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國民黨中將,率10萬國軍起義開國授上將90入黨,逝世沒錢買墓

2021-01-19 歷史參謀長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表彰優秀將領,國家授予了57人為上將軍銜,其中有一位身份比較特殊,因為他此時並不是共產黨員,而是一名地道的國民黨員,直到90歲他才如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官至副國級。由於這位將軍才能與品質雙全,為官清廉一心為民,生活儉樸,97歲逝世的時候,家人幫他買墓地的錢都沒有,後來才在國家的安排下解決了問題。這個人就是和平將軍陶峙嶽。

1892年9月18號,陶峙嶽出生於湖南寧鄉一個富裕家庭,從小生活條件優越,後來來到當時的革命中心武漢求學。

武昌起義結束以後,他因為表現優異,被保送到保定軍校學習。

隨後參加了北伐戰爭,由於表現突出,這一年他升任少將師長,隨後加入國民黨,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最後成為國民黨高級將領。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思想開明的陶峙嶽將軍積極擁護共產黨提出的兩黨合作建議,這個時候的他出任國民黨76軍第8師師長。9月份,他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隨後又接任了國民黨第一軍中將軍長。

值得指出的是,在淞滬會戰期間,他的第八師官兵信心不足,有士兵抱怨:「其他部隊一個軍都守不住倭寇,我們這一個師守得住嗎」?當時抱有這種想法的國民黨士兵很多。

當時陶峙嶽將軍聽到這個言論之後鼓勵大家說:「我們是為國為民族而戰,必須要抱有必死之決心,要戰鬥到最後一刻,軍人以戰死沙場為榮耀,絕不能貪心怕死,兩軍相鬥勇者勝,他們倭兵也是一個腦袋兩個肩膀,有什麼了不起?」

第八師官兵聽了他的話士氣大振,深受鼓舞,表示願意與長官共進退,與陣地共存亡,陶峙嶽師長當時非常感動。

隨後在日本兵坦克和飛機的輪番轟炸第8師陣地情況下,他們的9000人的軍隊使用以「漢陽造」為主的各型雜牌槍械頑強堅守陣地達22天之久,為後方撤離爭取了寶貴的撤退時間,最後第8師只剩下700名官兵。

那次戰況異常慘烈,周圍到處都是敵我雙方的殘肢斷腿,士兵們的眼睛都殺紅了,最後在國民黨上級做出撤退指令之後,他們才順利地撤離了當時的陣地,艱苦的轉移到安全後方。

內戰爆發後,陶峙嶽出任新疆省主席兼新疆警備司令等職,負責新疆地區國民黨軍10萬部隊的指揮權。

解放戰爭期間,由於蔣介石節節敗退,特別是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損兵折將,蔣介石命令陶峙嶽把10萬部隊帶到內地來參戰。陶峙嶽將軍找各種理由拖延著蔣介石的命令。

不過陶峙嶽將軍深知國民黨已經無可救藥,早就已經和新疆的地下黨同志聯繫上了,在合適的時候準備和平起義,就在距離新中國成立前夕,他毅然率領10萬部隊決定脫離國民黨,接受人民軍隊改編,完全和人民站在一起。

他的這一義舉,讓解放軍不費一兵一卒成功的和平解放了這塊中國省級面積最大的土地,減少了不必要的犧牲 ,對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解放後,他出任新疆建設兵團司令員,繼續帶著他原來的部隊,這是國家對他的充分信任,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90歲高齡的時候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8年在長沙逝世享年97歲。

由於他一心為民,清正廉潔,對子女要求也比較嚴格,也沒有給他們留下什麼錢財,直到去世以後,連買墓地的錢都拿不出來,後來直到國家解決了這個問題,入土為安。

在此,讓我們向老將軍致敬,一生清廉奉公為國為民,我們永遠銘記在心。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點擊關注作者,每天都有更新,方便您的接收,歡迎點讚和關注。

