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堪稱絞肉機之戰,國軍三大御林軍全部參戰,日軍都被打怕了

2020-12-11 草根歷史

緬懷歷史,我們才能知道和平的來之不易。抗日戰爭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日本帝國主義也給我們中國人民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在抗日戰爭當中,淞滬會戰可謂是中日全面開戰後,第一場超大規模的會戰,很多人將淞滬會戰比之於西方的凡爾登之戰。

的確,淞滬會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過百萬,傷亡人數更是以十萬計,淞滬會戰我們中國成功讓日本狂妄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徹底破產,而在整個淞滬會戰當中,這一戰堪稱淞滬會戰最為殘酷一戰,雙方投入兵力就足足過5萬人,為了取得這一戰的勝利,國軍第36師、87師、88師「三大御林軍」全部參戰,蔣介石更是多次給前線指揮官陳誠、宋希廉、黃維下死命令必須死守,此戰結束,中日雙方一共傷亡2萬餘人,中國軍隊的英勇讓國際社會為之震動,日軍更是被打怕了。

淞滬會戰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淞滬會戰也是中日衝突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此戰中國投入140多個師+60多個旅近80萬人,更值得一寫的是,也許蔣介石是真的被日本那無知狂妄的「三個月滅亡中國」這句話給搞怕了,淞滬會戰老蔣是真的「真心抗日」,為此,投入到淞滬會戰的中央軍部隊就有幾十萬,其中老蔣幾乎將自己的底牌都打出來了,比如說自己的幾支御林軍第36師、87師、88師以及教導總隊就連番上場,而且這幾支御林軍可都是抱著必死之心和日軍決一死戰的。

正如歷史學家所言,雖然淞滬會戰我們敗了,但是我們也徹底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更在一定程度上讓中國軍民的士氣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也讓國際社會看到了我們中國的戰爭潛力,這為我們後續得到蘇聯和美國的支援是一個很好的「鋪墊」。

三大御林軍參戰羅店保衛戰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之久,在這場殘酷的會戰當中,有著大大小小的殘酷戰鬥,比如說寶山之戰就是一場在中國史冊上非常重要的一場戰鬥。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被很多人稱之為「血肉磨坊」「絞肉機之戰」 的羅店保衛戰。

羅店是上海附近一個極其重要的小鎮,人口不多的羅店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用句專業一點的軍事術語來說,誰控制了羅店,就等於基本控制了淞滬會戰的主動權。正是知道羅店的重要性,國軍淞滬會戰的指揮官張治中再三電令老蔣,必須派遣中央軍精銳前來羅店、寶山、楊行等戰略要地。很顯然,老蔣也深知羅店重要的戰略地位,羅店保衛戰他沒有將川軍這樣裝備落後的雜牌派上去,而是真的將自己的御林軍給派上了上海前線。

第36師、87師、88師在整個國軍序列當中,那是數一數二的王牌當中的王牌,在抗日戰爭以前,蔣介石有一個龐大的「100個德械師」計劃,結果在淞滬會戰開戰的時候,整個國軍武裝起來的德械師也不過只有十來個,而36師、87師和88師就是其中三個。可以說,在國軍幾百個師當中,這三個師的戰鬥力絕對可以排在前十的。

而且,擔任這三個師的師長都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黃埔一期的高材生,36師師長是宋希濂,87師師長是王敬久,88師師長是孫元良,這三個師長在整個抗戰當中都有著赫赫戰功,蔣介石一下子將他們都派往上海派往羅店前線,由此可知,蔣介石對於羅店保衛戰是多麼的重視。

血肉磨坊羅店保衛戰

準確的來說,羅店保衛戰是在1937年8月19日開始打響的,這場慘烈的血肉磨坊整整打到28日,中間羅店幾次易手,又幾次被國軍奪回來。羅店保衛戰前線指揮官67師師長黃維更是多次接到蔣介石的親手電令:不得後退一步,違者殺無赦!

