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校長、國立英士大學校長等職,著作有《歷史教育法》《通史新義》《新史學》《歷史研究法》《西洋史學史》等。
1935年1月10日,10位教授所寫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橫空出世,反對「全盤西化」的主張,引發了關於中國文化的大討論,成為現代史上有名的「十教授宣言」事件。其中排第二位的就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教育家何炳松。
何炳松生於浙江金華的一個書香世家。他的先祖是開創了北山學派的南宋理學家何基。他的父親何壽銓深受程朱理學的浸潤,尤其精通朱熹之學,以「隨安書室」為書房名,是當時有名的教書先生。在這樣的家教環境中,何炳松不僅接受了優良的傳統文化教育,而且對其日後教育思想與辦學理念的形成也有深刻的影響。他說:「我自小就在這樣一個迂闊的家庭中養教成人。照現代教育原理說,凡是先入為主,總要積重難返;所以我自己到如今還老是這樣一個隨遇而安的人物。」正是這樣一種「隨安」的態度,何炳松經歷讀書、留學、回國以及職位的多次變動,都比常人要顯得從容。他先後執教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上海光華大學、大夏大學、法政大學,又擔任暨南大學、英士大學校長,還做過商務編譯所所長,且著述甚豐。可以說,他畢生從事教育、文化事業,積累了豐富的文教經驗,對後人的教育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一定的參考價值。
何炳松最引人注目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於高等教育方面。因為他執掌暨南大學達11年,歷經「孤島」時期、福建建陽時期和復員回滬時期。他在暨大銳意改革、勵精圖治,主持暨南大學的改革、南遷、復校等工作,使暨大成為當時與清華、武大、中大相提並論的高校,素有「東南民主堡壘」之稱。可以說,何炳松是暨大發展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校長之一。
何炳松辦大學,首重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學行並重」。他大力倡導「忠信篤敬」的校訓,鼓勵學生以此作為立身處世的行為規範。何炳松經常教導學生 「無論在言論、行為以至儀態談吐,都應該使人一望而知你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其次,何炳松主張學以致用、學術救國。他要求學生:「遵忠信篤敬之校訓,而輔以剛毅不拔之精神,一心一德,與國家民族同其休戚。」再次,何炳松注重關心學生,突出學校特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何炳松幾乎用盡所有門路來解除學生在生活上的憂慮,「在他的指導下如冬日的陽光,照得每一個青年,雖炮火隔絕了家鄉,仍是照樣地不失父母之愛」。最後,何炳松實施了兼收並蓄的學術方針。在他主政期間,校務會議成員由校長、大學秘書、教務長、總務長、院系負責人、附中及實驗學校主任、教授代表等20餘人組成,實際上延續了北大教授治校的傳統。他還認為,要辦好一所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沒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而校長最重要的工作在於「求賢」。
除去高等教育,何炳松對中小學教育也非常關心。他通過調研,形成了務實的基礎教育觀。他認為,傳統「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束縛了許多國民的思想,許多人抱著爭名奪利之心來做教育,再加上環境的壓力,教育界人浮於事、互相傾軋屢見不鮮。在何炳松看來,中小學教育要救急:在心態方面,各地人民應加大對教育的重視,儘量為教育出力,不要純粹依賴政府;在制度方面,「採用美國以大學監視中學的那種信用制。我們並可推廣為中學監視小學制」;在經費方面,各公私學校的經費應由地方公共團體經手,既可保障經費,也可防止個人中飽私囊;在待遇方面,要優待小學教師,增加薪金。此外,各中小學還要主動與社會多多聯繫,各中小學教師要認識到自身責任的重大,打破大學教授同小學教師的階級觀念。
在學校教育之外,何炳松對國民整體教育也極其重視。他說:「改良社會,端賴教育。」他認為:「提倡社會教育及道德,實吾人今日極大之責任。」為此,他力主整頓學風,普及國民教育。在他看來,普及國民教育宜從四方面著手。其一,努力消滅國內的文盲,從事成人補習與掃盲教育。其二,努力復興國內日趨崩潰的農村,用教育的力量增進農民的知識,提高其素質,建設新農村。其三,努力提倡生產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和科學教育,以增進全社會的福利及民族的生存競爭力。其四,努力提高文化程度,提倡專門進行學術研究,大力推進文化事業。
由上可知,何炳松的許多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超越了當時的普遍觀念。他緊密結合時代背景和社會現狀,對教育的重要地位給予極大重視,並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實踐。他的教育歷程體現了一位優秀教育家的卓越眼光,令後人深思與借鑑。
(作者單位系北京敬德書院)
《中國教師報》2020年05月13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