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俗人讀史」之——第三綏靖區將領並非都起義了

2020-12-18 一哥於一

國民黨第三綏靖區成立後,司令官:馮治安;副司令官:李文田、何基灃、張克俠。下轄第59軍、軍長劉振三,第77軍、軍長王長海。1948年11月在何基灃、張克俠領導下率部起義,但並不是所有將領都參加了。

張克俠、何基灃

其一、馮治安拒絕參加起義。跑到了徐州,1949年隨國民黨去臺灣,任"中樞戰略顧問"等職。1954年因腦溢血在臺北病逝。

其二、李文田並沒有到任。由於不願打內戰,1948年脫離軍隊出任總統府參軍(虛職),1951年逝世。

其三、何基灃起義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四軍軍長、南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水利局局長,水利部副部長,農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等職。是第一、二、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80年病逝於北京。

張克俠

其四、張克俠起義之後,任解放軍第三十三軍軍長兼上海淞滬警備區參謀長,參加了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新中國成立後張克俠曾任林業部副部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1984年7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其五、劉振三起義前得到消息脫離部隊,1949年1月調任淞滬警備司令部(兼司令湯恩伯)副司令。5月辭職賦閒。1971年6月13日在臺灣臺北病逝。

其六、王長海的77軍大部分沒有參加起義,後加入徐州集團,1949年2月調任國防部參議。1952年10月22日退役。1971年11月24日病逝臺灣臺北。

大河奔騰

而第59軍和第77軍,張克俠擔任第59軍長,何基灃擔任第77軍軍長。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後,張克俠第59軍與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合編為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第33軍,張克俠繼續擔任軍長;何基灃第77軍與華東軍區江淮分軍區部隊合編為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第34軍,何基灃繼續擔任軍長。

