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轟匹夫,蘇聯二戰前期生產的重型轟炸機,TB-3轟炸機發展簡史

2020-12-14 嗷狼記

眾所周知,轟炸機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由於當時的轟炸機達不到效果,並沒有被很多國家重視。隨著轟炸機多次在戰場的出現,很多國家對轟炸機非常的重視,慢慢的轟炸機以木質結構開始變成金屬結構,載彈量也是越來越大。在二戰前,世界上很多國家大規模的研發轟炸機,讓轟炸機成為空中主要的進攻力量。到二戰期間,轟炸機已經進入黃金時代。

就比如當時著名的B-29重型轟炸機,該轟炸機的出現讓轟炸機達到了新水平的方式,當時B-29轟炸機能夠攜帶9噸左右的彈藥。說道重型轟炸機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開始往重型轟炸機方向發展了,畢竟重型轟炸機能攜帶更多的彈藥。當時在重型轟炸機當中法國、德國、美國、義大利可是佔據著領先地位,而蘇聯為了能夠擁有重型轟炸機,也開始往這方面發展。

美國空軍當中列裝B-29重型轟炸機

到二戰期間,蘇聯空軍當中已經列裝了兩款重型轟炸機,其中一款是TB-3四發重型轟炸機,另外一款就是Pe-8四發重型轟炸機。今天我們就來先好好的捋一捋TB-3四發重型轟炸機,TB-3四發重型轟炸機的出現為所有重型轟炸機的製造發展做出了鋪墊。畢竟該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屬懸臂式單引擎轟炸機,在航空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研發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轟炸機頻繁地出現,很多國家已經意識到轟炸機的重要性,開始在轟炸機上發展。在當時德國在轟炸機上絕對要處於領先地位。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在轟炸機上運用了全金屬蒙皮的材料,雖然運用金屬材料的轟炸機研製了出來,卻並沒有並沒有參加一戰。由於德國戰敗之後,不能建造軍用飛機,德國卻建造了全金屬蒙皮的客機,在世界上大放異彩。

蘇聯TB-3四發重型轟炸機漫畫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蘇聯新生的政權剛剛建立不久,蘇聯高層認為如果要保護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一方面就必須要加強工業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必須要發展空中的力量。蘇聯為了能夠將自己國家的軍事實力向西方國家展現出來,蘇聯高層認為,就必須要發展重型轟炸機。而蘇聯為了展示強硬的軍工業實力,蘇聯高層認為蘇聯以後的軍用飛機都需要用鋁合金結構。就這樣,蘇聯開始在重型轟炸機上的研發,正是在這種背景情況下,才誕生了TB-3四發重型轟炸機。

研發歷程

在說TB-3轟炸機之前,我們就不得不先回顧一下蘇聯TB-1轟炸機。蘇聯為了向外界展示強大的軍事實力,就開始讓圖波列夫設計ANT-4重型轟炸機,交給圖波列夫這個重任,是因為圖波列夫在中央空氣動力學以及流體力學方面有著很深的研究。後來圖波列夫完成了ANT-4型飛機的設計,該機為雙發動機的大型金屬結構轟炸機,首架ANT-4原型機並且在1925年11月進行了首飛。後來ANT-4型原型機受到了蘇聯高層的認可,蘇聯開始正式生產ANT-4型,並且命名為TB-1轟炸機。

TB-3四發重型轟炸機

圖波列夫研發出這款轟炸機之後,為其以後的圖波列夫設計局打下了基礎,奠定了圖波列夫在蘇聯航空上的地位,其圖波列夫設計局更是為蘇聯航空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然這都是後話,讓我們繼續回到TB-3四發重型轟炸機的研製當中。在當時,TB-1轟炸機開始列裝蘇聯軍隊,隨著轟炸機的發展,TB-1轟炸機已經開始落後,就這樣蘇聯開始研發招標研製新的重型轟炸機,該項目為ANT-6重型轟炸機(TB-3重型轟炸機的原型機),以此來保障蘇聯空軍的實力。

當蘇聯公布需要新的轟炸機之後,蘇聯空軍當時並沒有為其提出設計指標,蘇聯空軍認為能夠研製出來重型轟炸機就好。隨著蘇聯空軍的需求明確,並且為其提出了該機的設計指標。據了解的資料,蘇聯空軍當時認為重型轟炸機的航程需要達到1500千米,作戰半徑為750千米,能夠在2000的高空中以巡航速度進行飛機,該機最大升限必須要達到4500米,載彈量為3360千克,每小時最大速度為190公裡。這個指標提出來之後,對於當時的蘇聯軍工業來說,可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不過由於圖波列 夫成功設計出TB-1轟炸機,這個重任又落在了圖波列夫的身上。

