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語流行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香港流行音樂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而粵語歌曲更是成為華語樂壇相當重要的歌曲形態。然而隨著香港樂壇在2005年以後進入低潮期,粵語歌也一度逐漸被遺忘在角落裡。似乎只有每年的4月1日,當我們想起張國榮先生時,才會聽那麼幾天他的經典之作。
直到2014年的《中國好聲音》,陳樂基一首《月半小夜曲》讓粵語歌曲再度進入到大家的視野。此後,多首粵語歌曲便能夠在排行榜中佔據一席之地,從《富士山下》到《廣東愛情故事》,都成為了一時的熱門金曲。
如今,楊千嬅的《處處吻》因為某平臺的熱推成為了網絡爆紅的歌曲,這不禁讓很多歌迷期待,是不是粵語歌曲的春天就此來臨了呢?
呵呵……還早著呢!
別說春天了,粵語歌、包括整個流行音樂的寒冬依然沒有過去。
粵語歌最不紅的時候,即使貴為天王級別的陳奕迅,發行的粵語專輯依然水花不大。《主題曲》《失憶蝴蝶》多首優質作品至今依然聽者寥寥,可以見得那時的粵語歌曲市場就已經很不景氣了,畢竟同期的國語音樂市場還沒有完全淪陷。
然而現在呢?粵語歌曲依然沒有衝出香港樂壇輻射到整個華語音樂市場,陳奕迅、謝安琪、側田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歌手,他們發行的新作依然在熱度上還不及網紅歌曲之萬一。
那麼為什麼有些粵語歌曲會流行起來?那是因為它們符合了時代特性。無論是《月半小夜曲》還是《處處吻》,都是些老歌作品,新歌永遠被積壓,諷刺的是,很多新歌是直到變成老歌之後,因為某個節目、某個平臺,才能被翻紅。雖然聽起來有些可笑,但這就是華語樂壇必須面對的現實。
就算整個華語樂壇,能夠讓新歌在當下產生影響力的,除了一些影視劇金曲之外,幾乎很難,更別提近幾年在影視劇部分日漸勢微的港劇了。當初《使徒行者》的熱播讓《越難越愛》獲得了一些傳唱度,但那也只是曇花一現;港劇作品中如果能出現《想見你》這樣有大範圍影響力的劇作,或許還能帶領一波粵語歌曲熱潮。可惜的是,偶像劇題材偏偏不是港劇所長。
所以,粵語歌的春天?省省吧!
(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