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欣賞】龍門二十品:魏碑書法巔峰之作!

2021-03-01 傳承網

【龍門二十品】是從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詞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僅有一品在位於老龍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裡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餘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龍門二十品》是在最初《龍門四品》《龍門十品》的基礎上,又增補《比丘法生》《比丘惠感》《一弗》《司馬解伯達》《元佑》《優填王》六品,始成「龍門二十品」之目,這個選目是以書法鑑賞為標準,將成百上千的龍門石窟造像題記,篩選濃縮到北魏精品20件,並成為碑刻史上的最經典選目案例。

光緒十七年(1891),一個更大的「推手」來了,它就是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刊刻,立即成為當時碑學的「暢銷書」,前後凡18次重印。康有為將《龍門二十品》的書法提升到「龍門體」的高度,「魏碑十美」、「尊魏卑唐」開始深入人心,北魏書法得以登堂入室,它直接導致《龍門二十品》傳拓數量的激增,拓片走進尋常人家,成為當時碑帖收藏界最炙手可熱的大名品。

其實,《龍門二十品》的大眾廣泛接受,並非僅僅是基於康有為的登高一呼,這一切多是建立在光緒年間洛陽龍門拓工日以繼夜的傳拓上,《二十品》的社會流通,才是其名震天下的真正原因,康有為只是壓上最後一根稻草的人。

1.《司馬解伯達造像記》


       《司馬解伯達造像記》,北魏太和間刻,正書。在古陽洞北壁。正書,14行,其中6,7,8行,一行3字,餘皆一行5字。可見64字。龍門二十名品之一。

此記具有筆力方俊、氣勢雄強之風,又不拘成法地發揮自我創造意識和智慧,表現出豐富的審美情趣和創造才能。點畫方截、峻厲、雄強,時寓圓柔之筆以破板滯。起筆有直、斜、橫落及輕重之別,點畫長短、方圓兼用。撇捺開張,極縱其勢。此拓片現收藏於洛陽碑誌拓片博物館。

釋文

都綰闕口遊激校尉,司馬解伯達,造彌勒像一區,願皇道赫寧,九荒沾泯,父母康延,智登十地,仕達日遷,眷屬道場,聲求響和,斯福必就,六趣群生,鹹同此願。太和年造。

2.《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


《法生造像》又稱《比丘法生造像記》,全稱《比丘法生為孝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碑》。 正書,可見一百四十二字,書法上用筆圓潤和諧,結勢華麗流美,有鍾繇之範,為同類北碑所罕見。景明四(503)年十二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11行,一行13字。

碑文中盛讚孝文帝和北海王元詳崇信佛教的功德,但是後來北海王卻並非如比丘法生所頌揚的那樣,反因作惡多端而被宣武帝幽禁後暴死,比丘法生也因此受到株連,不得不逃往天水麥積山去了。這一結果是當初比丘法生造像記碑時所未曾料想得到的。

釋文

夫抗音投澗,美惡必酬,振服依河,長短交目,斯乃德音道俗,水鏡古今。法生儌逢孝文皇帝專心於三寶,又遇北海母子崇信於二京,妙演之際,屢叨末筵,一降淨心,忝充五戒,思樹芥子,庶幾須彌。今為孝文並北海母子造像,表情以申接遇,法生構始,王家助終。夙霄締敬,歸功帝王,萬品眾生,一切同福。魏景明四年十二月一日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

3.《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撅造像記》

《牛橛造像記》,全稱《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碑文字體端莊整肅,龍門二十品之一。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後改」尉」姓)為亡去的兒子牛橛所造,過去曾有牛橛龕之稱。造像碑座中間雕刻蓮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託舉狀,形象生動逼真。

釋文:

太和十九年十一月,使持節司空公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請工鏤石,造此

彌勒像一區,願牛橛舍於分段之鄉,騰逰無礙之境,若存託生,生於天上諸佛之所,若生世界妙樂自在之處,若有苦累,即令解脫三塗惡道,永絕因趣,一切眾生,鹹蒙斯福。

4.《步轝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

又稱《一弗造像題記》。正書,10行,一行3字。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是龍門二十品造像龕之一,下方鄰比丘惠感造像龕,是龍門二十品中最小的兩個造像龕之一。龕高36釐米,寬19釐米,深30釐米。龕為忍冬卷草紋尖拱楣圓券形,連珠紋立柱,龕底施水波紋。內刻袒右肩斜披袈裟佛及二菩薩。龕下錈刻造像記。據造像記文記載,此龕造於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步輦郎張元祖在當時可能是一名給帝王荷步輦的,地位低微的人,其妻一弗氏為他造的龕也小。康有為評價此造像記的書法是"沉著,勁重"。民國初白麻紙原石拓,因年代久遠,紙黃而鬆軟。這個造像記字數很少,只有寥寥30字。「太和廿年,步輦郎張元祖不幸喪亡,妻一弗為造像一區,願令亡夫直生佛國」。字數雖少,但卻端莊整肅,大氣凜然。全篇方筆為主,顯得沉著,厚重。書法風格遒勁沉穩。但在嚴整之中也不乏靈動之筆。比如「造」的走之兒的橫折折撇,「為」的一長撇,都顯得神採飛揚。而「張」的弓字旁,「願」的「頁」字部則顯得較為奇崛。而章法同樣富於變化,比如最後一行「亡夫直生佛國」,曲直變化,奇正相生,令人嘆為觀止。

銘文:

太和廿年,步輦郎張元祖不幸喪亡,妻一弗為造像一區,願令亡夫直生佛國。

5.《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

《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達撰文,朱義章楷書。康有為稱龍門石刻「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1744-1801)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6.《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全稱《北海王元詳為母子平安造彌勒像記》。造像記高88釐米,寬42釐米,是元詳隨北魏孝文帝南伐遷都至洛陽的歷史實錄。

造像龕位於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長樂王丘穆靈亮夫人尉遲造像龕上方。龕高138釐米,寬102釐米,深17釐米,在古陽洞中屬於中型洞窟。龕內主佛為交腳彌勒。兩側脅侍菩薩皆雙手合十侍立。圓拱形龕楣內刻十五天人持花繩。

造像記記載該龕為太和十八年十二年十一日立願,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完工,歷時近三年又九個月。

銘文:

維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親御六旌,南伐蕭逆。軍國二容,別於洛汭。行留兩音,分於闕外。太妃以聖善之規,戒途戒旅,弟子以資孝之心,戈言奉淚。其日,太妃還家,伊川立願,母子平安,造彌勒像一區以置於此,至廿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法容刻就,因即造齋,鐫石表心,奉申前志。永願母子長餐化年,眷屬內外,終始榮期,一切群生,鹹同斯福。維大魏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侍中,護軍將軍、北海王元詳造。

7.《陸渾縣功曹魏靈藏造像記》


《魏靈藏造像記》北魏刻石。全稱《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無年月。無撰書人姓名。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所謂龍門精品之一。

《廣藝舟雙揖》將此記列入「能品下」,並云:「若《楊大眼》、《魏靈藏》、《惠感》諸造像,巨刃揮天,太刀砍陣.無不以險勁為主。」

此碑應是方筆露鋒之典型代表,因此最顯見用筆之妙。起筆都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稜若刀,有的細鋒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畫也挺直有力,折筆顯見方稜;收筆處,有時斂毫便止,有時放鋒犀利,有時如《寶子》之上揚。

筆畫或大或小,大者縱矛橫戈,如虎奔龍吟,小者輕微一點,如蜻蜓掠水,皆能順勢合情.絕無率意輕發。結體或取橫勢,或取縱勢,皆極意顯示雄踞盤關之威儀,懷隱瑰玉之神採。整篇看來,嚴整肅穆,端莊雋潔。

