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2021-02-17 私家地理
正如國民歌曲《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所唱,「只是我生長的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在這個一年只有兩季/沒有春天的熱情國度,馬來西亞華人稱春節為農曆新年,而本地各族則用英語Chinese New Year和馬來文Tahun Baharu Cina來稱呼。

新年前夕,走在馬來西亞的大街小巷,年味已經撲面而來——商場、店鋪和街道早已張燈結彩;賀歲歌曲和「恭喜發財」的祝福聲不絕於耳;剪紙、風車、捏麵人的攤位,則讓人回到了兒時記憶裡的新年。

   柔佛古廟在眾神出遊前的亮燈儀式 Asia Travel Book 圖

   農曆春節期間,吉隆坡的街道上掛著紅燈籠 丁正如意 圖

東禪寺、極樂寺、天后宮、柔佛古廟,每年都會舉辦熱鬧的廟會、燈會、展覽和演出;而豐富的文化民俗表演也會在各地連接登場,如:馬來西亞國家遺產項目二十四節令鼓、馬來西亞原創的高樁舞獅,武術表演、京劇潮劇海南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感受濃鬱的節日氣氛與傳統文化。

柑、肉乾與年餅,是當地人置辦年貨的必選。由於柑的廣東話與「金」同音,拜年時「送柑如送金」,因此流行至今。至於肉乾,正是國人熟悉的「豬肉脯」。從前每到過年,吉隆坡茨廠街(唐人街)的肉乾店前,就大排長龍,有人甚至不辭辛勞地從小城輾轉幾輛巴士到吉隆坡,為的只是一包肉乾。在經濟尚未騰飛的歲月,無論條件如何,家家戶戶都會想辦法買上幾盒肉乾在新年解饞。

與福建原鄉改良的肉乾一樣,粿加必(馬來語kuih kapit,意思為夾住的糕餅)也是馬來西亞華人過年的必備小吃。馬來西亞年餅種類多樣,其中華馬合璧的粿加必最具代表性。它的口感類似雞蛋卷,酥脆中帶有蛋香和椰香。由於製作過程中需將麵糊薄片趁熱捲成管狀或雙摺成扇,仿佛摺信一樣,因此粿加必也有了「Love Letter」的暱稱。

到了除夕,全馬各地在外工作的人紛紛回鄉,與家人一起吃團圓飯。開車必經的國道會塞車,而中轉市鎮的餐館卻不休假,馬不停蹄地準備迎接各地的食客,好賺一筆新年財。

怒放的朵朵鮮花、飽滿的金桔盆栽、隨處可見的紅燈籠、包裝喜慶的伴手禮……可以說,在溫暖的南國,年味絲毫不輸中國。而馬來西亞華人的味蕾,更是不斷傳承創新著中華味。馬來西亞華人先輩南下,創造出了由記憶中家鄉味結合在地食材的馬來西亞美食。吃,細膩而溫情地傳遞著馬來西亞人的鄉愁。

檳城姓周橋拜天公慶典 Asia Travel Book 圖

說到馬來西亞的新年美食,就不得不提本地的撈生文化。據馬來西亞美食家林金城的說法,廣東人再熟悉不過的魚生,流傳到馬來西亞,被當地人與正月初七當天吃七菜羹和祈福的風俗結合在一起(潮州人吃七樣菜、七菜羹和七菜粥,客家人則持七菜擂茶),成了本地最初版本的七彩魚生。

當下,魚生早已不獨屬於正月初七的美食,而是成了新年期間最重要的賀年菜。

新年期間,走進任何一家馬來西亞中餐酒樓(粵式宴會餐廳),往往會目睹這番情景:魚生準備好,一桌人圍在飯桌前站著,由一人帶頭喊「撈起」(粵語)或「發」(閩南話),大家一邊不斷揮動筷子把食物高高「撈」起,一邊嘴裡還不停喊著吉祥話。

由於粵語裡,「生」與「升」諧音,越撈越「升」,撈得越高就越吉利。於是,大家不斷比拼著高度和分貝,有人甚至站到椅子上,以求「步步高升」。在一片「四字詞」和「五字訣」中,好不熱鬧。

撈生

撈魚生不僅可以討到好彩頭,吃起來也是清脆爽口——以生魚片為主食材,點綴蔬菜絲、醃菜絲、水果絲等配菜,灑上白芝麻、酸甜醬、花生碎、五香粉、酸柑汁等調味料,色澤豐富誘人。如今,各種款式與口味層出不窮,將海蜇、鮑魚片、龍蝦取代生魚片有之,加入燕窩、黑松露、香檳凍、藤椒雞絲亦有之……各自打造不同的精彩版本。