當時的羅店保衛戰雖然國軍投入了幾萬精銳陸軍,指揮官也都是羅卓英、黃維、宋希濂這樣的國軍名將,但是國軍和日軍的武器裝備相差還是很大,尤其是空軍和海軍,國軍幾乎不存在。在羅店外圍廣闊的江面,日軍軍艦、航空母艦上的大口徑戰艦炮瘋狂的將炸彈傾瀉在羅店陣地上,在天空,已經基本掌握制定權的日本空軍更是利用航空炸彈和航空機槍不斷地收割著國軍將士的生命,可以說,很多時候,羅店陣地上的國軍是在日軍的炮火中去和日軍作戰。

根據歷史相關文獻記載,羅店保衛戰後期,國軍18軍和67師面臨的對手是日軍的甲等師團第11師團,這個師團打仗非常有經驗,也非常兇悍。根據一些18軍和67師倖存士兵和軍官回憶,在最為慘烈的時候,國軍和日軍可謂是每一寸陣地都在爭奪,對於日軍一些重機槍重火力點,最後實在沒辦法,一些國軍軍官就組織敢死隊去利用人肉炸彈去摧毀,是的,就是你電視電影中看的那麼慘烈。

在整整10天的羅店保衛戰當中,羅店13次易手,第67師201旅蔡炳炎和402團團長李維藩壯烈犧牲,整個201旅幾乎全軍覆沒。在羅店保衛戰當中,犧牲的團長、營長、連長至少是二位數,18軍的部隊那是派上一個營,用不了幾個小時就全部陣亡,打到最後幾天,整個18軍幾乎喪失戰鬥力。

總結語:

