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走在馬來西亞的大街小巷,年味已經撲面而來——商場、店鋪和街道早已張燈結彩;賀歲歌曲和「恭喜發財」的祝福聲不絕於耳;剪紙、風車、捏麵人的攤位,則讓人回到了兒時記憶裡的新年。
柔佛古廟在眾神出遊前的亮燈儀式 Asia Travel Book 圖
農曆春節期間,吉隆坡的街道上掛著紅燈籠 丁正如意 圖
東禪寺、極樂寺、天后宮、柔佛古廟,每年都會舉辦熱鬧的廟會、燈會、展覽和演出;而豐富的文化民俗表演也會在各地連接登場,如:馬來西亞國家遺產項目二十四節令鼓、馬來西亞原創的高樁舞獅,武術表演、京劇潮劇海南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感受濃鬱的節日氣氛與傳統文化。
柑、肉乾與年餅,是當地人置辦年貨的必選。由於柑的廣東話與「金」同音,拜年時「送柑如送金」,因此流行至今。至於肉乾,正是國人熟悉的「豬肉脯」。從前每到過年,吉隆坡茨廠街(唐人街)的肉乾店前,就大排長龍,有人甚至不辭辛勞地從小城輾轉幾輛巴士到吉隆坡,為的只是一包肉乾。在經濟尚未騰飛的歲月,無論條件如何,家家戶戶都會想辦法買上幾盒肉乾在新年解饞。
與福建原鄉改良的肉乾一樣,粿加必(馬來語kuih kapit,意思為夾住的糕餅)也是馬來西亞華人過年的必備小吃。馬來西亞年餅種類多樣,其中華馬合璧的粿加必最具代表性。它的口感類似雞蛋卷,酥脆中帶有蛋香和椰香。由於製作過程中需將麵糊薄片趁熱捲成管狀或雙摺成扇,仿佛摺信一樣,因此粿加必也有了「Love Letter」的暱稱。
到了除夕,全馬各地在外工作的人紛紛回鄉,與家人一起吃團圓飯。開車必經的國道會塞車,而中轉市鎮的餐館卻不休假,馬不停蹄地準備迎接各地的食客,好賺一筆新年財。
怒放的朵朵鮮花、飽滿的金桔盆栽、隨處可見的紅燈籠、包裝喜慶的伴手禮……可以說,在溫暖的南國,年味絲毫不輸中國。而馬來西亞華人的味蕾,更是不斷傳承創新著中華味。馬來西亞華人先輩南下,創造出了由記憶中家鄉味結合在地食材的馬來西亞美食。吃,細膩而溫情地傳遞著馬來西亞人的鄉愁。
檳城姓周橋拜天公慶典 Asia Travel Book 圖
說到馬來西亞的新年美食,就不得不提本地的撈生文化。據馬來西亞美食家林金城的說法,廣東人再熟悉不過的魚生,流傳到馬來西亞,被當地人與正月初七當天吃七菜羹和祈福的風俗結合在一起(潮州人吃七樣菜、七菜羹和七菜粥,客家人則持七菜擂茶),成了本地最初版本的七彩魚生。
當下,魚生早已不獨屬於正月初七的美食,而是成了新年期間最重要的賀年菜。
新年期間,走進任何一家馬來西亞中餐酒樓(粵式宴會餐廳),往往會目睹這番情景:魚生準備好,一桌人圍在飯桌前站著,由一人帶頭喊「撈起」(粵語)或「發」(閩南話),大家一邊不斷揮動筷子把食物高高「撈」起,一邊嘴裡還不停喊著吉祥話。
由於粵語裡,「生」與「升」諧音,越撈越「升」,撈得越高就越吉利。於是,大家不斷比拼著高度和分貝,有人甚至站到椅子上,以求「步步高升」。在一片「四字詞」和「五字訣」中,好不熱鬧。
撈生
撈魚生不僅可以討到好彩頭,吃起來也是清脆爽口——以生魚片為主食材,點綴蔬菜絲、醃菜絲、水果絲等配菜,灑上白芝麻、酸甜醬、花生碎、五香粉、酸柑汁等調味料,色澤豐富誘人。如今,各種款式與口味層出不窮,將海蜇、鮑魚片、龍蝦取代生魚片有之,加入燕窩、黑松露、香檳凍、藤椒雞絲亦有之……各自打造不同的精彩版本。
在馬來西亞,「撈生」已經逐漸被華人以外的族群所接受。馬來西亞總理到主要華人政黨或社團參加團拜,「撈生」必不可少,意在祝福國家發展風調雨順。
除了美味又生猛的撈魚生,無論自製還是外食,馬來西亞人的年夜飯都少不了討口彩的吉祥菜。
大魚大肉樣樣齊全,淋上蘸汁色澤更加誘人,就連甜品的選材也頗有講究,鳳梨寓意「旺來」,龍眼則象徵「龍馬精神」,每一道菜都飽含人們對於新年的美好祝願。
