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學以成人」的哲學樂章 ——寫在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開幕...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8月13日至20日,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

  本屆大會是世界哲學大會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國哲學思想文化傳統作為基礎學術架構,第一次將中國精神秩序中核心關注的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及傳統作為核心議題,以「學以成人」為主題展開全方位的哲學研討。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此次大會將為此增設專場捐贈講座,紀念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從1900年的巴黎到2018年的北京,歲月的年輪銘記了一代代中國學人的奮進與求索,見證了中國哲學話語走向世界舞臺的歷史徵程。歷經百年滄桑的北大燕園,即將以其融貫中西的開放情懷,鳴奏和而不同的哲學交響。

  哲學之光照亮百年求索

  「經濟活動和進取精神的中心。」歷史學家皮埃爾·米蓋爾如是描述1900年的巴黎。彼時,萬國博覽會和第一屆世界哲學大會在此舉行,工業盛會和思想盛宴交相輝映。

  第一屆世界哲學大會由國際哲學界知名學者發起,亨利·伯格森、保羅·納託普、亨利·彭加勒、伯蘭特·羅素、格奧爾格·齊美爾等著名哲學家雲集,哲學諸領域的全球性對話由此啟幕。但很長一段時期,世界哲學大會上鮮有中國學者的身影。

  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民族危機之中。

  這個擁有悠久哲學傳統、塑造了古老文明的東方國度,卻在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陷入彷徨,幾近崩潰。

  「欲圖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國民性質行為之改善。」經過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艱辛探索,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當務之急是要用新的哲學對大眾進行思想啟蒙。在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中,1912年,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創立,中國現代哲學自此發端。

  李大釗開設了唯物史觀等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課程,胡適、馮友蘭、張岱年開闢了創建中國哲學學科的不同研究模式,蔡元培不遺餘力倡導美育,杜威、羅素等應邀講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構成的中國現代哲學學術版圖從此奠基。「北大的哲學傳統,一開始就是開放的、包容的,同時又植根於中華文明。」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說。

  1934年,馮友蘭應邀出席赴布拉格參加第八屆世界哲學大會,在題為《哲學在現代中國》的學術報告中,他向國外同行描繪了中國哲學研究現狀,並講道:「第一階段的精神領袖們基本上只有興趣以舊釋新,而我們現在則也有興趣以新釋舊。第二階段的精神領袖只有興趣指出東西方的不同,而我們現在則有興趣看出東方西方之間所同。」

  「在這屆大會上,馮先生批判了當時中國學界存在的『全盤西化』和『古史辨派』兩種思潮,明確了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的重要性,並在世人面前表明『闡舊邦以輔新命』的哲學研究立場。」重新翻閱這篇在中外哲學交流史上頗具影響的文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牟鍾鑑仍為其氣勢所感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哲學大會被迫中斷,直到1948年才得以再次舉行。同年,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成立,作為全球最高層級的非政府性世界哲學組織,每5年定期召開一次世界哲學大會成為其主要活動之一。

  1978年,中華大地,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一篇哲學文章石破天驚,發出震撼人心的時代先聲。隨後,改革開放迎來學術成長的春天,中外學術交流的大門由此打開。

  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首次組團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了在蒙特婁舉行的第十七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大會閉幕式上,主席致辭後專門請中國哲學家汝信發言。汝信的簡短演說積極、熱情,在世界哲學大會上初次展露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哲學家的真誠形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姚介厚回憶。

  此後,歷屆世界哲學大會都活躍著中國學者的身影。1988年起,邢賁思、姚介厚、謝地坤等相繼當選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指導委員會委員。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擔任大會分組會議主席。2013年,中文成為世界哲學大會的永久性工作語言。

  隨著學術交流範圍的擴大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中國舉辦一屆世界哲學大會,成為中國學者的夢想。

  2013年,第二十三屆世界哲學大會結束後,在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執行委員會上,經過一番激烈陳述、爭辯、質詢、反駁,北京大學在與巴西哲學協會的競爭中勝出,獲得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主辦權。

  「學以成人」凝聚古今智慧

  「認識你自己!」這句鐫刻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柱上的箴言,被蘇格拉底作為其哲學研究的出發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大約在同時期,遙遠的東方世界,孔子門生在編撰《論語》時開宗明義。

  人,無疑是東西方哲學家追問內心、尋求知識、展開思索的原初起點;時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哲學領域的重要議題。致力於開拓人的多重維度,探究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最終確定為「學以成人」。

  「『學以成人』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是認知,也是行為。個人不是孤立的個體,是一個網絡的中心點,也是另一個中心點的組成部分。學做人,必然牽涉他者,如家庭、群體、民族、社會、國家、宇宙。從生物人到文化人、文明人、政治人、經濟人、生態人等等,包括各種人物角色的轉換,人始終處在轉化和被轉化、塑造和被塑造的變化過程之中。」中國組委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教授杜維明這樣解釋大會主題。

