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準備率十萬部隊起義, 但手握九萬大軍的三名將領, 都不同意

2021-03-05 唯美小情調

解放戰爭時期,率十萬人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有三人,分別是駐守北平的傅作義,駐守新疆的陶峙嶽和駐守湖南長沙的陳明仁。這三人中,傅作義起義時,兵力最多,光在北平,就有25萬人接受改編。其次是陶峙嶽,有十萬多人。第三就是陳明仁,本來有十萬多兵力,但他在起義過程中,猶猶豫豫,結果發生兵變,跑了不少人,最終,他起義時,加上地方武裝,才勉強有7萬多人。

三人在起義時,都是相當驚險的,傅作義手下的第九兵石覺本人,及第九兵團的第13軍軍長駱振韶、第16軍軍長袁樸、第94軍軍長鄭挺鋒都不同意起義。李文的第四兵團及手下的三個軍長,也不同意起義。不過,第31軍、第35軍、第101軍、第104軍都是支持起義的,這樣,傅作義根本不懼李文和石覺兩人。

最驚險的,是新疆的陶峙嶽,他當時雖然是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新疆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手下有十萬大軍,但能調動的部隊,只有第42師一萬多人,這個師的師長,是新疆警備副總司令趙錫光兼任,趙錫光是陶峙嶽的老部下,當然聽陶峙嶽的。但其他九萬人,則分布在騎兵第1師,整編第78師。騎兵第1師師長馬呈祥,第78師師長葉成及其所屬第179旅旅長羅恕人三人,是實力派,原本是胡宗南的部下,都是國民黨和老蔣的死忠。

十萬部隊中,手握九萬大軍的三名將領,都不同意,這可怎麼辦?而且,據可靠情報,這三人暗中密謀暴動,準備拘捕主張起義的陶峙嶽將軍的嫡系劉孟純、陶晉初和屈武三人。在危急時刻,陶峙嶽單槍匹馬,闖進騎兵第1師師部,騎兵第1師師長馬呈祥,第78師師長葉成及其所屬第179旅旅長羅恕人三人當時正在開會,陶峙嶽將軍單憑一張嘴,跟他們進行了長時間的談話,最終,三人在陶峙嶽將軍答應保護他們的安全,並派兵護送他們新疆後,才答應交出部隊,讓部隊跟陶峙嶽將軍起義。

