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家何在,清初的明代宗室的生存處境是怎樣

2020-12-16 騰訊網

1644年,這一年是甲申年,是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更是大西大順三年。對於當時身處於滿目瘡痍國破家亡的明朝宗室來說,他們的喪鐘被李自成、張獻忠、多爾袞接力賽一般,用屠刀不斷的敲擊。

上圖_ 1644年,明末形勢圖

溫水煮青蛙的招撫政策

在清軍農曆五月初二日趕走李自成,由多爾袞率軍進入北京之後,第二天就發布了昭告天下的諭令,為了穩定局勢,同時籠絡前朝宗室,多爾袞在這第一道的諭令中明確提到:「朱姓各王歸順者,亦不奪其王爵,仍加恩養」。到了五月二十三日,多爾袞再次重申:「朱氏諸王,又來歸順者,亦當照舊恩養,不加改削」

這樣的政策和號召,對於當時惶惶不可終日的明室宗親來說,不啻於天籟,再加上清軍入關打的是為了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所以很多明朝宗室懸著的心就放了下來。但殊不知命運的絞索也就此牢牢套在他們的脖子上,逐漸收緊,直到康熙三十八年,倖存的前明主要宗室在北京被屠戮一空,明朝遺宗的悲慘歷史就此才徹底翻過了這一頁。

為什麼清朝統治者對待明朝宗室的政策從最初的「照舊恩養,不加改削」,變成了屠戮一空呢?我們可以來看一下當時的政治環境。

上圖_ 《滿洲實錄》中清軍入關圖

打敗對手 清除主人

順治元年五月,江南的福王已經在馬士英、劉孔昭等人的擁立下成立了南明弘光政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依舊在江北流竄、張獻忠的大西政權也在四川觀望局勢,所以此時的清朝統治階層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摟草打兔子,將北京及其周圍劫掠一空,退回關外。再一個就是與其他政權逐鹿中原問鼎神器。很明顯以多爾袞為首的統治階層已經決定參與到這場王朝爭奪戰中來了。

由於明朝統治的合法性,以及在江南地區不容小覷的勢力,為了儘快穩定局勢所以多爾袞暫時藏起了屠刀,遞出了橄欖枝給這些朱明宗室。順治元年七月,多爾袞致信給南明大學士史可法,請他轉告福王,如果福王能夠率眾投降,將會保證他位在宗室「諸王之上」。當然只要不是傻子,都會拒絕這個空頭支票。

十月份不甘心的多爾袞以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進軍江南,向河南、南京、浙江、廣東等地的前明文武官員宣告,凡是主動投誠的,不分官職大小,一律加升一級。至於對福王的態度也變成了「若福王悔悟前非,自投軍前,當釋其前罪,與明國諸王一體優待」

從福王「位在諸王」之上,到與明國諸王一體優待的轉變上可以看出,隨著招攬籌碼的不斷下降,也表明清軍逐漸站穩了腳跟。

上圖_ 李自成敗亡路線

時局變了政策也要變了

隨著順治二年五月李自成慘死九宮山、南明弘光朝廷覆滅,順治三年張獻忠兵敗死在鳳凰山、鄭芝龍率部投降清軍,這一系列的軍事和政治上的勝利,也讓清朝統治者開始收緊了那些已經投降的前明宗室脖子上的繩索。

順治四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欽差巡撫山東登州、萊州等處的朱國柱,在當年八月二十四日《捉獲明宗室朱充鮭》的奏本中,側面反映出順治元年時對明朝遺宗的重點關注是要求明朝藩王親子、親孫入京。到了順治二年又以「皇恩浩蕩」開始準許「疏遠散宗···準為太平良民」為理由,對普通宗室進行統計。

在順治六年,戶部尚書巴哈納請示,是否按照之前皇帝批示的:「明朝遺宗,除原賜予田產清查入官外,其無名封散宗,革去宗室名色,自置地土房屋,準其照舊為業,與庶民一律當差」的政策推進。」在這封奏摺後面,皇父攝政王批紅:依議