在馬來西亞,「撈生」已經逐漸被華人以外的族群所接受。馬來西亞總理到主要華人政黨或社團參加團拜,「撈生」必不可少,意在祝福國家發展風調雨順。

除了美味又生猛的撈魚生,無論自製還是外食,馬來西亞人的年夜飯都少不了討口彩的吉祥菜。

大魚大肉樣樣齊全,淋上蘸汁色澤更加誘人,就連甜品的選材也頗有講究,鳳梨寓意「旺來」,龍眼則象徵「龍馬精神」,每一道菜都飽含人們對於新年的美好祝願。

而各籍貫家庭的年夜飯也自有特色——廣東裔除了雞鴨魚肉,少不了腊味。福建裔則有元蹄、五香肉卷、炒大碌面。客家裔有盆菜、釀豆腐、算盤子。潮州裔有滷鴨、蒸魚。當然,多數華人家庭的籍貫早已融合,團圓飯也成了各菜系的群英薈萃。

吃完飯後,家人會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看看電視。幾近凌晨,屋外就會放起煙花、燃起炮竹,把黑夜變成白晝。我從當地朋友口中了解到,雖然在當地燃放煙花鞭炮不合法,但執法單位在這段時間常會「通融」。

除了拜年、貼福字、發紅包、燒香祈福、書寫對聯等習俗,祖籍廣東的馬來西亞華人還非常重視正月初七,祖籍福建的則會在初九凌晨拜天公。

檳城極樂寺新年燈會 Asia Travel Book 圖

吉隆坡天后宮

在福建裔人口為主的檳城,每年拜天公的慶典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齊聚姓周橋,大家一起擺長桌「團拜」迎接天公誕,場面蔚然壯觀。如今的天公誕不僅由福建裔慶祝,其他方言群體也漸漸接受了這個傳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賞燈猜燈謎之外,馬來西亞還有「拋柑接蕉」的習俗。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林家豪向我介紹:屆時單身男女匯聚一堂,女生將聯繫方式寫在柑上邊,然後拋入河中或湖中,男生則撈取,趁機結識有緣人。雖然聽起來就是個大型相親現場,但想著元宵節的本意,竟也感受到了幾絲古典氣質的浪漫。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民俗學家李永球還熱情地傳授了一個頗為小眾的知識點——元宵節。北馬的福建裔峇峇娘惹會吃「噴嶽」,而不是湯圓。噴嶽,本為馬來同胞的一種食品,福建娘惹將它吸收接納,成為華人節日的應景食品。雖然與摩摩查查(Bubur Ca-ca)看似大同小異,卻不可混為一談。兩者的分別是,噴嶽一定要有拉惹蕉,不可下白豆,摩摩查查則用白豆,不可放拉惹蕉。至於大薯粉粿,則為可有可無,視個人口味而定。

北馬的福建裔峇峇娘惹正月十五會吃「噴嶽」 李永球 圖

遵循傳統習俗之餘,城市家庭也會選擇全家去電影院看賀歲片。近年來,馬來西亞開啟了屬於自己的賀歲片時代。周青元導演所拍攝的《大日子》《天天好天》《一路有你》都是叫好又賣座的賀歲電影。對此,周青元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曾這麼說道:「馬來西亞自己的賀歲片是近些年才有的。我們受香港賀歲片的影響很大,許冠文、許冠傑、成龍、周星馳……都是從小看到大。2000年左右,中國大陸的賀歲片及各類型電影對我們也開始有了非常大的影響力。」

而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將會舉辦怎樣的新年活動,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對此,林家豪表示:「在春節前半個月,我們就開始在館內播放新年歌,做關於傳統文化的宣揚。由於這是博物館的首個春節,預約旅行團眾多,所以大年初三就提前開館了。博物館在新年期間,會與電臺、電視臺,合作推廣一些傳統華人新年民俗。」

巴生肉骨茶也是新春美食之一 丁正如意 圖

最初由姚莉主唱的《春風吻上我的臉》本是1956 年電影《哪個不多情》的插曲,是流行一時的時代曲,多年來在馬來西亞華人圈也被用作賀年歌曲。視頻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的新年歌分為兩種。老歌可以追溯至老上海懷舊金曲,如《春風吻上我的臉》、《迎春花》、《賀新年》、《恭喜恭喜》……這些舊時光的旋律,經由香港,影響了整個東南亞。而新歌則是十多年來馬來西亞流行的本土化作品,如與賀歲電影同名的《大日子》和《天天好天》。這些新年歌幾乎都與當年的生肖有關,也往往更貼近在地環境與文化。

雖然距離原鄉數千裡,馬來西亞華人卻仍保持著傳統的過年習俗,並且適應了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環境。華人對於春節最美好的記憶,也在海外代代相傳。

