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將花園口決堤,黃泛區89萬人死亡,1942大饑荒慘絕人寰

2020-12-22 荒原狂劍

有一首童謠是這樣唱的:

蔣介石扒開花園口,

一擔兩筐往外走,

人吃人,

狗吃狗,

老鼠餓得啃磚頭。

這首童謠唱的是黃河在花園口決堤之後給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這個災難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應該為此負責的人正是當時的領袖蔣介石。

這件事情造成的慘狀可以用「人間地獄」來形容,因而在國際上的影響很大。在臺灣,直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人們都不能公開談論花園口事件,很多檔案到80年代後期才得以解密。

在軍事方面,黃河決堤使中日兩國軍隊在黃泛區形成對峙,客觀上延緩了日軍的進攻勢頭,暫時緩解了緊張局勢,同時也使武漢的淪陷推遲了幾個月時間,這對中國的持久抗戰是有積極意義的。

然而,在軍事方面,這一次的「水攻」也只能算是「下下策」。

為什麼非要決黃河之水來退敵呢?不得已而用之?為什麼會出現「不得已」的局面呢?

如果你不了解這件事情發生的背景,就會被「以捍衛國家之名」的理由說服,認為不應該苛責這件事情的主導者,甚至認為應該原諒其決策者。

相反,如果你了解了當時戰場上的情況,就會對國軍中的某些高官怒不可遏,就會對蔣介石這個國軍的總司令大失所望,就會明白為什麼他們最終被趕出中國大陸。

1938年6月,為了阻止日軍的進攻,「只剩下一個選項」的蔣介石按動了「以水代兵」的恐怖按鈕,下令扒開鄭州附近黃河南岸的趙口和花園口兩處堤壩,造成黃河的改道。

恰逢上遊連日暴雨,黃河之水終於一瀉千裡,阻擋了敵人,也殺死了人民。

那麼,在這之前,都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國軍及時撤出戰場,得以保存了實力。不得不說,國軍此次

撤退是成功的,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嘛。

只不過,這一撤不要緊,竟然撤出了「慣性」,不該撤的時候也撤了。後來明明打得過的時候也變成了不戰而退,終於為戰局的被動埋下了隱患。

日軍精銳第十四師團在土肥原賢二的帶領下,孤軍深入,人數是2萬人。

此時,在徐州以西嚴陣以待的是國軍的近20萬主力部隊,躊躇滿志的蔣介石打算以10比1的優勢兵力把敵人吃掉,倒黴的土肥原賢二看起來只有切腹的命了。

然而事情的進展卻令人大跌眼鏡:

先是國軍第27軍抵擋不住日軍的猛烈衝擊,被打潰了,也被打怕了。蔣介石的愛將桂永清竟然帶頭跑路,他留了張紙條給88師師長龍慕韓,要求他固守蘭封。

結果,龍慕韓不知什麼原因直接放棄了蘭封,導致日軍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就輕易佔領了蘭封。據他自己解釋,是桂永清命令他撤退的。

這樣的故事,在後來的解放戰爭期間時常上演,不戰而退,互相推諉,高級軍官帶頭跑路。在抗戰時期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些「優良作風」了,這樣的軍隊焉能不敗?

負責阻擊援敵的第8軍102師受到日軍的猛攻,損失很大。

5月25日晚,師長柏輝章收到第8軍軍長黃杰的命令居然是「碭山不必守,碭山不可失」……

這是猜啞謎呢?

如此莫名其妙、模稜兩可的命令也是令人醉了。柏輝章為了給102師留下點種,冒著軍法處置的風險下令放棄陣地,導致碭山失守。

這個柏輝章,咱們可以說道說道。他指揮的102師原是黔軍——在國軍裡面算是雜牌軍,如今歸屬第8軍序列——第8軍的軍長黃杰看起來倒是個混球。102師在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中英勇抗戰,部隊傷亡慘重,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補充一句,咱們遵義會議的會場借的就是柏輝章的豪宅。

5月27日,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命令黃杰的第8軍死守歸德,但是該命令沒有得到執行,黃杰和桂永清是一個套路,三十六計走為上,只留下187師進行防禦。

這個黃跑跑和桂跑跑,以後的命運會怎樣呢?當然是一路青雲直上、官運亨通。這在國軍內部是見怪不怪的現象,體現出蔣委員長的用人之道。

5月29日,第187師師長彭林生率部撤離,歸德於是變為一座空城,被日軍佔領。

歸德古城位於今天的商丘地區,是河南省的東大門。

歸德失守,河南門戶洞開,戰局被日軍扭轉。本來想著吃掉日軍第14師團的國軍被日軍反包圍。

在此情況下,國軍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再次開始全面撤退,這才有了後面的黃河決堤。

