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書法的精髓 龍門二十品 高清原石賞析

2021-03-02 湖西草堂

掃碼關注湖西草堂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收藏拍賣信息:



《龍門二十品》是從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僅有一品在位於老龍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窟)。這些造像記中往往涉及當年的史實,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書法藝術研究價值。其中堪稱鉅跡者為《龍門四品》,即《始平公造像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這些作品多數刻制方法簡單,似乎沒有經過書丹而直接刻寫的,因此刀刻的味道比較濃厚,加之字口的風化殘損,增加了其率真野逸,粗獷奇矯的風姿,更顯拙撲之趣味,這種古拙情調是唐碑所不具備的。被看做「方筆」的典型。

"龍門二十品"計有:

一、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撅造像記》

二、 《步轝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

三、 《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

四、 《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五、 《司馬解伯達造像記》

六、 《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

七、 《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

八、 《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

九、 《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記》

十、 《比丘惠感馬為亡父母造像記》

十一、《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

十二、《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優填王造像題記)

十三、《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

十四、《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

十五、《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

十六、《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

十七、《齊郡王元佑造像記》

十八、《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

十九、《比丘道匠為師僧父母造像記》

二十、《陸渾縣功曹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


古陽洞外景 

古陽洞外景 

古陽洞內景

古陽洞內景

古陽洞內景

 《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撅造像記》

牛橛造像龕在古陽洞北側,位於楊大眼龕上方。圓券形,龕楣刻十一童子牽花繩,童子手持蓮花,二童子間刻蓮花蕾,兩端各一飛天,飛天頭前一淺雕小飛天。二獅蹲距彌勒膝下,交腳下刻力士,手託彌勒雙足。龕楣下方左右,身著胡服的供養人。主尊是戴寶冠交腳彌勒坐像,為彌勒上兜率天宮時的菩薩形象。頭光內刻蓮花,外刻七身坐佛。背光外參外層火焰紋由各以坐佛為中心的十七組火焰紋組成,內層十身飛天分兩側相對以瓔珞供養。

《牛橛造像記》,全稱《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碑文字體端莊整肅,龍門二十品之一。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後改"尉"姓)為亡去的兒子牛橛所造,過去曾有牛橛龕之稱。造像碑座中間雕刻蓮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託舉狀,形象生動逼真。

 《步轝郎張元祖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

銘文:

太和廿年,步輦郎張元祖不幸喪亡,妻一弗為造像一區,願令亡夫直生佛國。


 《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

 《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維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親御六旌,南伐蕭逆。軍國二容,別於洛汭。行留兩音,分於闕外。太妃以聖善之規,戒途戒旅,弟子以資孝之心,戈言奉淚。其日,太妃還家,伊川立願,母子平安,造彌勒像一區以置於此,至廿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法容刻就,因即造齋,鐫石表心,奉申前志。永願母子長餐化年,眷屬內外,終始榮期,一切群生,鹹同斯福。維大魏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侍中,護軍將軍、北海王元詳造。

 《司馬解伯達造像記》

全稱《司馬解伯達造像記》。北魏太和間刻,正書。在古陽洞北壁。正書,14行,其中6,7,8行,一行3字,餘皆一行5字。可見64字。龍門二十名品之一。

此記具有筆力方峻、氣勢雄強的時代風氣,又不拘成法地發揮自我創造意識和智慧,表現出豐富的審美情趣和創造才能。

點畫方截、峻厲、雄強,時寓圓柔之筆以破板滯。起筆有直、斜、橫落及輕重之別,點畫長短、方圓兼用。撇捺開張,極縱其勢。波磔長腳有刀劈劍削般的勁利。轉角有翻折、頓折及圓轉之法互用。撇能上重下輕、上輕下重兼施。尤以"道"、"達"、"延"字的橫捺,由大弧度的圓潤曲勢轉大起落的方截勁利的長腳,最為獨特。