而各籍貫家庭的年夜飯也自有特色——廣東裔除了雞鴨魚肉,少不了腊味。福建裔則有元蹄、五香肉卷、炒大碌面。客家裔有盆菜、釀豆腐、算盤子。潮州裔有滷鴨、蒸魚。當然,多數華人家庭的籍貫早已融合,團圓飯也成了各菜系的群英薈萃。
吃完飯後,家人會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看看電視。幾近凌晨,屋外就會放起煙花、燃起炮竹,把黑夜變成白晝。我從當地朋友口中了解到,雖然在當地燃放煙花鞭炮不合法,但執法單位在這段時間常會「通融」。
除了拜年、貼福字、發紅包、燒香祈福、書寫對聯等習俗,祖籍廣東的馬來西亞華人還非常重視正月初七,祖籍福建的則會在初九凌晨拜天公。
檳城極樂寺新年燈會 Asia Travel Book 圖
吉隆坡天后宮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民俗學家李永球還熱情地傳授了一個頗為小眾的知識點——元宵節。北馬的福建裔峇峇娘惹會吃「噴嶽」,而不是湯圓。噴嶽,本為馬來同胞的一種食品,福建娘惹將它吸收接納,成為華人節日的應景食品。雖然與摩摩查查(Bubur Ca-ca)看似大同小異,卻不可混為一談。兩者的分別是,噴嶽一定要有拉惹蕉,不可下白豆,摩摩查查則用白豆,不可放拉惹蕉。至於大薯粉粿,則為可有可無,視個人口味而定。
北馬的福建裔峇峇娘惹正月十五會吃「噴嶽」 李永球 圖
遵循傳統習俗之餘,城市家庭也會選擇全家去電影院看賀歲片。近年來,馬來西亞開啟了屬於自己的賀歲片時代。周青元導演所拍攝的《大日子》《天天好天》《一路有你》都是叫好又賣座的賀歲電影。對此,周青元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曾這麼說道:「馬來西亞自己的賀歲片是近些年才有的。我們受香港賀歲片的影響很大,許冠文、許冠傑、成龍、周星馳……都是從小看到大。2000年左右,中國大陸的賀歲片及各類型電影對我們也開始有了非常大的影響力。」
而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將會舉辦怎樣的新年活動,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對此,林家豪表示:「在春節前半個月,我們就開始在館內播放新年歌,做關於傳統文化的宣揚。由於這是博物館的首個春節,預約旅行團眾多,所以大年初三就提前開館了。博物館在新年期間,會與電臺、電視臺,合作推廣一些傳統華人新年民俗。」
巴生肉骨茶也是新春美食之一 丁正如意 圖
最初由姚莉主唱的《春風吻上我的臉》本是1956 年電影《哪個不多情》的插曲,是流行一時的時代曲,多年來在馬來西亞華人圈也被用作賀年歌曲。視頻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的新年歌分為兩種。老歌可以追溯至老上海懷舊金曲,如《春風吻上我的臉》、《迎春花》、《賀新年》、《恭喜恭喜》……這些舊時光的旋律,經由香港,影響了整個東南亞。而新歌則是十多年來馬來西亞流行的本土化作品,如與賀歲電影同名的《大日子》和《天天好天》。這些新年歌幾乎都與當年的生肖有關,也往往更貼近在地環境與文化。
雖然距離原鄉數千裡,馬來西亞華人卻仍保持著傳統的過年習俗,並且適應了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環境。華人對於春節最美好的記憶,也在海外代代相傳。
春節來馬來西亞,除了享受陽光與沙灘,不妨走進街市,和當地人一樣「撈生」「飲勝」,感受一種純粹又久違的年味。
作者:丁正如意 編輯:徐穎
本文為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先獲得授權。
你可能還會感興趣:
我在沙特過春節
在墨爾本過一個充滿年味的夏日春節
英國的春節氣氛有多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