按照官方的說法,這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但實際上在執行過程中,卻滿不是這麼回事。因為早在順治四年,前明宗室在皇帝的硃批中已經逐漸變成了「朱賊」。

上圖_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順治皇帝

逐漸收緊的命運絞索

以被抓獲的朱充鮭為例,順治四年八月十二日,皇帝得知山東蓬萊縣內,有山西逃亡宗室朱充鮭藏匿在推官陳良才宅內一事,立即下旨嚴查。

批文道:「潛躲陳推官宅內,有何情蔽?作何事業?向日有無往來山西信息?縣官何以知之?推官緣何不報?原籍有無產業?」這一連串的反問不僅表現出了統治者的緊張、更表現出了他們的憤怒。那麼朱充鮭是何許人也呢?經審查,他不過是明朝隰川王后裔而已,所謂而隰川王也只是分封在山西晉城的郡王,並未有太大的政治能量。

這位被朱國柱捕獲,化名為梅雨的隰川王后裔朱充鮭,是以擅自離開山西逃亡山東藏匿的罪名定罪的。如果真的可以就地為民,連自己高祖的名字都不知道破落宗室朱充鮭為何要拋棄母親妻子,化名梅雨潛逃呢?

上圖_ (永曆七年)1653年南明與清的形勢圖

順治六年,總督江南江西河南等處地方軍務領兵部尚書銜的馬國柱又在江南捕獲了一位年齡七十有九名為朱華塘的明永安王的遺宗。據審,朱華塘在崇禎十六年也就是他七十二歲時才被襲封為鎮國將軍,屬於宗室中的末等,在崇禎十七年後出家為僧。並在順治二年豫親王多鐸南下時,準備主動投誠,但由於年老體弱行動不便,行至在九華山時被道人劉顯如收留,就此定居。

不過朱華塘與崇陽王遺宗朱華堞有仇,所以被惡意舉報,並誣陷朱華塘藏匿有藩王印信、手持偽造詔書。在抓獲朱華塘後,馬國柱也據實奏報稱其,「衰病垂危,相隨徒弟兩人,乞食貧衲,實無別項情節,若夫木印一顆,實系道家鈐記···朱華塘數犯,俱可開一面也。」可以看出馬國柱對於老邁的朱華塘有憐憫之情的,但其確為明朝遺宗,馬國柱不敢私放,只能請示皇帝統候裁奪。

又經過江南按察使、江寧府知府審驗後,所得結果與馬國柱上奏情況無二。但皇父攝政王依舊批紅:朱華塘著就彼正法

上圖_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

就在國破之後,殘存的明朝高層藩王之間的傾軋也愈演愈烈。順治二年,明魯王要搶奪明益陽王的地盤,竟直接將益陽王屠戮,彼時只有六歲的益陽王之子朱秀麟被家人朱七老背負逃亡。隨著朱七老被殺,朱秀麟這位曾經的郡王之子在趙侍轂、無名傭人、俞世祿、壽文岐多人手中躲藏輾轉,直至順治七年出家為僧。兩年後事發,朱秀麟在浙江諸暨被捕。

抓捕他的浙江巡撫蕭起元,在一封奏摺中真實的表露了當時統治階層和高級官僚對於明代宗室的態度:「深憶偽藩子姓,或有敗奔逃竄或有變姓潛藏,今若不早為淨除,恐將來釀患滋大,臣故一面宣播上傳德意,廣示招徠,一面通行搜查,剪除梗化。」

所謂的懷柔只不過是為了引蛇出洞,好以犁庭掃穴之勢剪除乾淨,因此上才會有朱充鮭潛藏、朱華塘出家等事發生,而這些明朝遺宗的行蹤被人層層遮掩,暗中保護的事情,也讓統治階層深深忌憚。

上圖_ 明朝銀元寶

明朝遺宗的黯然謝幕

正是因為太多朱華塘、朱秀麟這樣的遭遇,導致越來越多的明朝遺宗,不敢投誠、不敢與人接觸,只能隱姓埋名,或出家、或入道。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明代寧王朱權的九世孫朱耷,國破家亡之際削髮為僧,藉以藏身,並自號八大山人,以「八大山人」四字聯寫,取其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苦澀之意。

