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TB-3」重型轟炸機,演化「空天母艦」,為何最終無法成功

2020-12-22 鐵血觀世界

天空霸主「空天母艦」

航母在現代軍事中佔據重要作用,是目前技術最複雜,威力最強大的武器之一,也成為國家實力的象徵。還有另一種更加強大的存在,在《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中震撼出場的空天母艦,想必給觀眾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不只是科幻電影中的設想,其實有很多先驅嘗試對製造空天母艦,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國都沒有停止過探索。在上個世界就曾出現過類似的武器裝備,它就是蘇聯「TB-3」重型轟炸機。

蘇聯空天母艦雛形

蘇聯軍隊1932年受命組建重型轟炸兵團,至1938年蘇聯擁有超400架「TB-3」飛機,成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重型轟炸機部隊。奇怪的是「TB-3」在戰爭中主要作為運輸機使用,很少參與轟炸行動,正是它龐大的體型,超大的負重能力。蘇聯空軍科學家弗拉基米爾靈機一動,TB-3能夠攜帶1000公斤的炸彈,那同樣可以掛載飛機吧。他帶領科研團隊成功研究出,在「TB-3」重型轟炸機的機翼上方停放兩架雙翼型「I-15」戰鬥機,機翼兩側下方則吊裝兩架單翼型「I-16」戰鬥機,機腹下方還可以掛一架「格格維奇」單翼戰鬥機。這就是最早的空天母艦雛形,蘇聯又稱之為槲寄生組合。

「TB-3」重型轟炸機的誕生經歷

最初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轟戰機的出現,使各國意識到轟戰機的重要性,各國紛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到轟炸機的研究中。從木質飛機到全金屬材質,無論是火力還是動力系統都有飛躍式的發展,在這股潮流中「ANT-6」重型轟炸機(「TB-3」的原型機)圖紙被設計出來。

「ANT-6」的機身和機翼更大,全金屬的機身負荷太大,使圖波列夫放棄原本計劃,改用4臺「M-17」式V字形活塞發動機,又改進操縱臺和螺旋槳,還加裝武器裝備系統,才成功通過試飛。試飛之後蘇聯政府十分滿意,立馬投入生產。第一批10架ANT-6重型轟炸機,1932年5月1日在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上首次亮相,就吸引眾多目光。蘇聯空軍正式把它名為TB-3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款全金屬懸臂式單四發引擎轟炸機。

「TB-3」整體結構

已有數據記載,該款轟炸機,翼展 22.6米,機長 16.4米,機高 3.4米,機翼面積 56.7平方米。空重15391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6983千克。全金屬製造,波紋蒙皮取代木質材料,整體設計能夠使它在空中飛行的更穩。可以搭乘8名機組人員,包括2名駕駛員、4名機槍手、1名投彈手、1名工程師,後期也作為傘降兵運輸機。

動力系統

由於試飛問題,改用4臺「M-17F」式V字形活塞發動機,每臺「M-17F」式V字形活塞發動機額定功率為715。這款發動機使用時間最長。後來航空科技不斷進步,又改裝「AM-34」型發動機額定820馬力,馬力的提升後,速度提升至250千米每小時。負重能力優越,二戰時經常作為運輸機出現。

武器設計

該機負重能力好,早期除裝備十挺 7.62毫米機關槍外,機艙和機身外掛部分可以攜帶共4噸炸藥。後期改進後負重提升至6噸,甚至出現加掛五架戰鬥機現象。也是「TB-3」轟炸機此種戰鬥形式的出現,被視為第一代「空天母艦」雛形的原因,綜合戰鬥力不容小覷。

參戰經歷及落幕

「TB-3」轟炸機首次參戰是1938年日蘇在哈欣湖爆發軍事衝突,60架「TB-3」參戰,主要作為運輸機使用。1940年6月蘇軍攻打摩爾達維亞時,曾使用 4個TB-3飛行團、對比薩拉比亞地區空降3個傘兵旅,切斷羅馬尼亞軍隊的退路。