釋文

夫靈跡誕遘。必表光大之跡。玄功既敷。亦標希世之作。自雙林改造。大千懷綴映之悲。慧日潛暉。唅生銜道慕之思。是以應真。悼三乘之靡憑。遂騰空以刊像。爰暨下代。茲容厥作。鉅鹿魏靈藏。河東薛法紹二人等。求豪光東照之資。闕兜率翅頭之益。敢輒磬家財。造石像一區。凡及眾形。罔不備列。願乾祚興延。萬萬朝貫。願藏等挺三槐於孤峰。秀九蕀於華苑。芳實再繁。荊條獨茂。合門榮葩。福流奕葉。命終之後。飛逢千聖。神颺六通。智周三達。曠世所生。元身眷屬。舍百鄣則鵬擊龍花。悟無生則鳳昇道樹。五道群生。鹹同斯慶。陸渾縣功曹魏靈藏。

8.《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

簡稱《孫保造像記》。約刻於太和,景明年間。在古陽洞頂部。正書,5行,一行6至12字不等。造像龕位於窟頂偏北側,與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造彌勒像龕(鄰近約60釐米)和廣川王祖母為幼孫造彌勒像龕呈三角形布於窟頂。像龕高110釐米、寬80釐米、深14釐米。圓券形龕楣,龕內主尊為交腳彌勒菩薩,坐雙獅座,二菩薩雙手合十置於胸前佇立兩側。背光及龕楣無飾,似未完工。推測此龕開鑿開景明年間。造像記高40釐米、寬26釐米。記述了高太妃為元保"失鄉播越",經年疾患,未免夭折而痛苦,專此造彌勒像一軀,祈願亡故的愛孫能"永脫百苦"。

釋文

孫保失鄉,播越,歷載,終始冥愆,未及免之,不幸早死,今為保造像一區,使永脫百苦。魏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

9.《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

《楊大眼造像記》,楷書刻石。全稱為《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題記》,無刻石年月。但此造像既稱為孝文皇帝元寵所鑿,考文帝崩於太和二十三年(四九九),造像當在其後。有雲當在景明元年(五○○)至正始三年(五○六)間。楷書,在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北壁。為龍門造像記名品之一。

釋文:

邑主仇池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夫靈光弗曜,大千懷永夜之悲,*踨不遘,葉生含靡道之懺,是以如來應群緣以顯跡,爰暨**,*像遂著,降及後王,茲功厥作。輔國將軍、直閣將軍、梁州大中正、安成縣開國子、仇池楊大眼,誕承龍曜之資,遠踵應符之胤,稟英奇於弱年,挺超群於始冠,其行也,垂仁聲於未聞,揮光也,摧百萬於一掌,震英勇則九宇鹹駭,存侍納則朝野必附,清王衢於三紛,掃雲鯨於天路,南穢既澄,震旅歸闕,軍次之行,路經石窟,覽先皇之明踨,睹盛聖之麗跡,矚目徹霄,泫然流感,遂為孝文皇帝造像一區,凡乃眾形,罔不備列,刊石記功,示之云爾,武。

10.《比丘道匠為師僧父母造像記》

無造像紀年,依據其風格和所處位置,當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末年和宣武帝景明初年間。名列《龍門二十品》之中。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高樹解伯都三十二人造像龕上方,大小不等共五龕。左側大龕,高133釐米,寬90釐米,深12釐米。圓券形楣,飾忍冬紋。龕內主尊為戴冠交腳彌勒,有項飾。坐雙獅座,頭光中心刻蓮花,圍繞九尊坐佛,火焰紋舟形背光。兩側菩薩雙手合十而立。菩薩頭頂上方各一小龕,內刻一坐佛。造像記位於大龕右側,小龕中間,高22釐米,寬46釐米,內容是比丘道匠,造像六區,原"皇道更隆",原與亡故的師僧父母"魂興神遊",同至"大慈與一切眾生樂"的西方極樂世界,以求避絕三途惡道。

釋文

大覺去塵,有生謂絕,尋處刊形,則應合無方,升峰由源,思果依本,是以比丘道匠,住與妙因。今悟盡性,竭已成心,造像六區。上為皇道更隆,三寶無點,願師僧父母,魂與神遊,宿與慈會,身終百六,視絕三塗,動不遠於如來。有氣者鹹資來業。

