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的自白

2022-01-05 演講與人生升級版

題圖是馬來西亞華人在舉行漢俗成人禮儀式。華人在馬來西亞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群體。因為重要,所以微妙。這是一個怎樣的群體?他們怎麼看待自己?本文作者何燦浩,是一個馬來西亞華人,在中國留學。他肯定代表不了所有海外華人,但他的自白仍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視角去了解這個獨特的群體。這是這篇文章的最大價值所在。

當我剛到中國時,人們問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你的漢語怎麼說得那麼好啊?」緊接著「來到中國多說年了?」、「難道是從小學漢語嗎?」當時我和中文系的辯論隊一起看01年的國際大專辯論賽決賽,馬來亞大學的三辯提到「日本軍在南京大屠殺凌虐我中華婦女」,有位同學問我「你們也提中華婦女嗎?」從我到中國以來,以上的情況遇上了無數遍,於是我很早就想寫一篇文章來告訴大家:馬來西亞的華人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這個題目很大,我只能從我切身的體會和感受來寫這篇文章。1840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動亂的時期。一方面,好些中國人想往外逃竄;另一方面,西方列強想捉苦力到東南亞地區為他們服務。於是,大量的中國人(尤其是福建、廣東一帶)就散布到東南亞各個地區,其中就包括了馬來西亞。當人家問我「你的漢語怎麼說得那麼好啊?」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時,我還真覺得這不是一句話就能解釋的問題。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因為我祖先是中國人」,但是有人又會問:「那麼為什麼好多印尼人就不會說漢語了呢?」問題的複雜之處就在這裡。從遷居到馬來西亞,我們的先賢就特別重視中文的教育,通過私塾、宗祠等單位教授三字經、四書五經等教材,後來隨著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而改革。這個時期,我們的祖先基本上還是以中國人自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華僑、抗日戰爭時期全體華僑出錢出力、著名的華僑陳嘉庚創辦廈大、集美大學..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後來,居住馬來西亞日久,我們的命運漸漸在這片土地上生了根。從馬來西亞(大馬)方面來看,我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大馬的政治,與馬來族、印度族聯手爭取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中獨立。從中國方面來看,周恩來總理提出:華僑應在其居住地生根發芽。但是,不變的是:我們始終堅持自己的母語教育。在印尼,由於當地華僑沒有組成統一的陣線,於是他們不能擁有中文名字、不能慶祝農曆新年;在中國人普遍認為完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總理主動地消滅了中文教育,關閉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全體人民學習英文,於是目前多數新加坡人的母語是英語。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文的「經濟」價值日益提高,許多東南亞國家才掀起了「漢語熱」。唯一的例外是馬來西亞,因為我們的先賢從頭到尾就沒有以「經濟」作為考量,而是從「民族文化」出發。那麼,難道馬來西亞就沒有遭遇當地政府的阻撓嗎?有!而且很大!馬來西亞教育終極的目標是:以馬來語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換言之,華語、淡米爾語的中小學教育遲早都得消滅。60年代,大馬政府規定:只有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才能獲得政府的津貼,於是許多中文中學紛紛改制,變為政府中學。這時,我們的先賢,以林連玉先生為代表,明確地提出:學習母語是每個民族的天賦人權,即使不要一分錢的津貼,我們也要辦獨立中學!於是,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保留了下來,華小以及民辦的獨立中學、學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體系,甚至創立了「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統一考試」,受全球各高校承認(除了馬來西亞的大學),我們基本上就是以這張文憑為基礎考進北大的。在這個過程中,多少先賢拋頭顱、灑熱血,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好多人被大馬政府關押,無數的民眾以自己的血汗錢支持獨立中學。但是,來到中國,沒有人知道這一切。不止中國,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這一切,不知道被我們稱為「族魂」的林連玉,不知道馬來西亞的華人用血、汗和淚水來爭取母語教育的權利。於是,中國的同學反過來問我們:「為什麼你們會說漢語?」時,我真覺得這是巨大的諷刺。尤其,當中國同學問起我:「為什麼你們也說『中華婦女』?」時——儘管不理智——我還是立時火了:「為什麼日軍侵襲時,馬來西亞的華人要出錢出力?為什麼同一年發生緬甸風災和四川大地震時,我們華人對後者的捐款額要遠遠大於前者,我們難道就沒有資格稱自己為『中華民族』嗎?」當我來到北大的圖書館文學圖書時,看著滿目的「美國文學」、「印度文學」..當我看到「新加坡文學」,而沒看到「馬來西亞文學」時,我更感到十分悽涼,以至於諷刺。我們浴血抗戰,創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有完整的「馬華文學」,而這一切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是得不到承認的。