二戰在德軍攻打蘇聯之前,共儲備516架TB-3,戰爭爆發後蘇軍動用一切手段來,阻止德軍裝甲部隊突進。笨重的身體,速度慢成為致命弱點,「TB-3」目標大被德國空軍戰鬥機像釘在牆上打一樣。又做起老本行向前線緊急輸送人員和裝備,支援小規模的空降行動。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戰時期,發揮很大作用,給城內居民和遊擊隊,投遞大量的食物和武器裝備。也是此次戰役讓「TB-3」轟炸機的缺點暴漏出來,作為戰鬥機性它明顯落後。1942維亞濟馬空降戰役後,這個初代空天母艦由於慢吞吞的性格,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空天母艦計劃

不僅蘇聯一戰後的美國也有建造空天母艦計劃,兩者方向完全不同,美國的設想是超大負重的飛艇。在齊柏林飛艇技術的支持下美國海軍開始建造阿克倫級飛艇,針對飛艇薄弱的防護能力。為此專門設計出「F9C」麻雀鷹戰機,不僅可以停在飛艇內部,還可以掛在飛艇外部的鉤子上。投入使用後兩年內先後因極端天氣墜落報廢,這兩次事故暴露出飛艇面對自然災害天氣的無能為力,龐大的製造費用,是美軍放棄飛艇計劃。二戰結束後,蘇聯還沒有停止建造空天母艦的想法,為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和美國開始一系列的競爭,包括空天母艦項目。

據悉蘇聯在這個項目上共計投入600億美元,放到現在折合人民幣4000億左右,「米格-105」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研製出來的。搭載「科列索夫」RD-36-35K渦輪噴氣發動機,不能自主起飛,起飛只能依靠蘇聯製造的火箭或者大型轟炸機。機翼還能進行60度摺疊,進入亞音速飛行後會變成平直狀態,大幅度提升飛行速度。這款空天戰機出現後蘇聯設計師並沒有滿足,他們的目標一直是建造一艘可以漂浮在空中的鋼鐵巨獸,沒有哪個國家能製造出可以支撐這個龐然大物的發動機,何況當時的蘇聯,這種想法無異於痴人說夢。

目前為止,我們只能在科幻電影裡一睹空天母艦風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航空航天產業逐步成熟,我們已經具備將空間站送入太空的能力,相信在未來,會有人能實現這個宏大的目標。

