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家百年老字號西餐廳,中午顧客大多講上海話,晚上講普通話

2020-12-23 上觀

趙珺還記得,40年前,母親牽著她的小手,走過陝西南路紅房子西菜館門口的時候,她對店門口明亮的櫥窗依依不捨。那一年,趙珺才六歲,這是她對紅房子西菜館最初的記憶。

她不會想到的是,40年之後,她當上了紅房子西菜館副經理,而這家店已從陝西南路,搬到了淮海中路845號。如今,這家百年老字號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正在慢慢平和下來,但所有的細節中,依然保持著骨子裡的驕傲和冷靜。

「要從聽從客人點菜,到帶會客人如何點菜」

「時代在變,顧客就在變。」趙珺說。

1990年,趙珺剛剛進入這家西菜館。那個時候,顧客多是上海人,中老年人佔絕大多數;而現在,中老年人和年輕人,上海人和外地人、新上海人的比例,有了相對明顯的倒置。

有意思的是,每天中午與晚上,兩種不同年齡、不同地域文化的食客,形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中午多是中老年人,店堂裡聽到的多是上海話。到了晚上,年輕人多一點,普通話是主要的交流語言。」趙珺感慨於這樣的變化。

紅房子舊照

針對不同人群的點菜,考驗著她這樣以服務品質為技能的管理者。「點菜,是我們服務員的看家本領。」趙珺說,要鑑貌辨色,要根據顧客的相貌、著裝、舉止、談吐,不同心態、不同場景,提供恰如其分的點菜服務:有的注重於實惠,有的注重於顏面,有的注重於快捷。服務員相當於半個營銷員、半個心理分析師,甚至是半個廚師。

所謂半個廚師,指的是食臺服務,比如煎牛排。根據客人的需要,要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當場動手烹製。「三分熟是煎一分鐘,七分熟是煎三分鐘。」

事實上,趙珺剛進紅房子,就跟著師傅唐經理學店堂服務,從認識西餐刀叉、刀叉擺放使用、餐巾桌布鋪放開始。

當年,西菜館一樓是公司大菜,也就是商務套餐,有炸豬排、羅宋湯之類;二樓是點餐;三樓是包房。趙珺在每個樓面逐一做下來,已經諳熟了各種技巧。師傅教給她一句話:要從聽從客人點菜,到帶會客人如何點菜。「在尊重客人選擇的同時,合理引導,原則是需求與實際的結合、營養與口感的結合,同時注意點菜不重合、不浪費。」

除了會點菜,紅房子要求服務員熱情,微笑中帶著禮貌、謙遜與尊重,讓人覺得在這裡用餐很受重視,如,服務員會在電梯口接送客人……

如今,趙珺已是一位國家級服務高級技師。她的許多顧客都成了她的朋友。

「紅房子是有濃烈的創新基因的」

「有人說,紅房子翻來翻去就是那幾道菜,沒創新;我覺得,那是莫大的誤解。」趙珺說。事實上,老熟客對紅房子的菜式了如指掌,點菜更像是點一種情懷,而對於新顧客,趙珺會花很多力氣,培訓服務員介紹創新的菜式。

紅房子舊照。

「我們的菜譜,一年更新一次。經典菜式佔四成,創新菜式佔六成。遇到點菜的新顧客,我們會推薦一道經典菜式,剩下的會介紹近些年研發的創新菜式。」

其實,紅房子是有濃烈的創新基因的。趙珺介紹,早年紅房子有一個傳統,「一周培訓一次,由廚房裡的大師傅,每人給大伙兒說三道菜,一周換一人。這些菜式並不在菜譜上,而是這些大師傅在過往歲月裡見過的、嘗過的、壓箱底的『乾貨』。新來乍到的廚師,這個時候如入寶山,一字一字記錄下來,將來用作菜式更新。」

不過,經典還是經典,西餐的配方是不變的,這也就是紅房子那些老熟客,品嘗「情懷」的依據之一。

1998年,公司組織代表團去西餐發源地法國考察一個月,代表團拿出來的菜式,讓當地接待的法國同行感到驚訝:那是他們祖父母輩烹製的味道。而法國同行,已經對西餐進行了大量的改良,甚至將中式食材和原料引進西餐。

