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佳麗三千人。"
這是詩人對於皇帝的描述,其中雖有些許誇大的成分,但絕不是空穴來風。
古代普通小資家庭尚且妻妾成群,作為九五至尊的皇帝自然少不得三宮六院。據史實記載,清朝皇帝平均每一位有12.4個后妃,也就是十二個女人共侍一夫。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可清朝有這麼一位妃子,家世並不顯赫,容貌也只是平平,卻陪伴一位皇帝整整六十五年,她就是乾隆的后妃之一,珂裡葉特氏。
潛邸舊人
珂裡葉特氏,南苑海子人,員外郎額爾吉圖之女。雍正時,入侍寶親王藩邸,為格格。珂裡葉特氏的出身實在是極尋常,運氣卻是極好的。
家世一般,卻嫁了未來的皇帝,她一定從未想過這樣的可能。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雍正第四子寶親王愛新覺羅·弘曆繼承帝位,二十四日,珂裡葉特氏獲封海常在。
一切都來得如此突然,陪伴多年的丈夫一朝之間便成了九五之尊,福晉成了母儀天下的皇后。
與珂裡葉特氏同在潛邸侍奉的還有富察氏,那拉氏,高佳氏,蘇氏等,位分均在珂裡葉特氏之上。由此可見珂裡葉特氏一開始在潛邸時並不受寵甚至可以說是受盡冷遇。
紫禁城的城牆真高啊,像一隻華麗的牢籠。初入宮的珂裡葉特氏不受寵愛加上位分極低,被一宮主位欺壓,連內務府也敢公然剋扣本就不多的份例。
那段日子真真算是如履薄冰,好在珂裡葉特氏與蘇氏和那拉氏關係較為親近,讓生活多了些許慰藉。
好在乾隆初登大寶秉承著雨露均沾的原則,漸漸發現了珂裡葉特氏不爭不搶,溫婉賢淑的好處來。乾隆二年,珂裡葉特氏晉封海貴人,深宮裡的日子才算好過了些。
母憑子貴
隨著後宮嬪妃的增多,珂裡葉特氏也漸漸被乾隆遺忘,好在海貴人錦鯉附體,在僅有的幾次恩澤下,懷孕了。乾隆六年二月初七,珂裡葉特氏生下皇五子愛新覺羅·永琪,十三日封為愉嬪,從那時起珂裡葉特氏的命運被改寫。
按照皇室傳統,嬪妃的孩子本是不能自己養育的,這樣的規定是為了讓嬪妃不要過多的關注孩子更好地服侍皇帝。愉嬪自然是不願的,幸運的是,彼時的那拉氏已位至貴妃,永琪名義上是交給嫻貴妃撫養實際是兩人共同撫育這個孩子。
那拉氏出身望族文採斐然,珂裡葉特氏不喜言語卻也細緻聰慧。由兩人精心培養的永琪永琪幼聰慧學,深受皇帝喜愛。
愉嬪因此母憑子貴,雖然乾隆仍是不愛她,卻給足了她面子上的榮寵。永琪平安的長大,顯露出了更多的才能。
少習馬步射,武技頗精,博學多才,嫻習滿語、漢語、蒙古語,熟諳天文、地理、歷算,尤其精於天文算法。乾隆對這個兒子尤為滿意。乾隆十年,珂裡葉特氏再次晉升為愉妃。
可即使永琪再如何優秀,乾隆對立嫡之事頗有執念,總是猶豫不決。嫡長子永璉早已死於乾隆三年十月,此時另一個嫡子永琮,乾隆贊其"性成夙慧,歧嶷表異,出自正嫡,聰穎殊常",欲立其為太子。
可天不遂人願,乾隆十二年,皇七子永琮死於痘疫。禍不單行,乾隆十三年,皇后富察氏悲痛過甚病入骨髓,死在了東巡迴京的船上。同年,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為在孝賢皇后葬禮上不夠悲痛,被多疑的乾隆嚴厲斥責並剝奪成為太子的權利。
這時的永琪,無疑是最合適不過的儲君人選。而她的生母珂裡葉特氏,在那時也是有登上後位的資本的。
晚年殊榮
可珂裡葉特氏不願去爭,她只想好好撫育永琪,只願他的兒子健康平安以後做個閒散王爺已是極好。乾隆十五年,皇貴妃那拉氏登上後位。珂裡葉特氏的生活那時已極為安穩,過了好些年錦衣玉食的平淡生活。
乾隆二十八年,圓明園九州清晏殿失火時乾隆和妃嬪們正於其中避暑。突發大火之後,和親王弘晝貪生怕死,站在一旁漠視,是永琪不顧安危進入火場將乾隆救出。
乾隆大驚,弘晝的不作為讓他大發雷霆,和勇入火場的永琪形成鮮明對比,他再次動了立永琪為太子的心思。乾隆三十年,年僅二十四歲的永琪獲封和碩榮親王,這種殊榮在乾隆帝的諸子中只有三人享有。
此外,"榮"字也是一個十分尊貴的字,由此可見,乾隆封永琪為"榮親王",本身就已說明了對他寄予的厚愛的期望。
可惜的是,永琪並未繼承父母長壽的基因,受封第二年,永琪就臥病不起,於四個月後不幸早逝,諡曰純。乾隆異常悲痛,他接連失子又痛失儲君,愉妃也整日以淚洗面。在那之前的愉妃空有安穩,在那之後皇帝反倒生出些同病相憐的情感。
愉妃開始頻繁被翻牌子,兩人互相慰藉失子之痛,倒像一對平常夫妻那樣。好景不長,即便有乾隆的長久陪伴,愉妃還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老頹敗。
不會有人喜歡凋謝的花,乾隆也不會喜歡年華老去的女人。愉妃沉寂了一段很漫長的時光,直至乾隆晚年,後宮妃嬪相繼死去,乾隆也不再年輕,這時溫婉賢淑且健康的愉妃便是他的最優選擇。
兩個年過百半的人湊在一起相互取暖,或許說些年輕時候的事,或者緬懷過往,或看書作畫。在愉妃生命的最後幾年,還是頻繁地被翻牌子。
她陪伴乾隆六十五載,存在感一直不強卻勝在細水長流。乾隆五十七年,愉妃壽終正寢。五十八年葬裕陵妃園寢,奉諭照貴妃例辦理,一應禮儀與慶貴妃同,由此可見乾隆晚年對她的喜愛程度。
珂裡葉特氏一生的興衰榮辱都系在乾隆和榮親王身上,這是所有古代女子的宿命,也是是封建時代的產物。
就連她死後,後人記載的主要成就也只是生下和碩榮親王。古代深宮女子都是如此的,在金錢堆砌的浮華裡葬送一生,一生都只能依附丈夫和兒子。
所幸我們的現代社會對於女性的地位還是相當看重的,而在人人平等的大社會條件下,以前那種情況也不會再出現了。
文/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