國軍有10比1的兵力優勢,卻被日軍「神奇」逆轉,結果以國軍倉皇撤退收場。

對日軍來說,這是一場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對國軍來說,這場戰役已經註定要成為「千古笑柄」。而「千古笑柄」這個詞恰是蔣委員長自己提出來的。他認為此戰志在必得,因此在戰役進行過程中他曾發出這樣的手令:

蘭封附近之敵,最多不過五六千之數,而我以十二師兵力圍攻不克,不僅部隊複雜,彼此推諉,潰敗可虞;即使攻克,在戰史上亦成為一千古笑柄。……

蔣介石的意思,用12個師的兵力去圍攻五六千個鬼子,就算勝利了,也是一個「千古笑柄」。

沒想到,這次國軍計劃外的、本來可以撿個大便宜的「蘭封會戰」果然成了「千古笑柄」。

我們發現,上述臨陣脫逃的兩個最高級別的將領都是蔣介石的「嫡系」,他們在往後的日子裡終於功成名就:

桂永清,黃埔一期生,解放戰爭期間任海軍總司令,海軍一級上將,1954年病逝於臺灣。

黃杰,黃埔一期生,到臺灣後曾任陸軍總司令,陸軍一級上將,1996年病逝於臺灣。

這兩位在「蘭封會戰」時有個共同點:遇到強大的敵人,自己先跑路,然後吩咐手下一定要堅守,不過他們的手下都「不約而同」地沒有堅守。

這些中央軍,在此次戰役中的表現不如柏輝章的黔軍,而在國軍「尊卑有別、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的體系中,雜牌軍在關鍵時刻給自己保存一點實力,我覺得倒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柏輝章的102師在作出巨大犧牲後在最後時刻放棄陣地的行為,比之以上兩位中央軍高級將領的「腳底抹油」戰術,要光彩得多。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國軍內部,「腳底抹油」者有時候升得更快,桂永清和黃杰只是其中兩個較為典型的例子。

這是因為,蔣公用人主要考慮三點:一是黃埔出身,二是浙江老鄉,三是對他本人絕對忠誠。由此可見,蔣公的「江湖氣」很足,但胸襟卻不夠開闊。

當然,但凡發生大事,背鍋者必不可少。第88師師長龍慕韓因為臨陣脫逃被押回武漢執行槍決。

那麼,蔣委員長本人又要承擔什麼責任呢?

不得不說,蔣介石要決黃河之水來退敵,完全是因為他不能知人善任,完全是因為他的軍隊不能高效協同作戰的原因。

蔣委員長用兵不行,因而只能「用水代兵」。

我們須搞清楚,因為他的軍隊錯失了殲敵的最好時機,才讓「要不要決黃河之水」這樣殘酷的命題擺上桌面。

如果當時國軍在10比1的絕對優勢兵力之下把土肥原賢二的第14師團給吃了,那麼給日軍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對振奮國人抗日的信心也是大有幫助,戰局或將發生轉變。

土肥原賢二是日本侵華戰爭策劃者之一,是在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日本第三代特務頭子,1945年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為甲級戰犯,後被處決。試想一下,如果當初就把他活捉了或者逼迫他切腹,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國軍其實是一支臥虎藏龍的軍隊,能徵善戰者非常多,他們在十四年抗戰期間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然而,作為最高統帥,蔣委員長是問心有愧的,他對不起這支軍隊,他甚至不配領導這支軍隊。

蔣委員長最終選擇「用水淹」,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心中始終沒有人民。

這或是他的階級屬性決定的,他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他不可能把普通民眾的死活放到第一位置來考慮。

對民眾的愛惜之心,蔣委員長或可以學習一下三國時期的劉備。曹操大軍壓境,走投無路的劉備帶著荊州的十萬百姓一路逃亡。《三國志》有如下記載:

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裡……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像劉備這樣的封建軍閥,尚且知道以人為本的重要性,但蔣介石卻因為失去人民的支持而最終丟了江山。

為了避免下屬在執行掘堤命令時有所顧慮,蔣介石曾親自打電話給第39軍軍長劉和鼎:

這次決口有關國家民族命運,沒有小的犧牲,哪有大的成就。在這緊急關頭,切戒婦人之忍,必須打破一切顧慮,堅決幹去,克竟全功。

花園口決堤之後,北方大片國土淪為「黃泛區」,這場人為製造的慘案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受災地區包括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的44個縣市,共有1993萬畝農田被淹。安徽省有將近50%的耕地被淹。