11.《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

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口上方南側,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其大小不等。圓楣拱內刻卷草葡萄紋,主尊為交腳彌勒(已經殘破)。左右二脅侍菩薩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 造像記位於佛龕右側,高50釐米、寬35釐米,記景明二年鄭長為亡父、母皇甫、亡兒士龍以及其妾陳玉女為亡母徐,各造彌勒像。碑文書法有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的重要意義。

釋文

前太守護軍長史,雲陽伯長猷為亡父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長猷為母皇甫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長猷為亡兒士龍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南陽妾陳玉女為亡母徐敬造彌勒像一軀。景明二年九月三日誠訖。

12.《新城縣功曹孫秋生二百人等造像記》


簡稱《孫秋生造像記》。景陽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陽洞南壁。(黃易拓得)正書,13行,上列為記,一行9字;下列題名,行30字。額正書『邑子像』三字。額旁二太守名:右二行,右三行。乾隆拓本,其記第三行『劉起祖』之『劉』字畫完好。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

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太和以後諸家角出,莊茂則有《孫秋生》」「龍門二十品中,約而分之,亦有數體,《孫秋生》沈著勁重為一體。」

釋文:

大伐太和七年,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區,願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有願弟子榮茂春葩,庭槐獨秀,蘭條鼓馥於昌年,緊暉誕照於聖歲。現世眷屬萬福雲歸,洙輸疊駕。元世父母及弟子等來身神騰九空,跡登十地,五道群生,鹹同此願。孟廣達文,蕭顯慶。

13.《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記》

簡稱《高樹造像記》,正書十行,一行14字。可見一百三十九字,書法峻整勁健。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陽洞北壁。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右側,與步輦郎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為鄰。龕高94釐米、寬78釐米、深13釐米,主佛結跏趺坐,主佛兩側有二脅侍菩薩,均有背光。

此龕完成於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造像記位於造像龕左下方,高40釐米,寬28釐米。記載邑主高樹、解伯都等三十二人的邑社造像,共同祝願仙逝父母及見存眷屬的來生。造像時間於孫秋生二百人造石像記同年同月完工,發願文也大致相同。

釋文: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邑主高樹、唯那解伯都三十二等造石像一區,願元世父母及現世眷屬,來身神騰九空,跡登十地。三有同願。…

14.《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像記》

簡稱《惠感造像記》,正書,14行,一行5字。可見六十六字,書法沉勁方重,猶存隸意。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古陽洞北壁。有翻刻本,第12行『顧』字左上缺一點;末行『像』字缺二筆。

釋文: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比丘惠感為亡父母敬造彌勒像一區,願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曠劫師僧、父母、眷屬與三塗永乘,福鍾竟集,三有群生,鹹同此願。

15.《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

簡稱《賀蘭汗造像記》為龍門造像精品之一。正書,原共有一百六十字,本帖精選清晰的前二十行精品一百三十二字,書法峻整雋永。景明三(502)年八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5行,一行10字。

釋文:

景明三年八月十八日,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侍中、使持節、徵北大將軍、廣川王賀蘭汗造彌勒像,願令永絕苦困,速成正覺。

16.《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


簡稱《馬振拜造像記》,正書,連額書「邑子像」可見一百二十八子,書法峻麗,別有風味。景明四(503)年八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9行,一行15字。額正書『邑子像』三字。最初選拓的〈龍門二十品〉中無此題記,康有為提出質疑,方巖〈校碑隨筆〉以〈優填土〉為唐刻而刪去。顧燮光〈夢碧移石言〉亦如此。


釋文:

景明四年八月五日,邑主馬振拜、維那張*成、維那許興族三十四人為皇帝造石像一區。……

17.《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

簡稱《太妃侯造像記》。景明四(503)年七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29行,前22行一行6字,字較大;後7行,一行4字,字較小。

釋文:

