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成立離不開許多革命先烈的前僕後繼,在開國中將中也有許多戰功赫赫的人。按道理來說在開國大業時,許多有著顯赫軍功的將領都會被往上提拔,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偏偏有這麼四位卻與上將的軍銜擦肩而過,讓我們來看看這四名開國中將都是因為什麼原因錯失了上將的軍銜!
首先是莫文驊,當時的他參與了鄧小平領導的廣西百色起義,也是作為當時紅軍軍部的重要參謀,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跟隨著鄧小平一路披荊斬棘,經歷了土地改革抗日戰爭,還有解放戰爭,一步一步的走向了高級指揮員。他的態度和政治立場十分的正確,可是就在1949年全軍整編時,他並沒有按照預料的那樣平步青雲,反而被調到了廣西南嶺當市長。
雖然在現在看來這個職位也不小,但是當時的廣西省軍區僅僅只是一個二級的軍區,在那裡做副政治委員僅僅只是相當於副兵團級。也就是說,莫文驊莫名其妙的被降級了,他對此也無言以對,也只能屈身於中將之列。
第二位是程世才,當時的他。身先士卒。帶領的軍隊。總是一往如前。如同脫籠的猛虎。可惜他。並沒有帶兵到解放戰爭的時間段。在與國民黨的對抗中,因為武器裝備的原因也是屢吃敗仗。最後是自己吃虧,只能退居二線當起後方司令。
第三名是郭化若,俗話說,打仗看武官,打謀戰靠文官。郭化若,就是中國軍事上一名十分有謀略的儒將,在他的輔佐下,毛澤東帶領的軍隊勢如破竹,在上海、淮南等眾多重要的軍事作用發揮了顯赫的作用,他的名聲也是大躁,他也被譽為毛澤東身邊的軍事高參。
就是這樣一位軍事參謀,讓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在新中國成立時,卻僅僅只被授予了中將的封號。但是通過翻閱一些軍事史料的記載,我們得知,雖然郭化若的功績是十分的顯著的,但是他在戰爭的指揮中也曾經出現過了一些重要的失誤導致贏得戰爭的時間被拖延,付出的代價也是十分的沉重,這也成為他不能成為上將的原因之一。其次,他自己也自稱配不上上將的職位。廖漢生在建國初期被任命為國防部的副部長,這似乎是一個很高的職位。
但是如果是看到其他的副部長都是上將,唯獨他一個人,僅僅只有中將的名銜。這似乎和他的功績十分不吻合。
因為其實當時的廖漢生是符合上將條件的,組織上經過考慮,也曾想要舉薦他當國家副主席,但是廖漢生決定讓賢,說什麼也不幹了,也就隻身居中將了。
不過不管他們誰當上了中將還是上將,他們所做出的貢獻都值得每一個人去敬佩,讓我們對他們保持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