據統計,在「黃泛區」形成後,有超過89萬人死亡,佔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原有人口的4.7%;共有391萬人外出逃荒,佔三省原有人口的20.3%。

參加掘堤的第39軍參謀處處長黃鐸五如此描述:

起伏的波浪卷流著木料、用具和大小屍體。孩子的搖籃隨著河水漂浮,還可以斷斷續續地聽到啼哭聲,全家葬身洪水者不知凡幾,甚至有全村、全族、全鄉男女老幼無一倖免者。

國軍在掘開黃河大堤之後,根據事先的計劃,編造虛假材料在媒體上發表,聲稱是日軍的飛機轟炸導致了黃河決堤。對此,日本媒體進行了駁斥,並稱蔣介石為「人類永遠的敵人」。

如果窮兇極惡的日軍在侵華戰爭中背過什麼黑鍋的話,這恐怕是唯一的一個,因為這件事真不是他們幹的,而是國軍自己幹的。

當然,國軍也可以這樣說:這都是日本人逼的,這也是為了捍衛國家。

說起花園口事件,我們不得不提到發生在決堤之後四年——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因為這兩者之間是有因果聯繫的。

1942年的河南,還沒從黃河決堤的災難中緩過來,而這一年居然整年沒有下過一場像樣的雨,莊稼歉收,因而百姓的日子無以為繼。

與此同時,國軍將領湯恩伯的軍隊對農民強徵30%到50%的糧食稅,有的時候甚至會把農民所有的糧食拿走。當3000萬農民填不飽肚子時,軍隊的倉庫裡卻堆滿了糧食,有些軍官則通過倒賣糧食賺錢。

1942年的河南,因為飢餓,發生了一幕幕人間慘劇,而沒有什麼事情比「易子而食」更令人絕望了。這是當時外國記者的報導:

許多家庭賣掉了他們的孩子,逼良為娼者買走了女孩;投機商則趁機趕來以低價掠奪土地。據說有些母親互換嬰兒吃,「你吃我的孩子,我吃你的」。

面對一起起人間悲劇,某位國軍的軍官曾說過這樣的話:

如果老百姓死了,這塊土地將依然是中國人的。但是如果士兵們挨餓,日本人就會佔據這塊土地。

這話聽起來好像沒錯,但是從國軍嘴中說出來卻聽著刺耳,因為他無形之中使軍隊和百姓形成了對比,形成了對立。

與此相反,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卻不是這樣的,從來沒有我軍的任何一名軍官作出以上這種露骨的描述,從來沒有出現 「士兵的生命比百姓的生命更寶貴」的謬論。我軍是一支為窮人打仗的隊伍,因而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

不管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還是韓戰期間,人民群眾寧可自己忍飢挨餓,寧可自己傾家蕩產,也要盡全力支持我軍的前線作戰。

陳毅元帥有一句名言: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我軍是如何發動成百上千萬的群眾不怕流血流汗來支援前線作戰的,這是我軍最核心的「秘密」,也是國民黨部隊永遠無法破解的「密碼」。

形容我軍和人民關係最貼切的一句話就是:軍民魚水情。

這種軍民之間的親密關係,蔣委員長和他領導的軍隊,是不可能理解的。

花園口決堤之初,由於當局一邊忙於賑災,一邊誣陷是日本人幹的,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民眾的抗日熱情。隨著真相的披露,民意轉換,「黃泛區」人民變得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憎恨國民政府,這使得國民黨越來越不得人心。

美國《時代》雜誌記者白修德在調查河南大饑荒後認為,國民政府正在聽任這些人死去,或者無意之中把他們活活餓死。

作為一個美國人,白修德說,蔣介石不僅對美國毫無益處,而且對他自己的老百姓也毫無益處,他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1942年饑荒之後,歷史已經拋棄了蔣介石。

當我們回顧歷史時,總能驗證一句至理名言:

得人心者得天下。

記得小時候,語文老師解讀毛主席的《沁園春》,說全詞最後一句的「風流人物」指人民,我當時不相信,不理解,甚至覺得老師這樣解讀很做作。

隨著閱歷的增長,隨著對歷史了解的深入,現在的我越來越覺得:把「風流人物」解讀為人民,是無比貼切的。人民軍隊的勝利,是因為人民。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相關焦點