這些前代遺宗不僅失去了自由和姓名,他們遺留下的土地、房屋、財貨,也理所當然的或被清查收回、或被收繳發買。僅山東青州衡王府一處,就起獲十二萬七千兩窖藏的銀子,而從這些宗室身上所得的銀子也極大程度的緩解了清初國家財政的窘迫,重新洗牌了豪強勢力,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根基。

站在遺宗和清朝的立場上,逃亡與絞殺這兩件事他們誰都不曾做錯,可改朝換代正如清場一般,需要把舊的特權階層清除後,迎接新的既得利益群體登臺。遭逢亂世的宗室子孫只能感嘆一聲:「鳳鳥偏從末世來」便就此謝幕,而新入場的權貴則需牢記「眼前有餘忘縮手,身後無路想回頭。」的殘酷教訓。

文:魏四維

參考資料:

[1]《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3輯》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

[2]《清代檔案史料叢編 第5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3]《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周遠廉 著

[4]《明史稿 諸王五卷》張廷玉 等撰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清朝宗室爵位等級與種類
    清代對宗室沒有實行封藩建國,強調「一統」天下,但同時對皇子和軍功都實行封爵制,從分封親王至奉國將軍分為14等。有功封、恩封、考封之別。功封是有特殊功勳的被封為親王,人數極少,可以世襲罔替;恩封是國有大慶時對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考封是按世系依次降等,以至降為不入等級的「閒散宗室」,與老百姓沒有什麼差別。
  • 空有滿腔熱血,卻是報國無門:記明代宗室鍾陵王朱覲錐的悲慘際遇
    前言:明代宗室,在太祖朱元璋洪武朝時期,遵循親王守邊的原則,為大明王朝邊疆的穩定立下過汗馬功勞。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之後開始削藩,最終逼反了燕王朱棣。而朱棣在靖難成功之後雖然打著遵守「洪武舊制」的幌子,但依然千方百計尋找機會削除藩王的力量。
  • 明代寶慶府江川王家族:第一個實現「兄終弟及」的宗室郡王
    趙昀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十世孫,其父趙希瓐只是山陰縣的一個小官,說是宗室,其實與平民無異。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趙昀被選為當朝皇帝寧宗趙擴的弟弟沂王趙抦的嗣子。從一無所有的平民,到大宋親王的繼承人,趙昀的人生本來已經開了掛。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寧宗駕崩。沒想到權臣史彌遠假傳遺詔,廢太子趙竑為濟王,而立趙昀為皇帝。
  • 大清國的宗室子弟——黃帶子、紅帶子
    清朝的皇族,是從太祖努爾哈赤父親塔世克輩份開始算起,然後按嫡旁親疏,分做「宗室」和「覺羅」兩大類。凡屬塔世克本支,即努爾哈赤及嫡親兄弟以下子孫,統統歸入「宗室」;再就是塔世克叔伯兄弟支系的,都叫「覺羅」。按照清朝政府的規定,宗室腰系黃帶子,覺羅身系紅帶子,用以顯示身份的特殊。故此宗室也俗稱黃帶子,覺羅呼紅帶子。不過比較起來,覺羅的血緣要遠一些。
  • 網絡作家的整體生存狀況如何?面臨怎樣的新處境
    原標題:網絡作家的整體生存狀況如何?面臨怎樣的新處境大神、匠人還是碼字工?——網絡文學作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國的網絡文學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今天當我們提及「網絡作家」這一職業身份時,腦海裡浮現的形象,已經與二十年前、十年前的樣子截然不同了。