反倒是曾經廢除過南大的新加坡,由於其更為強大的國勢,反而被認為是在海外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國家。「尷尬」之處就在於此: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為世人所知,裡外不是人。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一種存在:尷尬的存在。獨立的存在,另一個說法是孤立的存在。「馬來西亞華人」這個詞意味著:我們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中國朋友最大的誤會);我們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於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和文化產生了,獨立於世界之林。我們跟其他馬來西亞人(例如馬來人、印度人)的差別很明顯,黃皮膚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額外顯眼,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相處得十分融洽——馬來人其實真的是很好相處的,什麼種族衝突全是政府搞出來的——整個群體都受到馬來族極大的影響,這就鑄成了我們好多的共同點,而與他們的這些共同點恰恰就是我們和中國人的相異之處。首先是口音,我朋友總說:「看你的時候一點都不像外國人,但你一說話我們就馬上知道了。」在辯論賽場上時,我的一口馬來腔更是顯得極為突兀。所謂馬來西亞口音,大概就是廣東腔+福建腔,翹舌少、輕聲較少、沒有兒化、語調趨平。其次是詞彙,以中文詞彙為主體,再加上各種方言、馬來語、英語的詞彙,各種語氣詞「啦」、「咯」、「哄」層出不窮。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百度打「馬來西亞VS中國」,馬上就能找到許多具體的例子。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藝峰師兄領著我們留學生辯論隊討論一個辯題,他最感嘆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國學生討論,第三個衡量標準一定是『何者更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建設』。」看看中國同學的課就知道,什麼思修、毛概、鄧小平思想、軍事理論,這些似乎都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很遠。冷戰時期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分家就決定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不同。撇開這個問題不談,即使同樣都繼承了中華文化,兩地的繼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這裡,大部分的人都信仰「無神論」。但是,我們那裡好多人都還信仰十八羅漢、觀音娘娘、關公、濟公、齊天大聖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廟,我們還保留了大量的宗祠、會館,並且還在華人社區發揮著一定的作用。由於我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這些還不足以讓我驚訝,真正讓我吃驚的是中國風氣的開放。校內校外,情侶相擁親吻的情況無所不在,這還真不是我想像中的中國。當然,我們那裡也有很開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普遍要比中國人保守得多。此外,許多大馬華人一致公認的是:中國學生真的很多「學術牛人」,大體上比我們那兒的人要勤勞的多。中國人多競爭大,我所認識的每位同學一個個都是從高考的腥風血雨中殺出來的英雄豪傑,他們那股永不言倦的衝勁著實讓我們折服。相較而言,馬來西亞人則比較慵懶,更傾向於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們玩起來比較放浪形骸,比較不顧形象,大聲吵、大聲笑、大聲鬧。既不是馬來人,也不是中國人,我們仿佛就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混血兒,所以或許我們有點孤單。但是,這或許就是我們獨特的優勢:既傳承了悠久的中華文化,又成長在一個相對寬鬆自由的輿論環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我們這個群體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讓我有機會選擇,我仍然願意出生在馬來西亞,當馬來西亞的華人。「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句俗語在馬來西亞人身上得到絕佳的體現。在過去,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曾經聯手爭取了國家的獨立;但是,隨著馬來人逐漸獨掌大權(作者註:對馬來人的抨擊僅限政治人物),華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漸衰弱。首先,馬來語成了唯一的官方語言。其次,馬來西亞教育的最終目標定為:「使馬來語成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但是,最大的轉折點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於華人比較刻苦耐勞,比其他的民族來得富有,無形中造成了民族間的矛盾。出於權力鬥爭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動馬來人屠殺華人。