  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在細數歷屆大會主題後發現,自第十八屆世界哲學大會起,大會均圍繞「人」的問題展開對話。「這體現了世界哲學大會對哲學本質的彰顯。哲學重點關注兩個維度,求真和求善,而求善正是圍繞人進行的。在這一意義上,確定『學以成人』作為這屆大會主題,是對傳統的延續。」韓慶祥說。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哲學典籍中,對知識、道德和健全人格的追求,貫穿始終。

  「『學以成人』是儒學的精髓。」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指出,「儒家十分關注人之為人的問題。儒學是修己安人之學,人禽之辨是其邏輯起點,孔子對大學之道、志於道、志於學的反覆強調,也是著眼於人的培養。」

  在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程序委員會中方委員、山西大學教授江怡看來,「學以成人」,既有濃鬱的中國哲學色彩,也是一個中西哲學交流互鑑的話題。「這屆大會的5個分主題,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和傳統,都關乎人類未來發展和全球命運等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這些都充分表達了哲學的時代關注。」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每種文化、文明都遭遇到現代性問題的挑戰,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問題。「人應該怎樣生活」「如何培育人性」等面向人類、面向時代、面向哲學、面向生活的命題,擺在各國哲學家面前。

  「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人,而不僅僅是一種經濟動物,是一個亟待思考和回答的問題。」山東大學劉森林教授認為,思考各種文明對此問題的不同思路和可能性貢獻,進行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在相互啟發和學習中推進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很重要性,也很迫切。

  「我們是在全球範圍內相互聯繫並相互依賴,我們的學術實踐必須反映這個現實。『學以成人』這個主題,恰當地表達了我們對於相互學習的承諾,道出了我們為整個世界的進步、和平及和諧而一起發展共同人性的意願。」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主席德莫特·莫蘭教授說。

  「學以成人」,凝聚著穿越古今的智慧。以此為主題的哲學盛會,既為了回歸到「人」以反思文明歷程,更為了從「人」出發展望未來發展。

  哲學話語引領時代發展

  5場全體大會報告、10場專題會議報告、7場捐贈講座、99個分組會議以及其他116場特邀會議、156場圓桌會議、98場協會會議、160場學生會議。翻看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議程,一串串數字令人振奮,規模空前。來自全球121個國家和地區的哲學家代表及哲學愛好者將前來參加大會,大會共收到論文5000多篇。

  「這是迄今為止歷屆世界哲學大會中最大、最豐富和最多樣的哲學議程。」德莫特·莫蘭極為讚賞,「所有形式的哲學都被囊括其中:不僅有那些傳統意義上在希臘、印度、猶太、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中國的偉大思想體系中的哲學,還包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環境哲學、原住文化哲學、世界大同哲學以及在邊緣處的哲學。這體現了一種超越以傳統範疇為核心的狹隘的西方式哲學進路的真正嘗試。」

  擔任「哲學和大眾文化」分組會議主席並參與特邀會議「東亞的審美意識」討論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悅笛發現,這屆大會的中國元素明顯增多。「這不只是因為在中國舉辦,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哲學家研究實力整體提升,話語權不斷增強。」

  環顧國際哲學界,不難發現,中國哲學家的研究工作正逐漸受到重視。杜維明的「精神人文主義」、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等原創性理論漸成全球哲學話語;邱仁宗、楊國榮榮膺國際哲學學會(IIP)院士,後者又於2013年當選國際形上學學會主席;不少中國學者成為國際頂尖期刊編委,以非形式邏輯和論辯理論領域的頂尖雜誌《論證》為例,其19位編委中就有熊明輝和吳鵬2名中國學者。

  「我們越來越意識到,離開中國在哲學、文化以及精神方面難以估量的文化和理論遺產,哲學就是有缺陷的。國際哲學共同體完全應該對中國哲學在古代、近代和當代思想中的貢獻給予應有的價值認可,並在其學術研究和學術任務中,凸顯它對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相關性。」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秘書長盧卡·斯卡蘭提諾說,「我們可以合理地預測大會的部分成果:中國和其他國家學術夥伴關係的總體規模將會顯著變化,世界哲學團體的內在地緣結構將徹底轉變!」