《北海王國太妃高為亡孫保造像記》

簡稱《孫保造像記》。約刻於太和,景明年間。在古陽洞頂部。正書,5行,一行6至12字不等。造像龕位於窟頂偏北側,與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造彌勒像龕(鄰近約60釐米)和廣川王祖母為幼孫造彌勒像龕呈三角形布於窟頂。像龕高110釐米、寬80釐米、深14釐米。圓券形龕楣,龕內主尊為交腳彌勒菩薩,坐雙獅座,二菩薩雙手合十置於胸前佇立兩側。背光及龕楣無飾,似未完工。推測此龕開鑿開景明年間。造像記高40釐米、寬26釐米。記述了高太妃為元保"失鄉播越",經年疾患,未免夭折而痛苦,專此造彌勒像一軀,祈願亡故的愛孫能"永脫百苦"。

銘文:

孫保失鄉,播越,歷載,終始冥愆,未及免之,不幸早死,今為保造像一區,使永脫百苦。魏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



《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等造像記》

簡稱《鄭長猷造像》,正書,可見八十四字,書法勁厲樸拙,結體方整,隸意較重。景明二(501)九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8行,一行12字。有翻刻本,其第7行'敬造'敬字左上點漏刻。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口上方南側,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其大小不等。圓楣拱內刻卷草葡萄紋,主尊為交腳彌勒(已經殘破)。左右二脅侍菩薩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造像記位於佛龕右側,高50釐米、寬35釐米,記景明二年鄭長為亡父、母皇甫、亡兒士龍以及其妾陳玉女為亡母徐,各造彌勒像。碑文書法有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的重要意義。

銘文:

前太守護軍長史,雲陽伯長猷為亡父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長猷為母皇甫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長猷為亡兒士龍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南陽妾陳玉女為亡母徐敬造彌勒像一軀。景明二年九月三日誠訖。

《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

簡稱《孫秋生造像記》。景陽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陽洞南壁。(黃易拓得)正書,13行,上列為記,一行9字;下列題名,行30字。額正書'邑子像'三字。額旁二太守名:右二
行,右三行。乾隆拓本,其記第三行'劉起祖'之'劉'字畫完好。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太和以後諸家角出,莊茂則有《孫秋生》""龍門二十品中,約而分之,亦有數體,《孫秋生》沈著勁重為一體。"

銘文:

大伐太和七年,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區,願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有願弟子榮茂春葩,庭槐獨秀,蘭條鼓馥於昌年,緊暉誕照於聖歲。現世眷屬萬福雲歸,洙輸疊駕。元世父母及弟子等來身神騰九空,跡登十地,五道群生,鹹同此願。孟廣達文,蕭顯慶。

《邑主高樹和維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記》

簡稱《高樹造像記》,正書十行,一行14字。可見一百三十九字,書法峻整勁健。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陽洞北壁。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右側,與步輦郎妻一弗為亡夫造像記為鄰。龕高94釐米、寬78釐米、深13釐米,主佛結跏趺坐,主佛兩側有二脅侍菩薩,均有背光。此龕完成於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造像記位於造像龕左下方,高40釐米,寬28釐米。記載邑主高樹、解伯都等三十二人的邑社造像,共同祝願仙逝父母及見存眷屬的來生。造像時間於孫秋生二百人造石像記同年同月完工,發願文也大致相同。

銘文: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邑主高樹、唯那解伯都三十二等造石像一區,願元世父母及現世眷屬,來身神騰九空,跡登十地。三有同願。…

《比丘惠感馬為亡父母造像記》

簡稱《惠感造像記》,正書,14行,一行5字。可見六十六字,書法沉勁方重,
猶存隸意。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古陽洞北壁。有翻刻本,第12行'顧'字左上缺一點;末行'像'字缺二筆。

銘文: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比丘惠感為亡父母敬造彌勒像一區,願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曠劫師僧、父母、眷屬與三塗永乘,福鍾竟集,三有群生,鹹同此願。

《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廣川王賀蘭汗造像記》

簡稱《賀蘭汗造像記》為龍門造像精品之一。正書,原共有一百六十字,本帖精選清晰的前二十行精品一百三十二字,書法峻整雋永。景明三(502)年八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5行,一行10字。

銘文:

景明三年八月十八日,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亡夫侍中、使持節、徵北大將軍、廣川王賀蘭汗造彌勒像,願令永絕苦困,速成正覺。

《邑主馬振拜和維那張子成卅四人為皇帝造像記》(優填王


造像題記)

