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俄羅斯哲學詮釋學新思潮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長期以來,哲學詮釋學作為「一種通過哲學闡釋而揭示真理的科學」,一直受到中外學術界的關注。在俄羅斯,現代詮釋學的出現首先與古斯塔夫·古斯塔維奇·施佩特相關。作為俄羅斯詮釋學的首要代表者,他基於俄羅斯民族精神和德國詮釋學傳統,並結合胡塞爾現象學,發展出一種獨特的現象學—詮釋學。其後,俄羅斯另一位世界級思想家米·米·巴赫金繼承了施佩特詮釋學的人文科學認識論傳統,視詮釋為一種主體間性的活動。他們的詮釋學思想為當代俄羅斯哲學詮釋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進入21世紀以來,俄羅斯哲學詮釋學在繼承施佩特和巴赫金詮釋學思想的基礎上,正以其新觀點和新面貌為社會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它集中顯現為兩股新思潮——馬克思主義批判詮釋學思潮和人工智慧現象學—詮釋學思潮。

  俄羅斯馬克思主義批判詮釋學思潮是對21世紀俄羅斯包括反思的、批判的或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在內的諸多學派思潮的統稱,其共同特點是對蘇聯馬克思主義進行哲學反思和批判,並加以重新闡釋和發展,因而走的是一條批判詮釋學的路徑,代表著俄羅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哲學新方向。以莫斯科大學А. В. 布茲加林教授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學派」是其中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學派;著名哲學家Т. И. 奧伊澤爾曼院士和以烏拉爾聯邦大學教授К. Н.柳布金為核心的「烏拉爾學派」也是其中的實力派代表。

  「新馬克思主義學派」又稱「批判的馬克思主義學派」或「創新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其形成的標誌是А. В. 布茲加林和А. И. 科爾加諾夫合著的《後蘇聯馬克思主義在俄羅斯:對21世紀挑戰的回應》(2005)一書的出版。該學派主要成員及其代表作有:該學派14位主要成員共同出版的文集《21世紀的社會主義》(2009)、В. Н.舍甫琴科的《批評火焰下的文明進程》(2016)、Б. Ф.斯拉文的《社會主義與俄羅斯》(2004)、М.B.沃耶伊科夫的《關於社會主義的爭論》(2002)、Р. С. 扎拉索夫的《資本主義的危機與新俄羅斯的社會制度》(2011)等。布茲加林認為,新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時代性產物,其展開的時代境遇與格侷促使馬克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再度成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思想方法。舍甫琴科認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世界樹立了典範,是民族特殊性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的自覺融合。康德拉紹夫認為,布茲加林等新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理論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積極推進當代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思想路徑。總之,該學派主張在反思蘇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批判性與創造性的闡釋,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探討當代俄羅斯和人類社會發展之路。2007年以來,該學派幾乎每年都召開多次重要國際學術會議。會議議題廣泛,涉及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世界危機、全球化、人工智慧等眾多方面的哲學闡釋,體現出俄羅斯馬克思主義批判詮釋學的多元化,深受國際學界關注。奧伊澤爾曼院士是鍥而不捨地反思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他堅決反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他的一系列批判和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如《馬克思主義與烏託邦》《元哲學》等一經出版,就被介紹到了中國或在中國翻譯並出版。烏拉爾學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開放的哲學體系,堅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跨學科的當代解讀,主要考察人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探討包括人道主義、認知方式、宗教批判等領域在內的人類社會問題。

  俄羅斯人工智慧現象學—詮釋學作為後工業時代應運而生的俄羅斯學界對人工智慧的哲學詮釋思潮,從另一個側面展示出俄羅斯哲學發展的新成果。在俄羅斯,人工智慧現象學—詮釋學發軔於科學認識論。其活動和成果突出表現在兩大陣營:其一是以Е. H. 蘇爾伽為代表的俄羅斯科學院哲學所,其二是以莫斯科大學哲學系主任В. В. 米羅諾夫為核心的莫斯科大學哲學系。他們都把人工智慧納入現象學視閾,並用詮釋學的方法對它進行人文主義的哲學思考。蘇爾伽指出,詮釋學方法使得人們能夠考慮文本的情感成分,沒有它,人工智慧根本就不能被認為是一種智能。米羅諾夫認為,人工智慧作為一種現象反映了科技進步,但不是人工智慧引領人類進步,而是人類進步引領人工智慧。這一觀點與俄羅斯哲學家В. C. 斯焦賓關於「人類中心論範式轉向」的觀點有相通之處。斯焦賓認為,文藝復興以來逐步形成並在今天風靡全球的技術文明,是以技術為「基因」的文明現象,它給人類帶來了諸如環境汙染、資源短缺、氣候惡化、病毒肆虐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機,為此必須對科學技術實施倫理調控。

  總之,兩股思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旨在尋求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的客觀理解,因而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兩股思潮的觀點在俄羅斯社會都頗具代表性,二者之間也是交叉共融的。在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一系列全球性問題時,兩股思潮都秉持人文科學認識論傳統和俄羅斯民族精神,來審視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理論與實踐的問題,旨在通過對它們進行哲學闡釋而揭示真理。這對於克服科學主義至上和片面物化所致的精神價值缺失具有積極意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俄羅斯哲學研究」(18ZDA01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

