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漢字讀音是怎麼確定的?哪種方言一票之差落選?

2021-01-08 古代文化常識

粵語支持者常說,當初確定普通話的時候,是北方方言與粵語競爭,最後粵語一票之差落選。

這種說法很多地方都有,陝西、河南、四川等等都流傳過一票之差沒有成為普通話。

現在扒一扒,現在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到底是怎麼確定下來的。

什麼時候中國要「統一漢字讀音」?

那是1912年12月,教育部總長蔡元培主持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吳敬恆任主任,主要目的是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

籌備處建立的時候各地代表之間的撕逼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在對普通話的爭論。

成員組成情況

由教育部延聘若干人;各省推舉2人,由行政長官推舉;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此外華僑代表1人。最後確定下來成員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

雖然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會員當中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

廣東的成員只有4人,所以說粵語一票之差落選怎麼看都不靠譜。

爭論開始了

王照(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官話字母」方案的制訂人)作為北方代表率先發難:成員一共80人,江浙人佔26人之多,無錫一地就佔了5人,不公平!

如果說當時最有可能扳倒北方方言成為普通話的,應該是江浙方言。可是話又說回來,江浙地區的方言也太多了也太複雜了,如果真的推廣起來,恐怕等於重新學了一門外語。

爭論最後決定每個省投一票。

看起來很公平吧?結果江蘇的汪榮寶不幹了,如果這麼投,中國古書就廢了!

王照不甘示弱回懟他:難道中國除了蘇浙以外就沒有讀書人了嗎?!

北方代表堅持每省一票,否者退出。

另外能體現出當時撕逼程度的佐證是,會議開到半年的時候因為爭論不休,吳敬恆辭去會議議長職務,由王照接任。王照後來也處理不了,一個月後開始請病假,然後再換人主持。

爭論的焦點是什麼?

當時對於濁音和入聲尤為激烈,江蘇代表汪榮寶誇張地說:「南人若無濁音及入聲,便過不得日子。」

同樣是江蘇的代表吳敬恆甚至說,濁音字多國家才能強大。

會議過程中,對有爭議的字音,以一省一票原則的多數票決定「國音」。整體來說,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主要參考南方語音)。

