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12月上旬,四川省綠化委員會發布全省古樹名木名錄,據最新統計,全省共有古樹名木70868株,其中古樹70777株、名木91株,樹齡達到或超過1000年的有3347株。
古柏(劍閣縣林業局供圖)
按照規定:樹齡超百年即為古樹,樹種稀有、名貴或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的即為名木。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被譽為「活的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生態、經濟、文化和科研價值。
保護古樹名木,四川一直在行動。去年,省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四川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下稱《條例》),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我省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確立對古樹名木的保護範圍和路徑。前不久,我省又出臺了古樹名木認養辦法……
四川所有古樹名木的「家底」是如何摸清的?近年來,尤其是《條例》實行一年來,四川採取了哪些措施來保護古樹名木,效果怎麼樣?在古樹名木保護實踐中,遇到了哪些難題?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查:
多輪、持續普查,給古樹「上戶口」、辦「身份證」
認識了解,是保護的前提。類似人口普查,四川對古樹名木也進行普查。
「老鄉,你家屋旁這根柏樹好多歲了?」
「我出生這根樹就長起多高了,好多歲要問我父親。」
「您父親在哪兒嘛,我們問問他。」
……
劍閣縣舉辦「我為蜀道植棵柏」活動(劍閣縣林業局供圖)
給古樹安裝了支架。(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攝)
近日,劍閣縣翠雲廊古柏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唐天勇和同事,帶著捲尺、相機、調查表,來到劍門關鎮天橋村,對零星生長的古樹進行普查登記。
「古樹普查是一項持續性、長期性的工作。」省古樹名木鑑定和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李守劍說,我省已分別於2001年、2016年開展了兩輪古樹名木普查,但仍然存在少數樹齡不準,普查不到位的情況。今年以來,各地組織力量,對已普查古樹名木相關信息進行了再次核實,對符合條件的古樹名木進行了補充調查,以補充更新古樹名木名錄。
普查中,確定樹齡最為關鍵。李守劍介紹,一般而言,樹齡上千年的大多有史料記載,而沒有記載的樹,則主要是與周邊村民進行訪談調查,從生產生活與這株樹的生活經歷、見聞,估算出大致樹齡。
有媒體報導,可以使用一種採用生長錐,將空心鑽頭鑽入樹體抽取木條標本,進而從年輪上確定樹齡。「一般不會這麼幹。」唐天勇說,由於古樹年齡較大,年輪早已擠在一起難以辨認,且樹幹較粗不好判斷是否已鑽至樹心,同時還會對樹造成傷害。
《條例》規定,樹齡100年至299年為三級古樹,由縣級認定;樹齡300年至499年為二級古樹,由市州級認定,樹齡500年以上為一級古樹,由省級認定。根據此次公布的名錄,全省有一級古樹10720株、二級古樹6289株、三級古樹53768株。
李守劍介紹,普查要認定登記「上戶口」之外,還要掛牌,記錄樹種、編號、樹齡、保護等級等信息,相當於給每株古樹都辦了一張身份證。
劍閣縣劍門關鎮被保護起來的兩株古柏。(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攝)
工作人員給古樹實施保護措施。(劍閣縣林業局供圖)
劍閣縣境內現存蜀道古柏7803株。記者看到,劍閣縣不僅為每株古柏量身定製了身份證,還建立二維碼電子身份檔案,詳細記錄了GPS位置、樹高、胸徑、樹齡、生長狀況等信息。
為了更智能地管理古樹名木,我省正與企業合作建設信息管理系統,圍繞實用性、先進性、標準化、適應性、安全性原則,建設一個數據中心,開發3個應用子系統,應用終端連接網頁、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實現對全省古樹名木的信息化管理。
省林草局生態處有關負責人介紹,數據中心主要對所有數據進行儲存、智能分析,實現各子系統間數據的交互使用,管理子系統幫助管理人員實現對全省所有古樹名木的信息化管理。互動子系統通過APP和微信公眾號等推廣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相關圖文和活動。
近日,記者登錄「天府古樹」微信公眾號看到,樹王展示、古樹分類、古樹圖譜、古樹地圖、認養捐贈等功能日趨完善。
救:
量身定製救護方案,建專家庫做技術指導
和人一樣,樹也會生病,百年、千年古樹的自然修復能力更弱,更需要及時、科學救治。
