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姜」又叫做「鬼子姜」,在農村很常見,這種野生作物,生長適應力強,無論是乾旱地帶、土牆廢墟、路邊等,只要有土壤的地方就可以迅速生長,而且對土壤沒有要求,不挑環境,幾年的時間就可以繁殖一大片,遇到雨水充足的季節,更是生長的又快又大。
到了秋季或是初冬季節,農戶都會到田間到處挖洋姜,有的自己吃,有的就拿到集市上去賣。
洋姜種植不需要管理,還可以種植一次多年採收,為什麼沒人大面積的種植呢?對此,我們詢問了糧果蔬的有關技術人員,他們給出了以下幾點原因:
1、洋姜在農村沒有廣泛的市場
洋姜原產地在美洲,17世紀傳入我國,它的學名叫「菊芋」,就是現在農村到處生長的洋姜,在人們生活困難時期,它成了人們的救命食材。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洋姜被作為生活中的補充食材,用來醃製鹹菜,炒著吃都是不錯的。每當到了秋冬季節就會有人專門去挖洋姜,拿到集市上去賣,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在農村沒有吸引力,沒人大量食用
洋姜的繁殖速度快,而且產量高,對土壤和肥料沒有什麼需求,只需埋在土壤中一兩年的時間就會泛濫成災,過去人們的日子艱苦,洋姜成了救命食材, 可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對於野生洋姜沒有了興趣。但是對於城裡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人們來說,洋姜又一次回歸到了人們的生活中,但也只是食材補充。
3、食用不廣泛,市場需求量小
我們可以在菜市場看到,很少有商販出售洋姜的,更沒有批發商做這個,只是農民自己挖一些來賣,可市場的價格也並不低,有的可以賣到五六塊,甚至七八塊。按這個價格如果進行產業種植,農民也會有不錯的收入。但是洋姜在生活中只是作為補充食材,食用範圍不廣泛,需求量小,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沒人大量種植的一個原因。
總之現在人們的發展都是根據市場需求來定,種植農產品當然是為了有利可圖,自然願意種植,其實洋姜在農村還是受人喜歡的, 只是沒有被大面積種植而已。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農業方面的信息或者知識微信搜索糧果蔬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