ANT-6原型機圖

ANT-6重型轟炸機項目可以看作是TB-1轟炸機的放大版,在外形上兩則倒是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將機身、機翼等進行了加長,將TB-1轟炸機的兩臺發動機改為了4臺發動機,該機運用了全金屬機身。在機身構造當中倒是沒有遇到很大的問題,就是在發動機方面遇到的問題是非常的大。其實在圖波列夫設計ANT-6重型轟炸機前,設計了一種與尺寸與ANT-6重型轟炸機差不多的運輸機,正式因為設計了該運輸機,這才在動力方面給圖波列夫一些了啟示。由於該機運用了全金屬機身,顯得比較重,圖波列夫認為該機必須要具備很強的動力裝置。

先開始圖波列夫打算給ANT-6重型轟炸機裝備5臺CR-9AKX型星形活塞式發動機,不過在設計當中發現該方案並不可行,就這樣,圖波列夫打算採用4臺由柯蒂斯V-1570型活塞式發動機,確定好發動機之後。在1929年12月該轟炸機就開始實施風洞試驗,在1930年3月該機模型試驗成功,ANT-6重型轟炸機開始進行原型機的建造。在同年12月首架原型機建造完畢,隨即就開展了試飛。

蘇聯空軍列裝的TB-3轟炸機

ANT-6重型轟炸機進行首飛差一點就發生了墜機事件,當時在試飛過程中, 由於發動機節流閥出現了故障,後來在飛行人員處理得當情況下才化險為夷,後來,圖波列夫立即又對該機實施操控臺進行了改進,為了讓該機更加的安全,就採用了4臺M-17式V字形活塞發動機,並且還為每臺發動機裝備上雙槳木質固定螺距螺旋槳。除此之外還加裝了武器裝備系統,在機身上設置了炸彈架,並且裝備大批的機槍。進行升級改進後的ANT-6重型轟炸機在1931年4月份進行首飛,首飛之後立即就獲得了蘇聯高層的認可,在1931年中旬就開始生產。

後來進行生產的首批10架ANT-6重型轟炸機在1932年4月28日在莫斯科中央機場交付部隊,蘇聯空軍通過檢驗之後,正式名為給TB-3轟炸機。隨後在5月1日參加了當時蘇聯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當這些ANT-6重型轟炸機飛過紅場的時候,給外界各國帶來了極大的震動。畢竟該機是世界上第一款全金屬懸臂式單四發引擎轟炸機。

TB-3轟炸機三視圖

機體結構

TB-3轟炸機是蘇聯研製的一款全金屬懸臂式單四發引擎轟炸機,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全金屬懸臂式單四發引擎轟炸機。由於該機是重型轟炸機,那麼該機在彈量方面在當時就是非常的大,機身也是非常的長。根據數據來看,TB-3轟炸機機長25米左右,翼展41.8米,高度5.5米。在當時來看,這款轟炸機體積已經是非常的大了,畢竟是在二戰上個世紀30年代初列裝的。TB-3轟炸機轟炸機採用了波紋金屬外殼,取代了木質材料,這樣的設計大幅度增加了飛機的機身強度。該機採用了平直機翼、懸臂式下單翼的布局。這樣的布局的好處就是能夠在空中飛行的更加平穩。該機一共擁有8名機組成員,分別是1名駕駛員(正駕駛和副駕駛)、4名機槍手、1名投彈手、1名工程師組成。

TB-3四發重型轟炸機採用的波紋金屬外殼

動力設計

TB-3轟炸機在動力方面,前期採用了4臺柯蒂斯V-1570型活塞式發動機,每臺額定功率600馬力,在當時來說動力上是十分強勁,使用了4臺柯蒂斯V-1570型活塞式發動機的TB-3轟炸機每小時時速達到了230千米。由於該機在試飛當中,差一點發生了事故,又換裝了4臺M-17F式V字形活塞發動機,每臺M-17F式V字形活塞發動機額定功率為715。後來,隨著蘇聯在航發領域的突破,又為該機換裝了「米庫林」AM-34型發動機,該發動機的額定820馬力,隨著馬力的提升,每小時速度也有所提升,達到了250千米每小時。