羅店保衛戰是淞滬會戰當中最為慘烈的三大戰鬥之一,十天的戰鬥當中,國軍陣亡過萬,當然,日軍也被幹掉了很多。雖然羅店保衛戰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是此戰,中國軍人打出了自己的血性,其強悍的戰鬥力讓日軍也有些打怕了。不忘先烈,銘記歷史,對於羅店保衛戰這樣具有戰略意義的戰鬥,值得我們後人去緬懷,也正是有了這麼多不怕犧牲,敢於和日本帝國主義殊死戰鬥的中國軍人,我們才能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英雄永垂不朽!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國軍最死硬的一仗在什麼地方?此戰令華野損兵6萬餘人
    國軍在48年往後開始荒腔走板,仗往往不是打輸的,而是白給。當時有種說法,叫「尋求接觸」。什麼意思呢?一支國軍部隊往往並不躲藏,而是主動尋找前來攻擊的解放軍部隊。原因很簡單,只有在戰場上「接觸」了,才有理由「戰敗被俘」,從而保證生命安全。
  • 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國軍只打陣地戰,不打遊擊戰、運動戰?
    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幾乎打的都是陣地戰,一但打輸了就是崩潰或投降,把裝備全部扔給對手,蔣介石然後就有了個外號,叫做「運輸大隊長」。 (三)缺乏優良武器,不能作陣地戰。 (四)正規遊擊隊雖破壞力強,但不得民眾之信仰。 (五)非正規之遊擊隊分子,戰鬥力既不強且領導者甚少有國家觀念,易以利相誘。
  • 抗日戰爭中日軍最怕哪位將領?不是薛嶽也不是孫立人,而是他
    後來證實這是假的,不過孫立人在緬甸的抗日戰績卻是千真萬確的,孫立人率領新38師到緬甸參戰,殲滅日軍一個大隊的兵力,救出了被日軍包圍的7000英軍官兵,此舉轟動全球。
  • 慘烈的蘇州河之戰:稅警總團幾乎打光,日軍精銳被重創(下)
    至此稅警總團下屬的6個戰鬥團全部參戰,在抵禦日本陸軍的猛攻中,各部均有較大傷亡。但稅警總團訓練較好,武器也不錯,亦多次組織反突擊,使得日軍的傷亡也很大。據稅警總團的軍醫彭司湘回憶:在蘊藻浜的陣地上,你爭我奪,雙方傷亡很大。
  • 《八佰》背後的淞滬會戰(七):屍山血海的淞滬陣地戰
    日軍曾突破此方向國軍第8師(屬左翼作戰軍)、第61師(屬中央作戰軍)陣地,因援軍未能及時抵達,造成危機。但陳誠對61師沒有指揮權,「幸各部因歷史及情感關係,均能聽命」,才短暫消除危機。因此,陳誠直接向蔣介石、顧祝同表示:非不願負責或怕負責,而系統不清,恐誤全局,既是中央軍之區域,應由朱一民(朱紹良)負責,如要我負責,亦須有明令規定。
  • 中國抗日戰爭最後一戰 芷江之戰日軍軍官指揮不動士兵
    ,中國軍隊參戰士兵約為20萬人,日軍只有7萬人。  中國軍隊採用邊打邊退的戰法,將日軍逐步引入雪峰山地區,狂妄的日軍軍官一如既往的輕敵和狂妄,沒想到這片山林將是他們最後的葬身之地。由於就在機場附近作戰,美軍基本一起飛就能將大量的炸彈仍在日軍頭上,令日軍徹底嘗到了失去空中控制權的滋味,日本士兵東躲西藏之際,中國軍隊發起主動攻勢,用迫擊炮和輕重機槍,如暴風驟雨一般向日軍陣地發起猛攻,日軍的第五十八旅陷入重圍,拼死突圍,等殺出缺口時,發現中隊長以下軍官已經全部陣亡,而士兵大多死傷。
  • 粟裕的封神之戰:3萬對戰國軍12萬,為何屢屢獲勝
    李默庵蘇中七戰七捷第一戰:宣家堡和泰興戰鬥。國軍整編83師在軍事要點宣家堡和泰興分別駐有1個團,國軍這兩個團都是美械部隊,裝備精良。粟裕決定分別用六個團的兵力進攻宣家堡和泰興,粟裕的兵力形成了六比一的的優勢,並且這12個團都是華野主力,豈有不勝之理。從7月13日夜開始進攻,戰至15日結束,國軍被殲3000餘人。戰後,毛爺爺親自發電報詢問,打的是不是83師?可見83師的力量真的不容小覷。第二戰:如皋戰鬥。李默庵派王鐵漢帶領整編49師師長向如皋開進,國軍一旦佔領如皋,就截斷了華野東去之路。
  • 網絡上說豫湘桂會戰國軍參戰130萬傷亡50餘萬,你信了?
    ★即豫中及長衡會戰共參戰104個師又1個旅及2個炮兵旅等,若每師按滿編0.8萬計算(1939年開始國軍撤銷旅級編制,從1師轄2旅共4團改為1師轄3團,滿編0.8萬),即86.4萬加1個旅又2個炮兵旅等加上桂柳會戰新參戰部隊5.7萬左右,合計正規參戰約93萬左右(前提是前兩場的都是滿編) 即便加上桂柳會戰重複參戰部隊
  • 76年前,國軍1.7萬人血戰10萬日軍,奉命守城10天,卻打了47天
    自1938年武漢失陷之後,衡陽成為與重慶、昆明並列的戰時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著「小南京」、「小上海」之稱,稅收排名全國第二。衡陽地處粵漢鐵路和湘桂黔鐵路的接軌點,又是通往西南地區的公路網中心、東南和西南空中航線的中間站,扼守著西南門戶。
  • 抗日戰爭長衡會戰,前線國軍彈盡糧絕,日軍主力為何卻鎩羽而歸?