相關焦點

  • 他是國民黨起義將領,曾親率軍隊攻入漢城,1955年授中將軍銜
    為爭取曾澤生的起義,避免更多無畏的犧牲,組織調來十幾名雲南籍的幹部,朱德總司令更是親自寫信給曾澤生等人。在我軍工作人員的不斷努力下,曾澤生於1948年10月17日率部起義。自1946年6月底,國民黨全面撕毀《雙十協定》,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了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願,因此許多反對內戰的國民黨將領和士兵紛紛起義,脫離國民黨陣營參加解放軍,著名愛國將領高樹勳就是其中之一,他就曾在1945年10月率部在邯鄲前線起義。
  • 他是國軍兵團司令官,四個子女被胡宗南送臺灣,他仍率十萬人起義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許多國軍將領選擇在戰場上起義,加入解放軍,蔣介石為了防止手下將領起義,控制他們的親屬。有一位國軍兵團司令官,四個子女被胡宗南送到臺灣,他仍率十萬人起義。1937年「七七事變」後,裴昌會率部赴河北一線,在與日軍的作戰。1940年,裴昌會升任第9軍軍長,奉命開赴太行山一帶,同八路軍配合打擊敵人,曾將一批糧食送給了八路軍。1944年,裴昌會率部向西安轉移,遭到了敵人的突襲,他的7位親人被日軍殘忍殺害。
  • 古代戰爭中的魔咒,十萬大軍出徵,九萬不戰而死,終被嶽飛打破
    血灑疆場,奮勇殺敵,死於刀光劍影下,戰士無怨無悔,但出師未捷,卻死於肆虐的疫病下,每個戰士心有不甘,死不瞑目。然而,在古代戰爭中,傳染性極強的疫病往往如魔咒一般籠罩著出徵的大軍,消磨著每個戰士身上的精氣神。很多原本殺氣騰騰的戰士,卻還未走上沙場,卻倒在了魔咒下。曾有一支十萬出徵的大軍被魔咒籠罩,卻有九萬大軍不戰而死。
  • 出走天京的石達開,擁有十萬大軍為何最終失敗?
    他少年時代便慷慨豪邁,十六歲加入拜上帝會,率領當地民眾起義,到金田加入太平軍。天京事變之後,由於遭到洪秀全猜忌,石達開毅然率軍出走。他在五年內轉戰南方數省,最終敗於四川。石達開至少是太平天國最有軍事才能的統帥之一,又深受將領士兵愛戴,最多時擁有十多萬軍隊,為什麼會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和節點,是他返回太平天國起家的廣西。
  • 1955年,有4名起義的國軍將領被授少將,他們各有什麼貢獻?
    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此次一共授予了一千多名開國將領,那是個名將輩出的年代。這群將帥基本上都是從紅軍時期走過來的,不過也有一些例外。 像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三位上將當初就是國民黨的一方大員,他們本來分別是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湖南省主席兼省「綏靖」總司令、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各自擁兵十萬以上,他們的起義保障了當初三個省的和平解放,為全國解放大業做出了貢獻。所以被授予上將,無論等級和功勞上都說得過去。
  • 1949年國軍將領李文起義後,又趁機逃往臺灣,後來過得怎樣?
    但為了制衡手握60萬大軍的傅作義,蔣介石又將沒有多少戰功和才華,可官運卻亨通的中將李文派往北平,並且還提拔擔任了華北黃埔嫡系的全新代理人。此時,除了自己麾下擁有的第四兵團之外,石覺的第九兵團和其他的黃埔嫡系部隊,全都在李文的節制和掌握之下,與傅作義分庭抗衡,毫不讓步。但李文志大才疏,雖然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可軍政才能很平庸。
  • 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1948年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國共兩軍真正意義上的首場戰略決戰。作為黃埔第六期畢業的學生,論資歷遠遠不及黃維、邱清泉等同為王牌兵團司令官的黃埔系將領。他能夠以後起之秀身份擔任遠徵軍新6軍軍長並逐步成為王牌9兵團司令官,對於中央軍的歸屬感是很強的,戰局的挫折不至於使他徹底傾向於起義投誠。遼瀋戰役時,國民黨軍在全國範圍尚未崩潰,起義部隊只是少數,沒有掀起49年渡江後那樣的起義狂潮。此時作為高級將領,要組織兵團級別部隊起義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 遼朝最著名的將領之一,以五隊大敗十萬宋軍的耶律休哥,最終病死
    耶律休哥準備採取夾擊戰術,他率軍與遼朝名將耶律斜軫兩路一起夾擊宋朝大軍,面對遼軍的夾擊,宋軍首尾不能相顧,因而慘敗而逃,但耶律休哥也負傷了,但他依然率軍猛追宋太宗趙光義,最終,耶律休哥還是沒能生擒趙光義,但高粱河之戰,遼軍大勝,此戰成為耶律休哥的成名之戰,遼景宗對耶律休哥大加讚賞,從此以後,遼景宗讓耶律休哥掌握遼朝的軍事大權。
  • 傅作義宣布起義後,哪三位國軍高級將領堅決反對?後來結局如何?
    當時駐守北平的是傅作義,經過多次談判,他最終決定率部起義,使得北平這座千年古都免遭炮火的摧殘。但鮮為人知的是,起義過程並不順利。當時北平城有20餘萬大軍,可大多是蔣介石的嫡系,傅作義本人賴以起家的三支王牌部隊,已經損失殆盡。如果貿然宣布起義,不僅很難成功,甚至傅連作義自己可能都要遭殃。因此,傅作義以開會的名義,把蔣介石嫡系部隊的將領控制起來。
  • 他是原國民黨中級別最高的起義將領,我軍授銜後,他為何沒有軍銜