武器設計

在武器方面TB-3轟炸機在機身內部是擁有一個彈艙,可以攜帶3噸左右的彈藥,除了機身內部彈艙之外,在該機的機翼或者機身的外部掛架還可以攜帶1噸左右的巨型炸彈。該機總共能攜帶4噸左右的彈藥。隨著對該機的改進,載彈量上大幅提升,能夠攜帶6噸左右的彈藥。當然,前期的轟炸機必須是要具備非常強的空戰能力,該機在原型機階段擁有8挺機槍,分別部署在機頭上,機翼後方,機身等位置。該機槍為0.3英寸口徑的DA型旋轉式機槍,擁有6300發子彈。總之,該機的空戰能力是非常的強。

TB-3轟炸機的子母機型

升級改造

據悉,TB-3轟炸機建造速度是非常的快,僅在1932年1年的時間中,就交付了150架,足以看出蘇聯軍工業的實力。該機從原型機到最後停產,一共交付了818架。在這期間,圖波列夫設計局還對該機進行了升級改進,主要改進的地方就是換裝動力更強的發動機等。在前期使用M-17F型發動機的TB-3轟炸機大約生產了400架左右,後來裝備米庫林」AM-34型發動機的TB-3轟炸機在機艙下方有增加了1名轟炸員的座位,生產不到100架。後來在1933年又更換了動力更強的M-31R型發動機,並且對機身進行改進,比如在主起落架後輪配置制動器,採用油氣減震等。除此之外還增加了一名機槍手。後來,又換裝了M-34FRN型發動機,並且使用了光滑的外殼,增加油箱等,減小飛行阻力配置翼根整流罩等。後來蘇聯又提出了「空天母艦」的計劃,就是由TB-3轟炸機攜帶幾架輕型戰鬥機。

性能參數

TB-3轟炸機空重為12噸,最大起飛重量18.7噸,隨著更換發動機,該機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每小時288千米、實用升限為7750米。該機的作戰半徑為1200千米以上,最大航程2500千米。這款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款全金屬懸臂式單四發引擎轟炸機,在速度上無法與二戰期間的四發重型轟炸機相比較。

TB-3轟炸機傘兵正在跳傘

最終的命運

TB-3轟炸機自從問世之後,一共生產了818架,可是為蘇聯構建了一直遠程打擊作戰力量。該機參加了很多戰爭,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1938年的蘇日哈桑湖衝突、1939年的哈勒欣河戰役等。到二戰期間蘇聯也在使用TB-3轟炸機,當時主要充當運輸機使用,為前線運輸大量的人員、坦克、輕型戰鬥機。後來,由於該機在二戰期間飛行的速度非常慢、起降性能不好、傘兵進出機艙比較困難等,最終在1942年期間開始逐步退役。雖說該機最後退役了,但是它為蘇聯以後的圖式轟炸機做出了重要的鋪墊。總之,該機的出現在蘇聯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

