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珺還記得,40年前,母親牽著她的小手,走過陝西南路紅房子西菜館門口的時候,她對店門口明亮的櫥窗依依不捨。那一年,趙珺才六歲,這是她對紅房子西菜館最初的記憶。
她不會想到的是,40年之後,她當上了紅房子西菜館副經理,而這家店已從陝西南路,搬到了淮海中路845號。如今,這家百年老字號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正在慢慢平和下來,但所有的細節中,依然保持著骨子裡的驕傲和冷靜。
「要從聽從客人點菜,到帶會客人如何點菜」
「時代在變,顧客就在變。」趙珺說。
1990年,趙珺剛剛進入這家西菜館。那個時候,顧客多是上海人,中老年人佔絕大多數;而現在,中老年人和年輕人,上海人和外地人、新上海人的比例,有了相對明顯的倒置。
有意思的是,每天中午與晚上,兩種不同年齡、不同地域文化的食客,形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中午多是中老年人,店堂裡聽到的多是上海話。到了晚上,年輕人多一點,普通話是主要的交流語言。」趙珺感慨於這樣的變化。
紅房子舊照
針對不同人群的點菜,考驗著她這樣以服務品質為技能的管理者。「點菜,是我們服務員的看家本領。」趙珺說,要鑑貌辨色,要根據顧客的相貌、著裝、舉止、談吐,不同心態、不同場景,提供恰如其分的點菜服務:有的注重於實惠,有的注重於顏面,有的注重於快捷。服務員相當於半個營銷員、半個心理分析師,甚至是半個廚師。
所謂半個廚師,指的是食臺服務,比如煎牛排。根據客人的需要,要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當場動手烹製。「三分熟是煎一分鐘,七分熟是煎三分鐘。」
事實上,趙珺剛進紅房子,就跟著師傅唐經理學店堂服務,從認識西餐刀叉、刀叉擺放使用、餐巾桌布鋪放開始。
當年,西菜館一樓是公司大菜,也就是商務套餐,有炸豬排、羅宋湯之類;二樓是點餐;三樓是包房。趙珺在每個樓面逐一做下來,已經諳熟了各種技巧。師傅教給她一句話:要從聽從客人點菜,到帶會客人如何點菜。「在尊重客人選擇的同時,合理引導,原則是需求與實際的結合、營養與口感的結合,同時注意點菜不重合、不浪費。」
除了會點菜,紅房子要求服務員熱情,微笑中帶著禮貌、謙遜與尊重,讓人覺得在這裡用餐很受重視,如,服務員會在電梯口接送客人……
如今,趙珺已是一位國家級服務高級技師。她的許多顧客都成了她的朋友。
「紅房子是有濃烈的創新基因的」
「有人說,紅房子翻來翻去就是那幾道菜,沒創新;我覺得,那是莫大的誤解。」趙珺說。事實上,老熟客對紅房子的菜式了如指掌,點菜更像是點一種情懷,而對於新顧客,趙珺會花很多力氣,培訓服務員介紹創新的菜式。
紅房子舊照。
「我們的菜譜,一年更新一次。經典菜式佔四成,創新菜式佔六成。遇到點菜的新顧客,我們會推薦一道經典菜式,剩下的會介紹近些年研發的創新菜式。」
其實,紅房子是有濃烈的創新基因的。趙珺介紹,早年紅房子有一個傳統,「一周培訓一次,由廚房裡的大師傅,每人給大伙兒說三道菜,一周換一人。這些菜式並不在菜譜上,而是這些大師傅在過往歲月裡見過的、嘗過的、壓箱底的『乾貨』。新來乍到的廚師,這個時候如入寶山,一字一字記錄下來,將來用作菜式更新。」
不過,經典還是經典,西餐的配方是不變的,這也就是紅房子那些老熟客,品嘗「情懷」的依據之一。
1998年,公司組織代表團去西餐發源地法國考察一個月,代表團拿出來的菜式,讓當地接待的法國同行感到驚訝:那是他們祖父母輩烹製的味道。而法國同行,已經對西餐進行了大量的改良,甚至將中式食材和原料引進西餐。
不過,令中方代表團欣慰的是:那道法式洋蔥湯,還是一樣的口味、一樣的烹製、一樣的火候。
趙珺很熟悉這道洋蔥湯的製作過程,這是目前紅房子點的最多的菜品之一。
「洋蔥剝皮切絲,炒到水分、糖分吐出,洋蔥顏色變成褐色;10斤出一斤,不能焦、不能苦;加高濃度牛茶(牛肉湯,但裡面沒有牛肉),再放鹽和胡椒粉……這是傳統的工藝,保留得最完整。這道菜耗的是時間,單單炒洋蔥這個動作,就要兩個小時。」
「丟失就太可惜了,就像上海方言一樣」
不太忙的時候,趙珺會向饒有興致的客人,講一些食物的製作和典故。
「你看這蝦仁雞尾杯,用的是水油,等蝦仁浮起來,撇了沫撈起,然後油鍋燒熱,下蝦仁一翻,盛在雞尾酒杯,這是一道經典傳統菜……」
「腓力厚牛排培根鵝肝,這道菜有20年了,原料是第一位的,然後是烹飪技術——鵝肝要煎得不膩不生、恰到好處,牛排成熟度全靠火候,培根的煙燻味進入牛排,能增加牛排香味……」
趙珺最願意講述的是那一道烙蛤蜊的典故。
新中國成立後,有段時間,紅房子的名菜「烙蝸牛」用作食材的法國蝸牛斷了檔,從國外進不來;大廚俞永利遍找食材,最終用蛤蜊替代了蝸牛。「這道烙蛤蜊,食材要求高。蛤蜊易縮水,肥一點的蛤蜊,1斤才出3兩3錢肉。蛤蜊殼是盛器,放鹽烤至幾分熟,再放大蒜、芫荽草在明爐裡燒,鐵盤端上來時,滿室鮮香。」趙珺說,這就是創新,創新要符合食材特點、顧客需求與時代節奏。
「過去的節奏慢,紅房子的客人願意等,篤悠悠地享受面前的西餐;現在,大多數顧客已經缺乏了耐心,年輕人更是這樣,希望剛點完餐,就能送到眼前來。我們也要適應這樣的變化,用現代化的廚房設備,加快操作流程的節奏。」
趙珺覺得,紅房子西菜館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她付諸了幾十年的青春、熱情。紅房子西菜館和正廣和汽水、大白兔奶糖,還有字正腔圓的上海方言一樣,代表著上海的文化,是一部分上海人記憶中揮之不去的情結。
「丟失就太可惜了,就像上海方言一樣,我兒子就說得很爛。我最大的使命是,希望吸引年輕人。再過十幾年,否則等我們現在這批老顧客再也走不動了,來不了店堂了,紅房子西菜館就沒有人再想起來了。」
這些年,紅房子西菜館與社區一起聯手,每年開設一些課程:教社區的小朋友做簡單的西菜,認識西餐的禮儀,還做一些網上直播。她看到有粉絲說:我小時候,穿著漂亮的白色公主裙,和爸媽在這裡吃飯,第一次用刀叉,第一次知道公眾場合要小聲說話,第一次知道羅宋湯和豬排是西餐的搭配,吃完想在餐廳玩一會兒,被老媽噓一聲阻止了,「吃飯優雅點,不要亂跑」……趙珺笑了,她想起小時候母親拉著她,加快腳步走過紅房子的情景。
圖片:採訪對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