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精品推薦)

2020-12-22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這事發生在週遊期間。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他日從在陳蔡間,困,問行。」依史記看,這章與前面在陳絕糧章皆是一時之言。《翟氏考異》說「陳蔡之厄,孔子年六十三,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時才十五歲耳。先進篇備錄從陳蔡者十人,未有子張,史文可盡信哉?」雖是如此,但項橐七歲而為孔子師,子張年十五豈不可為人徒?定要受束修的規矩限定嗎?德行文學十人是否即為從陳蔡者十人,並非定論,不足為據。

包曰:衡,軛也。言思念忠信,立則常想見,參然在目前。在輿,則若倚車軛。

邢疏:此一章言可常行之行也。「子張問行」者,問於夫子,何如則可常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者,孔子答言,必當言盡忠誠,不欺於物,行唯敦厚而常謹敬,則雖蠻貊遠國,其道行矣。反此,雖州裡近處,而行乎哉?言不可行也。「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者,輿是車輿也。衡,軛也。言常思念忠信篤敬,立則想見,參然在目前。在輿則若倚車軛。夫能如是,而後可行。「子張書諸紳」者,紳,大帶也。子張以孔子之言書之紳帶,意其佩服無忽忘也。(這如南容三復白圭,書諸紳則可以常看常誦,是勤學的體現。)

皇疏:參,猶森也。言若敬德之道行,己立在世間,則自想見忠信篤敬之事森森滿亙於己前也。倚,猶憑依也。衡,車衡軛也。又若在車輿之中,則亦自想見忠信篤敬之事羅列憑依滿于衡軛之上也。若能行存想不忘,事事如前,則此人身無往而不行,故云夫然後行也。

朱子集註:猶問達之意也。子張意在得行於外,故夫子反於身而言之,猶答幹祿問達之意也。篤,厚也。蠻,南蠻。貊,北狄。二千五百家為州。其者,指忠信篤敬而言。參,讀如毋往參焉之參,言與我相參也。衡,軛也。言其於忠信篤敬念念不忘,隨其所在,常若有見,雖欲頃刻離之而不可得。然後一言一行,自然不離於忠信篤敬,而蠻貊可行也。紳,大帶之垂者。書之,欲其不忘也。程子曰:「學要鞭闢近裡,著己而已。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言忠信,行篤敬;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只此是學。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卻與天地同體。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及其至則一也。」

「子張問行」,這個行,是指人行於世,如何在世上生存,如何行。是人生為人處世的大方向問題。

「行篤敬」,這個行,是指行事、行為,比較於「子張問行」之行,則是更為具體、微觀方面的行事,更強調細節,著眼日常生活之事,是凡事篤敬之意。

「行矣」,這個行,是指可行於世。

「行乎哉」,這個行,是指不可行於世。

「夫然後行」,這個行,是指行忠信篤敬之德。

「忠信」「篤敬」,是行世基本,是德的體現。《晏子春秋》:忠信篤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雖蠻貊之邦,行矣。(晏子把忠信篤敬的高度說得極高,是天之道也,忠信篤敬是天道,這是儒家學說。晏子是儒家嗎?或古人只講學問,不分門派。)

「州裡」。鄭曰:萬二千五百家為州,五家為鄰,五鄰為裡。邢疏:《周禮·大司徒職》云:「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是二千五百家為州也。今雲萬二千五百家為州,誤也。雲「五家為鄰,五鄰為裡」,《遂人職》文也。

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蠻是南蠻,貊是北狄,通指不懂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這是說,一個人只要說話忠實守信,行為厚道有禮,雖到蠻貊之國,也能感化人,無往而不可行。反過來說,假使「言不忠信,行不篤敬」,別說到外國,「雖州裡行乎哉。」州裡,指自己的鄉裡,雖然在家鄉,也令人反感,處處行不通。

「參」,指立,是禮貌之立,是忠信篤敬虔虔之貌。與前面的「立」不同,前面的立是普通之意,但這種普通之立則應學習「參」立,即我們立則應學習忠信篤敬之參。

「倚」,不是指松松垮垮的靠在軛上,而是堅挺偉岸地扶著軛,給人一種雕塑、楷模的形象,令人為其感化而心生嚮往。

參與倚,如德傍身。「參於前」「倚于衡」,是自己的精神成像參於前、倚于衡,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而構畫、想像出的一個完美的精神畫像、人格圖像,猶如精神遊離於肉體,或一個更高精神層次的自己在前引導現實的自己,自己依此而行。是一個更好的自己(已成忠信篤敬之德)督促自己進步的感覺。

「子張書諸紳」。紳,是衣帶;子張把孔子的話記在衣帶上,隨身記誦,依照實行。這可見子張好學,而且古人的學習方法很刻苦。弟子們會像子張這樣書紳的,應該還是有的。

另外,繡或者寫在衣帶上,字數是有限的,所以有可能是要把夫子的原話予以簡練,當然也不會弄得乾巴巴,原汁原味是保留的。從這樣看,那時的記錄方式為了節省竹簡,以及「書諸紳」,以及由於沒有錄音機等記錄速度跟不上等,很可能記的只是一些精要,認真的弟子會尋個老師有空的時間,和老師再核對一下,請老師潤色修飾之類,以求一致。

學生聽講,只記重要的話或者重要的字,這樣夫子的話自然很精煉,而且再經《論語》編者的春秋筆法,文章經義就隱藏得更深,所以現在讀起來還意味無窮。

子張會怎麼「書」呢?我認為:一種可能是,子張只書兩個字「忠信」,如魯迅只書一個字「早」;另一種可能是夫子的話都書,那麼字則要極細極小,古字繁體筆畫多,只怕要寫小或繡小則看不清筆畫了;還有一種可能是,當時沒有發明紙張,只有帛綢等可以寫字,那么子張先把字寫在帛上,摺疊後別在紳帶上或藏在紳帶的小暗袋裡(不知當時有沒有這種小暗袋,但子張或為了藏,會發明一個暗袋出來),這樣能不能被認為是書於紳呢?