景明四年十月七日,廣川王祖母太妃侯,自以流歷彌劫,於法喻遠,囑遇像教,身乘達士,雖奉聯紫暉,早頃片體,孤育幼孫,以紹蕃國,冰薄之心,唯歸真寂。今造彌勒像一區,願此微音,資潤神識,現身永康,朗悟真覺。遠除曠世無明惚業,又延未來空宗妙果。又願孫息延年,神志速就,胤嗣繁昌,慶光萬世,帝祚永隆,弘宣妙法,昏愚未悟,鹹發菩提。……

18.《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

簡稱《元燮造像》正書,可見九十五字,並有淺刻佛像二幅。書法峻美,結體古雅。正始(507)年二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13行。一行9字。

釋文:

魏聖朝太中大夫安定(石壞空五格)王元夑(安定王元休之次子,世宗初襲爵,官至華州刺史,延昌四年九月卒)造亡祖親太妃亡考太傅靜王(既元休,官至太傅卒,諡靖王。靜靖古通)亡妣(舊釋妃,非是)蔣非及見存眷屬敬就/靜窟(即古陽洞)造釋迦之容(容者像也)並其立侍(弟子是也)眾彩圓飾雲**(*乃仙之俗寫,*即煥字)然願亡存居眷永離穢趣升超遐(記從段乃重寫)跡常值諸佛龍華為會又願一切群生鹹同斯福正始四年二月中記

19.《齊郡王元佑造像記》

簡稱〈元右造像記〉。熙平二(517)年七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14行一行16字。末為年款2行9字。古陽洞南壁的刻石完好,而北壁泐損較甚。

釋文:

刺史、齊郡王祐,體蔭宸儀,天縱淑茂,達成實之通途,識真假之高韻,精善惡二門,明生滅之一理,資福有由,歸道無礙,於是依雲山之逸狀,即林水之仙區,啟神像於青山,鏤禪形於玄石,締慶想於幽津,嘉應於冥運,乃作銘曰:茫茫玄極,眇眇幽宗,靈風潛被,神化冥通,舟輿為本,曠濟為功,德由世重,道以入鴻,超觀淨境,遐絕塵(),圖形泉石,構至雲松,()()()(),()()三空,福田有慶,嘉應無窮。熙平三年七月二十日造

20.《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

簡稱〈慈香造像記〉。袖龜三(520)年三月刻,在慈香窟。正書,10行,一行10或11字不等。

釋文:


大魏神龜三年三月二十()日,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一區,記乙。夫零覺弘虛,非體真邃,其跡道建崇,日表常範,無乃標美幽宗,是以仰渴法律,應像營微,福形且遙,生託煩躬,願騰無礙之境,建及()恩,含潤法界,()眾()澤,()石成真,刊功八萬,延及三從,敢同斯福。

