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85軍部分官兵起義後的將領命運

2020-12-15 一哥於一

在淮海戰役中,隸屬黃維第十二兵團第85軍的第110師部分官兵在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的領導下舉行了戰場起義,那麼這個軍其他將領的命運如何呢?總體上說來還是不錯的。

其一、軍長吳紹周被俘後被釋放了。吳紹周在兵敗後沒有逃跑,主動等待解放軍被俘虜了,後送華北軍區教導隊學習改造。1952年10月,吳紹周獲得人民政府寬大處理,由華北軍區資遣湖南長沙定居,後經陳明仁將軍向有關部門反映,聘請他為湖南省文史館館員,1962年任其為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1966年5月10日,病故於長沙,享年64歲。2010年1月16日,家人將其遺骸遷至老家天柱安葬。抗日名將吳紹周將軍魂歸故裡。其二、副軍長張文心。此人也是抗日名將,是張治中將軍的弟弟,1948年12月15日在淮海戰役中被俘。不久被釋放,後任江蘇省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兼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市政協副主席。1995年7月27日在南京病逝。

其三、參謀長陳振威被俘。後無查,但從其被俘後立即執筆給杜聿明等人寫勸降信的表現來看,其表現也是積極的,應該問題也不大。其四、第23師師長黃子華,1948年底在安徽濉溪率部向解放軍投誠後入第三野戰軍解放軍官教導團學習.1949年出任解放軍湖南軍區遊擊第四縱隊參謀長,同年入華東軍政大學學習.1950年初出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52年當選政協湘潭市委員.1955年初改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1958年初當選民革湘潭市委員.1971年初在湖南湘潭病逝.其五、第110師師長廖運周。起義後該師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第14軍第423師,廖運周任師長。新中國成立後,廖運周先後擔任瀋陽炮兵學校校長兼黨委副書記,吉林省體委主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秘書長、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後任黨組副書記),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等職,並於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舉行的授銜儀式上被授予少將軍銜。1996年5月11日,廖運周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其六、第216師師長谷允懷在雙堆集不知如何逃脫了,後於1949年5月任第74軍216師師長,8月17日在福州被俘。其後事不詳。 一哥曰: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此軍諸公,審時度勢,投向人民,喜獲新生,幸甚幸甚。