簡稱《馬振拜造像記》,正書,連額書"邑子像"可見一百二十八子,書法別有風味。景明四(503)年八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9行,一行15字。額正書'邑子像'三字。最初選拓的〈龍門二十品〉中無此題記,康有為提出質疑,方巖〈校碑隨筆〉以〈優填土〉為唐刻而刪去。顧燮光〈夢碧移石言〉亦如此。

銘文:

景明四年八月五日,邑主馬振拜、維那張*成、維那許興族三十四人為皇帝造石像一區。……

《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

簡稱《太妃侯造像記》。景明四(503)年七月刻。在古陽洞頂部。正書,29行,前22行一行6字,字較大;後7行,一行4字,字較小。

銘文:

景明四年十月七日,廣川王祖母太妃侯,自以流歷彌劫,於法喻遠,囑遇像教,身乘達士,雖奉聯紫暉,早頃片體,孤育幼孫,以紹蕃國,冰薄之心,唯歸真寂。今造彌勒像一區,願此微音,資潤神識,現身永康,朗悟真覺。遠除曠世無明惚業,又延未來空宗妙果。又願孫息延年,神志速就,胤嗣繁昌,慶光萬世,帝祚永隆,弘宣妙法,昏愚未悟,鹹發菩提。……

《比丘法生為孝文皇帝並北海王母子造像記》

簡稱《法生造像》,正書,可見一百四十二字,書法上用筆圓潤和諧,結勢華麗流美,有鍾繇之範,為同類北碑所罕見。景明四(503)年十二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11行,一行13字。

《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


《楊大眼造像記》,楷書刻石。全稱為《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題記》,無刻石年
月。但此造像既稱為孝文皇帝元寵所鑿,考文帝崩於太和二十三年(四九九),造像當在其後。有雲當在景明元年(五○○)至正始三年(五○六)間。楷書,在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北壁。為龍門造像記名品之一。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佛教藝術寶庫之一,經北魏至唐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共雕鑿了造像十萬餘尊,題記三千六百餘處,題記中屬於北魏或稍後時期的,佔有相當數量。其字體就是一般所說的[魏碑體]。這些題記在早先並不為人們所特別注意,清代乾、嘉以後金石學和碑學興起,不少金石家都分赴名山訪碑求拓,龍門的造像記就是清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家黃易(小松)訪拓後,始顯於世的。羅振玉《石交錄》雲:[黃氏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記》一品,後增《孫耿生》、《楊大眼》、《魏靈藏》為四品。]後來人們又增為十品,繼至二十品。龍門二十品,被後人作為龍門造像記中的代表作。但其中仍以黃易所選的《始平公》等四品最為著名。《楊大眼造像記》的書風與《始平公》極為相似,用筆方峻,結體中斂而外張,只是緊斂的程度比《始平公》略輕,這也可能是陽刻與陰刻有所不同之故。康有為評此《記》雲:[若少年偏將,氣雄力健],[為峻健豐偉之宗]。

銘文:

邑主仇池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夫靈光弗曜,大千懷永夜之悲,*踨不遘,葉生含靡道之懺,是以如來應群緣以顯跡,爰暨**,*像遂著,降及後王,茲功厥作。輔國將軍、直閣將軍、梁州大中正、安成縣開國子、仇池楊大眼,誕承龍曜之資,遠踵應符之胤,稟英奇於弱年,挺超群於始冠,其行也,垂仁聲於未聞,揮光也,摧百萬於一掌,震英勇則九宇鹹駭,存侍納則朝野必附,清王衢於三紛,掃雲鯨於天路,南穢既澄,震旅歸闕,軍次之行,路經石窟,覽先皇之明踨,睹盛聖之麗跡,矚目徹霄,泫然流感,遂為孝文皇帝造像一區,凡乃眾形,罔不備列,刊石記功,示之云爾,武。

《安定王元燮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記》

簡稱《元燮造像》正書,可見九十五字,並有淺刻佛像二幅。書法峻美,結體古雅。正始(507)年二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13行。一行9字。

銘文:

