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德林監獄關押的上百名國軍將領, 最死硬的3個人, 他們都是誰?
在解放戰爭時期被俘虜的國軍將領有很多,其中少將級以上的國軍將領就達到了上百名,他們後來被集中關押在北京功德林監獄中接受改造。
-
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國軍只打陣地戰,不打遊擊戰、運動戰?
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幾乎打的都是陣地戰,一但打輸了就是崩潰或投降,把裝備全部扔給對手,蔣介石然後就有了個外號,叫做「運輸大隊長」。截止1945年7月國軍敵後部隊還有26.6萬兵力。 ★白崇禧曾經說過:「有人認為打遊擊乃保存實力之作法,殊不知敵後遊擊,任務極為艱巨,因補給困難,且多半以寡抵眾,以弱抵強,故必須官兵加倍淬厲奮發,機警勇敢,絕非保存實力者所能勝任。」
-
粟裕一仗打得敵人眼冒金星,國軍:聽到野戰軍的衝鋒號就渾身顫抖
粟裕五戰五捷殲敵數萬,國軍卻說我軍敗了,事後才知敵人算錯了帳》,在此不再贅述。處長在此就說說粟裕七戰七捷中的蘇中最後一役----分界、加力之戰。丁堰、林梓之戰後,南通至如皋的交通聯繫被我軍切斷,王鐵漢整編第49師駐守的如皋陷入三面被圍的態勢,此時,如皋城內兵微將寡,倘若粟裕乘勝追擊,王鐵漢幾乎不可能守得住如皋城。
-
解放戰爭:48年三大戰役哪一場最慘烈?此戰我軍傷亡超13萬人!
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傷亡人數在2萬人以上的戰役屈指可數,難度最大、傷亡最多的無疑就是48年的三大戰役。然而這三場大戰的慘烈程度也是有很大區別的,其中哪一場我軍的傷亡人數最多呢?下面來了解一下。三大戰役期間,我軍損失最大的是華東戰場上的淮海戰役,傷亡最輕的則是華北戰場的平津戰役,而遼瀋戰役的戰損介於兩者之間。
-
解放戰爭中,我軍傷亡最重的6場惡戰,沒有一場損兵低於3萬人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除60餘萬殘部最終退守孤島外,大部分精銳部隊被我軍殲滅。但是戰爭過程不是過家家,國民黨部隊的真實實力,也遠遠不是一些影視作品中描寫的那樣一觸即潰。實際上解放戰爭中有多場局部戰役,我軍付出了非常巨大的傷亡代價,十分殘酷。今天我們來了解下,解放軍傷亡最大的6場惡戰。
-
國軍五大王牌軍的美械裝備到底有多強?
作者:音樂傳真 一提起解放戰爭的國民黨精銳部隊,必有這麼一句 「該部隊清一色美械裝備」。國軍五大主力(即整編74師、第五軍、整編11師(18軍)、新一軍、新六軍)更是如此。那麼國軍美械裝備含金量如何,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
-
解放戰爭:國民黨第9兵團有多強?15萬大軍雲集,一個團打六個!
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中後期分為22個兵團,每個兵團的實力參差不齊,因為人少的只有1-2個軍,多的卻能達到6個軍,兵力也從3萬人到15萬人不等。當然一個兵團的戰鬥力強弱不完全由規模和部隊總人數決定,還要看其具體構成部隊的情況。這22個兵團中,實力排在第一的當屬東北剿總所轄的第9兵團。此兵團一度包含6個軍,在48年三大戰役爆發之前是下轄軍數量最多的一個國民黨兵團。
-
此戰堪稱絞肉機之戰,國軍三大御林軍全部參戰,日軍都被打怕了
在抗日戰爭當中,淞滬會戰可謂是中日全面開戰後,第一場超大規模的會戰,很多人將淞滬會戰比之於西方的凡爾登之戰。的確,淞滬會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過百萬,傷亡人數更是以十萬計,淞滬會戰我們中國成功讓日本狂妄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徹底破產,而在整個淞滬會戰當中,這一戰堪稱淞滬會戰最為殘酷一戰,雙方投入兵力就足足過5萬人,為了取得這一戰的勝利,國軍第36師、87師、88師「三大御林軍」全部參戰,蔣介石更是多次給前線指揮官陳誠、宋希廉、黃維下死命令必須死守,此戰結束,中日雙方一共傷亡
-
解放戰爭中,從上黨戰役到海南戰役,一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投入10萬人以上)從1945年的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上黨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這3位國軍將領最後才被特赦,他們是誰?當時多少歲了?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共有7次對國軍中的戰犯進行了特赦釋放,而最後一次便是在1975年,這個時候基本上在押的國軍戰犯都已經被關押了25年了,他們為何要關押這麼長時間呢?第一便是思想頑固不好好接受改造,第二就是表現消極態度死硬,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當年最後才被特赦的三個戰犯,他們分別是誰呢?當年釋放時又多少歲了呢?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歷史上蔣介石曾經有五支能徵善戰,裝備精良的部隊,他們在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序列中戰力最為強大,戰績最為彪炳突出,但這五支國軍力量最強的部隊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卻先後被殲滅,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五支王牌軍走向了滅亡的命運?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
解放戰爭:功德林的上百位被俘國軍將官,表現最好的是哪3人?
