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中的幾個謬誤
由馮小剛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1942》上映之後,由於題材新穎,一度引起了人們很大的注意,但是,人們也在該電影中發現了幾處謬誤:
電影中稱,《大公報》因報導饑荒,被國民政府處分,停刊3日。但事實上,《大公報》停刊並非因為那個原因,而是因為他們批評國民政府限制物價政策失敗。
電影暗示觀眾,當時國民政府封殺了各大報刊對饑荒的報導,而事實上,國民政府並無此舉,當時《新華日報》至少就此事發表了40篇文章。
在電影中,蔣介石因為看到了外國記者白修德拍攝的照片,才迫於壓力開始救災,但事實上蔣介石從未見過白修德。而在白修德報導災情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有救災的措施了。
電影中說河南延津的百姓在國民政府的治下要餓死了,是日本人「救了」他們,但是事實上延津早在1938年就淪陷了,百姓是在日佔區被餓死的。
電影中另一個較大的錯誤是,他把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和第一戰區司令官蔣鼎文對於災情的反應顛倒了,這一點我們會在下面談到。
李培基和蔣鼎文
李培基於1942年1月20日出任河南省主席,對於42年饑荒的發生,他並不應該承擔責任。但是,在處理該如何應對災情這個問題上,李培基卻犯了重大的錯誤。
李培基當初因身負蔣介石的信任升任河南省主席,所以他不願向中央報災,這正是導致賑災工作遲遲沒有進行的原因。
42年7月,《河南政治》上刊載文章《吾人應有之忍耐和努力》,文中明確提出應該以「軍事第一,勝利第一」,「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原則下,儘可能地減輕民眾的負擔。
在這種「顧全大局」的思想下,李培基在給中央的報告的中謊報了河南的災情,而身為第一戰區司令官的蔣鼎文則如實上報。這兩份相互矛盾的災情報告,導致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對災情的估計嚴重不足。
蔣鼎文曾號召士兵每天少吃二兩緩解百姓壓力,並表示希望政府從外地調糧,他派人去重慶找何應欽報災,但是地方政府都沒有報,軍隊的報告顯然無效,而兩個報告出現分歧,政府當然也以地方政府的為準。蔣相信了李培基謊報,訓斥了蔣鼎文那份較為真實的報告。
1942年10月,國民政府派張厲生等人前往河南調查,得知河南情形如此嚴峻後,張厲生在大會上當眾批評李培基說:
我們沒到河南時,只知道河南有災,卻不知災情嚴重到如此地步,李主席你不能辭其咎!
李培基依舊不知悔改,還請大家不要把災情說得太嚴重,承諾自己會想辦法。遺憾的是,他在1944年才被免去河南省主席一職。
李培基身為一省行政長官,不能為本省百姓發聲,反而自作多情,以瞞報的方式替中央政府「分擔壓力」,以至於賑災過晚,災情擴大,實為42年饑荒的一大罪魁。
天災還是人禍
42年饑荒,有天災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人禍。
所謂的天災,一方面是指1941年底到1943年春,河南只有少量的降雨,農業因旱災而大量減產和絕收。另一方面,42年秋天蝗災席捲河南,導致赤地千裡,顆粒無收。
而人禍則是:1938年的花園口決堤3省受災,黃泛區內沙丘林立,農田被毀。每年汛期,洪水倒灌,洪水過後又有蝗災,農業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42年河南確實發生了旱災,但是這個旱災如果不是有人禍的加持,顯然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
另外一大人禍在於國民政府吏治的腐敗,當時其基層幹部貪婪成性,為了徵糧不顧百姓死活,各地鄉紳眼看災情泛濫卻見死不救,各級賑災官員藉此中飽私囊,大發國難財,包括還有李培基這類毫無作為,欺上瞞下的官僚。
當時的中國還處在抗戰的大環境下,政府實行限價政策,河南政府壓低糧食價格,導致糧商不願把糧食賣到河南,大量災民空有錢財卻買不到糧食,這也是災情遲遲沒有緩解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