在古樹普查的同時,我省各地還對其生存狀況、病害情況也作了詳細調查記錄。今年以來,我省支持劍閣、南部兩縣開展一級瀕危古樹搶救性保護復壯試點。
幾乎每天,劍門關鎮天橋村村民王世銀,都要從漢陽鎮郵電所到天橋村的路上轉悠。作為一名生態護林員,這段路上330棵古柏樹歸他「管」。
四川省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省級培訓(省林草局供圖)
工作人員給古樹掛牌(省林草局供圖)
為保護好150餘公裡的蜀道古柏樹群,劍閣縣設立了15個古柏保護管護站,安排39名生態護林員,負責日常巡護,察看是否有枝條損壞、需要修復的情況。
唐天勇拿出一本500多頁的《劍閣縣古驛道瀕危古柏樹復壯救護設計方案》,列出100餘株古柏樹的救護方案。每株樹都有一張基本情況調查表,對有無圍欄、枝幹數量、幹皮損傷、立地環境描述等作了詳實記錄,並量身定製了救護方案。
例如,對原掛牌號為「北00066號」的古柏樹就制定了樹冠整理、樹體清腐及防護、樹體輸液、全樹殺菌殺蟲、樹幹青苔防除、根系分布探根檢查、土壤改良、根系復壯、樹盤整理等10餘項措施,還明確了詳細的操作流程及規範。
在劍閣縣劍門關鎮志公村,記者看到,兩株700歲的古樹被圍上了鐵欄杆,防止人和動物進入破壞。工作人員還通過挖土將樹根露出,以便古樹更好吸收營養;對枯枝進行修剪,對修剪傷口作了防腐處理,防止繼續腐爛;樹根周邊還實施了營養土回填。
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楓楊古樹公園(省林草局供圖)
不止劍閣縣,在南充、廣安等古樹名木保護地區,類似的修復工作也在持續進行。記者看到,森林中,為了避免一些幾層樓高的古樹倒塌,工作人員給古樹安裝了幾十米高的鋼筋支架,對2300歲的名木「劍閣柏」還單獨制定了一套搶救復壯方案。
搶救復壯,技術是關鍵。目前,《四川省古樹名木管理養護和復壯技術規程》已編寫完成,即將發布實施。我省還建立了16人的古樹名木保護專家庫,為全省古樹名木保護、移栽等方案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難:
項目資金需求大,古樹「致病」因素多,有的地方護樹意識弱
「別小看這麼一道支架,耗材、運輸、安裝都要花錢。」採訪中,省林草局生態處處長張革成告訴記者,有的古樹一年保護修復費用需要數萬元,項目資金需求大是保護工作的一大難點。為此,我省在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的同時,也注意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古樹名木保護。
「叮咚。」12月4日下午,省綠化基金會募捐帳戶上又收到一筆關於古樹名木的捐款。此前,省綠化基金會建立了古樹名木保護專項基金,用於接受捐贈,定向用於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並向民政部門申請取得公開募捐資格。
此外,明年1月1日起,《四川省古樹名木認養辦法》將開始施行,繼續為古樹名木保護拓展資金渠道。《辦法》規定,個人認養最低200元每株每年,認養方不得借認養古樹名木從事商業活動。
給古樹實施固定保護措施。(劍閣縣林業局供圖)
保護工作的另一大難題,是古樹「致病」原因多。多位生態護林員說,一些古樹生長在懸崖邊、山坡上,經常性的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及大風大雪都可能導致古樹折枝、倒塌。而生長在人口密集區域的古樹,則更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破壞。
在具體保護工作中,工作人員發現,古樹名木的權屬問題上存在疑惑。「按照目前法律規定,老百姓房前屋後的樹木歸老百姓所有,可以進行處置。但如果被認定為古樹,掛了牌子他就不能自行處理了。但目前還沒有相關的補償政策,所以在普查的時候問到樹齡時不願意說實話。」一位基層林業部門工作人員說。
林業部門還發現,有的地方護樹意識弱,古樹保護自覺性、積極性不夠,這對相關工作推進增加了難度。
有的地方護樹意識弱「針對這些難題,我們正在研究解決辦法。」張革成說,未來的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中,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通過更廣泛的宣傳提升公眾護樹意識,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保護,通過打造古樹公園等措施,讓古樹名木發揮更大價值和作用。
古樹的「身份證」(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攝)
去年以來,我省確認了利州區楓楊古樹公園等11個古樹公園,在省綠化基金會的支持下,通過設置標識牌和科普宣傳欄、改建遊步道、修建保護圍欄、古樹復壯、打造綠化景觀等措施,拓展科普、宣教、休閒功能。
根據今年發布的《四川省古樹名木保護三年行動方案》,到2022年,有條件的縣(市、區)至少應建設一個古樹公園。省綠化基金會秘書長凌林表示,基金會將持續募集資金並資助全省各地古樹公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