相關焦點

  • 83歲入黨的開國上將董其武
    按授銜時所在大單位和任職排序,董其武時任第69軍軍長;董其武在開國上將中排名三十九位。董其武1899年11月27日出生在山西省河津市樊村鎮固鎮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董其武出身貧苦,父親為了給祖父買口棺材安葬而借高利貸,以至打了30年長工。1919年董其武到太原,考入閻錫山創辦的學兵團,1923年入斌業專門學校。1924年在陝西劉鎮華的鎮嵩軍任排長。
  • 韓練成:1950年才入黨,沒領過兵、打過仗,憑什麼授中將銜
    為此,在授銜前周恩來總理還特意找韓練成談過,問他是想授上將銜還是中將銜。按理來說,毋庸置疑,授銜當然要高的,王近山、王必成、鍾偉還為授銜大鬧過。但韓練成卻對此看的很淡,覺得中將就可以了。至此,有一個很大的疑問,韓練成既非攻城拔寨,所向披靡的猛將,也非出類拔萃的政工幹部,連陣前起義的將軍也算不上。
  • 開國中將閻揆要,為何兩年後要補授他上將?他堅持不要三星要兩星
    1927年,閻揆要同謝子長等人領導了清澗起義,這次的起義並沒有成功,後來,他被黨組織安排到楊虎城部隊做地下工作,曾擔任團長,1938年,按照黨組織的指示,他退出國民黨軍隊,回到八路軍,此後在抗戰期間,閻揆要歷任八路軍總司令部第一科科長,參謀處長,縱隊參謀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閻揆要先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參謀長
  • 他是國民黨起義將領,曾親率軍隊攻入漢城,1955年授中將軍銜
    最後,在我方地下黨的努力下,184師師長潘朔端率部在遼寧鞍山的海城起義。國軍184師的起義,給曾澤生帶來很大的影響,他對同僚見死不救的態度十分氣憤,更是對國民黨軍隊內部排斥異己、挑起內戰的行動表示不滿和反感。同時明白,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並非宣傳中的那麼不堪一擊,思想漸漸發生轉變。同年夏天,曾澤生率部進駐吉林。
  • 此人在國民黨起義的將領中地位高,資歷老,為何沒有授到軍銜
    解放戰爭中,許多國民黨將領在戰場上起義,他們不少人後來成為了開國將軍,其中還有三位開國上將:董其武、陶峙嶽、陳明仁。此人在國民黨起義將領中地位最高之,資歷也較老,但卻沒有授到軍銜,這是為何呢?所以說,程潛在國民黨中資歷非常老。1935年程潛升任二級陸軍上將,任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抗戰中他的地位也相當高,擔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南省主席,曾指揮蘭封會戰等大戰役。抗戰勝利後,程潛任武漢行營主任,掌管華中軍政。1948年6月,程潛擔任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府主席。
  • 董其武:傅作義部下起義將領,自認罪過很大,為何被授開國上將?
    1955年9月解放軍舉行首次授銜,55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中有3位是國民黨起義將領,董其武便是其中一位。起義前,董其武的正式軍銜為中將,解放軍首次授銜老幹部都普遍被壓低一兩級,董卻能升一級,這是不多見的。得知被授予上將的消息後,董其武受寵若驚,寫信給毛主席,直言自己罪過很大,不夠資格。毛主席則回復「董其武不可不授上將」。
  • 共和國開國最後的中將、上將、大將、元帥
    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同志,因病於2015年9月3日17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他是最後一位去世的開國中將,至此,所有的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全部離世。在1955年至1965年期間,曾有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和1360名少將被授予或晉升軍銜,他們被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將帥」。而今,開國將帥僅剩少將50餘名。小編帶著您回頭看看,最後的將帥都是誰?
  • 開國元帥、大將、中將、少將中,入黨最早的分別是誰
    那麼,在開國元帥、大將、中將、少將中,入黨最早的分別是誰呢?且聽本人慢慢道來。開國十大元帥中,入黨最早的是朱老總。朱老總年輕時徒步長途跋涉上千裡,前往雲南昆明,考入了雲南陸軍講武堂,從此,開始了自己在滇軍中的生涯。在滇軍期間,朱老總作戰勇敢,足智多謀,很快便出人頭地了。
  • 第一個去世的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是誰?多少歲了?
    那麼在這些開國將軍中,最早逝世的將帥都有誰呢? 他曾指揮和領導過遼瀋戰役,還是東北地區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為解放東北立下了赫赫戰功。1963年,羅帥在北京逝世,終年61歲。
  • 開國上將王建安:因何沒有參加55年大授銜?56年單獨補授上將軍銜
    1995年9月的大授銜中,我軍誕生了1048名開國將帥,其中包括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大家注意,眾所周知,我軍共有57名開國將帥,那麼缺少了那兩位呢?原來王建安將軍和李聚奎將軍分別是於1956年和1958年被單獨補授上將軍銜,加起來剛好57位。李聚奎將軍是在大授銜前夕(7月)被周總理急調出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尋找石油去了;因此才與上將軍銜失之交臂,直到1958年重回軍隊,才被補授上將軍銜。那麼王建安將軍又是因何錯過了55年大授銜呢?