歷史早已落定,將軍們的選擇也已成為過去,回眸歷史,多少也令後人唏噓不止。

相關焦點

  • 抗日勁旅改為綏靖區,副司令都是地下黨,戰場起義坑死黃百韜兵團
    黃百韜自信他能夠安全與徐州主力靠攏,因為此時華東野戰軍剛剛到達山東、江蘇交界的臺兒莊地區,而在臺兒莊一線還駐守著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2個軍4個師數萬之眾。這支部隊基本是1937年在盧溝橋打響全面抗戰第一槍的第29軍改編而來,其前身是中原大戰期間倖存的西北軍餘部,整整40萬能徵善戰的西北軍最後僅剩4萬之眾,個個都是百戰餘生、驍勇異常。
  • 1949年,國軍第19兵團起義,三位重要將領都是誰?各自有什麼態度?
    1949年5月15日,國民黨第19兵團司令張軫率領所部25000人起義,起義成功後,張部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1軍,由張軫擔任首任軍長。事實上,第19兵團在起義之前,主要有3位主要將領,他們分別是兵團司令張軫、兵團副司令兼127軍軍長趙子立以及128軍代軍長辛少亭,那麼,這3位將領都有著怎樣的人生?他們對於起義有著怎樣的態度?起義後有著怎樣的結局?
  • 一哥「俗人讀史」之——見證大陸最後一敗的將軍命運
    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後一敗、國民黨天下第一軍徹底覆亡、標誌著國民黨軍隊成建制地最後消亡的一仗是1949年12月27日被殲滅的第五兵團,該兵團司令李文被解放軍俘虜,現在很多學者都認同這是國民黨撤出、退出大陸舞臺的節點。那麼這個李文又是一位什麼樣的將軍、最終的命運又如何呢?
  • 國民黨85軍部分官兵起義後的將領命運
    在淮海戰役中,隸屬黃維第十二兵團第85軍的第110師部分官兵在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的領導下舉行了戰場起義,那麼這個軍其他將領的命運如何呢?總體上說來還是不錯的。其一、軍長吳紹周被俘後被釋放了。其四、第23師師長黃子華,1948年底在安徽濉溪率部向解放軍投誠後入第三野戰軍解放軍官教導團學習.1949年出任解放軍湖南軍區遊擊第四縱隊參謀長,同年入華東軍政大學學習.1950年初出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52年當選政協湘潭市委員.1955年初改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1958年初當選民革湘潭市委員.1971年初在湖南湘潭病逝.
  • 國民黨軍廖氏叔侄四人先後起義!
    在黃埔系將領中有四位將軍先後起義。他們是叔侄關係!這四位將軍是誰呢?他們分別是廖傳樞(升、澤、周三兄弟的族叔)(1910—1987)、廖運升(1901—1981)、廖運澤(1903—1987)、廖運周(1903—1996)。
  • 解放戰爭走向起義的將領,主要分成三類,而這一類起義的人數最多
    從起義的人數也能看出,蔣介石不是一位明君,部下將領早已對他失去了信心。然而,就在解放戰爭最終走向起義的國軍將領中,主要分成三類,而這一類起義的將領人數是最多的。要知道,在蔣介石還沒有一統民國時,全國各地軍閥四起,因此,在蔣介石軍事集團一天比一天強大後,這些地方軍閥眼見不是蔣介石的對手,最後都選擇了歸順。因此,這一類將領,在解放戰爭時期,走上起義的人數還是比較多的。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真心歸順蔣介石的,都是為了生存,所以在蔣介石即將失敗前,他們都選擇了換個主子。
  • 唯一一個參加過開國大典,又叛變的起義國軍將領是誰?結局如何
    由於49年國軍兵敗如山倒,除了少數逃往臺灣外,大部分選擇了起義投誠,或是戰場被俘(被擊斃的為少數)。在所有起義的國軍中將裡面,大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生活待遇,給予一定政治地位,有的甚至繼續在軍隊中發揮作用。比如原國民黨軍60軍曾澤生軍長,起義後仍然是軍長,還在朝鮮戰場上立有戰功。
  • 一哥「俗人讀史」之——廖耀湘集團要員們的終極命運
    廖耀湘兵團又稱西進援錦兵團,是由新編第1軍(軍長潘裕昆)、新編第3軍(軍長龍開武)、新編第6軍(軍長李濤)、第49軍(軍長鄭庭笈)、第71軍(軍長向鳳武)五個軍彙編而成,總兵力達十萬之眾。西進兵團其一、最終起義的潘裕昆。
  • 抗戰後期,六個綏靖區的主任分別由誰來擔任,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
    抗戰後期,為了進一步適應對日反攻作戰的需要,國民政府最高統帥部調整了各個戰區的劃分,並在已有戰區的基礎上,擴編了六個綏靖區的戰鬥序列。何為綏靖區呢?其實就是國民政府為了防止後方老百姓鬧事,或者為了剿滅土匪滋事所成立的軍事區域,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下當年擔任這六個綏靖區的主任都分別是誰。川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潘文華,四川省仁壽縣人,上將軍銜,早年曾跟隨劉湘徵戰四川,抗戰爆發後,劉湘主動請纓作戰,並派遣潘文華率領兩個師參加了南京外圍的廣德保衛戰。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 他準備率十萬部隊起義, 但手握九萬大軍的三名將領, 都不同意