魏聖朝太中大夫安定(石壞空五格)王元夑(安定王元休之次子,世宗初襲爵,官至華州刺史,延昌四年九月卒)造亡祖親太妃亡考太傅靜王(既元休,官至太傅卒,諡靖王。靜靖古通)亡妣(舊釋妃,非是)蔣非及見存眷屬敬就/靜窟(即古陽洞)造釋迦之容(容者像也)並其立侍(弟子是也)眾彩圓飾雲**(*乃仙之俗寫,*即煥字)然願亡存居眷永離穢趣升超遐(記從段乃重寫)跡常值諸佛龍華為會又願一切群生鹹同斯福正始四年二月中記

《齊郡王元佑造像記》

簡稱〈元右造像記〉。熙平二(517)年七月刻。古陽洞南壁。正書,14行一行16字。末為年款2行9字。古陽洞南壁的刻石完好,而北壁泐損較甚。

銘文:

刺史、齊郡王佑,體蔭宸儀,天縱淑茂,達成實之通途,識真假之高韻,精善惡二門,明生滅之一理,資福有由,歸道無礙,於是依雲山之逸狀,即林水之仙區,啟神像於青山,鏤禪形於玄石,締慶想於幽津,嘉應於冥運,乃作銘曰:茫茫玄極,眇眇幽宗,靈風潛被,神化冥通,舟輿為本,曠濟為功,德由世重,道以入鴻,超觀淨境,遐絕塵(),圖形泉石,構至雲松,()()()(),()()三空,福田有慶,嘉應無窮。熙平三年七月二十日造。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

簡稱〈慈香造像記〉。袖龜三(520)年三月刻,在慈香窟。正書,10行,一行10或11字不等。

銘文:

大魏神龜三年三月二十()日,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一區,記乙。夫零覺弘虛,非體真邃,其跡道建崇,日表常範,無乃標美幽宗,是以仰渴法律,應像營微,福形且遙,生託煩躬,願騰無礙之境,建及()恩,含潤法界,()眾()澤,()石成真,刊功八萬,延及三從,敢同斯福。

《比丘道匠為師僧父母造像記》

簡稱《道匠造像》。無年月。正書,13行,一行7字。可見九十一字,書法方駿規整。

《陸渾縣功曹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

《陸渾縣功曹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全稱《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題記楷書十行,行二十三字。有額,楷書三行九字,額中間豎題"釋迦像",字略大於兩側,額左題"薛法紹",右題"魏靈藏"。北魏造像習慣用別體字,此題記尤多。雖刻造時間無明確記載,但書法風格酷似同窟的"楊大眼題記",或疑同出於一人之手,當屬北魏刻石無疑。原石身高75釐米、寬40釐米、額高15釐米、寬15.5釐米,是龍門造像題記中碑刻和書法藝術的精品,也是龍門四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清乾隆年間錢塘著名學者黃易訪拓後始公布於世。

《廣藝舟雙揖》將此記列入"能品下",並雲:"若《楊大眼》、《魏靈藏》、《惠感》諸造像,巨刃揮天,太刀砍陣.無不以險勁為主。"

乾隆拓本第三行"騰空"之"騰"字"馬"部可見,"空"字未損。共應二百一十五字。有一裂紋,自左上第二行斜下至第一行第十四字處。中有四處當是空格無字。光緒拓本"空"字已泐大半。民國十年鑿損百餘字。碑額已僅存"藏迦像薛法紹"大字矣。

此碑應是方筆露鋒之典型代表,因此最顯見用筆之妙。起筆都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稜若刀,有的細鋒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畫也挺直有力,折筆顯見方稜;收筆處,有時斂毫便止,有時放鋒犀利,有時如《寶子》之上揚。筆畫或大或小,大者縱矛橫戈,如虎奔龍吟,小者輕微一點,如蜻蜓掠水,皆能順勢合情.絕無率意輕發。結體或取橫勢,或取縱勢,皆極意顯示雄踞盤關之威儀,懷隱瑰玉之神採。整篇看來,嚴整肅穆,端莊雋潔。

銘文:

夫靈跡誕遘。必表光大之跡。玄功既敷。亦標希世之作。自雙林改造。大千懷綴映之悲。慧日潛暉。唅生銜道慕之思。是以應真。悼三乘之靡憑。遂騰空以刊像。爰暨下代。茲容厥作。鉅鹿魏靈藏。河東薛法紹二人等。求豪光東照之資。闕兜率翅頭之益。敢輒磬家財。造石像一區。凡及眾形。罔不備列。願乾祚興延。萬萬朝貫。願藏等挺三槐於孤峰。秀九蕀於華苑。芳實再繁。荊條獨茂。合門榮葩。福流奕葉。命終之後。飛逢千聖。神揚六通。智周三達。曠世所生。元身眷屬。舍百鄣則鵬擊龍花。悟無生則鳳升道樹。五道群生。鹹同斯慶。陸渾縣功曹魏靈藏。

圖片文字來源於網絡。

入群請掃二維碼

相關焦點

  • 魏碑絕品: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是從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僅有一品在位於老龍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窟)。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太和以後諸家角出,莊茂則有《孫秋生》""龍門二十品中,約而分之,亦有數體,《孫秋生》沈著勁重為一體。"
  • 龍門石窟 | 魏碑絕品: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是從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 龍門二十品|世上最好的魏碑書法
    ,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據史料記載,《龍門二十品》是在最初《龍門四品》《龍門十品》的基礎上,又增補《比丘法生》《比丘惠感》《一弗》《司馬解伯達》《元佑》《優填王》六品,始成「龍門二十品」之目,這個選目是以書法鑑賞為標準,將成百上千的龍門石窟造像題記,篩選濃縮到北魏精品20件,並成為碑刻史上的最經典選目案例。
  • 龍門二十品:魏碑書法巔峰之作!
    】是從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詞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據史料記載,《龍門二十品》是在最初《龍門四品》《龍門十品》的基礎上,又增補《比丘法生》《比丘惠感》《一弗》《司馬解伯達》《元佑》《優填王》六品,始成「龍門二十品」之目,這個選目是以書法鑑賞為標準,將成百上千的龍門石窟造像題記,篩選濃縮到北魏精品20件,並成為碑刻史上的最經典選目案例。
  • 《龍門二十品》高清原石、原拓與古陽洞內外景
    造像龕位於谷陽洞北壁,是龍門二十品造像龕之一,下方鄰比丘惠感造像龕,是龍門二十品中最小的兩個造像龕之一。龕高36釐米,寬19釐米,深30釐米。此拓片現收藏於洛陽碑誌拓片博物館。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太和以後諸家角出,莊茂則有《孫秋生》""龍門二十品中,約而分之,亦有數體,《孫秋生》沈著勁重為一體。"
  • 三北書齋——龍門二十品|世上最好的魏碑書法
    ,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據史料記載,《龍門二十品》是在最初《龍門四品》《龍門十品》的基礎上,又增補《比丘法生》《比丘惠感》《一弗》《司馬解伯達》《元佑》《優填王》六品,始成「龍門二十品」之目,這個選目是以書法鑑賞為標準,將成百上千的龍門石窟造像題記,篩選濃縮到北魏精品20件,並成為碑刻史上的最經典選目案例。
  • 【書畫欣賞】龍門二十品:魏碑書法巔峰之作!
    【龍門二十品】是從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詞中精選出來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僅有一品在位於老龍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窟)。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裡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
  • 《龍門二十品》
    北魏「龍門二十品」「龍門二十品」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 北魏風範---《龍門二十品》
    造像龕位於谷陽洞北壁,是龍門二十品造像龕之一,下方鄰比丘惠感造像龕,是龍門二十品中最小的兩個造像龕之一。龕高36釐米,寬19釐米,深30釐米。此拓片現收藏於洛陽碑誌拓片博物館。作為魏碑書法藝術的典範被列入「龍門二十品」中,它一反南朝靡弱的書風,開創北碑方筆的典型,以陽剛之美流傳後世。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 罕 見 | 《龍門二十品》,史上最精彩拓本!