子張會怎麼「書」呢?我認為:一種可能是,子張用毛筆在紳上面寫字,但我們大家一想就知道了,毛筆字遇水就化了,衣服是要洗的,紳也要洗,寫了字的紳就不能洗了,如果洗則不止紳洗得都是墨水,就是整件衣服還有其他一起洗的衣服都染墨水了,這怎麼行?而且想一下這條紳是什麼顏色?肯定不是黑色?在黑紳上寫黑字?或當時的墨水還有其他顏色嗎?只有黑色的紳不怕墨水洗,其他顏色的紳被墨水洗都會染色,等於是廢了。如此浪費只用一次嗎?豈不有作秀之嫌?如果不是為了常用,又何必書於紳呢?看來用毛筆直接寫在紳帶上可能性不大,至多寫一條帛上別在紳上之類。還有一種可能是,繡在紳帶上,或繡在帛上,這是不怕洗而且可以一直用的,使用效果最佳。如果藏在紳帶的小暗袋裡,萬一忘記取出而直接連著衣服一起洗,也不會洗壞掉。

相關焦點

  • 言忠信,行篤敬,子張書諸紳,論語是怎麼形成的?
    「子張書諸紳」見於《論語·衛靈公》 「子張問行」章:「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站著仿佛也能看到言忠信 ,行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 ,坐車 ,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倚靠在車轅前端的橫木上 ,念茲在茲, 這樣才能行 。子張領悟了孔子的教誨,於是,當即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把「言忠信、行篤敬」當成人生座右銘,隨身攜帶,一刻不敢懈怠。
  • 忠信篤敬
    《論語·衛靈公》篇記載說:孔子的學生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翻譯成現代漢語,即是說:「言語忠誠老實,行為敦厚嚴肅,即使到了別的國家,也行得通。言語欺詐虛偽,行為輕浮狂妄,就是在本鄉本土,難道行得通嗎?」其內容包括了「言」和「行」兩個方面,也就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內容。
  • 「信」行天下
    以「信」行天下按照《論語》的記載,孔子以身立言,以「四教」引導、教導學生。「四教」者,即「文、行、忠、信」。據統計,在《論語》中,提及有關「信」的言論就多達38次,是僅次於仁、禮、知、道、學、德等概念的,可見「信」地位之重要。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皇疏云:「以忠信為百行所主」,是言忠信在己不在人,其義較長。《周語》云:「是以不主寬惠,亦不主猛毅。」韋昭註:「主猶名也。」義可互證。 不歸按:主忠信,即以忠信為主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學則知類通達,不執一端,然行其所學,必以忠信為主導也。《易乾卦》文言曰:「忠信,所以進德也。」忠指為人謀,信指與友交,均屬人際關係。
  • 國學經典之《論語》全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 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
    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邢疏:此章明恥辱及仁德也。憲,謂弟子原憲,問於夫子曰:「人之行,何為可恥辱也?」「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者,穀,祿也。孔子答言:「邦有道,當食祿。君無道而在其朝,食其祿,是恥辱也。」
  • 《論語》晨讀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論語譯註】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譯文]孔子説:「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説一句有道理 的話,只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論語集註】好,去聲。小慧,私智也。言不及義,則放闢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則行險僥倖之機熟。難矣哉者,言其無以入德,而將有患害也。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人而無信章」
    【原文】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翻譯】孔子說:「人如果不講誠信,我不知道他怎麼立於世上。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教人立心誠實之意。這裡的「信」不指言語,就心上說。二、輗軏就是關鍵。
  •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精品收藏)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何晏註: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世亂,先王之道廢,民鮮能行此道久矣,非適今。邢疏:此章言世亂,人不能行中庸之德也。中,謂中和。庸,常也。言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其至極矣乎!以世亂,先王之道廢,故民罕能行此道久多時矣,非適而今也。朱子集註: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至,極也。鮮,少也。言民少此德,今已久矣。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興於行,少有此德久矣。」劉氏正義:說文「庸,用也。」
  • 《論語》| 子張篇
    子張說:「我所聽到的和這些不一樣: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夠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麼談能拒絕人家呢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子夏說:「雖然都是些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來達到遠 大目標就行不通了。」
  • 《論語》晨讀,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惟中道而行,可長久少失 恭敬雖好,若不以禮節之,或失之在勞,不必要之煩勞 慎言慎行固然美德,然不以其度行之,勢必少謀寡斷 劉國慶:謝謝各位老師導讀,我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 從文字上說,本章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是「恭而無禮」的「恭」字的含義。第二是本章的分段。
  • 《易經》中孚卦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誠信之道
    ,澤之受水,朝潮夕泛而不爽其期,為澤水之信。,豚魚無知,卻可感應其風之信,信如豚魚,是誠信之至,以此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之孚而行於天下,又會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做到的呢?古人在《象傳》中說「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在易學之中,凡是「利涉大川」,基本上都是取巽木為象,因為木可在水上浮行,本卦之中,卦體中虛,是刳木為舟之像,舟中空無一物,便可以隨風往來而與波上下,天地雖大,卻可四海逍遙而無憂,豈不是無往不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