相關焦點

  • 重轟匹夫,蘇聯二戰前期生產的重型轟炸機,TB-3轟炸機發展簡史
    蘇聯為了能夠將自己國家的軍事實力向西方國家展現出來,蘇聯高層認為,就必須要發展重型轟炸機。而蘇聯為了展示強硬的軍工業實力,蘇聯高層認為蘇聯以後的軍用飛機都需要用鋁合金結構。就這樣,蘇聯開始在重型轟炸機上的研發,正是在這種背景情況下,才誕生了TB-3四發重型轟炸機。
  • 84年前 蘇聯ANT-42重型轟炸機首飛成功 史達林為何要限制生產?
    84年前,即1936年12月27日,ANT-42重型戰略轟炸機首架原型機首飛成功。該機又被稱為TB-7、Pe-8,用來取代已經落後的蘇聯空軍TB-3重型轟炸機。在該機的基礎上,發展出TB-7,並於1939年開始批量生產,1940年10月停產,共生產79架。
  • 美國過去的空天母艦計劃,飛機和航母一樣大
    當年復仇者聯盟第1部電影上映的時候,那個巨大的空天母艦讓很多人為之震撼。今天要說的話題就和這個空天母艦有關,因為西方在百年前就有類似的設想,實在讓人驚訝。 不過因為種種限制,連同英國後來的帝國飛艇計劃都沒能成功,當時已經打算搭載5架戰鬥機,有了空天母艦的雛形。
  • 不被認可的傑作,蘇聯二戰中唯一的重型轟炸機,Pe-8轟炸機發展史
    雖說美國、德國等國家在轟炸機領域以及有了很大的進展,作為剛剛成立的新政權蘇聯也奮勇直追,蘇聯高層認為必須要研製重型轟炸機。後來,在蘇聯一大批工程師的努力下,成功研製出來了世界上第一款全金屬機身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也就是TB-3重型轟炸機。TB-3重型轟炸機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初列裝蘇聯空軍的,隨著美國、德國等國家的轟炸機出現,蘇聯認為TB-3重型轟炸已經不適合作戰任務了。
  • 太難了:美軍空天母艦玩了近90年,新試驗依舊「九連跪」
    【話說軍世】說到航空母艦,這是目前海軍中最大也是最為核心的戰艦,而「空天母艦」項目,其實提出的時間也很長了,不過實際上迄今為止,還一直都沒有實現,雖然在電影《復仇者聯盟》和《美國隊長2》中都曾經有巨大的空天母艦登場,不過除去特效的「加成」,目前的現實是,美軍空天母艦項目試驗的「九連跪
  • 蘇聯山寨的美國轟炸機,專為向美國投擲原子彈而生,可惜有去無回
    早在上世紀30年代,蘇聯就在引進的美制馬丁轟炸機基礎上山寨成功了自己的SB-2快速轟炸機,雖然當時蘇聯航空技術大幅落後於歐洲和美國,但某種意義上說,蘇聯走了與日本類似的道路,就是突出強調某方面性能,與日本零式戰鬥機犧牲防護來獲得超強機動性和遠航程不同,SB-2轟炸機尋求的優勢是速度
  • 美軍擬部署空天母艦 可摧毀中國各類軍事目標
    五角大樓正在醞釀對「太空怒火」計劃進行調整:到2040年左右就部署首艘核動力空天母艦,到2050年部署3艘空天母艦,並組建3支「空天艦隊」。每支艦隊都由1艘空天母艦、4架太空梭、2艘太空拖船、1座空間補給站組成。空天母艦將配備常規飛彈、核飛彈、高能雷射武器、動能武器等作戰裝備及偵察設施。
  • 最成功的傑作,二戰中美國產量最大的重型轟炸機,B-24「解放者」
    要說起轟炸機,目前世界上最出名的轟炸機基本上都在美國與俄羅斯(前身蘇聯)這兩個國家當中,比如美國的B-隱身戰略轟炸機、B-52H戰略轟炸機、B-1B戰略轟炸機,俄羅斯戰略空軍當中的三劍客圖-160戰略轟炸機、圖-22M3戰略轟炸機和圖-95戰略轟炸機。
  • 蘇聯打造的重型戰鬥機,一門炮、三挺機槍,專門盯著轟炸機打
    AHT-29,蘇聯於19135年開發的重型戰鬥機,與一般的戰鬥機不同,AHT-29是專門為獵殺轟炸機、大型運輸機而準備的,具備強大的火力。 這裡要注意一點,火炮露在外面的其實是炮尾,也就是說無論是槍還是炮,他們的攻擊方向都是前方,只要能夠咬住敵人的轟炸機,AHT-29就能用強大的火力撕碎敵機,從而完成獵殺任務。
  • 比翼而飛,美國為轟炸機提供護航的翼尖拖拽(空中母艦)試驗
    二戰中,美國憑藉航空技術的領先(至少在轟炸機方面是領先的)和強大的工業能力玩轉戰略轟炸,把對手的戰爭潛力和基礎摧毀。當美軍的重型轟炸機出現在頭頂,勝敗就已經註定。冷戰時,對手變了,要是打開地圖看看,會嚇一跳!那樣的國土幅員和縱深,無論從哪個方向到達目標的航程都那麼遙遠漫長。
  • 紅色空軍的重錘,蘇聯二戰中的遠程主力雙發轟炸機,伊爾-4轟炸機
    以上轟炸機基本上都是四發重型轟炸機,反觀蘇聯在二戰期間出現的轟炸機,與美國、英國相比到是處於落後階段,但是蘇聯也有能拿得出手的轟炸機,其中一款就是伊爾-4轟炸機。伊爾-4轟炸機可是在二戰期間表現非常的好,經常用於打擊納粹德國境內戰略目標。今天咱們就仔細的來來聊一聊伊爾-4轟炸機。