不過,令中方代表團欣慰的是:那道法式洋蔥湯,還是一樣的口味、一樣的烹製、一樣的火候。

趙珺很熟悉這道洋蔥湯的製作過程,這是目前紅房子點的最多的菜品之一。

「洋蔥剝皮切絲,炒到水分、糖分吐出,洋蔥顏色變成褐色;10斤出一斤,不能焦、不能苦;加高濃度牛茶(牛肉湯,但裡面沒有牛肉),再放鹽和胡椒粉……這是傳統的工藝,保留得最完整。這道菜耗的是時間,單單炒洋蔥這個動作,就要兩個小時。」

「丟失就太可惜了,就像上海方言一樣」

不太忙的時候,趙珺會向饒有興致的客人,講一些食物的製作和典故。

「你看這蝦仁雞尾杯,用的是水油,等蝦仁浮起來,撇了沫撈起,然後油鍋燒熱,下蝦仁一翻,盛在雞尾酒杯,這是一道經典傳統菜……」

「腓力厚牛排培根鵝肝,這道菜有20年了,原料是第一位的,然後是烹飪技術——鵝肝要煎得不膩不生、恰到好處,牛排成熟度全靠火候,培根的煙燻味進入牛排,能增加牛排香味……」

趙珺最願意講述的是那一道烙蛤蜊的典故。

新中國成立後,有段時間,紅房子的名菜「烙蝸牛」用作食材的法國蝸牛斷了檔,從國外進不來;大廚俞永利遍找食材,最終用蛤蜊替代了蝸牛。「這道烙蛤蜊,食材要求高。蛤蜊易縮水,肥一點的蛤蜊,1斤才出3兩3錢肉。蛤蜊殼是盛器,放鹽烤至幾分熟,再放大蒜、芫荽草在明爐裡燒,鐵盤端上來時,滿室鮮香。」趙珺說,這就是創新,創新要符合食材特點、顧客需求與時代節奏。

過去的節奏慢,紅房子的客人願意等,篤悠悠地享受面前的西餐;現在,大多數顧客已經缺乏了耐心,年輕人更是這樣,希望剛點完餐,就能送到眼前來。我們也要適應這樣的變化,用現代化的廚房設備,加快操作流程的節奏。」

趙珺覺得,紅房子西菜館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她付諸了幾十年的青春、熱情。紅房子西菜館和正廣和汽水、大白兔奶糖,還有字正腔圓的上海方言一樣,代表著上海的文化,是一部分上海人記憶中揮之不去的情結。

「丟失就太可惜了,就像上海方言一樣,我兒子就說得很爛。我最大的使命是,希望吸引年輕人。再過十幾年,否則等我們現在這批老顧客再也走不動了,來不了店堂了,紅房子西菜館就沒有人再想起來了。」

這些年,紅房子西菜館與社區一起聯手,每年開設一些課程:教社區的小朋友做簡單的西菜,認識西餐的禮儀,還做一些網上直播。她看到有粉絲說:我小時候,穿著漂亮的白色公主裙,和爸媽在這裡吃飯,第一次用刀叉,第一次知道公眾場合要小聲說話,第一次知道羅宋湯和豬排是西餐的搭配,吃完想在餐廳玩一會兒,被老媽噓一聲阻止了,「吃飯優雅點,不要亂跑」……趙珺笑了,她想起小時候母親拉著她,加快腳步走過紅房子的情景。