  • 1938年花園口決堤事件始末
    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裡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史稱花園口決堤。關於這一事件,至今於史學界仍存在廣泛爭議。
  • 1942河南災荒:黃河決堤加日寇鐵蹄致使300萬人死亡,300萬人逃荒
    在1942年的世界上,發生著一批重大事件,這些事件被很多人留在記憶深處,其中就有史達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邱吉爾感冒。然而很多歷史被塵封在歷史的冰河中,當人們將眼光放在冰山上時,殊不知在冰山之下還有更為讓人震撼的民族回憶,其中就有1942河南大饑荒。
  • 淮海戰役,蔣介石為救徐州,居然想決堤黃河,並嫁禍給解放軍
    1938年,蔣介石為了遲滯日軍進攻,出了個昏招,即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並嫁禍給日本人。決堤後,由於形成黃泛區這一巨大地障,迫使日軍於平漢路以東停止前進,使武漢會戰推遲了3個月。然而,花園口決堤給河南、安徽和江蘇等地的中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淹沒耕地1200餘萬畝,造成黃泛區。共計有1200萬人受災,39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死亡。到了解放戰爭期間,蔣介石居然想故伎重施,再次決堤黃河,並嫁禍給華東野戰軍。
  • 1938年花園口決堤,89萬人因此沒了呼吸,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洪水災害被記錄於史冊的案例有很多,比如說因為戰爭元素,最終人為控制黃河決堤的事例,最後導致了1942年大饑荒事件的爆發。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到的一次洪水災難就是1938年的花園口決堤事件。這一次洪水來得更加恐怖,要比電影裡所播放的災難片的情節還要可怕一些。事情要從1938年6月份開始講起。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老照片曝光,蔣介石看了發抖,樹皮都沒放過!
    1942年夏天至1943年春天,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饑荒事件,由於河南地區最為嚴重,因此也被稱為「1942河南大饑荒」。河南地區在1942年之前,多次遭遇水災,緊接著1938年就發生了人為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河南安徽等地千萬人受災。
  • 花園口決堤,三省44縣受災,蔣介石一直不敢承認自己下令決河
    蔣介石到此終於採納。決河行動在日寇進佔開封之前已經進行,6月1日,國軍駐鄭州的20軍奉命決堤,連試了三次,最後在鄭州花園口成功。此時河南雖未進入雨季,黃河水量也不是十分大,但堤口一旦潰決,後續源源不斷的河水湧出,立即以沛然莫之能御的威勢,漫捲豫東、皖北,造成一大片汪洋澤國。日寇諸部隊被淹死、困住少量兵力,但終於無法跨越泛濫的河水,暫停對鄭州一線的攻擊。
  • 花園口決堤有多嚴重?三百多萬人流離失所,決堤者跪地仰天大哭
    抗日戰爭中有三大慘案,分別為:長沙大火、重慶防空洞、花園口決堤。這三件慘案都帶來了嚴重傷亡,而在這三件慘案中最慘的就是花園口決堤。花園口決堤到底有多嚴重?歷史並沒有詳細描寫慘烈程度,但是通過一些數據我們能體會到有多慘烈。
  • 1942河南大饑荒的一大罪魁:被嚴重美化了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
    : 電影中稱,《大公報》因報導饑荒,被國民政府處分,停刊3日。 電影暗示觀眾,當時國民政府封殺了各大報刊對饑荒的報導,而事實上,國民政府並無此舉,當時《新華日報》至少就此事發表了40篇文章。 在電影中,蔣介石因為看到了外國記者白修德拍攝的照片,才迫於壓力開始救災,但事實上蔣介石從未見過白修德。而在白修德報導災情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有救災的措施了。
  • 1938年民國航拍老照片,常凱申炸毀花園口是對還是錯?
    引子1938年,由於國民黨蔣介石嫡系部隊的臨陣脫逃,導致被包圍的日軍土肥原所部反而有攻破鄭州,再逼武漢之勢,慌亂的蔣介石只得下令炸毀花園口黃河大堤,當年6月9日大堤被國軍實施決口,此舉雖然阻礙了日軍的前進,但是卻給中國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人命財產損失