春節來馬來西亞,除了享受陽光與沙灘,不妨走進街市,和當地人一樣「撈生」「飲勝」,感受一種純粹又久違的年味。

作者:丁正如意  編輯:徐穎

本文為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先獲得授權。

你可能還會感興趣:

我在沙特過春節

在墨爾本過一個充滿年味的夏日春節

英國的春節氣氛有多濃?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是這樣過春節的!
    2021春節倒計時一起來看看馬來西亞是怎麼過春節的
  • 你可能不知道的馬來西亞華人的春節習俗
    所以春節期間來馬來西亞,一定會讓你驚喜連連、大開眼界!過年, 從做年糕開始過去以來,在馬來西亞華人過年使用的所有糕點之中,年糕是新年祭神到祭祖的必備,幾乎等同新年象徵符號。馬來西亞粿加必可是名列第一必吃的年餅!粿加必其實類似雞蛋卷,原是馬來人和娘惹的傳統餅食,後來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華人家庭,成為華人新年必備的應節食品。
  • 馬來西亞也過春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那你是否知道,馬來西亞是全球中華文化保留比較完整的國家,且在馬來西亞的農曆新年期間,全體公民享有法定假期,年味十足!臨近新年,吉隆坡的商場裡便開始張燈結彩,打折促銷,很多商店也會布置許多春節的元素。即使身處異鄉,也絲毫感覺不到身處另一個國度。
  • 今年春節,來馬來西亞過團圓年吧!
    在幾百年的歷史中,這些在國外紮根的華僑們,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和生活,改變不了的,卻是對家鄉的那份情誼。即便是出生在國外的華僑後代,也依然是鄉音未改。而在國外依然遵循的每一個傳統節日,也體現了華僑們對家鄉情誼的堅守。這其中,寓意著除舊迎新,團團圓圓的春節,對華僑們來說自然也是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以前小時候,我們最盼望的就是過春節了。」
  • 中國春節靜悄悄,外國春節卻很熱鬧,來看他們的春節是怎麼過的
    泰國曼谷的唐人街,是春節氣息最濃厚的地方,這裡遍布潮汕風格的新年景象,十分的熱鬧。就連泰國的王室成員都會光臨這裡,給當地的華人朋友送上新年的祝福。這裡就像是我們春節趕廟會一樣,很多泰國的朋友也會特意來感受我國的春節氣氛,紅彤彤的燈籠高掛,人們身穿唐裝穿梭在大街小巷,新春賀語隨處可見,拜年聲絡繹不絕。
  • 馬來西亞的傳統人氣春節年餅
    (圖源:Shutter Stock)馬來西亞的三大種族代表分別是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在這片文化豐富、有著不同種族和宗教背景的土地上,仍保留著各自的傳統文化節日,如:馬來人的開齋節、華人的春節、印度人的屠妖節等等。
  • 一個馬來西亞峇峇娘惹家庭文化交融的春節故事
    中新社 記者陳悅大年初八午夜,和家人一起莊重的往供桌上擺放金豬(烤豬)、燒肉等菜餚以及甘蔗、鳳梨等水果後,馬來西亞僑生公會會長顏泳和告訴中新社記者,即將開始的「拜天公」,源於中國,是馬來西亞峇峇娘惹族群春節最重要的民俗之一,「過完『初九拜天公』,春節的各項禮俗才算告一段落」。說話間,戶外煙花璀璨,鋪滿了馬六甲的天空。
  • 論華人在美國過春節是種怎樣的體驗…
    有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和在國內的朋友、家人生疏的,春節正好是最好的「破冰」時候,一句貼心問候也好,聊個5毛錢也好,然而,我們常用的微信最大的問題就是撥過去,對方並不能100%的接到,要是用自己的流量打,心疼錢。想想美國的一般電話運營商,不是需要加入Family Plan,就是要籤約,有時候話費一個月要花上40多刀,流量還有限制,還不能打國際長途,真的是心塞。
  • 馬來西亞華人小姐姐帶你體驗特殊的大馬中華文化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是以馬來同胞為主體的穆斯林國家,據統計目前華人大約佔據馬來西亞總人口的22.6%。但或許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馬來西亞是除了中國以外,保留中華文化最完整的國家。大馬的中華文化到底是怎樣的呢?今天跟隨著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一起體驗吧!
  • 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的自白
    題圖是馬來西亞華人在舉行漢俗成人禮儀式。華人在馬來西亞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群體。因為重要,所以微妙。這是一個怎樣的群體?
  • 世界有哪些國家同中國一起過春節?
    東南亞,東南亞地區是華人播遷最早,華人密度最高的地區,全世界有超過二分之一的華人華僑生活在這一地區,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人口佔比都很高,因此這些國家也有過春節的習慣。越南春節:作為少數幾個過農曆新年的國家,東南亞國家越南自古以來就深受漢文化影響,作為越南最大的民俗節日,春節在越南人心中擁有著重要的地位。