相關焦點

  • 不被認可的傑作,蘇聯二戰中唯一的重型轟炸機,Pe-8轟炸機發展史
    Pe-8重型轟炸機還是二戰前蘇聯研製的。這款轟炸機曾經在二戰前期參與了對德國柏林的轟炸任務,該機與美國的B-29轟炸機戰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恐怕這也是Pe-8重型轟炸機不為人知的原因。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蘇聯Pe-8重型轟炸機的誕生之路以及最後的命運。
  • 蘇聯的「TB-3」重型轟炸機,演化「空天母艦」,為何最終無法成功
    在上個世界就曾出現過類似的武器裝備,它就是蘇聯「TB-3」重型轟炸機。蘇聯空天母艦雛形蘇聯軍隊1932年受命組建重型轟炸兵團,至1938年蘇聯擁有超400架「TB-3」飛機,成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重型轟炸機部隊。
  • 紅色空軍的重錘,蘇聯二戰中的遠程主力雙發轟炸機,伊爾-4轟炸機
    以上轟炸機基本上都是四發重型轟炸機,反觀蘇聯在二戰期間出現的轟炸機,與美國、英國相比到是處於落後階段,但是蘇聯也有能拿得出手的轟炸機,其中一款就是伊爾-4轟炸機。伊爾-4轟炸機可是在二戰期間表現非常的好,經常用於打擊納粹德國境內戰略目標。今天咱們就仔細的來來聊一聊伊爾-4轟炸機。
  • 84年前 蘇聯ANT-42重型轟炸機首飛成功 史達林為何要限制生產?
    84年前,即1936年12月27日,ANT-42重型戰略轟炸機首架原型機首飛成功。該機又被稱為TB-7、Pe-8,用來取代已經落後的蘇聯空軍TB-3重型轟炸機。在該機的基礎上,發展出TB-7,並於1939年開始批量生產,1940年10月停產,共生產79架。
  • 最成功的傑作,二戰中美國產量最大的重型轟炸機,B-24「解放者」
    要說起轟炸機,目前世界上最出名的轟炸機基本上都在美國與俄羅斯(前身蘇聯)這兩個國家當中,比如美國的B-隱身戰略轟炸機、B-52H戰略轟炸機、B-1B戰略轟炸機,俄羅斯戰略空軍當中的三劍客圖-160戰略轟炸機、圖-22M3戰略轟炸機和圖-95戰略轟炸機。
  • 二戰德國斯圖卡轟炸機被譽為尖叫死神,同時也是最為奇特的轟炸機
    ,從西班牙內戰開始,斯圖卡的投彈時的尖叫聲,就從未在歐洲的戰場斷絕過,參加西班牙內戰時,只是德軍想檢驗該型戰機的實戰能力,一看開始西班牙人對這種戰機並不是那麼喜歡,原因其實很簡單,斯圖卡轟炸機就究竟是戰鬥機還是轟炸機呢,要說是轟炸機其投彈量又較少,一次只能最多攜帶4枚航彈,或者兩枚500公斤重的航彈,或者是兩枚小型航彈,中間在掛一枚500公斤重型航彈,攜帶重型航彈時斯圖卡轟炸機的速度和飛行高度都會有所下降
  • 大英帝國的驕傲,「3V」戰略轟炸機之一,「火神」轟炸機發展簡史
    提起戰略轟炸機,戰略轟炸機可以攜帶核武器深入敵方腹地,對敵方重要目標(經濟中心以及軍工業建造廠、石油廠等)進行打擊。其實能夠攜帶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最早出現在二戰期間,當時美國在二戰後期用B-29戰略轟炸機向日本的兩個城市長崎、廣島投放了兩個原子彈,從而加快了日本法西斯投降的節奏。
  • 二戰時期各國著名轟炸機賞析
    B-17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屬機身的4發轟炸機,採用下單翼常規氣動布局,恆速螺旋槳發動機,載彈量2噸,航程2980千米,速度每小時322至402千米,該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軍的主要戰略轟炸機,到1945年4月各型B-17轟炸機共生產了12731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型B-17轟炸機的投彈量佔美軍全部投彈總數的40%,高達64萬噸。
  • 一代經典,中國的首款噴氣式轟炸機,轟-5輕型前線戰術轟炸機
    二戰結束之後,蘇聯開始發布了噴氣式轟炸機的招標需求。而研製噴氣式轟炸機最難的還是發動機,在當時蘇聯在噴氣式發動機上是比較落後的,嚴重依賴德國、英國的噴氣式發動機,受制於人的道理讓蘇聯非常的明白,更是加快在噴氣式發動機上的研發,最後成功研製出來了「克裡莫夫」VK-1型渦噴發動機。
  • 二戰日軍的超級重型坦克和「日版」B-29超級轟炸機
    超級日本重型坦克 日本雖參加了一戰,卻沒有參加歐洲大陸的戰鬥,因此對火力戰的發展、對裝甲車輛的開發,以及陸軍的機械化均缺乏深刻認識。加之資源匱乏的限制,使其陸軍到上世紀30年代仍迷信白刃突擊的威力。這直接導致日軍裝甲武器的發展非常緩慢。