於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薩藉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順勢上臺,頒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在經濟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僱用30%的土著(其實就是馬來人和其他極少部分的少數民族);在教育上,大學也實施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額給土著。此外,對中文教育的打壓更是變本加厲,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政府中學都領不到政府一分錢的津貼。打壓歸打壓,但是馬來西亞華人依然在暴風雨中茁壯成長。如第一篇所述,我們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領域人才輩出。大家熟知的梁靜茹、曹格、光良皆是馬來西亞華人;大家現在人手一支的U盤是馬來西亞的潘建忠發明的;在華語辯論界上,馬來西亞以其犀利的辯風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如今,馬來西亞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華人。但是,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現實。大馬華人自己創辦的獨立中學培養了無數英才那又怎樣?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學府都承認我們的統考文憑時,唯有馬來西亞政府不承認!馬來亞大學在辯壇創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樣?在政府控制下的馬來亞大學還曾經試圖禁止馬大的辯手參賽!梁靜茹、潘建忠等輩就更加可悲了,許多人都以為他們是臺灣人!潘建忠自己就說過:「如果我留在馬來西亞,不可能會有今天的成就。」因為在馬來西亞,華人發展的空間有限,報國無門又無法自我實現,不出國發展還能怎樣?在馬來西亞大力提倡向外吸納人才時,去看看,有多少馬來西亞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有一次,我們國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訪問,探訪一間醫院時,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用馬來語跟他致敬!這是何等的諷刺!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為「令人驕傲的存在」,可是後來改成了「悲壯」。的確,我們有很傲人的成就。可是,在我們有心報效祖國時,卻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國門。馬來西亞那麼一塊寶地,沒有天災、資源豐富、文化多樣,又居於世界要衝,如果真的有英明的政府,搖身變為世界強國絕非難事!反觀新加坡,沒有什麼自然資源,又是彈丸之地,可是,現在我們只有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著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強大!這種感覺真的很複雜,真的很難以言喻!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從小時候開始就自認為自己是個中國人。從小讀的書就是《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楊家將》、《嶽飛傳》。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一套書大概就是一套三十本的中國歷史漫畫圖集。在我小小腦海中,出現的總是滾滾的黃土和快馬飛馳的勇將。長大了一點,看過《中國人史綱》、《中國寓言》,偶爾會翻翻《唐詩三百首》。那時,我真的自認為我是中國人,我的文化之根和這裡的人是聯繫在一起的。於是,我的夢想就是回歸中國。英文我認為不重要,因為我要去中國,從沒認真學;馬文我更是碰都不碰,甚至常以考不好馬來文自嘲。可以說,我很偏執。到了高二,我的國際視野才擴寬到足以讓我理解英文的重要性,我從那時開始才急起直追,算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絕沒到「好」的程度。但是,馬來文,我始終不願意去學習,在統考中馬文拿了慘兮兮的「B6」還常拿去說嘴。去年9月,我來到了中國,就讀於中國最好的大學,學習著自己最想念的中文系,一切看起來都像夢想成真。但是,來到了這裡,我才第一次深刻地體會到:我是馬來西亞人。我才第一次感覺到:我有可能是愛國的。在祖國成長的每一部分,不管是口音、思維等,都在我的生命裡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即使我可能算是馬來西亞裡最中國的一小撮人,即使我跟很多中國同學相處得不錯,但是我仍然能深刻地體會到我們的不同之處。不管怎麼樣,在中國,只要是外國人,就真的只是外國人。那麼我到底該何去何從?這是我一整個學期都在思考的問題。在迷茫中,在摸索中,我才會寫出上面的三篇文章,試圖找到馬來西亞華人的定位,試圖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後決定自己以後要到哪裡發展。我個人認為,不管是留在中國還是去到西方,就註定了只能收到單方面的信息,很難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此外,留在中國,或許就只能是成為一個尷尬、孤立的個體。去到西方國家,那更是徹底地孤立,存活在一堆思維截然不同的陌生人之中,甚至還可能面臨他們的排斥。可能,我仍然會回去馬來西亞,即使我們目前仍然要活在打壓之中,即使要存活在一個難以實現自我的空間。但是,我或許可以用手中的一票繼續給國陣施加那千萬分之一的壓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個開心的人。即使薪水不高,即使物質生活不豐裕,即使很難真正地實現自我,但是只要能在自己最熟悉的家鄉、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幸福或許就那麼簡單,不是嗎?

胸藏浩然正氣,笑談世間鬼神!