  羅素說,要了解一個時代或一個民族,我們必須了解它的哲學。前來參會的哲學家,期待能在理解中國哲學的過程中傾聽中國聲音,了解中國故事。

  「大會讓參與者有機會了解他們的中國同行在做什麼,也讓中國同行了解其他國家的同行在做什麼,彼此間有機會在未來建立新的合作。」土耳其哲學協會主席、馬爾提普大學教授伊約娜·庫蘇拉蒂說。奈及利亞韋蘭研究院主席T.奧克雷表示:「中國提升了十幾億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是一項無與倫比的成就。我希望窺探中國發展奇蹟的奧秘。至於中國哲學,我希望我的訪問能激發我更多的學習熱情,幫助我更深入地去探究其蘊含的古代寶藏與現代視野。」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運用中國哲學智慧把脈當今世界性難題的中國方案的典型代表,蘊含著改變世界的哲學偉力。這一重要理念,多次載入聯合國決議,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哲學話語的認可。」韓慶祥說,「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以本屆世界哲學大會為契機,中國哲學必定會在交流互鑑中走向成熟,走向輝煌!」(記者 王璡 晉浩天 張穎天)

相關焦點

  • 世界哲學大會開幕!這些著名學者都來了!
    編者按:由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FISP)及北京大學主辦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於2018年8月13-20日在中國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這是具有118年歷史,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哲學學術會議第二次在亞洲,第一次在中國舉辦。新聞網特推出本次世界哲學大會的部分嘉賓介紹,以饗讀者。
  • 民哲朱熹、陳亮對話世界哲學大會,辯「學以成人」討論實錄
    大會現場前天開幕的世界哲學大會主題「學以成人」頗遭人罵,以為「太過儒家」,「太過保守」。
  • 「市民文化客廳」本周迎來第二期,講述「中國哲學與世界相遇」
    12月8日,由上海報業集團與旗下上市公司新華傳媒共同打造的文化品牌「市民文化客廳」將迎來第二期活動——文匯講堂《在這裡,中國哲學與世界相遇》新書分享會將在上海書城亮相。該書是文匯講堂工作室聯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為擁有118年歷史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今年8月首次在北京召開,共同呈現的「24位世界哲學家訪談錄」彙編,11月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這次聯合採訪是上海媒體人攜手學術界共同思索如何讓學術接近公眾的一次探索,既是向世界哲學大會在中國首次舉辦的一次致敬,也是凸顯上海全力打響「四大品牌」之一「上海文化」的高度。
  • 第二屆世界茉莉花大會開幕
    11月29日,第二屆世界茉莉花大會、2020年中國(橫縣)茉莉花文化節開幕大會在南寧舉行。會上,橫縣獲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2020茶業最佳投資縣域」牌匾。本屆大會是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重要活動之一。
  • ...召開第十八屆學術年會 發布「十四五」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大選題
    新華網上海12月19日電(記者 吳霞)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學術年會大會18日在上海社會科學會堂召開。會議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權衡主持。    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在致辭中指出,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起點上,危機中尋新機,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充分發揮社科界專家學者在科學決策中的智囊團作用,發揮社科專家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生力軍作用,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主引擎作用。
  • 中國哲學史學會2020年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西北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哲學史學會2020年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陝西眉縣橫渠鎮召開。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暨南大學、蘭州大學、東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天津社會科學院、山西社會科學院、北京體育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以及《哲學研究》《哲學動態》《道德與文明》《人文雜誌》《社會科學研究》《船山學刊》等期刊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參會。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成人都覺得燒腦的哲學問題
    當面對孩子對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是不是不想打擊她的幻想呢?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我們根本無法回答,這個世界本就是個未知的世界。成年人每天忙忙碌碌,上班、下班,為生活奔波,為自己的理想房子、車子奔波,為了自己的前程奔波,對這個世界哪還有什麼好奇心。是時候該放慢腳步,靜下心來,思考一點哲學問題了。
  • 「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第二季成功舉辦
    11月4日至8日,講座第二季以線上直播與線下講座相結合的形式推出,每晚6點至8點,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郭湛先生、張志偉教授、李秋零教授、焦國成教授、宋志明教授分別主講,分享他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國哲學、中國哲學、倫理學等領域的經年探索與長期思考,帶領大家走進哲學這座宏偉壯麗的殿堂。