  • 呼嘯的惡魔,二戰納粹空軍的俯衝轟炸機,Ju-87「斯圖卡」轟炸機
    眾所周知,在二戰期間德國空軍是世界上最強、最具有戰鬥經驗的一支空軍,該空軍在二戰期間是非常注重戰術空軍的。其空軍當中的轟炸機、攻擊機主要是配合著陸地部隊作戰,摧毀敵方重要交通樞紐、交通線及後勤設施、軍事基地等。德國戰術空軍在二戰前期更是給世界上個一課,快速攻佔了波蘭、法國等國家,取得了閃電戰的勝利。
  • 轟炸美利堅,日本六發巨獸G10N「富士山」重型戰略轟炸機
    二戰隨著戰爭進程的不斷推進,軸心國日漸不利的局勢已經可以預判最後勝負,總體戰爭潛力弱於同盟國特別是美國。想要翻盤重新佔據戰爭初期有利態度,對於德國、日本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前者以閃電戰快速取得歐洲戰場優勢,但卻在蘇聯連遭敗績退守本土。
  • 繪10萬張圖,蘇聯為了仿製美轟炸機也是夠拼
    蘇聯從二戰後期,一大弱點就逐漸顯現出來,那就是空中的戰略轟炸能力不強,雖然陸軍獨孤求敗,不過加強空中轟炸力量已經成為那時蘇聯軍方的重中之重,蘇聯空軍在二戰期間僅僅只能生產一款四引擎重型轟炸機,那就是培特裡亞科夫Pe-8轟炸機,產量僅93架。
  • 不受重視的傑作,二戰法國的中型轟炸機,LeO-451轟炸機發展簡史
    說起轟炸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問世之後,到現在依舊是空軍當中重要的一支進攻力量,仍然被很多國家給重視。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轟炸機的發展,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轟炸機真正的黃金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更是問世了一大批先進的轟炸機,加速了戰爭的勝利進程。
  • 蘇聯打造的重型戰鬥機,一門炮、三挺機槍,專門盯著轟炸機打
    一戰之後,各國認識到制空權的重要性,誰能控制天空,誰就能搶先得到戰局先機,因此飛機在上世紀20-30年代高速發展,出現了許多設計出彩的型號。 AHT-29,蘇聯於19135年開發的重型戰鬥機,與一般的戰鬥機不同,AHT-29是專門為獵殺轟炸機、大型運輸機而準備的,具備強大的火力。
  • 大型斯圖卡,必須具備俯衝能力的He 177重型轟炸機
    雖然由於客觀因素以及人為失誤沒能建立起成熟的戰略空軍,不過德軍在二戰中還是裝備了一款重型轟炸機,它就是被稱為空中打火機的——He 177重型轟炸機。He 177整體性能雖然比不過B-29轟炸機,但和B-17相比從性能參數上看顯然更強,不過在它服役生涯卻一直存在兩個致命的特色問題。
  • 中國轟炸機
    轟炸機可以分為輕型轟炸機、中型轟炸機和重型轟炸機三種類型。輕型轟炸機一般能裝載炸彈3~5噸,中型轟炸機能裝載炸彈5~10噸,重型轟炸機能裝載炸彈10~30噸。世界上比較先進的轟炸機有俄羅斯的圖22M中型轟炸機,圖160戰略轟炸機和美國的B-52重型轟炸機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B-2隱形戰略轟炸機。
  • 蘇聯山寨的美國轟炸機,專為向美國投擲原子彈而生,可惜有去無回
    提供給蘇聯的B25轟炸機性能比蘇聯轟炸機要好太多史達林曾要求美國提供B-17和B-24這樣的重型轟炸機,但鑑於蘇德戰場的特點,以及不願意轉讓先進航空技術的原因,戰爭中,美國和英國沒有向蘇聯提供任何重型轟炸機,但這並不意味著蘇聯無法獲得美國重型轟炸機。
  • 大西洋上空的「禿鷹」,二戰納粹的反艦利器,Fw-200偵察轟炸機
    說起二戰期間德國空軍這個話題,德國在二戰期間的空軍是專注於發展戰術空軍,其戰術使用是以空中支援和空域防衛為主。在二戰前期,德國的戰術空軍配合著陸地部隊作戰,快速突破了歐洲很多國家的防線,取得了「閃電戰」的勝利。德國納粹高層為了轟炸的精準度,更是選著了俯衝轟炸機,從而忽略了重型遠程轟炸機。因此,德國在二戰期間很少遂行深入敵腹地戰略目標的行動。
  • 無刃之劍,二戰初期的法國轟炸機
    1938年法國空軍下了130架訂單,二戰爆發後又增加到800架。然而生產型Amiot 351直到39年11月才進行首飛,測試更故拖延到40年1月才進行。該機生產極其緩慢,其主要部件在不同城市生產,且受到不斷的設計變更和罷工影響,後來又不得不生產了單垂尾過渡型Amiot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