我們的通俗讀物號「鬼故事頻道」已開通,每晚9點分享一篇驚險刺激的鬼故事,歡迎關注,膽小慎入;每晚9點,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華人有哪些特徵?
    華人為何長於掙錢「悄悄告訴你,整個沙巴最有錢的就是福建人。」在位於馬來西亞沙巴州亞庇市中心的辦公室裡,亞庇中華工商總會會長陳友仁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陳的另一個身份是章桂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的哥哥陳守仁也是當地知名的華人企業家,兩人的祖籍在福建泉州。綜觀馬來西亞的經濟版圖,佔總人口25%的華人高居經濟金字塔的上層。
  •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而馬來西亞華人的味蕾,更是不斷傳承創新著中華味。馬來西亞華人先輩南下,創造出了由記憶中家鄉味結合在地食材的馬來西亞美食。吃,細膩而溫情地傳遞著馬來西亞人的鄉愁。在馬來西亞,「撈生」已經逐漸被華人以外的族群所接受。馬來西亞總理到主要華人政黨或社團參加團拜,「撈生」必不可少,意在祝福國家發展風調雨順。除了美味又生猛的撈魚生,無論自製還是外食,馬來西亞人的年夜飯都少不了討口彩的吉祥菜。
  • 【大馬習俗】這些華人習俗竟是馬來西亞華人發明的!
    馬來西亞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習俗的傳承,是全世界華人有目共睹的。
  • 那些馬來西亞華人背後的故事!
    現在想想還真是後悔,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卻不了解馬來西亞華人的來源,小編甚是愧疚啊 ~那天無意中扒到了一篇關於馬來西亞華人以及所有南洋華人的前世今生,甚是有趣!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好好了解馬來西亞華人背後的故事。
  • 文化的傳承—為何馬來西亞華人的華語很好?
    華文學校很多馬來西亞華人雖然在一個多元文化,多種語言並存下的環境裡成長,但大多數沒有忘記了自己的根源和自己的母語,並傳承著中華文化的傳統與美德馬來西亞有著自己獨特的中華文化教育體系,打從幼兒園開始,華人孩子們就開始接觸華文教育,小學也進入了華人小學。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馬來西亞是唯一擁有小學、中學、高校完整中文教育體制的國家。
  • 馬來西亞為何留不住華人?種族「玻璃天花板」逼走百萬華人
    香港《亞洲周刊》曾歷數海外馬來西亞華人精英——從社交網站Plurk創辦人云惟彬到創作女歌手戴佩妮,從為英國王室成員設計鞋子的周仰傑到率先研發隨身碟的潘健成……他們都有一個身份——旅居海外的馬來西亞人。他們為追求更大發展空間而去海外,背後是馬國政策的缺失、留不住人才。在馬來西亞,馬來人一向享有優越地位,華人只在商界活躍。
  • 列國志;馬來西亞九蘇丹輪流做國王,五個人中有一個人是華人
    (2019年1月24日,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來西亞彭亨州的世襲統治者蘇丹阿卜杜拉當選馬來西亞新國王;國王就職時愛撐小黃傘,源自中國皇帝以黃色為尊貴的傳統)馬來西亞的選舉君主制:馬來西亞有9個蘇丹為世襲統治者,馬來西亞統治者會議每5年會從9個世襲統治者選出一名資歷最高的統治者來擔任最高元首。
  • 姚敏: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華語社區與華語傳承
    這個概念的提出有利於將語言學和社會學的各類研究有機結合,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獨特視角。馬來西亞是公認的海外華語傳承典範。馬來西亞華人至今保持著相當高的華語水平,這得益於馬來西亞華人家庭、華語社區和華文學校的共同努力。
  • 馬來西亞再次「變天」,華人成最大輸家?
    不容忽視的華人角色縱觀歷史軌跡,儘管馬來人在馬來西亞政治領域的主導地位無法撼動,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馬來西亞各政黨甚至黨內各派系的競爭日益激烈及民主化進程的發展,佔據馬來西亞總人口23%的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歷屆大選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 【馬來西亞知多少】馬來西亞華人到底會多少種語言?