功德林監獄在北京,熟悉歷史的朋友不會陌生,是解放戰爭後關押各類高級別戰犯的地方。此地有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關進去的犯人後來大都被釋放(病死的除外)了出來。可見功德林的主要功能不在懲戒,而在於改造這些人的思想,尤其是國軍曾經的高級將領。那麼在100多位被俘的國軍將領中,哪3個人在功德林期間表現最好呢?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五大主力當中,哪個最難打?
這五大主力分別指的是新1軍、新6軍、整編第5師、整編第11師和整編第74師。作為國軍中的頭等主力,這五支部隊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如何?哪個又最難打呢?從戰績上來衡量,表現最差的是整編第11師。第11師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18軍,是陳誠賴以起家的部隊。抗日戰爭期間,18軍作為國軍主力,打過不少硬仗,胡璉更是在石牌保衛戰中一戰成名。
-
解放戰爭:國軍的臺灣「總退卻」計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部署的?
那麼這項「總退卻」計劃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準備的呢?1945年日軍戰敗,臺灣這一通過不平等條約被日軍搶佔的海島,被國民政府接收。當然,行政機構的設立並不意味著國軍當時就有退守計劃。解放戰爭爆發前,國民黨軍總人數破500萬,經過大量縮編後仍然在430萬以上。憑這樣的軍隊實力,怎麼可能制定什麼退卻方案呢?
-
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在解放戰爭中陣亡近百人!死得最慘的是哪3位
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中連續潰敗一瀉千裡,官兵投降不計其數,49年底的500餘萬解放軍部隊中,從原國民黨軍隊伍中脫離出來加入我軍的就佔到了六成以上。但在3年多的戰爭進程中,國軍陣營其實也不乏剛猛死硬之人,僅陣亡的少將以上軍官就接近百人。
-
解放戰爭時,同為兵團司令:為何我軍多為上將,國軍全是中將?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作戰及部隊編成需要,敵我兩軍都設立了兵團級別軍隊建制。國民黨軍正規兵團序列最多時共有二十二個,我軍1949年下半年兵團數也達到了十九個。兵團在兩軍當中都佔有重要戰術地位,我軍兵團直屬各野戰軍管轄,而國軍兵團上一級直達各「剿總」,都是戰區以下最高級別的作戰建制。
-
解放戰爭被俘的200多位國軍將官,哪五人級別最高?後來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中被俘的國軍高級戰俘,五十年代大多數被關進北京功德林管理所。從建國初期到七十年代,功德林關押改造過200多位國民黨高級將領,能進入這裡改造的內戰戰犯,基本是國軍少將軍銜起步,其中一線將領包含軍長、師長、旅長、兵團司令、綏靖區長官等。
-
解放戰爭中的國軍兵團司令,最狡猾的是哪一個?投誠後竟悄悄逃跑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主力部隊分為22個一線兵團(算上被殲後多次重建的新兵團,實際遠不止22個),各兵團均由數個軍組成,兵團司令作為其最高指揮官,多為陸軍中將軍銜,掌握數萬人甚至十餘萬人組成的部隊,是國軍高官中的實權派。
-
解放戰爭,胡璉第18軍的三個主力團,各自單挑過解放軍幾個縱隊
解放戰爭中,位居國軍五大主力行列的胡璉第18軍,是解放軍在戰場上最為頭疼的交戰對手,在有「狡兔」之稱的胡璉打造下,第18軍打起仗來極為兇猛,衝鋒作戰時彪悍到令對手窒息,而防禦之時又猶如龜殼一般的堅硬,整體作戰的協同力度極高,造就了第18軍一批彪兵悍將,而其軍主力的第11師是跟隨胡璉一路成長起來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