  • 西魏「八柱國」為代表的宗室力量,如何通過宗室出鎮影響皇權政治
    宗室力量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明顯的標誌,它與各種宗室制度有緊密的聯繫,新的宗室制度的出現源於宗室力量的變化。在西魏北周時期,宗室出鎮制度便是宗室力量變化的產物,同時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宗室力量變化的過程和趨勢。
  • 明朝的宗室困局與北疆危機——以嘉靖朝朱充灼叛亂為例
    然而,伴隨著明代歷史的演進,屯政制度不斷遭到破壞,宗室制度亦逐漸趨於畸形,邊軍日頹,宗室日困,嘉靖朝爆發了全面的北疆危機嘉靖二十四年的大同朱充灼叛亂,既是北疆危機下沿邊宗室問題日益加劇的縮影,也是宗室弊病積重難返時北疆危機愈益嚴峻的寫照。
  • 明代魯王,魯王府.
    以第十子檀國於魯,境內山川之祀,王實主之。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詞以奉獻,其詞並非已出,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欠。今朕以詞實告,遣使齎香帛,陳牲禮,申祭告,惟神鑑之!按明代制度,親王是地位最高的封爵。《明史·諸王傳序》:「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則三千人,多則萬餘人,……冕服車騎邸第下天子一等。」親王在他的封國裡,地位權威是至高無上的。
  • 安定王朱尚炌:膽大妄為的謀逆者,記明代第一個造反的宗室郡王
    在他老人家看來,周朝以分封而享國八百年,而那些宗室孱弱的王朝無不面對權臣和叛亂時束手無策。比如被趙高殺害的秦二世胡亥,被宇文化及篡弒的隋煬帝楊廣。而王莽之於西漢,曹丕之於東漢,司馬炎之於曹魏,劉裕之於東晉,對宗室的苛待,最終導致王朝易主時無人援手。
  • 即位後,李世民急迫修改李淵的宗室分封政策,意圖和目的何在?
    除此之外,李世民還對李淵的分封政策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李世民急迫的修改李淵的宗室分封政策的意圖和目的何在,這兩人的分封政策又有何不同? 李淵認為隋朝的滅亡的一個重大原因在於隋朝宗室力量的薄弱,因此李淵便著手加強宗室對了力量,其中給與了三個兒子以巨大的權力,還封賞一大批宗室為王。 據《資治通鑑》當中記載李淵對於一些聲名不顯的宗室進行封王的事件稱:"鄭公神通為永康王,安吉公神符為襄邑王,柱國德良為新興王,上柱國博叉為隴西王,上柱國奉慈為勃海王。"
  • 皇親有遠近,五服之內才是親,該怎樣看明朝13萬宗室成員
    漢晉時期的宗室政策屬於「裂土臨民」,勢力強大的藩王基本上就是「獨立王國」。唐宋時期的宗室,則不給予裂土封侯的權力,而是有能力者自建功業。當然,唐宋時期這麼做也有問題。因為,你佔有先天優勢,能夠起來的機率也就更高。當然,這僅僅是機率。
  • 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存的意義究竟何在?
    生存的意義何在?突然之間,有個想法在腦海中漂浮了起來,七個字:人為什麼要活著?感覺很奇怪。那你去死吧!根據推理,看完上一段落的讀者,自然而然的心底默念:那你去死吧!也許,你還沒有理解我的意思。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存的意義究竟何在?這個疑問句中,上半段是鋪墊,為了引出下半段,核心疑問部分:生存的意義究竟何在?因為我對上半段已經有了自己的覺悟。人為什麼活著?很好解答,因為:你在呼吸,你在思考,你在行動,你在心跳。我思故我在。
  • 作為歷史唯一宗室世襲罔替朝代,明朝皇族耗費財政支出你難以想像
    對比下被吐槽的清朝,清朝只有清初八旗圈地,加在一起還沒這幾個王爺多,而且清初就禁止了,並且清初還免費給百姓分地(更名田),而明朝都到明末了皇室還在圈地。此外,在歷史唯一全部宗室世襲罔替制度下,明朝皇族耗費著大量財政支出。明朝是歷史唯一宗室世襲罔替的朝代,明朝所有皇子全部封世襲罔替親王、親王的世子不降檔承襲世襲罔替親王。