圖片:採訪對象提供

相關焦點

  • 「小上海」為啥不會講上海閒話?
    他們按照年齡和籍貫分為「老上海」「小上海」和「新上海」三組進行比賽。讓人有些意外的是,「老上海」組和「小上海」組的年齡分界線是35歲。「之所以以35歲作為分界線,主要是考慮了我國全國性推廣普通話的時間。」顧富國解釋,「基本上35歲以下的人,都是在推廣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下生長起來的。這部分小上海的上海話水平普遍不如老上海。」比賽的過程中,這一點也得到了印證。
  • 這家來自金山的百年老字號已經火遍了上海6個區!明年還將...
    這家來自金山的百年老字號已經火遍了上海6個區!明年還將...,各類特色滷菜一貫受到市民歡迎,但真正屬於上海連鎖的本土滷菜品牌卻不多眼下,金山的中華老字號、百年老店丁義興推出了滷菜禮品店,目前已覆蓋閔行、浦東、徐匯、長寧、靜安、普陀6個區,並計劃在明年擴展到100家門店,覆蓋上海16個區,以滿足上海市民的味蕾,也讓丁蹄這一能吃的非遺更好地走上百姓餐桌。
  • 原來會講上海話,就等於會講英語了?
    原來會講上海話,就等於會講英語了?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今天和大家來說點輕鬆的上海話是我們上海人與生俱來的一項技能但你們知道嗎?在很多上海話中藏著不為人知的英文元素!
  • 女店員聽不懂上海話,男顧客大聲訓斥:不會說上海話,尊重上海?
    男子超市買完東西去結帳,開始用上海話,女店員聽不懂,直接發飆用普通話大聲訓斥,估計是怕用上海話聽不懂,白訓我上海人不說上海話,你讓我說什麼話?我說一次聽不懂,三次四次你能聽明白了吧。你吃上海的,用上海的、享受上海的,就希望上海人全部死光,然後都說普通話!這個上海男人其實有三層意思:第一,上海人就要講上海話,憑什麼要求我說普通話。
  • 我國三座基本不說「普通話」,習慣講方言的地方,你知道是哪裡嗎
    一般我們去到另一座城市旅遊,像本地人問路時,會聽到帶著方言味道的普通話。但本地人之間聊天卻不用普通話。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三座基本不說「普通話」,更習慣講方言的城市,除了上海和四川,剩下一座城市你知道是哪嗎?上海,作為我國經濟中心,世界一線城市,繁華程度可見一斑。作為一座國際大都市,上海的開放程度和國際化都是很高的。
  • 講好百年老字號的「現代故事」
    早在得知2016年G20峰會在杭州舉辦,組委會將在杭州乃至全國範圍公開招標峰會禮品的消息之時,王星記扇業公司掌門人孫亞青就躊躇滿志,她認為G20峰會是杭州亮相世界舞臺的難得機遇,王星記要義不容辭地為G20峰會服務,充分發揮老字號文化和技藝優勢,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杭州故事。
  • 上海老字號的「命名法」
    中華老字號並不是守舊的象徵。從創建初始,老字號是靠著不斷的創新融合才獲得了持續的生命力,其中老字號的「命名」更是囊括了時人對民族精神、自創品牌以及世界地位的認識與期待。以上海老字號為例,我們來一觀當時商鋪的「命名法」。
  • 「白天是總監,晚上講脫口秀」,這個上海女學霸火了!她讓李誕很有...
    7分鐘的表演裡,Norah這樣介紹自己——「我是個上海人,我可能是現場唯一的上海演員。」「我白天是一家快消公司的總監,晚上講脫口秀。」「我平常會講中文、英文、日文的脫口秀。」沒想到,一向不怎麼說重話的李誕,給出了這麼一個犀利的點評:「Norah,我們知道你很優秀,也知道你在上海生活得很好,但我每次聽你的脫口秀,
  • 「上海老字號指南之一」:上海的老味道,那些本幫菜的老字號菜館
    老派爺叔摘要:上海的老字號,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匯聚成老上海風味的一個個精彩和傳奇。老派爺叔就開始介紹上海的那些久負盛名的老字號。上海的老字號,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匯聚成老上海風味的一個個精彩和傳奇。
  • 上海年味漸濃,豫園老字號年夜飯預訂火爆,5個人也可以訂!
    ■中午時分,綠波廊店內顧客盈門 綠波廊副總經理王時佳告訴記者,今年顧客預訂年夜飯的熱情不輸往年,最早從7月份開始就陸續有顧客上門詢問了,「
  • 說個笑話給你聽:不要隨意在上海說上海話
    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負擔的時候,還只有16歲,記得是一節物理課,物理老師說到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就講了幾句上海話調節一下課堂氛圍。剛說完,大多數同學還在笑,突然班裡一個同學站起來就出門了,我們都很詫異,不知道怎麼回事,老師也叫住他,他的回答倒是很硬氣:我不想聽到上海話!