  • 花園口決堤祭
    當時,國民政府的許多人員、物資均未來得及撤退至大西南後方,倉促丟失中原樞紐鄭州對中國的抗戰大局極為不利。這樣的背景下,老蔣採納部下的建議,決定掘開黃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擋日軍進犯鄭州等地。下定決心後,蔣秘密派第20集團軍總司令兼河南省主席商震炸堤。1938年6月9日,商震部將破堤成功,又趕上天降大雨,黃河水一瀉而出,沿賈魯河向東南洶湧而去,頓時造成千裡澤國,給黃泛區人民造成滅頂之災。
  • 1942年河南饑荒有多慘?150萬人被餓死,這組老照片讓人不忍直視
    蘭封不到一天失守,商丘守軍不戰而逃,十五萬人竟然沒打得過兩萬人。程潛也不得不撤退,可這一退,面臨的是開封失守。武漢在四個月後依然失守,黃河水所帶來的隱患,卻間接導致後來的大饑荒。三省四十四個縣三十多萬平方公裡的地方,都成了連連災害的黃泛區,房屋、耕田、百姓被淹沒的不計其數,上千萬人流離失所。間接導致了1942年那場大饑荒,當時範圍很廣,河南、山東、安徽、河北等地。
  • 1938年黃河花園口事件:決堤時的不可思議的傳說
    作為當時的一國首腦,蔣介石遲遲無法下達這個命令,他比任何人都要知道這個行動實施以後的惡果,但此時的中國所面臨的強敵外侮,使得中國隨時有可能遭到亡國滅種的大難,蔣介石夙夜難寐,反覆思量,在兩害相權中,他下了最後決心。
  • 抗日戰爭黃河決堤真相,蔣介石急令撤退,前線國軍為何大惑不解?
    1938年6月9日,民國政府下令「以水代兵」,派遣部隊破壞黃河南岸渡口花園口,造成黃河決堤,史稱「花園口事件」。花園口決堤後,豫、皖、蘇三省出現了高達三十多萬平方公裡的黃泛區,大江南北一片譁然,然而花園口決堤對於民國和日本來說均是一場預料之外的變故。
  • 1942年河南饑荒有多慘?150萬人活活餓死,年輕女子不值一根草皮
    武漢在四個月後依然失守,黃河水所帶來的隱患,卻間接導致後來的大饑荒。三省四十四個縣三十多萬平方公裡的地方,都成了連連災害的黃泛區,房屋、耕田、百姓被淹沒的不計其數,上千萬人流離失所。間接導致了1942年那場大饑荒,當時範圍很廣,河南、山東、安徽、河北等地。但黃河決堤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最後損傷如此慘重,還有別的因素。
  • 1942年河南大饑荒:餓死300萬人,樹皮啃光,圖5孩子的表情令人揪心
    是的,1942年是世界大戰全面展開的一年,也是災難性的一年。這場災難讓河南至少300萬人被餓死,樹皮被啃光,每一張歷史的老照片都刺痛人心。 河南大饑荒發生的原因,要追溯到1938年6月9日,黃河花園口大堤潰決,黃河水南下,逐漸形成黃泛區。
  • 抗戰時的河南大饑荒,蔣介石看到美國人拍的照片,頓時兩腿發顫
    幾年前,國內上映的電影《1942》回顧了70多年前那場大饑荒,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 實際上,用「河南大饑荒」描述1942年夏到1943年春的那場災荒不太準確。除了河南,還有山西、河北、山東和安徽北部等地區都不同程度受災,或許應該叫做「華北大饑荒」。
  • 做了一事,致使千萬人無家可歸,89萬人喪生
    面對日本人的步步緊逼,面對著強悍的日本軍隊,當時國民黨的一些高級將領便向蔣介石提出建議:以水禦敵,通過決堤黃河,借用水勢來延緩日本人的攻勢,爭取時間,同時也能給予日本人沉重一擊。不決堤,鄭縣再無他法可守,隨時有可能落入日本人之手,但是一旦黃河決堤,黃河泛濫,中原大地將變為澤國,傾瀉而出的洪水給中國人帶來的傷害同樣不可限量。
  • 中國歷史上慘絕人寰的2次大饑荒!太恐怖了!
    恰好,今日借著這件事,來說說中國歷史上慘絕人寰的2次大饑荒,看完那個餓到人吃人的年代,也許我們會加倍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到1878年,旱災,蝗災,饑荒,與緊接而來的瘟疫,地震,將「丁戊奇荒』推向慘絕人寰的境地!據統計,有一億六千萬到兩億人受災,其中死亡人數達到千萬之巨。
  • 1942年河南饑荒野狗吃災民屍體,蔣介石看照片腿哆嗦
    《大公報》因報導河南大饑荒被勒令停刊三天1942年,中原河南發生了一次大饑荒。豫中平原,餓殍遍野,屍塞於道。據說,總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河南這次大饑荒的特別之處,是在於公正而有責任心的媒體率先披露了真相,而最終是被一位美國記者攪得天翻地覆。這個有責任心的媒體是中國的《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