    整個中國書法史,從一定程度上說,也正是依此而展開的。碑學的含義,學界雖不統一,但含北碑之意卻是共識。碑學真正的興盛當在清代中葉之後,阮元倡導南北書派論之後,包世臣繼而提倡北碑,因之崇碑之風一時大盛。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尊碑》篇說:「迄於鹹、同,碑學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碑派之中,「龍門二十品」當為其中最為著名者。
  • 鑑賞魏碑精品《龍門四品》
    《龍門四品》《龍門四品》,字體方勁雄奇,帶有濃厚的隸書筆意,古樸醇雅,堪稱造像題記的代表作。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說:「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並說:「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構字亦緊密非常。」從此,龍門石刻造像就被廣大書家所重視了。
  • 高清|《張猛龍碑》原石與拓本比對
    他的本意,本是結合古代的書法墨跡中的用筆方法,來還原拓本上的字在未經鐫刻前的書丹效果(原話是「緬彼諸碑書丹未刻時,不禁令人有天際真人之想。」)。而於所觀之碑,在魏碑中,啟先生對《張猛龍碑》可謂是情有獨鍾,不僅在《論書絕句》中屢屢提及,更加讚嘆曰:「張猛龍碑於北碑中,較龍門造像,自屬工致,但視刁遵、敬顯雋等,又略見刀痕。
  • 「千年絕響——龍門書風學術討論會」在洛陽開幕
    13日下午,千年絕響——龍門書風學術討論會在洛陽市舉行。論壇開幕式由朱培爾主持,中共洛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飛,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先後致辭。隨後,陳振濂作題為《「龍門書風」的美學嬗變、技術檢測與現代闡釋》主旨演講。
  • 《張猛龍碑》原石與拓本比對,「魏碑第一」原來是這樣來的!
    他的本意,本是結合古代的書法墨跡中的用筆方法,來還原拓本上的字在未經鐫刻前的書丹效果(原話是「緬彼諸碑書丹未刻時,不禁令人有天際真人之想。」)。而於所觀之碑,在魏碑中,啟先生對《張猛龍碑》可謂是情有獨鍾,不僅在《論書絕句》中屢屢提及,更加讚嘆曰:「張猛龍碑於北碑中,較龍門造像,自屬工致,但視刁遵、敬顯雋等,又略見刀痕。
  • 都在說魏碑書法是經典,是源頭,那到底什麼是魏碑
    一直到清代的中後期,阮元、包世臣、康有為極力宣揚和推崇,埋沒了上千年的魏碑書法才逐漸映入人們的眼帘,從此,魏碑書法才重現了昔日的風採,並對近現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造像就是古代宗教偶像的通稱,主要指的是魏王朝從山西大同遷都河南洛陽時,在建造龍門石窟所形成的書法藝術形式,這些題字和像記是刻在佛像周圍的文字,共有三種類型,一種是摩崖造像,一種是碑式造像,一種是四面造像。
  • 龍門石窟
    隋煬帝聽後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
  • 「魏碑聖地•全國魏碑書法大賽暨魏碑書法論壇」 書法評選在鄭州揭曉!
    由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洛陽市人民政府主辦,洛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張海書法藝術館承辦,河南張海書法發展基金會、洛陽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委會、當代書法篆刻院、當代書法網協辦的「魏碑聖地•全國魏碑書法大賽暨魏碑書法論壇」書法評選於2015年3月14日至15日在河南鄭州圓滿結束(論壇論文仍在徵稿中)。
  • 魏碑書法怎麼學?他有哪些經驗
    孫伯翔是當代書法名家,他曾獲得了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終身成就獎」,對於這個榮譽來說,國內可是為數不多、少之又少的幾個人,可見孫伯翔的書法水平之高。但是,也有人稱他為魏碑巨匠,儘管本人不太贊成這樣的稱呼,而在魏碑書法的領域當中,也就他一個人有這樣的榮譽了。
  • 【魏碑講習】林光進·始平公造像記
    》 簡介《始平公造像記》,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記》。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訖。十行,行二十字,有界格。額正書陽文"始平公像一區"二行六字。刻於河南洛陽市南郊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此記署為孟達撰文,朱義章正書。龍門造像名品之一。撰文者及書家身世不詳,其書法列「龍門二十品」之首。錢叔蓋鹹豐八年(1858)題記曰:"此龍門石刻中冠於當世者也。石刻中文之陽文,古來只此矣。
  • 大魏碑,怎麼愛你都不夠!
    魏碑書法筆劃嚴謹、樸厚靈動,豐腴不失於板刻,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