這次會議審定的漢字讀音被後人稱之為「老國音」。並從1918年開始推行。

結論

這一場「國語」讀音確定的過程是曠日持久的,是挨個漢字確定讀音,會議逐一審定了6500個字,所以不存在整體照搬哪一種方言。

相關焦點

  • 四川話差一票成為普通話?粵語差一點成為國語?
    為了決定哪種方言成為官方語言,即普通話,大家爭執不下,最後決定投票。當時的投票結果是:北京官話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話獲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孫山;第三名是吳語,獲46票;粵語獲25票,名列第四。所以北京話成為了普通話。
  • 四川話和廣東話究竟是哪種以一票之差敗給了成為官方語言的北京話
    但是,有一門語言是在我國通用的,就是我們每天都要說的「普通話」了。各位,你們知道官方指定「普通話」的由來嗎?在各個地方流傳著一些故事,故事的內容以「票選普通話」為中心,但是故事的內容因地區不同而各有差異。但主旨內容就一個,當地語言以一票之差落選了普通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有趣的故事吧。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可是,事實真的是否這樣呢?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有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上面詳細記述了民國二年(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
  • 南北古今爭議不休:漢字讀音是如何確定的?
    日前,關於若干漢字讀音的爭論在網上驟然爆發,不由得使人心生疑竇,漢字的讀音究竟是如何確定的?從此前的《南腔北調|究竟多少方言與中華民國國語失之交臂》一文裡,我們已經知道,從晚清末年開始,歷經民國一代,直到解放之後,雖然名稱從「國語」改成了「普通話」,但北京話作為漢語標準音的地位始終未變。
  • 日語中那些漢字的讀音與古漢語,和你的方言相似嗎?
    日語中有很多的漢字,這些漢字有時候會給我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讀音就是漢字音讀,音讀又分為吳音、漢音、唐宋音、慣用音等,其中吳音、漢音是最常用的音讀,吳音大部分是有南北朝時期金陵地區傳入日本,漢音是唐朝時期的長安洛陽的日本留學生帶回日本,今天我們就根據古今漢字音的角度來解釋這些漢字吳音
  • 【專訪】漢語言研究者鄭子寧:未來新方言,可能是不同口音的普通話
    但中國的語言學產生的年代比較晚一些,至少在整個學院派研究裡,我沒怎麼見過論證哪種語言先進、哪種人種先進的,可能還是有時代關係。畢竟中國現代語言學這個學科產生的時間比較晚,那陣子西方的不良風潮也差不多過去了。界面文化:書中探討的不少問題是我們司空見慣但細究下來會覺得很奇怪的現象。你是如何發現這些問題的呢?
  • 談談漢字讀音的「規範」和「規範」的引導
    張文說,他的一位正在中學教書的學生最近寫信給他,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語音規範問題:有些字,本來工具書上有規範讀音,人們雖然知道,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偏不那麼讀,偏要去讀人們早已習慣,卻又不知怎麼來的反「規範」讀音。例如,「莊」,本讀zhuāng(「裝」),一些村子的老老少少卻都讀zhāng(「張」),根本不理睬書中標明的規範。
  • 「街」字原本讀音是「gai」,為何普通話卻成了「jie」?
    而在這句歌詞裡的,街字的讀音就是gai,那麼街到底是念jie還是gai呢?其實這就是漢字讀音在歷史發展中的變化。在很多地方,比如雲南,貴州,廣西,等省份,包括客家話、粵語、湘語在內的很多方言都是把「街」讀成gai的。
  • 雲南話VS普通話,絕對完勝!
    雲南話屬於西南官話的一支或者說是多支,不分平翹舌,不分前後鼻韻,聲母和韻母異化讀音。
  • 最神奇的字,千年來全國方言讀音都一樣,恐怕你的發音也不對
    光是拾起一句方言,就能讓無數外國友人折腰。中國的方言體系確實是世界各國和地區中最難的,更別說外國人了。在「十裡不同音」的南方,連我們自己人都聽不懂。方言的產生既與漢語自身的發展有關,也與地理上的隔絕密切相關。南北方方言的差異可以說明問題。北方多為平坦平原,人口流動交流頻繁,方言的差異自然較小。
  • 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方言和普通話轉換真的很難嗎?
    最燙嘴的普通話當然要從「雨你無瓜」說起,2008年一部《巴啦啦小魔仙》橫空出世,以一口「燙嘴」的塑料普通話,低配版5毛特效,成為回憶中的一股泥石流。首當其衝代表人物就是「遊樂王子」的普通話。「為什麼你老是戴著面具啊?」
  • 為何日語有些漢字讀音會和江浙方言很像?吳音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在日語中,漢字是分為兩種讀法的: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指的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而訓讀呢,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而在音讀當中,有這麼一種發音方式:吳音。,不是中華正統的漢字讀音),所以「吳音」受到打擊。
  • 雲南話PK普通話!果然我們雲南方言更板扎!
    說句實話,雲南人普通話說得真的不咋好但云南的方言跟普通話比起來卻真的板扎了許多不信今天咱就來比一比!第30名:海南第29名:福建第28名:香港第27名:澳門第26名:臺灣第25名:新疆第24名:西藏第23名:青海第22名:貴州第21名:雲南西南片區和華南片區的人說普通話始終帶有濃重的方言韻味
  •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是它
    在最終的選舉中,由於粵語比北京話少了一票,就沒能成為國語。這個故事因為牽扯到國父孫中山,所以被許多人用來稱頌孫中山的無私,但是先且不說孫中山的胸懷,這個故事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民國初期確立國語的會議的確召開過,那就是由民國教育部召開的「讀音統一大會」。當時蔡元培是教育總長,他讓吳稚暉當這次會議的主任。因為地區的原因,教育部中江蘇人比較多,所以會議中江蘇籍評定會員就成了最多的。
  • 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第二:民國時期的「國音」之爭 漢語是語素文字,並非表音文字,所以,不需要語同音,在交通落後的古代社會,實際上也無法做到語同音,古代中國的書面語就是漢字,古代東亞的書面語也是漢字,根本不需要確定哪種漢語的方言為標準音,到了晚清民國時期,漢字語音標準化的問題才逐漸提上議事日程。
  • 我國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都是同一個讀音,你可能也讀錯了
    從最初的甲骨文,到現在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漢字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本質上的改變。就拿讀音來說,古代漢字有很多讀音,和我們現在的讀音就很不一樣。比如我國就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來都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如今的普通話把這個漢字定義成了另外一個讀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書《江蘇新字母》中將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俗語(方言)」和「普通話」,朱文熊還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趙翼的後人趙元任則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先驅,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另外趙元任還是我國首位用科學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調查的學者,考察和研究過吳語等近60種方言。
  • 翼城方言裡的普通話
    草根一族,草野之民,是文明的豐厚土壤,供養了廟堂之高。草書隸書,與草民奴隸有關。下層社會,忙於營生,始有草書。今之簡化漢字,古已有之,摭拾古人草書和民間簡化字而已。手民,古時雕板排字工人。「木匠總號運斤之藝,又曰手民、手貨。」彼等雕刻,難免手誤,便有異體字,創造新字或簡筆字。漢語在漫長發展進程中出現分化和統一,產生了無數鄉音土語即方言。方言與文言相反,常難以形諸筆墨。
  • 謠言粉碎機:普通話和拼音的陰謀論
    在中國大陸大規模推行簡體字的確是共和國政權建立之後,推行的也是一個有所差別的簡體字表,但是漢字簡化這個點子絕對不是1949年以後想出來的,他們只是把民國政府沒完成的事情給幹完。另,港臺地區也有相應的部分簡體方案,比如說「憂鬱的臺灣烏龜」也會寫成「憂鬱的臺灣烏龜」——但是怎麼看怎麼還是很憂鬱的吧。以及有關目前現行漢字簡化方案是不是合理的問題,我可一個字都沒說。
  • 漢字是如何演變的?老街(gai)還是jie?說shui服讀音正確嗎?
    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他們將漢字結構的大體輪廓固定了下來,並親自抒寫了楷書的巔峰,他們的文字至今仍是人們學習的典範。 漢字的演變由繁瑣的甲骨文,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演變成為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至此,中國的漢字的寫法經歷了由繁至簡的過程。但漢字在讀音上的發展,還需來日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