  •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橡膠王國繁榮的背後,很大一部分上是華人用雙手和頭腦支撐起來的;不誇張的說,沒有華人,就沒有今天的馬來西亞。NO.事實上,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馬來西亞華語是官方的第三大語言,馬來西亞華人是馬來西亞全國第二大「少「數民族,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4%(第三大民族是印度族,佔人口7%),近1/4,實際上可並不「少」。
  •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搭建一帶一路傳播橋梁
    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全球治理創新理念,「一帶一路」倡議除了得到沿線國家的反應和回饋,還得到海外華僑華人的積極呼應。通過對馬來西亞當地三份典型且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和《東方日報》進行調研發現,在「一帶一路」倡議傳播的過程中,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以下簡稱「馬華社會」)並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參與其中,而是主動根據當地的社情民意對該倡議進行解讀,並且試圖成為該倡議在當地的傳播載體和橋梁。與此同時,「馬華社會」對於「一帶一路」的參與實踐也塑造和再造著馬來西亞華人的集體身份和集體情感。
  • 馬來西亞華人在汶萊:與世無爭 安居樂業
    中新網5月29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汶萊於1984年3月獨立後,憑藉其豐富的原油和天然氣資源,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許多馬來西亞華人選擇前往當地發展,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林蟈蠑:「汶萊治安很好,晚上開著大門也不用害怕。」
  • 馬來西亞的華人城市,旅行沒有語言障礙,當地華人居各族裔之首
    #馬來西亞其實不只是旅遊,由於歷史原因,我國曾經有很多人移居到它國,這也是國人遍布全球的原因,有的城市之中,華人甚至佔據大多數。馬來西亞是一個熱門的旅遊國家,由於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生活氛圍,也有不少國人選擇在馬來西亞定居,因此在馬來西亞旅遊的時候能夠看見很多國人,在當地旅遊也不用擔心語言不通。在馬來西亞就有一個城市,華人曾經佔據了95%的人口,當地的原住民都沒有存在感。
  • 你可能不知道的馬來西亞華人的春節習俗
    在馬來西亞許多華人家庭的共同印象之中,農曆新年的氛圍,是開始於年初一到來之前的兩三個星期。過年的感覺與體驗,是年年周而復始,隨著每個家庭迎接為了明年新年,張羅準備,幾乎每家每戶都會一起大掃除,在每一年的年尾,一天比一天熱烈起來。
  • 二十四節令鼓 馬來西亞華人的驕傲
    此對聯在1988年,由老書法家黃石庵題字,對聯中蘊藏著節令鼓的文化精神;蘊藏著東南亞華人在傳承文化中,絕不妥協的堅持態度。鼓樂是節慶的聲音,鼓是傳統的脈搏,亦是海外華人對祖先的一種思念。這是一份深埋在心底的聲音,當節令鼓聲響起,我們即會聽見,來自古老遠方的呼喚,那個地方,我們稱之為——故鄉。
  • 馬來西亞華人比例以前是40%,現在只有21%,差這麼多?
    這個國家就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分為西馬和東馬兩部分。這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雖然官方國家是伊斯蘭教,但其公民享有宗教自由的權利,從而在這裡形成了多民族分布和聚集的繁榮景象。華人社區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去馬來西亞旅遊,經常能遇到一個說閩南語或粵語的中國人,有時會讓你覺得自己可能還沒有出國。
  • 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對待華僑華人的政策比較研究
    泰國為何在對待華僑華人政策上相比於其他東南亞國家來說比較和善,在政治方面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泰國是一個典型的披著立憲政體的封建政權的國家,在2006年泰國發生政變之後,王室再次掌握了一些軍政大權。其專製程度比較高。泰國的法律從言語到行為都限制了民眾對王室的意見表達,2019年的封妃事件表明了泰國王室公開承認了泰國的一夫多妻制度。
  • 奉行「馬來人」至上的馬來西亞,華人掌握經濟領域,農業發達
    馬來西亞人對中國的感情是複雜的,要知道,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一窮二白,是一個生產力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而馬來西亞呢,曾經馬來西亞也輝煌過,被譽為「亞洲四小虎之一,」亞洲四小虎是指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國。這四個國家的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都像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得名。
  • 馬來西亞華人小姐姐帶你體驗特殊的大馬中華文化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是以馬來同胞為主體的穆斯林國家,據統計目前華人大約佔據馬來西亞總人口的22.6%。但或許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馬來西亞是除了中國以外,保留中華文化最完整的國家。大馬的中華文化到底是怎樣的呢?今天跟隨著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一起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