人口不足200萬的荷蘭已經擁有了歐洲最多的商船,佔歐洲總噸位的五分之四,是英國的4-5倍,法國的七倍。到17世紀中期,荷蘭在航海業和世界貿易方面達到了巔峰,繼而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成為新的世界商業霸主,稱霸海上,被譽為「海上馬車夫」。
  • 美國在十年之內會不會失去世界霸主地位?你怎麼看?
    美國在10年之內會不會失去霸主地位??? 美國會不會失去霸主地位這件事不僅是咱們國內討論的比較多,實際上在國際範圍內討論也是非常激烈的。 美國在霸主地位上的時間還有多久,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 蘇伊士運河戰爭,埃及力戰三國雖敗猶榮
    埃及人民為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而歡呼同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要求該公司所有財產全部移交給埃及並凍結在埃及與在國外的資金和資產。埃及宣布把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後,英國三軍參謀長即奉命制定進攻埃及、佔領運河的計劃。埃及政府曾在1953年4月就英國軍隊撤離蘇伊士運河問題與英國進行談判。英方被迫於1954年10月與埃及籤訂協定,同意分批撤軍,但蘇伊運河公司則依然由英法控制。蘇伊士運河區成了埃及的「國中之國」。1956年8月3日,英國宣布處於緊急狀態,並徵召2萬多名陸軍後備役人員入伍。
  • 諷刺:英國皇家海軍成名之地,變一戰英戰列艦最後沉沒之海
    【話說軍世】英國皇家海軍擁有這樣悠久的歷史,即便在現代被諷刺為「沒落的海軍」,不過實際在現代多項海軍技術上,英國都是開創性的使用者,不過在歷史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國皇家海軍成名之地,變成了一戰英戰列艦最後沉沒的海域。
  • 19世紀英國是如何擊敗「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國」的
    在19世紀,誰擁有制海權,誰就是強大者;誰失去制海權,誰就要受制於人。而當時英國就是牢牢抓住了制海權,從而得以積累下大量的財富,並在世界各地拓展殖民地,當時的英國也因此得名「日不落帝國」。
  • 英國首相放言:要恢復英國「歐洲第一海上強國」的地位建設「歐洲...
    (圖為英國的新航母伊莉莎白號,源自網絡) 援引英國媒體消息,英國首相詹森周三(11月18日)說,這是「一代人只有一次的現代化」,是擴大英國影響力所必需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在和秦國爭奪河西之地的過程中,吳起屢戰屢勝,成為魏文侯非常器重的武將。不過,在這個時候,魏國大臣翟璜的門客中有名叫樂羊,主動請纓攻打中山國。翟璜了解他知道是個將才,雖然他的兒子死於樂羊在中山國為將的兒子樂舒的手中,但是權衡再三下,也向魏文侯舉薦他。三對此,翟璜向魏文侯表示 「大王想謀取中山國的話,臣推薦樂羊。」
  • 3個海上霸主兩個周邊小弟,挨個被明朝揍,大明沒慫過!
    第二次:揍葡萄牙,屯門之戰 16世紀歐洲大航海時代剛開始,葡萄牙與西班牙迅速崛起算是初期的海上霸主,葡萄牙早在明朝中期就以抵達中國 西草灣之戰算是屯門之戰的後續。
  • 衣索比亞:瓜分非洲浪潮中能保持獨立,這是如何做到的?
    殖民狂潮到來後,衣索比亞周邊全部淪為殖民地,英國、義大利都對衣索比亞虎視眈眈,但衣索比亞奇蹟般地保持住了獨立地位,她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三、瓜分非洲的狂潮 1869年,法國人主持修建的蘇伊士運河開通,地中海與紅海被連通起來,從歐洲到印度洋的海路縮短了近萬公裡。衣索比亞由於緊挨著紅海而突然變得重要起來,終於引起了歐洲殖民者的覬覦。 早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英國人便已經意識到衣索比亞即將擁有的戰略價值。
  • 歐洲新貴VS海上王者:阿加迪爾事件拉開戰幕,歷史死敵徹底同盟
    19世紀英國狂妄的殖民者宣稱:日不落永無落日!直到20世紀初,英吉利依舊是海上王者,它的殖民地遍布全球,佔據著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而這樣一個超級霸主,雖然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被打斷了擴張殖民之路,但是它在世界海權上依舊是獨裁者。
  • 面對雅典的挑釁,斯巴達如何通過海上力量重回希臘霸主位置?
    在波斯的幫助下,海軍力量崛起,同時斯巴達的整體實力也有了較大的提高,終於在之後奪得希臘半島的霸主地位,而從這其中就可以看出海軍力量和斯巴達霸業之間重要關係。這一決定大大發展了雅典的造船業,雅典藉此修建了一百多支戰艦,一舉成為希臘的海上強國。而雅典海軍力量的崛起對於斯巴達霸主地位的衝擊也開始展現。在波斯入侵希臘時,希臘各城邦需要聯合起來對抗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