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過一個故事:龐貝城災難降臨時,《自然史》的作者普林尼正在擔任義大利西海岸司令,那天中午,他聽說天空出現了一片奇怪的雲,便穿上靴子登高觀察,當即便以科學家的敏感斷定事情重要,立即吩咐手下備船朝怪雲方向駛去。
剛要出門的時候,收到了維蘇威火山附近居民要求救援的信,他當機立斷放棄科學觀察,命令所有的船隻都救人。
他自己的船,一馬當先。
燙人的火山灰、燃燒過的碎石越來越多地掉落在船上,領航員建議回去,普林尼講:「勇敢的人會有好運。」
他在岸邊抱著瑟瑟發抖的朋友們,為了安慰他們,他自己滿面笑容,把火山的爆發解釋為由爐火引起的火災;最後召集大家去海灘,坐船逃離。但海灘前,大海發狂。
人們坐在海灘上,頭上縛著枕頭,以免被碎石傷害。但是火焰越來越大,硫磺味越來越濃,人們開始慌亂奔逃,又不知道逃到哪裡去。
就在這時,普林尼倒地,被火山灰和濃煙窒息而死。
我喜歡這個故事,不僅僅因為這個故事閃耀著人性之光,還因為,普林尼用承載巨大理性和人性的力量的一生,平靜的講述出來了知識的意義。
知識不能保證你免受災難,不能保證你步步高升,甚至不能滿足你「我努力我會有好運」的自我感動的心理,但足以在那些手足無措、昏暗晦澀的時刻,給你一些現有狀況的思緒,每一縷思緒都能讓你展開細膩縝密的思考,每一個思考都給你創造一塊不為所擾、安寧靜謐的空間,每一塊空間都讓你顧不得驚慌,只和自己對視一會兒,每一回對視都讓惶惶躁動的心,安放一會兒。
對,安放一會兒。聽起來不是很牛的樣子。可能對結果還是於事無補。
可能會一些氣象地貌和電學定律都不足以讓你在颱風登陸時大展身手做個蓋世英雄,但你可能明白即將到來的是什麼樣的災難,可能明白救援與重建會從哪個步驟開始,可能讓你覺得,有安全感。
在救援人員梯子搭下來之前,你的知識先幻化成一段繩索,容你向上爬一小段,先看看外面等待你的,究竟是什麼,而不是和恐慌的人群一樣,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
人們總愛問學習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想聽到的答案也不會是平常口中所說的,好好學習可以出人頭地,好好學習可以上好的大學,這些其實我們都可以想的通,但還是會在學習過程中迷失,還是會再次在腦中響起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要學習?難道只是為了學校的教育嗎?
編輯
學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理解、探索、實驗、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和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例如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知識的過程。
廣義的學習是指,人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方式。
我一直覺得學習不應該那麼的局限,不應該為了應試教育而去學習,也不應該只是為了一個階段而去學習,例如期中、期末考試,它更應該是貫穿我們一生的一個主題。
就像一旦你發現YSL的平價替代品塗起來也很好看,就很難再願意掏出腰包去YSL的專櫃了;一旦你發現前一天晚上不花一個小時背誦英語單詞,第二天老師抽查聽寫的時候你也能混個90來分,就很難再願意花一個小時背英語單詞了。
但你們知道的,塗口紅,除了好看,還要質感好還要健康;背英語單詞除了應付明天的測驗、期末的考試,還要在有個金髮碧眼的姑娘站在你面前的時候,能搭上句話。
所以,努力學習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上一個好的大學,有一個好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真真正正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