  • 年夜飯預訂早下手,老字號飯店已一桌難求
    坐落在上海豫園九曲橋旁的這家老字號飯店,可以一邊吃飯一邊欣賞豫園美景,是很多上海人年夜飯的首選。工作日中午,用餐的顧客並不是很多,但飯店的前臺卻非常忙碌,時不時有顧客打電話來預訂年夜飯。飯店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裡的年夜飯從小年夜到初五晚上基本都訂滿了,特別是大年三十晚上更是一桌難求。
  • 老字號恢復堂食、商城全部復工,上海豫園開門迎客
    記者 | 方卓然編輯 | 徐菲1作為上海老城廂的知名代表性景點,上海豫園是海內外遊客的必逛之選,豫園內的眾多老字號飯館也是上海本地人的心頭好。每年從春節到元宵節期間的燈會更是遊人如織,熱鬧非凡。此前,因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上海豫園在1月24日除夕當天決定取消燈會,豫園花園也在同天宣布閉園。時隔一個多月,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豫園商城開始復工。3月14日是上海市部分景點恢復運營的首個周末。在豫園,顧客、遊人也逐漸增多。
  • 揭秘全聚德等老字號傳奇故事,央視紀錄片《中華老字號》今起播出
    從記者提前觀看第一季6集的觀感來說,它通過對每家老字號人文歷史和技藝傳承的深入挖掘和別具匠心的影像呈現,不僅是對眾多老字號企業及其產品的展現,更是一部充滿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的人文紀錄片。每一集大多是從老字號的一名普通員工,一位普通顧客切入,講述他們與這家老字號之間發生的故事。
  • 用上海話講述上海的紅色故事,秦來來的音頻節目讓年輕人都轉發點讚
    「我是偶然從朋友圈點進去的,沒想到聽秦來來用上海話講紅色故事這麼有意思。」80後的徐先生說,「短短十分鐘,除了能讓人學到了正宗的上海話,很多故事就像諜戰片一樣扣人心弦。」據統計,從7月推出至9月中旬,秦來來在網上主講的《建黨100年 「四史」100講》,聽眾點擊率已超過181萬次,其中的「毛澤東與陳獨秀探討中國革命」一講,點擊率就達19萬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精彩的「四史」故事吸引。
  • 老字號步行街開酒吧賣面膜 "上海購物"更精彩
    9月12日晚,當「上海第一盞弧光燈」正式亮起,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也正式對外宣告開街。與此同時,東拓段一眾老字號也紛紛「披上新衣」,嶄新的業態讓不少顧客趨之若鶩來到東拓段嘗鮮。 貓型蛋糕等銷量拔群 記者還未步入江西路上的三陽南貨店,便被撲面而來的濃鬱咖啡香氣吸引。沒錯,百年老字號賣起了精品咖啡。
  • 「香港鍾南山」在公開場合講普通話,為什麼會有人感到不舒服?
    原來她在記者會上回答媒體普通話提問時,儘管記者表示可用粵語回答,她還是用普通話流利作答。特區官員講普通話之所以成為不大不小的新聞,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這位網紅官員竟然會講普通話,第二,她竟然會對著直播鏡頭講普通話。普通話使用場景會越來越多第一個問題其實不是個問題。
  • 中國這4個大城市,為啥不愛講「普通話」,反而覺得方言高大上?
    中國這4個大城市,為啥不愛講「普通話」,反而覺得方言高大上?眾所周知,現在的國家地位在世界上影響力是不同的,很久以前就離開了世界,有很多外國朋友在學習我們的中文,在海外很受歡迎,所以,去旅行的時候,溝通不像以前那麼難。
  • 上海餐飲老字號轉型做「一人食盒飯」
    原標題:上海餐飲老字號轉型做「一人食盒飯」,訂餐電話響不停…… 摘要:70套三菜一湯工作餐由8名廚師在半小時內燒制完成,切菜、消毒、烹飪、分菜、打包……每位廚師分工有序。
  • 阿拉迭爿店不是「京都式緊湊」,是「上海式噗噗滿」|上海小馬路
    這家店的氣氛,有一種上海人獨特的「適宜」,這個部分我在視頻裡會講得更多一些。愚園路定西路口有一家臨街角的布藝店,白牆上是紅的英文花體字,門面不大,市口不錯。這家小店名叫「Hugo & Jiro 祤集」,Hugo和Jiro是店主夫婦二人的暱稱組合,Hugo負責後臺,Jiro在前線看店,這套組合模式也蠻像上海家庭的結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