    解放戰爭時期,率十萬人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有三人,分別是駐守北平的傅作義,駐守新疆的陶峙嶽和駐守湖南長沙的陳明仁。
  • 第三野戰軍成立時為何有15個軍80萬人,多出來的三個軍是從哪來的
    仔細看看,三十三軍、三十四軍、三十五軍這三支軍隊,都不是原華野將軍的軍隊。第三野戰軍33軍,由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和淮海戰役指揮部第59師組成,以第59師為主力。提到張克俠,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他是原西北軍將領、地下黨員、國民黨軍33集團軍參謀長、第三次綏靖區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59軍司令,是一支英勇的部隊,張自忠是第一任司令官。
  • 他是國民黨起義將領,曾親率軍隊攻入漢城,1955年授中將軍銜
    最後,在我方地下黨的努力下,184師師長潘朔端率部在遼寧鞍山的海城起義。國軍184師的起義,給曾澤生帶來很大的影響,他對同僚見死不救的態度十分氣憤,更是對國民黨軍隊內部排斥異己、挑起內戰的行動表示不滿和反感。同時明白,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並非宣傳中的那麼不堪一擊,思想漸漸發生轉變。同年夏天,曾澤生率部進駐吉林。
  • 全軍唯一一例,這個軍的軍長和政委,1955年都沒參加授銜,為什麼
    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共計有五十多個軍級作戰單位,當時擔任軍長和政委的將領,後來絕大多數都參加了1955年授軍銜,要麼一個軍的軍長和政委都參加,要麼軍長或政委有一人參加。不過也有特殊情況存在,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軍,擔任軍長和政委的兩個人,後來都沒有參加1955年授軍銜,這也是全軍唯一一個特例。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軍的軍長和政委都是誰呢?他們為什麼沒有參加1955年授軍銜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第33軍是第三野戰軍戰鬥序列下的一個軍,它組建於1949年2月,是由原來的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和在淮海戰役起義的國民黨軍隊合編而成的。
  • 1949年,國軍第16兵團宣布起義,兵團司令和3位軍長是誰?
    1949年12月16日,國民黨第16兵團在什邡城中宣布起義,六萬餘名官兵投入到解放軍麾下,加速了大西南的解放進程。那麼,16兵團司令長官和下屬3位軍長是誰?他們在建國後又怎樣的結局?
  • 揭秘黃埔軍校,徐州三王與山東三李,分別是指哪六位將領
    黃埔軍校從成立之初到轉移,在這期間,為國家培養了無數軍事人才。尤其是前六期名將輩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頂梁柱。然而,在這些名將中,也就是黃埔一期學員,有三位將領都是來自徐州,而且又是同一個姓,因此被世人譽為徐州三王。
  • 1949年國軍將領李文起義後,又趁機逃往臺灣,後來過得怎樣?
    傅作義在女兒傅冬菊和秘書長閻漢文的勸諫下,認清形勢,決定與我軍秘密達成合作,打算率部起義。於是,在1月份,傅作義以戰區換防的名義,將李文手下的25萬大軍調出城外,因而間接掌控了城內的大部分敵軍高級將領,並且通電全國,與南京政府劃清界限,宣布起義,北平得以和平解放。因而李文也被迫當上了起義軍。
  • 一哥「俗人讀史」之——記林偉儔將軍二三事
    而總統府派來的戰地督察組組長羅奇與62軍軍長林偉儔都是廣東人,同時私交也不錯,因此袒護林,把塔山之戰失利的過錯都推到54軍軍長、前期的代理總指揮闕漢騫身上去,害得闕漢騫差一點被蔣槍斃。這樣一來,各軍之間相互拆臺,再加上總指揮侯鏡如(地下黨員)指揮上的故意失當,五個師沒有打過解放軍的兩個師也是「正常」的啊。
  • 在川軍將領中,被俘虜的將領是誰,被擊斃的又是誰
    這時,有不少川軍高級將領,在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後,選擇與我軍主動接洽,其目的就是為了起義,不想成為蔣家王朝最後的陪葬品。因此,在西南戰役中,就出現了大批川軍高級將領起義,各個都是官至二級上將,如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熊克武,田頌堯,王纘緒等川軍高級將領,都選擇了起義道路。
  • 揭秘黃埔軍校,徐州三王和山東三李,分別是指哪六位將領
    黃埔軍校從成立之初到轉移,在這期間,為國家培養了無數軍事人才。尤其是前六期名將輩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頂梁柱。然而,在這些名將中,也就是黃埔一期學員,有三位將領都是來自徐州,而且又是同一個姓,因此被世人譽為徐州三王。還有三位學員來自山東,並且都姓李,因此也被世人譽為山東三李。那麼你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