  •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我軍有1人被授上將軍銜,10人授中將,21人授少將
    、10人被授予中將軍銜、21人被授予少將軍銜,其中項英於1938年補授少將軍銜。、與國民黨政府談判的首席代表,蔣介石為了表示與各黨派的團結以及拉攏人心,特邀請周恩來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並授予他中將軍銜,享受上將待遇,按當時國民政府的規定,中將的月薪為160塊大洋,而周恩來被特許每月領取240塊大洋的上將待遇,周恩來每次領取這筆「巨款」後,都一文不剩地全部作為黨費上繳,自己和長江局的其他同志過著和延安一樣的供給制生活。
  • 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中,最長壽的分別是誰
    截止到目前,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已經全部去世,開國少將尚有7位在世。那麼在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中,最長壽的分別是何人呢?劉帥出身於川軍系統,曾經擔任過熊克武部的旅長,又曾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軍長,在舊軍隊時期就已經身經百戰了。他曾經在護國戰爭中受過很嚴重的傷勢,眼睛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 唯一在58年被授銜開國上將的是誰?為何55年不給他授銜?
    北伐勝利後,國民黨叛變革命,濫殺無辜,激起了李聚奎的憤怒。1928年,李聚奎義無反顧參加平江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並於同年入黨。入黨後,李聚奎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經常奮戰在第一線,參加過大大小小無數場戰鬥。據說,戰事最頻繁的時候,他一天參加八場戰鬥,多次負傷。
  • 團長犧牲副團長和參謀長授中將,政訓處主任卻授上將還成了副國級
    旅長陳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參謀長李聚奎1958年被補授上將軍銜,政訓處主任也是後來的政委王新亭被授予上將軍銜,副旅長陳再道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副旅長許世友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繼任的參謀長周希漢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可謂是將享閃耀。
  • 這4位是開國中將,卻無緣上將名銜,種種原因讓人惋惜
    新中國的成立離不開許多革命先烈的前僕後繼,在開國中將中也有許多戰功赫赫的人。按道理來說在開國大業時,許多有著顯赫軍功的將領都會被往上提拔,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偏偏有這麼四位卻與上將的軍銜擦肩而過,讓我們來看看這四名開國中將都是因為什麼原因錯失了上將的軍銜!
  • 我黨領導的主要革命武裝起義中,分別走出哪些開國上將?
    這幾次著名的武裝起義,錘鍊出許多我軍著名的將領。僅參加上述起義的開國上將就有29人,共32人次。那麼這些武裝起義中,分別走出哪些開國上將?我們接著往下看。這次起義共走出4位開國上將,他們分別是楊志成、蕭克、周士第、趙爾陸。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 1955年授銜時,年齡大的前5位開國上將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此次授銜,共產生10位開國元帥、10位開國大將、55位開國上將、175位開國中將以及798位開國少將。開國上將是將軍中的骨幹力量,他們的革命歷史源遠流長。1955年首批授予的55名開國上將主要是1952年評定的正兵團級幹部,也有德才優異的副兵團和準兵團級幹部,還有個別已轉業到地方的級別相當於正兵團級的幹部。
  • 1955年授銜時,此這兩人不在名單之中,後來為何被稱開國上將?
    1955年在解放軍首次授銜時,有兩個人不在名單之中,後來卻都被稱開國上將。 當時,中央軍委授予的上將軍銜共55人,但後來人們都知道,我國的開國上將共有57位,很顯然還有2人是後補的,但也被稱為開國上將,他們分別是王建安將軍和李聚奎將軍。
  • 此縱隊的兩任司令員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
    這個縱隊的前兩任司令員都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的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您知道嗎?1948年3月,東北野戰軍的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合編組建成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萬毅任司令員,劉興元任政治委員,全縱隊3.6萬餘人。萬毅後來被授開國中將,首任政委劉興元也是開國中將。1948年11月,我軍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第五縱隊改稱解放軍第42軍,萬毅仍任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