    解放戰爭期間,許多討厭內戰、熱愛和平的國民黨將領都選擇站在人民一邊,率領軍隊發動起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當時時任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的傅作義在這些國民黨起義將領之中是級別最高的。傅作義於1895年在山西臨猗出生,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
  • 他曾活埋倒戈11次的漢奸上司,解放戰爭又是第一個起義的國軍將領
    作為一個愛國將領,他積極參與抗日,並在解放戰爭中率先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他就是高樹勳。高樹勳有兩樣東西值得世人稱道:一是除掉十惡不赦的奸臣石友三,二是派一萬人到邯鄲去造反。談到石友三,他一生倒戈十一次,早年投靠馮玉祥,後來有三次倒戈,1926年石友三被閻錫山所敗。隨後石友三又投靠了蔣介石、汪精衛、張學良等人,先後叛變。這是一次投機的鑽營,行為反覆無常,令很多人不齒,人們都叫他倒戈將軍。
  • 四野大軍為何名氣最響亮,原來能打仗的將領,能打仗的部隊都在這
    四野大軍 第一個原因就是強將手下無弱兵,要知道,林總是革命戰爭年代,一位很能打的將領,擁有戰神之稱。所以,他在解放戰爭時期,一直都是擔任四野大軍最高軍事統帥。
  • 李世民是怎樣在虎牢關,以幾千兵馬打敗十萬大軍的竇建德的?
    竇建德心裡的算盤是,王世充山窮水盡,李世民也應該是兵困馬疲,這時候他從河北率十萬生力軍來勸架,無非兩種情況:要麼李世民知難而退,竇建德把王世充的河南都拿下。要麼是和李世民打一仗,兩個人平分王世充的河南。至於王世充,已經是冢中枯骨,反正他是要GG了。但竇建德來得太晚,他的算盤打得不錯,可時機已經錯過了。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 他是國軍第七兵團司令,1949年7月率部起義時,因何推遲了4個月?
    1949年7月,在解放軍百萬大軍的橫掃下,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僅剩西南半壁江山苟延殘喘。不斷撤退的殘兵敗將內部人心惶惶,各將領都在想著自己的退路。時任國民黨第七兵團司令官的裴昌會也是其中的一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時任國民革命軍47師師長的裴昌會率部開赴河北涿縣白溝河一帶協同30軍作戰。面對日軍步炮協同下的不斷衝鋒,裴昌會堅守陣地達7晝夜之久,完成任務後才率部撤退。1939年起,升任第9軍軍長的裴昌會,率部駐守在中條山和太行山一帶防守日軍。在此期間,裴昌會積極協調部隊與八路軍的矛盾糾紛,與八路軍配合打擊日軍,協調補給,關係處的非常好。
  • 皖南事變新四軍損失慘重,這位國軍團長卻率部起義,後成開國少將
    皖南事變是抗日戰爭中,國民黨頑固派精心策劃的聚殲新四軍部隊於涇縣茂林地區的一個險惡的反動陰謀。此次事變讓新四軍損失慘重,此時有位國軍團長卻率部起義,後來成為了開國少將。他的名叫陳銳霆。陳銳霆,出生於1906年11月10日,山東省即墨縣人,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25年他報考了濟南師範學校,畢業後當了一名教師,濟南慘案後,陳銳霆不顧家人的反對,考入了河北軍事政治學校。1930年,陳銳霆擔任了閻錫山所部的炮兵第二十八團補充隊任中尉隊副。
  • 大澤鄉起義失敗後,陳勝被車夫所殺,那吳廣的結局如何?比他害慘
    陳勝不甘失敗,正準備重新聚集力量反秦時,被跟隨自己身邊數月的車夫莊賈殺死了,他的計劃沒能實現。那麼,大澤鄉起義的另一個領導人吳廣的結局如何? 陳勝自立為陳王后,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襲擊滎陽。 於是,吳廣奉命率軍圍攻滎陽,結果很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陳勝只好派周文西擊秦軍,卻也接連受挫,周文自殺身亡。另一方面,起義軍的內部矛盾和弱點逐漸暴露。陳勝因戰績而得意忘形,忘記了初心,開始沉迷享樂。他驕傲的情緒與日俱增,聽信讒言,大肆誅殺跟隨自己南徵北戰的將領,漸漸失去了人心。
  • 「以少勝多」是項羽楚軍傳統,垓下之戰十萬大軍為何卻不堪一擊?
    於是分治天下劉邦心理是爽快同意的,而且漢軍確實也在收拾行囊,準備往西回撤。如果事情真照這樣發展,往後誰能得到全天下還真不好說。但就在這時候,張良和陳平不幹了,他們和劉邦說了大半天道理:項羽要平分天下,就說明他真的害怕了,因為我們有韓信,現在完全有能力去徹底消滅楚軍,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 一哥「俗人讀史」之——第三綏靖區將領並非都起義了
    張克俠、何基灃其一、馮治安拒絕參加起義。其三、何基灃起義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四軍軍長、南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水利局局長,水利部副部長,農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等職。是第一、二、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80年病逝於北京。
  • 不得重用的抗日名將,拿國軍的委任狀,拉起十萬大軍成解放軍軍長
    十萬大軍到底是個什麼概念?舉個例子,抗日戰爭勝利後,國軍搞出來的整編師,其實都知道這是蔣介石騙人的把戲,當時整編74師有三萬多人,而在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圍殲74師動用了15萬的大軍。這樣一看,十萬大軍也不是很多嘛,是國軍三個整編師這樣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