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黎秋儀 林良鑫
單位 | 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附屬勒流醫院(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勒流醫院)
前 言
血常規檢查在臨床中是一項很常見的檢查項目,身為檢驗人員每天遇到的血常規標本數量不少。審核一份血常規結果,主要從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三個方面入手,遇到異常升高或減少的結果,複查鏡檢。
那麼,沒有異常變化是否就意味著可以直接審核髮結果呢?非也。現在大部分檢驗系統都擁有「歷史結果」功能,當前結果與患者的以往結果差異較大時,審核這類結果的時候就需要「三思而後行」了。
近日,筆者在審核時就遇到一例白細胞驟降的情況了。那麼,這份結果到底能不能發?
案例經過
4月22日,血常規結果如下:白細胞7.03×109/L。(檢測儀器為邁瑞BC-6000PLUS)
歷史結果4月21日血常規結果為:白細胞26.09×109/L,數量相差將近3倍。
遇到這個情況,筆者首先確認當天質控在控,其次核對標本是否正確,查看標本狀態是否合格,然後重新上機複查,複查結果為白細胞6.81×109/L,同時進行了鏡檢,鏡檢結果與儀器結果相符。
高倍鏡40×10
筆者查閱該患者歷史結果並詢問科室同事,該患者4月21日採集末梢血檢查血常規,因白細胞數量異常升高,崗位同事複查鏡檢後審核髮結果。鏡檢可見白細胞增多,與儀器結果相符。
鏡檢可見白細胞數量增多,鏡檢結果如下:
高倍鏡40×10
案例分析
是什麼原因導致白細胞數量變化如此之大?首先得了解下引起白細胞數量變化的因素。
一般將可能引起白細胞數量變化的因素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大類。
生理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年齡:新生兒計數較高,可達(15~20)×109/L,通常在一周左右降至12×109/L。
(2)日間變化:一般安靜放鬆時白細胞較少,活動和進食後較多;早晨較少,下午較多,一日之內可相差1倍。
(3)運動、疼痛和情緒影響:劇烈運動、劇痛、極度恐懼等均可使白細胞短時升高。
(4)血液濃縮:噁心,嘔吐,腹瀉等情況均可使白細胞增多。[1]
(5)妊娠與分娩:妊娠期特別是5個月後白細胞升高,分娩時可達35×109/L,產後2周內恢復正常。
病理性因素則有白細胞增多和減少的因素
白細胞增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細菌引起的急性感染,這是最常見的原因。
(2)急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汞中毒、鉛中毒。
(3)急性失血:消化道出血、宮外孕破裂。
(4)惡性腫瘤、粒細胞血液病等。
(5)藥物,瑞白、吉粒芬等。
而白細胞減少的因素主要有:
(1)病毒感染,這是最常見的原因。
(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3)化學藥物及放射損害。
(4)自身免疫疾病及脾功能亢進等。[2]
回到本案例,查詢住院記錄得知,4月21日該患兒因「嘔吐伴腹痛一天,乏力半天」到醫院檢查,入院後檢查A群輪狀病毒抗原陽性,諾如病毒抗原陰性,腸道病毒抗體陰性。患者入院後進行了補液、口服利巴韋林顆粒等治療,4月22日複查血常規。
首先,該患兒入院前未服用瑞白、吉粒芬等可使白細胞短時間內升高的藥物,可排除藥物因素引起的白細胞數量變化。
其次,根據4月21日血常規結果可排除失血、血液病等因素。對比兩天的血常規結果可知,第一天的紅細胞結果為5.08×1012/L,第二天紅細胞結果為4.42×1012/L,紅細胞數量的輕度下降恰好也印證了患兒在這期間進行的補液治療。
輪狀病毒腸炎患者的血常規結果多顯示明顯的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粒細胞增高現象[3-4],該現象與通常認為病毒性感染的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正常或減少相違背。
出現這類情況,大多是因為患兒因嘔吐應激反應及(或)脫水引起血液濃縮而導致白細胞總數與中性粒細胞顯著升高,若予以C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檢查多無異常。此類患兒及時口服或靜脈補液治療複查血常規可很快恢復正常。[5]
至此,白細胞驟降的前因後果找到了,患兒白細胞總數顯著升高原因為嘔吐應激反應及(或)脫水引起血液濃縮而導致,經過補液和抗病毒治療後,血常規恢復正常。最後,該例白細胞總數「驟降」的結果順利發出。
案例總結
日常工作中,身為檢驗人員的我們應該認真對待每一份標本,對結果負責,同時也對患者負責。發現檢驗結果與以往結果差異較大時,多思考,這也需要我們密切聯繫臨床,結合病史,才能發現檢驗結果變化的真相,更加做好臨床的偵察兵。
專家點評
(專家為副主任技師何培華)
血常規檢驗作為醫學檢驗的常規檢測項目,如何印證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尤為重要,本案例作者結合臨床,並通過多個角度進行綜合分析,驗證結果的可靠性,可操作性較高,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王宇.血液白細胞計數和分類異常的臨床解讀.中華全科醫師雜誌,2008.7(11):796-798,741.
[2]劉成玉,羅春麗,等.臨床檢驗基礎.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9-52.
[3]Hospitalized Children in Taiwan.JFormos Med Assoc 2006; 105(12): 964-70.
[4]NorishiUeda. Gastroduodenal Perforation and Ulcer Associated WithRotavirus and Norovirus Infections in Japanese Children: A CaseReport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pen Forum InfectDis. 2016 Feb 9;3(1):ofw026.
[5]吳起武.輪狀病毒腸炎患兒血常規變化及臨床意義.中國基層醫藥,2015(21):3256-3258.
END
說明:本文為原創投稿,不代表檢驗醫學新媒體觀點。轉載時請註明來源及原創作者姓名和單位。
編輯:徐少卿 審校:而 東
點擊「在看」,讓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