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接診了一位來自對口醫療幫扶雲南省鳳慶縣的患兒。3歲的小嘉(化名)3個多月前反覆出現四肢、軀幹部散在瘀點瘀斑,以雙下肢多見,非對稱性分布,未高出皮膚表面,按之不褪色,不能自行完全消退,碰撞後加重,在當地多家醫院診治效果欠佳。經過中山七院兒科團隊的規範治療後,小嘉的血小板迅速恢復正常,並持續穩定在正常範圍內,身上的瘀點瘀斑也逐漸消退,鼻腔也不再出血了。
據介紹,小嘉幼兒園入園體檢查血小板為13×10^9/L。在當地多家醫院診治後,血小板仍反覆下降,全身散在瘀點瘀斑逐漸增多,同時出現鼻腔活動性出血。反覆鼻出血給小嘉的生活帶來了痛苦,家屬對小嘉病情十分焦慮,小嘉爸爸在網上查到反覆血小板低、鼻出血有可能是得了白血病,同時反覆血小板低易導致顱內出血,這些使小嘉媽媽愁容滿面,全家上下內心苦不堪言。
▲病初患兒的瘀斑表現。
正在這一籌莫展的時候,生活在鳳慶縣的小嘉爸爸在中山七院對鳳慶縣人民醫院的幫扶義診過程中,認識了中山七院副院長、兒科主任、兒科血液病專家陳純教授,遂慕名千裡遠赴深圳至中山七院求醫診治。
11月3日,剛下飛機的小嘉立即直奔中山七院,完成新冠核酸檢測後已是晚上8點多了,提前聯繫上的陳純教授和兒科護士長劉艾嬌早在醫院等待著,入院後第一時間就帶著帶著一線醫師一起在小嘉床邊詢問病史、分析病情及指導診療,劉艾嬌帶領著護士們親自為小嘉靜脈穿刺採血及留置靜脈針等。
▲詢問小嘉病史、分析病情及指導診療。
在病情穩定後,兒科主治醫師黃俊彬為小嘉及時完善了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檢檢查,骨髓塗片及骨髓活檢均提示增生明顯活躍,巨核細胞增多,示成熟障礙,符合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結合其他相關檢驗檢查,排除了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最終診斷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經規範化治療後,血小板迅速恢復正常,並持續穩定在正常範圍內,小嘉身上的瘀點瘀斑也逐漸消退,鼻腔也不再出血了。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在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治療過程中,往往治療的是出血,而不是血小板減少,需要給予患兒及家屬更多的安慰和幫助。據悉,中山七院血小板研究專家楊默教授團隊,為兒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研究進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陳純教授聯合省內多家醫療中心對兒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進行規範化治療及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同時建立兒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康復微信群,通過微信群對患兒進行更好的隨訪及生存質量評估管理。
深圳晚報記者 周倩 通訊員 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