    隨後日軍繼續向衡陽進攻,國軍第十軍軍長方先覺受蔣介石之親命堅守衡陽,方先覺在衡陽挖掘出了令中外震驚的防禦工事「方先覺壕」。日軍前線部隊前線國軍為了補充彈藥不得不就地取材,從戰場之上搜集日軍的武器和彈藥,等到日軍第二次攻勢的中期,前線國軍已經基本全部換裝日式裝備。
  • 國軍常年軍閥混戰,實戰經驗很豐富,為什麼還是打不過日軍?
    但是一打起來,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日軍中下級軍官確實比較缺乏實戰經驗,但是日軍的裝備水平和訓練水平對國軍來說,完全是壓倒性的優勢。所以,雖然日軍的實戰經驗缺乏,但是在打起來之後,有之前比較高的訓練水平,加上有裝備優勢,所以完全彌補了實戰經驗的不足。李宗仁所謂的國軍實戰經驗豐富的優勢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 此軍重創板垣師團,戰力不輸國軍「五大主力」,竟全建制逃到臺灣
    文/孤寂寒光說到國軍一流部隊,就會想到國軍大名鼎鼎的「五大主力」。其實不僅「五大主力」,此軍戰力也相當強悍。由於重創板垣師團,日軍稱此軍一個軍頂國軍十個軍,曾經一個團頂住我軍三野兩個軍的進攻。52軍成立於1937年,號稱國軍「第六大主力」。我們看看他的師長都是誰?第二師師長就是赫赫有名的鄭洞國,二十五師長是張耀明。鄭洞國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就是長春兵團司令,曾經參加過國軍遠徵軍,出徵緬甸。而他的軍長,更是有名的悍將關麟徵。為啥說關麟徵有名呢?因為關麟徵的52軍參加了臺兒莊大捷,曾經在臺兒莊重創日軍。
  • 八年抗戰,中國軍隊為啥在陣地戰中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
    ——魯迅 抗日劇中,常常少不了國軍潰兵。一看到國軍潰兵,大家容易形成這樣一個印象:國軍怕死,抗日不行。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確實潰兵多,這倒不是導演們故意黑國軍。其實,這些從戰爭上潰逃下來的兵們,大部分還是歸了原建制,依然是抗日戰爭的有生力量。
  • 抗日戰爭江灣攻防戰,日軍主力部隊抵達,國軍為何卻大喜過望?
    駐守上海的國軍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蔡廷鍇絕非泛泛之輩,第十九路軍雖然是民國雜牌軍但是其前身卻是北伐戰爭時期號稱「鐵軍」的粵軍第四軍。野村吉三郎認為單純依靠日本海軍陸戰隊的幾千人或者日本陸軍的久留米混成旅團根本無法戰勝蔡廷鍇所部,只有暫時轉攻為守,等待後續援軍抵達再發出全力一擊。
  • 恥辱之戰!國軍一個團擊敗解放軍一個縱隊,2年後才得以雪恥
    然而抗戰結束後,大部分地區落入解放軍之手,因此對於蔣介石來說東北地區是他的心頭大患。早在一九四五年底,國軍就已經對邯鄲上黨等地區展開進攻,然而效果不僅不算理想,損失可謂十分慘重,反而還把四平、長春等地給丟了,這些失利讓蔣公大為惱火,一九四六年三月,國軍又計劃對四平地區開展全面進攻。
  • 促使東條英機內閣倒臺的國軍悍將,率不到兩萬人血拼十萬日軍
    1944年6月23日拂曉,日軍第68、116師團撲向衡陽,雙方一開始就打的十分激烈,戰役一直打到27日,衡陽外圍陣地失守,但是陣地上的中國軍隊沒有一人投降,被俘,全部戰死。6月28日,日軍又集結重兵在飛機坦克重炮的掩護下對衡陽發動一輪又一輪的進攻,戰鬥中日軍還多次使用毒氣彈,給中國軍隊造成了不小的傷亡,但是在拼殺五晝夜後,日軍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激戰。
  • 比八百更慘烈的衡陽保衛戰,一萬人對抗日軍10萬多萬大軍
    國軍參與支援的薛嶽丟了長沙城以後,消極作戰,心想的是自己丟了長沙城,衡量如果守住了自己,豈不是太丟臉了。在外圍戰消極抵抗。外圍支援的國軍,各個心懷鬼胎,這仗可怎麼打。可是守備衡陽城的方先覺及10軍全軍將士們沒有動搖,決心與衡陽城共存亡,守備不到2萬人,抗擊日軍10多年精銳之師。
  • 崑崙關戰役為何被日軍戰史稱為:陸軍最暗淡的年代
    至此,中越運輸線被切斷,而日軍所付出的代價不過是傷亡900餘人。當日軍初佔南寧時,白崇禧就提出,趁敵兵力薄弱(3萬多)後援未繼時發動反攻,但沒得到批准。直到12月份,方才確定先打崑崙關而後收復南寧。但此時日軍防禦布置已完成,錯過了最佳時機。
  • 淞滬會戰之上海圍攻戰(下)
    史料來源於《張治中回憶錄》上冊,第121-122頁當天晚上,張治中在所部完成對上海日軍進攻部署後,決定先發制敵。準備於8月13日拂曉以前,對虹口,楊樹浦日軍據點發動總攻,以在日軍援軍未到及日軍對國軍作戰意圖琢磨不定時,打個措手不及。作戰意圖:「一舉將敵主力擊潰,把上海一次整個拿下」。
  • 三大戰役中,為何淮海戰役最難大?參軍的國軍將領都有誰?
    弗朗哥·芬內隆曾說:「所有的戰爭,都是內部的戰爭,因為所有的人類都是兄弟。」這句話十分精闢有意義。可是,從古到今,國與國之間經常有著大大小小的戰爭,我們往往把國家之內的戰爭稱為內戰。抗日戰勝利之後,國共兩黨爆發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