相關焦點

  • 龍門二十品:魏碑書法巔峰之作!
    】是從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詞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據史料記載,《龍門二十品》是在最初《龍門四品》《龍門十品》的基礎上,又增補《比丘法生》《比丘惠感》《一弗》《司馬解伯達》《元佑》《優填王》六品,始成「龍門二十品」之目,這個選目是以書法鑑賞為標準,將成百上千的龍門石窟造像題記,篩選濃縮到北魏精品20件,並成為碑刻史上的最經典選目案例。
  • 龍門二十品|世上最好的魏碑書法
    ,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據史料記載,《龍門二十品》是在最初《龍門四品》《龍門十品》的基礎上,又增補《比丘法生》《比丘惠感》《一弗》《司馬解伯達》《元佑》《優填王》六品,始成「龍門二十品」之目,這個選目是以書法鑑賞為標準,將成百上千的龍門石窟造像題記,篩選濃縮到北魏精品20件,並成為碑刻史上的最經典選目案例。
  • 魏碑絕品: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是從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僅有一品在位於老龍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窟)。羅振玉《石交錄》雲:[黃氏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記》一品,後增《孫耿生》、《楊大眼》、《魏靈藏》為四品。]後來人們又增為十品,繼至二十品。龍門二十品,被後人作為龍門造像記中的代表作。但其中仍以黃易所選的《始平公》等四品最為著名。《楊大眼造像記》的書風與《始平公》極為相似,用筆方峻,結體中斂而外張,只是緊斂的程度比《始平公》略輕,這也可能是陽刻與陰刻有所不同之故。
  • 龍門石窟 | 魏碑絕品: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是從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 三北書齋——龍門二十品|世上最好的魏碑書法
    ,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據史料記載,《龍門二十品》是在最初《龍門四品》《龍門十品》的基礎上,又增補《比丘法生》《比丘惠感》《一弗》《司馬解伯達》《元佑》《優填王》六品,始成「龍門二十品」之目,這個選目是以書法鑑賞為標準,將成百上千的龍門石窟造像題記,篩選濃縮到北魏精品20件,並成為碑刻史上的最經典選目案例。
  • 魏碑書法的精髓 龍門二十品 高清原石賞析
    》是從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牛橛造像記》,全稱《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碑文字體端莊整肅,龍門二十品之一。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後改"尉"姓)為亡去的兒子牛橛所造,過去曾有牛橛龕之稱。造像碑座中間雕刻蓮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託舉狀,形象生動逼真。 《步轝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
  • 《龍門二十品》
    北魏「龍門二十品」「龍門二十品」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 北魏風範---《龍門二十品》
    造像龕位於谷陽洞北壁,是龍門二十品造像龕之一,下方鄰比丘惠感造像龕,是龍門二十品中最小的兩個造像龕之一。龕高36釐米,寬19釐米,深30釐米。此拓片現收藏於洛陽碑誌拓片博物館。作為魏碑書法藝術的典範被列入「龍門二十品」中,它一反南朝靡弱的書風,開創北碑方筆的典型,以陽剛之美流傳後世。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 罕 見 | 《龍門二十品》,史上最精彩拓本!
    整個中國書法史,從一定程度上說,也正是依此而展開的。碑學的含義,學界雖不統一,但含北碑之意卻是共識。碑學真正的興盛當在清代中葉之後,阮元倡導南北書派論之後,包世臣繼而提倡北碑,因之崇碑之風一時大盛。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尊碑》篇說:「迄於鹹、同,碑學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碑派之中,「龍門二十品」當為其中最為著名者。
  • 金川書法家——荊立忠書法作品欣賞
    荊立忠書法作品欣賞荊立忠,畢業於天津工會學院藝術系書法專業,副研究館員。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楹聯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金昌市康頤老年大學書畫室主任,金川區美術館特聘書法教師。書法作品獲中國書法最高獎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中國首屆自撰楹聯書法展銅獎,入展第二十屆中日自作詩書法展、全國第七、八、九屆書法篆刻展等全國書法展20多次。曾在《書法導報》「精英出場」、「隴軍書陣」,《甘肅書法》「隴上名家」欄目刊發專題介紹。有《對創造書法美的幾點認識》《沁園春 探月》《登岱六首》等百餘篇(首)書畫論文、評論、詩詞散見於各類報刊。
