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支持者常說,當初確定普通話的時候,是北方方言與粵語競爭,最後粵語一票之差落選。
這種說法很多地方都有,陝西、河南、四川等等都流傳過一票之差沒有成為普通話。
現在扒一扒,現在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到底是怎麼確定下來的。
什麼時候中國要「統一漢字讀音」?
那是1912年12月,教育部總長蔡元培主持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吳敬恆任主任,主要目的是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
籌備處建立的時候各地代表之間的撕逼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在對普通話的爭論。
成員組成情況
由教育部延聘若干人;各省推舉2人,由行政長官推舉;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此外華僑代表1人。最後確定下來成員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
雖然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會員當中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
廣東的成員只有4人,所以說粵語一票之差落選怎麼看都不靠譜。
爭論開始了
王照(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官話字母」方案的制訂人)作為北方代表率先發難:成員一共80人,江浙人佔26人之多,無錫一地就佔了5人,不公平!
如果說當時最有可能扳倒北方方言成為普通話的,應該是江浙方言。可是話又說回來,江浙地區的方言也太多了也太複雜了,如果真的推廣起來,恐怕等於重新學了一門外語。
爭論最後決定每個省投一票。
看起來很公平吧?結果江蘇的汪榮寶不幹了,如果這麼投,中國古書就廢了!
王照不甘示弱回懟他:難道中國除了蘇浙以外就沒有讀書人了嗎?!
北方代表堅持每省一票,否者退出。
另外能體現出當時撕逼程度的佐證是,會議開到半年的時候因為爭論不休,吳敬恆辭去會議議長職務,由王照接任。王照後來也處理不了,一個月後開始請病假,然後再換人主持。
爭論的焦點是什麼?
當時對於濁音和入聲尤為激烈,江蘇代表汪榮寶誇張地說:「南人若無濁音及入聲,便過不得日子。」
同樣是江蘇的代表吳敬恆甚至說,濁音字多國家才能強大。
會議過程中,對有爭議的字音,以一省一票原則的多數票決定「國音」。整體來說,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主要參考南方語音)。
這次會議審定的漢字讀音被後人稱之為「老國音」。並從1918年開始推行。
結論
這一場「國語」讀音確定的過程是曠日持久的,是挨個漢字確定讀音,會議逐一審定了6500個字,所以不存在整體照搬哪一種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