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凝血6因子
張福勇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一個患者拿著三張來自不同醫院的化驗單找到檢驗科,為什麼我的血小板結果在你們這裡差異這麼大?血小板在市裡一個區級醫院,結果為125×109/L,在某個省級醫院結果為92×109/L,然而在你們醫院卻是61×109/L?
患者由於泌尿系統疾病需要接受手術,血小板低令外科醫生頗為擔心。
血小板差異大,初審把關不嚴!
於是該院檢驗醫師再次查看儀器原始結果,赫然發現,儀器提示有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直方圖尾部有不規則抬高,白細胞散點圖下方有一群非白細胞群。由此看來,當班醫生沒有嚴格執行復檢規則。而且,用枸櫞酸鈉抗凝採血,結果依然類似。與此同時,患者還做了血小板形態檢查,提示血小板未見明顯減少,可見大血小板,偶見2-3個血小板有聚集現象。
同一樣本,不同醫院交叉比對!
是電阻抗法無法識別大血小板?於是,用血小板通道螢光染色法再次複查該樣本,結果卻僅為63×109/L。是儀器準確性存在問題,還是樣本問題?
恰好,這個省級醫院和當事醫院距離頗近,為了比對一下儀器結果,當事醫院派人把樣本送到該省級醫院檢測,結果也是62×109/L。而把該省級醫院前一天的樣本送到當事醫院複查,結果是61×109/L。但是該省級醫院報告的結果是92×109/L,莫非是該醫院用手工計數後報告的結果?因為是急診夜班的同志報告的,未能找到該同志核實。
手工計數,相信哪個方法?
方法一:血片估算。當事醫院再對血小板形態檢查的血片覆核,用以下方法估算:,血小板估算結果=計數100個白細胞時血小板數/100個白細胞×儀器的白細胞數。結果,數100個白細胞時,看到了1784個血小板,白細胞是5.01×109/L,所以血小板為89.38×109/L。
方法二:草酸銨稀釋液法。380微升稀釋液+20微升樣本,計數五個中方格血小板數,結果約為70×109/L。鏡下仍能看到血小板有少量聚集。
上述兩個方法,都不夠準確,方法一涉及到血片推片情況,視野的選擇,血小板和白細胞的分布;方法二,充池的情況,蓋玻片的情況和計數池構成的體積是否達標,鏡下血小板形態的辨認,大血小板和白細胞的鑑別。兩者都存在的,是血小板聚集的問題。
最後一種方法,您還願意抽血嗎?
第二天,患者又帶了另一張隔壁醫院的化驗單結果,血小板為95××109/L,矛頭似乎直指當事醫院,就是你們不準!
那麼到底怎麼報告結果?當事醫院和患者溝通,患者也是心平氣和,只希望能拿到準確結果,早日手術。最後一種方法,我們到儀器旁邊抽血,馬上上機,馬上推片和稀釋。患者欣然接受。
於是在儀器旁採血,用注射器採血,1.打到反應杯無抗凝劑立刻直接手工上機,2.打到血常規管混勻後立刻上機。結果1血小板無結果,原來是儀器三個通道的結果差異太大,無法求平均值;結果2為105×109/L,儀器無任何提示。
30分鐘後,重測該血常規,結果為90×109/L。
60分鐘後,重測該血常規,結果為60×109/L。
終於找到了解釋!
原來,從化驗單上,發現該患者在其他兩家醫院都是晚上急診急查,從採樣到出結果,時間都在15分鐘左右,而在當事醫院,由於病人多,樣本量大,出結果時間有1小時,此時血小板聚集明顯,結果已經下降顯著。
當事醫院和患者耐心解釋,由於該血小板對任何抗凝劑都聚集,而且隨著時間延長,聚集越明顯,在我院由於時間限制,所以得出了較低的結果,在其他醫院則較快出結果,相對可靠,但最可靠的,是本次結果105×109/L。
可以放心手術了!
病人拿著最新的化驗單,滿意離去。
關於血小板報告的一點反思!
1.血小板聚集。儀器有提示,血片能看到聚集。更換抗凝劑,枸櫞酸鈉、甚至肝素,可以解除。不能解除?採樣後立即上機。
2.大血小板。儀器有提示血小板聚集和(或)巨血小板,血片能看到。改用光學法?並不一定能得到真實結果,可靠性有待考證。血片估算?有風險,操作規程沒有此依據。草酸銨稀釋法?對器材要求較高,對檢驗人員辨識血小板的能力要求較高。
3.那麼大血小板怎麼報告結果?僅備註血小板已覆核,按原始結果發報告?竊以為,不妥。該結果做到了自我保護,但是對臨床的指導意義,要打問號。因為這並不準確,手術刀下還是不下?
還是考量血片和稀釋液法的情況綜合報告吧,這是個難題,對於一線的年輕的檢驗人員而言。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集大家智慧。
願聆聽大家的智慧!
編輯:徐少卿 審校:而 東
點擊「在看」,讓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