  • 鐵帽子王:清代宗室王爵世襲罔替制度
    點擊「吉祥滿族」關注我喲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中國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5年清代宗室封爵分為親王按襲爵方式,宗室王爵分為世襲罔替、按次降級。按其來源,分為功封、恩封,功封指開國時期以軍功卓著而受封者,恩封指皇帝降恩特封者。有清一代宗室諸王中,清初有禮親王代善等8人以軍功封王,且世襲罔替。清代中晚期,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以恩封獲世襲罔替之榮。凡此兩種宗室王爵,皆可稱為「鐵帽子王」。其中,功封世襲罔替制度的形成最為曲折,對清代政治影響頗大。
  • 簡述清代宗室的爵位承襲,以及在經濟上享有的特權
    順治六年規定,宗室封爵為十等:「親王一子封親王,餘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餘子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貝子之子封鎮國公;鎮國公之子封輔國公;輔國公之子授三等鎮國將軍;鎮國將軍之子授三等輔國將軍;輔國將軍之子授三等奉國將軍;奉國將軍之子授奉恩將軍。」
  • 明朝寧王朱宸濠之亂後,明武宗會如何處置寧王一脈宗室?
    前言:發生在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的寧王朱宸濠之亂,是明代最後一次親王舉兵謀反。近百年前的明宣宗時代曾發生了漢王之亂,當時平叛之後,漢王及其諸子均被廢為庶人。但寧王一脈自始祖寧獻王朱權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受封以來,立國已近130年。
  • 魅力太原 清初太原父母官——戴夢熊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以監生的功名任陽曲縣知縣,蒞位六教,興教育、重農桑,修葺清初戰火瘡痍,是一位比較廉潔的縣官。康熙二十二年初,因政績卓著,升任漢陽知府。  戴夢熊在陽曲縣任職的六年中,對教育比較關注。是對清王朝統治已基本鞏固,正處於國勢興盛之初。戴氏順應歷史潮流,大肆興建義學,以荒蕪的農田為學資,既救活了瀕臨飢餓的農民,也為辦學找到了經費。
  • ——大清國的宗室子弟
    清朝的皇族,是從太祖努爾哈赤父親塔世克輩份開始算起,然後按嫡旁親疏,分做「宗室」和「覺羅」兩大類。凡屬塔世克本支,即努爾哈赤及嫡親兄弟以下子孫,統統歸入「宗室」;再就是塔世克叔伯兄弟支系的,都叫「覺羅」。按照清朝政府的規定,宗室腰系黃帶子,覺羅身系紅帶子,用以顯示身份的特殊。故此宗室也俗稱黃帶子,覺羅呼紅帶子。不過比較起來,覺羅的血緣要遠一些。
  • 明末危局的預演:看大明宗室在正德年間農民大起義中如何自求活路
    興王畫像正德六年三月,封國四川成都的蜀王朱讓栩捐銀兩千兩。七月,封國江西建昌的益王朱祐檳捐銀一千兩。正德七年三月,素來以「賢德」著稱的魯王府宗室提出請辭常祿以助軍餉。閏五月,封國江西饒州的淮王朱祐綮捐銀四百兩。話說回來,和數量龐大的宗室整體相比,願意出錢的親王們還是太少。這其中的原因,恐怕一來和宗室們的吝嗇相關,二來可能也不想過於高調,從而引起朝廷的猜忌。實際上朝廷應該有這樣的覺悟,願意高調做人的基本上都不會謀反。
  • 清代宗室起名的違規與處罰
    後金及清初,宗室成員的名字多用滿語音譯,如莽古爾泰、多爾袞、阿濟格、多鐸、豪格等。後來逐漸漢化,按照輩分取固定用字。乾隆年間,皇六子永瑢畫了一幅《歲朝圖》,進獻孝聖皇太后鈕祜祿氏。乾隆帝弘曆在該畫上題詩,內中有「永綿亦載奉慈娛」詩句。後來,弘曆取其中的「永綿亦載」四字為近支宗室的字輩,並將「亦」字改作「奕」。道光五年(1825),道光帝旻寧又欽定「溥毓恆啟」四字,接續「載」字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