  • 50年前,我國差點造出類似B52的戰略轟炸機,為何最終下馬?
    《50年前,我國差點造出類似B52的戰略轟炸機,為何最終下馬?》 我們都知道,在當今世界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其中美國以B52「同溫層堡壘」、B1B「槍騎兵」和B2「幽靈」三款戰略轟炸機為代表,俄羅斯則以圖160「白天鵝」和圖95「熊式」兩款戰略轟炸機為主。
  • 蘇聯重型坦克巔峰之作,震驚世界的鋼鐵巨無霸,IS-3重型坦克
    德國人的最終成功就是裝備了88毫米坦克炮的六號'虎式'重型坦克,以及裝備了75毫米超倍徑坦克炮的五號'黑豹'中型坦克。毫不客氣的說,在這兩款德國坦克面前,蘇聯的坦克優勢變得蕩然無存,必須付出巨大代價才能將其消滅。 可蘇聯人也是不甘示弱,在憑藉數量優勢艱苦抵抗六號'虎式'重型坦克和五號'黑豹'中型坦克之餘,蘇聯人也針對性的開始展開坦克升級計劃。
  • 大型斯圖卡,必須具備俯衝能力的He 177重型轟炸機
    雖然由於客觀因素以及人為失誤沒能建立起成熟的戰略空軍,不過德軍在二戰中還是裝備了一款重型轟炸機,它就是被稱為空中打火機的——He 177重型轟炸機。He 177整體性能雖然比不過B-29轟炸機,但和B-17相比從性能參數上看顯然更強,不過在它服役生涯卻一直存在兩個致命的特色問題。
  • 二戰日軍的超級重型坦克和「日版」B-29超級轟炸機
    直到在諾門坎被前蘇聯的鋼鐵洪流暴打一頓後,陸軍決策層才意識到坦克在未來陸地作的重要性,也意識到自身的落伍,於是開始「抓狂」式地加速裝甲武器的發展,於是就有了不可思議的超重型戰車研發計劃。
  • 二戰德國斯圖卡轟炸機被譽為尖叫死神,同時也是最為奇特的轟炸機
    ,從西班牙內戰開始,斯圖卡的投彈時的尖叫聲,就從未在歐洲的戰場斷絕過,參加西班牙內戰時,只是德軍想檢驗該型戰機的實戰能力,一看開始西班牙人對這種戰機並不是那麼喜歡,原因其實很簡單,斯圖卡轟炸機就究竟是戰鬥機還是轟炸機呢,要說是轟炸機其投彈量又較少,一次只能最多攜帶4枚航彈,或者兩枚500公斤重的航彈,或者是兩枚小型航彈,中間在掛一枚500公斤重型航彈,攜帶重型航彈時斯圖卡轟炸機的速度和飛行高度都會有所下降
  • 繪10萬張圖,蘇聯為了仿製美轟炸機也是夠拼
    一直以來在世人的認知中,蘇聯一直憑藉著強大的軍工業和軍隊以及武器設計思路,走在世界前列。這也是為何蘇聯比拼經濟能力遜色美國一大截,但仍然能夠在冷戰時期和北約集團抗衡的主要原因。蘇聯的圖-4轟炸機圖-4,北約代號為"公牛",它流著徹頭徹尾的"西方血液",因為圖-4是以美國的B-29"超級空中堡壘"為原型設計的,但它經過仿製後極為成功,是蘇聯戰後服役的第一款戰略轟炸機,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圖-4所投擲的。
  • 永不疲倦的燕子,冷戰時期蘇聯的核動力戰略轟炸機,圖-119轟炸機
    因為沒有制空權地面戰場就無法取得勝利。而轟炸機作為空中當中一支進攻型力量,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發展至今,這種機型依舊深受大國的青睞,現在的轟炸機已經成為了戰略轟炸機,具備航程遠、載彈量大等特點,能攜帶核武器深入敵方腹地進行核打擊。目前戰略轟炸機已經是「三位核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當中關鍵的一環。
  • 美「無人機母艦」項目遭遇九連敗,明年還要繼續,但一開始就錯了
    在科幻電影中,一款既能搭載戰鬥機又能裝備各類武器的天基武器「空天航母」自然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亮點之一,許多國家都在為實現空天航母做出努力。雖然電影中的空天航母想要實現不容易,但以運輸機為平臺,利用小型無人機作為艦載機的簡易版空天航母倒是一種解決辦法。
  • F-89重型截擊機,專門為打擊敵方轟炸機群研發,火力兇猛
    可以說,它是美軍專門為打擊敵方轟炸機群而研發的一款重型截擊機。在二戰中,美國空軍憑藉著制空權優勢,可以肆無忌憚地對敵方縱深城市進行狂轟濫炸。而隨著二戰結束冷戰到來,面對擁有海量轟炸機的蘇聯,美國空軍卻尷尬地發現,現有的P-61"黑寡婦"戰鬥機,無論是在航速、高度、爬升能力方面,都與先進的噴氣式轟炸機無法抗衡。在這樣的格局下,機動性強,火力兇猛的F-89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