  • 《龍門二十品》高清原石、原拓與古陽洞內外景
    造像龕位於谷陽洞北壁,是龍門二十品造像龕之一,下方鄰比丘惠感造像龕,是龍門二十品中最小的兩個造像龕之一。龕高36釐米,寬19釐米,深30釐米。此拓片現收藏於洛陽碑誌拓片博物館。羅振玉《石交錄》雲:[黃氏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記》一品,後增《孫耿生》、《楊大眼》、《魏靈藏》為四品。]後來人們又增為十品,繼至二十品。龍門二十品,被後人作為龍門造像記中的代表作。但其中仍以黃易所選的《始平公》等四品最為著名。《楊大眼造像記》的書風與《始平公》極為相似,用筆方峻,結體中斂而外張,只是緊斂的程度比《始平公》略輕,這也可能是陽刻與陰刻有所不同之故。
  • 鑑賞魏碑精品《龍門四品》
    《龍門四品》《龍門四品》,字體方勁雄奇,帶有濃厚的隸書筆意,古樸醇雅,堪稱造像題記的代表作。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說:「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並說:「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構字亦緊密非常。」從此,龍門石刻造像就被廣大書家所重視了。
  • 精妙「龍門對」,對聯與書法的完美結合
    分別集李清照《念奴嬌》(又作《壺中天慢》)、秦觀《踏莎行》、姜夔《齊天樂》、李清照《一剪梅》的詞句而成,意境相合,含意幽微,是一副絕佳的的集句對。 由於龍門對的書寫格式要求,龍門對常常以書法的形式呈現。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就書有這樣一副龍門對: 滄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廣陵濤,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 「千年絕響——龍門書風學術討論會」在洛陽開幕
    13日下午,千年絕響——龍門書風學術討論會在洛陽市舉行。論壇開幕式由朱培爾主持,中共洛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飛,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先後致辭。隨後,陳振濂作題為《「龍門書風」的美學嬗變、技術檢測與現代闡釋》主旨演講。
  • 魏楷《元顯俊墓誌》欣賞:秀潤嚴整、方圓皆備,堪比龍門二十品
    北魏《元顯俊墓志銘》眾所周知,書法源於寫字,但卻又並不於寫字。當寫字進入了藝術殿堂,就成為書法。 簡單地說,書法是美麗的書寫,書法作品是件文字組合來表達的視覺藝術品。當然中國的書法藝術在其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書體形式。比如秦漢的篆隸,魏晉的小楷,北碑唐楷以及真行草書等。而今天書畫課代表要介紹的則是北魏的碑碣名作《元顯俊墓志銘》。該志書法用筆中側鋒兼用、方圓皆備、爽潔峻利、秀潤嚴整。結體大體呈左低右高之勢,精緊茂密、秀逸多姿,極富韻致。
  • 龍門石窟
    2009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城南13公裡,這裡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
  • 都在說魏碑書法是經典,是源頭,那到底什麼是魏碑
    而對魏碑書法的大氣、雄強、張揚個性的書風視而不見,從唐代始魏碑書法漸漸從人們的記憶和視野中淡化和消失,這一消失就是上千年之久。造像就是古代宗教偶像的通稱,主要指的是魏王朝從山西大同遷都河南洛陽時,在建造龍門石窟所形成的書法藝術形式,這些題字和像記是刻在佛像周圍的文字,共有三種類型,一種是摩崖造像,一種是碑式造像,一種是四面造像。
  • 【魏碑講習】林光進·始平公造像記
    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訖。十行,行二十字,有界格。額正書陽文"始平公像一區"二行六字。刻於河南洛陽市南郊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此記署為孟達撰文,朱義章正書。龍門造像名品之一。撰文者及書家身世不詳,其書法列「龍門二十品」之首。錢叔蓋鹹豐八年(1858)題記曰:"此龍門石刻中冠於當世者也。石刻中文之陽文,古來只此矣。
  • 天下魏碑出大同!首屆全國大展在大同舉行
    ,由省委宣傳部、大同市委市政府、中央數位電視書畫頻道共同主辦的「雲岡杯」首屆全國魏碑書法雙年展11月22日在大同舉行。據了解,參加展出的既有大賽獲獎作品,也有特邀名家作品,既有以「平城十二品」為基調的精品,也有取法北朝造像、摩崖、墓誌、碑碣書風的佳作,充分體現了「用墨跡展示魏碑書法高度、以精品闡釋魏碑獨特美學」的辦展目的。
  • 歷史長河中的魏碑之韻
    「龍門二十品」之一的《齊郡王元佑造像記》。郝新國攝/光明圖片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元楨墓誌》(局部)。概而言之,造像記雄峻偉茂,斬釘截鐵,如《龍門二十品》;碑刻豐富自然,挺拔剛健,如《張猛龍碑》《馬鳴寺碑》;墓志銘精美嚴謹,莊重典雅,如《張玄墓誌》《崔敬邕墓誌》;摩崖大氣磅礴,意趣生動,如《石門銘》《論經書詩》。總之,魏碑的藝術風格可謂異彩紛呈,各具神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