相關焦點

  • 他是原國民黨中級別最高的起義將領,我軍授銜後,他為何沒有軍銜
    解放戰爭期間,許多討厭內戰、熱愛和平的國民黨將領都選擇站在人民一邊,率領軍隊發動起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當時時任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的傅作義在這些國民黨起義將領之中是級別最高的。傅作義於1895年在山西臨猗出生,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
  • 他是國民黨起義將領,曾親率軍隊攻入漢城,1955年授中將軍銜
    自1946年6月底,國民黨全面撕毀《雙十協定》,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了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願,因此許多反對內戰的國民黨將領和士兵紛紛起義,脫離國民黨陣營參加解放軍,著名愛國將領高樹勳就是其中之一,他就曾在1945年10月率部在邯鄲前線起義。
  • 此人在國民黨起義的將領中地位高,資歷老,為何沒有授到軍銜
    解放戰爭中,許多國民黨將領在戰場上起義,他們不少人後來成為了開國將軍,其中還有三位開國上將:董其武、陶峙嶽、陳明仁。此人在國民黨起義將領中地位最高之,資歷也較老,但卻沒有授到軍銜,這是為何呢?1907年他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炮科,畢業後回國到四川訓練新軍,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他協助黃興指揮炮兵反攻漢口。1917年孫先生發動護法運動,程潛聯絡舊部支持,被任為湖南護法軍司令。1920年孫先生第二次在廣州護法,程潛被任為陸軍次長,後任大元帥府大本營軍政部長。所以說,程潛在國民黨中資歷非常老。
  •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一個師,想起義都不給機會,只能乖乖受降
    錦州的解放,關閉了孤守在長春、瀋陽的數十萬國民黨軍隊從陸上逃跑的大門。這對取得遼瀋戰役的最後勝利,解放全東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攻克錦州的戰鬥過程中,國民黨軍暫編第55師,在少將師長安守仁的率領下 ,全師官兵3000餘人自動放下武器,向東北人民解放軍投城。這對解放錦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1947年,主動投誠的國民黨高級將領趙壽山,後來結局如何?
    1947年,主動投誠的國民黨高級將領趙壽山,後來結局如何?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和內部有識之士的強烈反對,悍然發動內戰,導致大量愛好和平的抗日將領對其失望,紛紛走上起義的道路,比如陶峙嶽,陳明仁等,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趙壽山將軍也是著名起義將領之一,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 國民黨軍的11個起義兵團,司令官都是誰?一共有多少萬兵力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在1948年後為改變戰場頹勢,集中兵力與我軍決戰,將其一線部隊編成大量兵團編制,以求抱團作戰,每個兵團下轄數個軍級部隊。這些部隊是國民黨軍作戰力量的精銳,但在屢戰屢敗前景黯淡之後,有11個國民黨兵團先後成建制起義,加入我軍陣營,總兵力超過50萬人,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首先起義的兩個兵團是49年初華北剿總司令部所轄的第四和第九兵團,兩兵團合計17萬人,是華北中央軍部隊的核心主力。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 起義部隊改編有多困難?我軍曾為此頭疼,特別是對該部的處理
    在解放戰爭期間,有少部分國民黨軍的將領棄暗投明,主動在戰場上施行起義,成為我軍之中的一員,極大地促進了解放戰爭的進程,國民黨軍起義部隊的人數也隨著戰爭的推進逐漸攀升,到了解放戰爭第四年,起義部隊的人數要佔我軍殲敵數的90%以上還多,這不得不說我軍的宣傳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
  • 北平起義,中央軍不聽傅作義指揮,只有2位軍長籤字,結局如何?
    49年1月東北野戰軍及華北我軍集中百萬兵力及近2000門各型火炮,將傅作義華北剿總約25萬官兵圍困北平,如傅作義再不發動起義,國軍被殲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種背景下,傅作義終於向北平國軍所有師級以上高級將領宣布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率部起義接受改編。
  • 【統戰新語】【讀史憶人 典故】爭取愛國將領起義投誠,兵不血刃...
    在解放軍強大的政治攻勢下,坐鎮長春肩負重任的國民黨三巨頭,鄭洞國、曾澤生、李鴻,心緒煩亂,一籌莫展。特別是曾澤生,更加思慮萬千。兩年前,「滇」字旗號的第六十軍被蔣介石收編不久,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就曾給他並孫渡、盧浚泉(均為滇軍將領)寫信,告誡他們「發揚滇軍護國的光榮傳統,站在人民一邊」。但曾澤生當時未為所動。後來,曾澤生對蔣介石越來越失望。
  • 這5個國民黨將領戰死之後,得到解放軍的厚葬,他們都是誰?
    在解放戰爭時期,有不少國民黨將領淪為了蔣介石打內戰的工具,有一些最終還死在了戰場之上。作為軍人來講,他們有的曾在抗日戰爭時期立過功,為抗擊日本侵略者作出過貢獻,最後馬革裹屍,死在戰場之上,也算是合格的軍人。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5個在解放戰爭時期戰死的國民黨將領,他們在戰死之後,得到解放軍的尊重,並予以了厚葬。
  • 國民黨的新五軍軍長,投誠後主動留在大陸,卻在「鎮反」中被處決
    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結束,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眾多追隨蔣介石的國民黨將領也等來了不同的結局:有的選擇繼續追隨蔣介石,最終逃到臺灣,比如周至柔等;有的選擇留在大陸繼續頑固抵抗,比如胡宗南(1950年才逃到臺灣);還有更多的將領選擇起義投誠,加入解放軍。
  • 國軍名將陳明仁,起義後部隊縮編55軍,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戰功最高
    1.從國民黨軍隊起義投入人民軍隊懷抱 在解放軍的兵團序列當中,有三個兵團都是由起義的國民黨軍所組成的,這其中頭一個兵團就是一代名將陳明仁統帥的21兵團。陳明仁是黃埔一期的畢業生,為人非常的正直。他不喜歡去曲意逢迎,他所獲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著自己在戰場上實打實打出來的。
  • 國民黨哪一支隊伍起義,對蔣介石的打擊猶如地震?
    說起解放戰場,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起義投誠如雨後春筍,雜牌軍率先戰場起義,爾後是他的黃埔學生,還有包括最信任的張治中、傅作義等等高級將領。 但是這些都是在兩軍對峙之下,首先是必敗無疑,其次才是棄暗投明。
  • 國民黨哪一支部隊起義,對蔣介石的打擊猶如地震?
    說起解放戰場,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起義投誠如雨後春筍,雜牌軍率先戰場起義,爾後是他的黃埔學生,還有包括最信任的張治中、傅作義等等高級將領。 但是這些都是在兩軍對峙之下,首先是必敗無疑,其次才是棄暗投明。 要問,哪一場起義對蔣介石的打擊最大?
  • 國民黨軍葉芳率第200師起義:溫州和平解放
    1949年5月7日,國民黨軍第200師師長葉芳少將在溫州率部起義。葉芳將軍這一愛國舉動,使溫州人民生命財產免受重大損失。浙南中心城市溫州的解放,切斷了國民黨殘部妄圖從甌江口外逃的通道,加速了浙南地區國民黨殘部的土崩瓦解和解放的進程。
  • 曾是國民黨中將,率10萬國軍起義開國授上將90入黨,逝世沒錢買墓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表彰優秀將領,國家授予了57人為上將軍銜,其中有一位身份比較特殊,因為他此時並不是共產黨員,而是一名地道的國民黨員,直到90歲他才如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官至副國級。由於這位將軍才能與品質雙全,為官清廉一心為民,生活儉樸,97歲逝世的時候,家人幫他買墓地的錢都沒有,後來才在國家的安排下解決了問題。這個人就是和平將軍陶峙嶽。
  • 國民黨軍雜牌將領有多慘:將軍聽校官指揮,一張便籤就卸任市長
    曾任偽滿第4旅旅長、第7軍管區司令部參謀長等偽職的王家善因為長期在偽滿長春陸軍軍官學校任職,因此被派去收容這兩部的殘餘人員,共收容官兵7000餘人,重新編為東北保安第4總隊,後來又被改編為第13保安區、暫編獨立第9師和暫編第58師,雖然番號不斷變化,但雜牌軍的身份始終沒有變。
  • 一哥「俗人讀史」之——第三綏靖區將領並非都起義了
    國民黨第三綏靖區成立後,司令官:馮治安;副司令官:李文田、何基灃、張克俠。下轄第59軍、軍長劉振三,第77軍、軍長王長海。1948年11月在何基灃、張克俠領導下率部起義,但並不是所有將領都參加了。張克俠、何基灃其一、馮治安拒絕參加起義。跑到了徐州,1949年隨國民黨去臺灣,任"中樞戰略顧問"等職。1954年因腦溢血在臺北病逝。
  • 對越反擊戰中戰功最大的軍,是國民黨起義部隊,陳明仁的舊部?
    55軍經過1979年之戰,成了全軍聞名的英雄部隊。一種之前就有的說法隨即廣泛流傳開來,說55軍是陳明仁的舊部,是國民黨軍起義部隊。這種說法究竟能不能站住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