  • 上海市社聯學術年會大會召開,發布「十四五」十大選題
    上海市社聯學術年會大會召開,發布「十四五」十大選題 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2020-12-18 22:39 來源:澎湃新聞
  • 當代哲學的代表人物,90高齡哲學大師湯一介先生
    在此期間,他閱讀了西方哲學和美學方面的作品,寫了《論善》《論死》《論人為什麼活著》幾篇文章,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魏晉玄學湯一介子承父業,和父親湯用彤共同築建了魏晉玄學的理論構想,這被看作是湯一介重要的學術成就之一。湯一介通過研究魏晉玄學的體系,找出魏晉玄學的內在邏輯,發展理路,突破了前人的研究方法,是對湯用彤魏晉玄學研究的補充。
  • 安樂哲:哲學的最後一站不是真理,而是智性對話
    我看中國哲學和世界哲學大會文匯:您對本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學以成人」做如何理解? 1.西方提供了對人的個人主義的理解,儒學給出了為「人」的第二種選擇安樂哲:「學以成人」的主題帶有非常鮮明的中國特色,能在中國召開這樣主題的哲學大會非常令人期待。據我所知,本次將有六千名學者參會,其中兩千名來自世界各地,其餘來自中國本土,這給了中國哲學家一個「講述他們自己」的機會。
  • 追問哲學的心路歷程和研究心得
    哲學問題,說到底是如何理解和怎樣處理「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人與世界的關係,不是肯定性的統一關係,而是否定性的統一關係。人是目的性、對象性的存在,不僅要從觀念上把現實的存在變成理想的存在,而且要在實踐中把現實的存在變成理想的存在,由此就構成了人與世界的無限豐富的矛盾關係。我們「反思」這些矛盾關係,就構成了「哲學」,就構成了哲學的「辯證法」。
  • 第二屆世界茉莉花大會、2020年中國(橫縣)茉莉花文化節開幕
    11月29日,第二屆世界茉莉花大會、2020年中國(橫縣)茉莉花文化節開幕大會在廣西南寧隆重舉行。第二屆世界茉莉花大會、2020年中國(橫縣)茉莉花文化節開幕來自各級的有關領導、嘉賓、外國領館官員、茉莉花產業專家以及企業代表匯聚一堂,共享無限商機,共商發展大計,共創世界茉莉花產業的美好未來。
  • 梅劍華|莫頓 懷特:哲學乃根本之學
    ,哲學曾經是關於世界最根本的學問,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康德都在回答人類面臨的根本問題。怎麼到了二十世紀,哲學僅僅變成了語言分析,這不是一種哲學的墮落嗎?霍金的擔憂雖不乏偏見,也自有其道理。當今的哲學離生活實踐和科學探究似乎太遠了,哲學成了一種專家之學。並非沒有哲學家洞悉到這一癥結。新近辭世的美國哲學家、思想史家莫頓·懷特( 1917 – 2016)即是一例。他對哲學的理解超出了語言分析、科學解釋的限制,將其推到更為廣闊的學問天地之中。
  • 聯合國紀念2020年世界哲學日 鼓勵對新冠危機的哲學思考
    聯合國紀念2020年世界哲學日 鼓勵對新冠危機的哲學思考人民網-國際頻道  作者:鄭思寧  2020-11-21 教科文組織通過設立世界哲學日努力促進尊重人類尊嚴和多樣性的國際哲學辯論文化
  • 哲學,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
    中國哲學是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不過,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做事的時候,功利性的思維往往佔據上風,凡事先問一句: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哲學是無用之學,還不如學一些實用的謀生手段和就業技能來得經濟實惠。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看待中國哲學,認為中國哲學太抽象玄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則大謬矣。 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有用未必是真用,無用往往是大用、是妙用。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1843年馬克思在致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提出:我們不是教條地以新原理面向世界,而是從世界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這是決定馬克思哲學轉向的根本性命題。哲學原理是來自批判的頭腦,還是來自產生它的世紀?是從純粹概念編織的獨立的哲學體系中演繹出來,還是從每個時代人們所處的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中引申出來?思考這些問題,源自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給了我們深刻啟示。
  • 學哲學無用?錯了,從哲學的本源定義說說西方經典三大學問
    他很可能會給出三個截然不同的答案:答案一:世界觀就是對世界的觀點。也就是怎樣看待、認識世界。答案二:你說什麼是世界觀?!答案三:請傳播正能量。基本可以說,在答案二和三的語境下,哲學這回事,是不存在的。(一)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是交叉概念很多人在大學都學過一門「思想政治」類必修課,叫「馬克思主義哲學」,簡稱「馬哲」。「馬哲」,是有字庫的。一敲拼音就出來了,而且三個首當其衝,可見是常用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覆蓋所有哲學。
  • 孫周興《人類世的哲學》: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談到此書的初衷,孫周興認為,目前國內有些領域復古性太強,但這不合哲學和藝術的當代性的使命,在這樣的背景下,他試圖通過此書強調,藝術人文科學要重新定向,需要進行整體轉向。「世界變了,你還沒變,這大概是我寫這本書的最基本的動機。
  • 21世紀俄羅斯哲學詮釋學新思潮
    長期以來,哲學詮釋學作為「一種通過哲學闡釋而揭示真理的科學」,一直受到中外學術界的關注。在俄羅斯,現代詮釋學的出現首先與古斯塔夫·古斯塔維奇·施佩特相關。作為俄羅斯詮釋學的首要代表者,他基於俄羅斯民族精神和德國詮釋學傳統,並結合胡塞爾現象學,發展出一種獨特的現象學—詮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