  • 馬來西亞華人有哪些特徵?
    華人為何長於掙錢「悄悄告訴你,整個沙巴最有錢的就是福建人。」在位於馬來西亞沙巴州亞庇市中心的辦公室裡,亞庇中華工商總會會長陳友仁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陳的另一個身份是章桂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的哥哥陳守仁也是當地知名的華人企業家,兩人的祖籍在福建泉州。綜觀馬來西亞的經濟版圖,佔總人口25%的華人高居經濟金字塔的上層。
  • 海外過春節得照常上班?其實,除了中國,這些地方春節也是法定節假日!
    朝鮮韓國:春節是重要傳統節日在朝鮮和韓國,過春節的傳統至少可追溯到相當於中國隋唐的新羅時代。春節被稱為「歲首」或「新元」。20世紀引入公曆後,習慣上將公曆元旦稱「新元」,大年初一叫「舊正」或「舊元」。馬來西亞:春節買鳳梨送橘子馬來西亞過春節的習俗與中國大致相同,由於當地華人多來自福建,受閩南文化影響,人們過春節通常會買鳳梨,因為閩南語「鳳梨」與「旺來」諧音,彰顯吉祥。馬來西亞吉隆坡天后廟掛起紅燈籠慶祝雞年春節。
  • 在印度尼西亞過春節的最佳地點
    那麼讓我們一起準備過年吧,以下將介紹一些在印度尼西亞過春節慶的最佳地點!雅加達在首都雅加達,人們主要在中國城,即PetakSembilan和Glodok地區(唐人街)也就是金德院的所在地過年。在這裡,華人過農曆新年,當地的爪哇人也會在除夕前慶祝一個叫作Grebeg Sudiro的獨特的傳統節日。grebeg這個詞實際上是一個爪哇術語,通常與伊斯蘭傳統的慶祝活動一起使用。就像其它的grebeg」慶祝活動一樣,藝術節的亮點就是「gunungan」遊行,人們堆起巨型水果、蔬菜或蛋糕堆,然後會由觀眾「爭奪」。
  •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四海同春」全球華僑華人春晚播出
    中新社長沙1月26日電 (劉曼)身穿中國傳統服裝、騎著高頭大馬迎娶新娘,再用「稱心如意」挑起蓋頭……25日晚在湖南衛視播出的「文化中國·四海同春」2020全球華僑華人春節大聯歡晚會(以下簡稱「華人春晚」)上,熱衷中華文化的美國小夥羅森虎現場分享了與妻子秦蘭婷的中式婚禮。
  • 那些馬來西亞華人背後的故事!
    現在想想還真是後悔,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卻不了解馬來西亞華人的來源,小編甚是愧疚啊 ~那天無意中扒到了一篇關於馬來西亞華人以及所有南洋華人的前世今生,甚是有趣!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好好了解馬來西亞華人背後的故事。
  • 【大馬習俗】這些華人習俗竟是馬來西亞華人發明的!
    馬來西亞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習俗的傳承,是全世界華人有目共睹的。
  • 這8個國家也過春節,果然菲律賓的習俗最奇葩!
    5 馬來西亞:春節除了新加坡,同樣過春節的馬來西亞,也算是春節氛圍比較濃厚的一個國家,並且習俗也與中國大致相同,比較常見的就是吃團圓飯、守歲,放鞭炮穿新衣等。    以前的年餅都是以非常簡單的食材製成,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加上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華人新年糕點也開始走向多元種族化,各式各樣的年餅在新年前一個月就開始售賣。在各種各樣的年餅中,馬來西亞「粿加必」可是名列第一必吃的年餅。「粿加必」其實類似雞蛋卷,原是馬來人和娘惹的傳統餅食,後來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華人家庭,成為華人新年必備的應節食品。
  • 文化的傳承—為何馬來西亞華人的華語很好?
    馬來西亞有著自己獨特的中華文化教育體系,打從幼兒園開始,華人孩子們就開始接觸華文教育,小學也進入了華人小學。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馬來西亞是唯一擁有小學、中學、高校完整中文教育體制的國家。
  • 世界上都有哪些國家,是像中國一樣要過春節的?
    再放眼東南亞地區,畢竟東南亞地區也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眾所周知,東南亞地區是華人播遷最早,華人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全世界有超過1/2的華人華僑生活在這一地區,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人口佔比都很高,因此,東南亞的這些國家也有過春節的習慣,當然,除了少數幾個國家以節日的方式過春節之外,其他大部分主要還是以民間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