 

相關焦點

  • 「德國古典哲學與詮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
    為促進詮釋學研究界與德國古典哲學研究界的交流,加強二者在理解上的共識,11月29日至12月1日,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天津社會科學》雜誌社、華東師範大學詮釋學研究所和華東師大—耶拿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在華東師範大學聯合舉辦了「德國古典哲學與詮釋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
    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將超越「走一步看一步」的經驗主義辯護邏輯,也不囿於具體科學的闡釋,更不能簡單套用西方政治哲學邏輯來剪裁中國現實,而要科學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的差異性,將之提升到「差異的正義」的原則高度,將偉大的中國之治成果升華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表達,全面創新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這就是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
  • 理解詮釋學(Hermeneutik)的幾個要點
    同時,在亞里斯多德那裡,詮釋學是邏輯學的一部分。語言不僅僅是指稱符號,也是我們靈魂活動的反映。詮釋學的聖經淵源。對於《聖經》的詮釋,也是詮釋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舊約》中猶太民族的特殊歷史和《新約》中耶穌的普世學說之間存在差異,需要一個融貫的解釋,由此發展出神學詮釋學。
  • 中國古代哲學經典詮釋方法論探勝-光明日報-光明網
    【項目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許多哲人學者在新的時代氛圍中,不斷拓展學術視野,開始了對於詮釋學、哲學詮釋學的深切關注、重新認識和發端性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中國詮釋學和中國哲學詮釋學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成為中國學者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 現代神話學丨「蘇俄轉播」和21世紀中文語境俄羅斯文化擬像
    弱勢語言(俄文)的失語,以及有關俄羅斯文化的言語行動實際上被其他語言所佔據的現實,使得當代有關俄羅斯的敘事神話其實丟失了當代俄羅斯本身。21世紀中文語境下的俄羅斯文化擬像是豐富而繁盛的,依靠兩種「二手」傳播線路實現:一,以英文為信源的,從歐美視角對俄羅斯進行再次的外部理解;二,基於中國和蘇聯的歷史淵源,以共產主義信仰為意識形態基礎而進行自我詮釋性理解。
  • 新發展階段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論壇召開
    原標題:新發展階段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論壇召開  日前,新發展階段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論壇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深入推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學習貫徹和研究闡釋進行探討,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夯實學理支撐、貢獻智慧力量。
  • 是不是21世紀的文化巨人唐國明與他的半途哲學的扛鼎之作《零鄉》
    是不是21世紀的文化巨人唐國明與他的半途哲學的扛鼎之作《零鄉》(提醒:本篇正文的內容從下面的第四張圖片下開始)————————————————————————————————《紅樓夢八十回後曹文考古復原:第81至100回》的「考古復原」根據與資料來源於程高本
  • 奏響「學以成人」的哲學樂章 ——寫在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開幕...
    1988年起,邢賁思、姚介厚、謝地坤等相繼當選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指導委員會委員。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擔任大會分組會議主席。2013年,中文成為世界哲學大會的永久性工作語言。  隨著學術交流範圍的擴大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中國舉辦一屆世界哲學大會,成為中國學者的夢想。
  • 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參與主辦第二屆中國哲學家論壇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賈蔡倫)日前,由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北京大學哲學系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哲學家論壇在浙江桐廬縣召開。
  • 動力與秩序:20世紀中國哲學
    因此,可以說艾著對20世紀哲學開展的動力的探討,只是從哲學自身的邏輯來加以追尋。作為時代自我理解的哲學史好在艾耶爾對20世紀哲學的書寫,只局限於20世紀西方哲學,並未涉及當時的中國哲學;這就為中國哲學史家探尋20世紀中國哲學的動力問題,留出了思考和探討的思想空間。
  • 梅劍華讀《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從羅素到克裡普克
    這些觀點並未過時,《心的分析》所提出的中立一元論甚至成為近期心靈哲學的熱點。1927年張申府先生翻譯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譯為《名理論》),這是《邏輯哲學論》第一個外文譯本。在老輩學人看來,分析哲學在中國基本上等同於羅素在中國,《名理論》不就是羅素邏輯原子主義的擴展版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京「柏泉之學,浩如煙海」(「柏泉」即羅素名「Bertrand」的舊音譯)。
  • 詮釋的多樣性與歷史比較的統一性
    由此,較之古代的解經術和近代的詮釋學思想,哲學詮釋學由一種詮釋的方法和技巧進而上升為一種完整的哲學形態。在這一哲學視野下,哲學詮釋學衝破了昔日詮釋方法的簡單性和探求目標的單一性的束縛,特別強調詮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而其核心觀念和關鍵的詮釋路徑則是視域融合。不言而喻,視域融合正是建立在詮釋者自身所處的具體的歷史視域的基礎之上。
  • 十九世紀俄羅斯油畫中的文藝復興之光,斯拉夫民族覺醒的點睛之筆
    引言19世紀,是一個世界變革的巨大時代,俄羅斯作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相接的國家,在19世紀同樣出現了顛覆性的改變。在這個時代,俄羅斯發生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例如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事件,1861年的俄羅斯農奴制改革,這些都是沙皇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激化的社會矛盾而推動產生的。政治變革推動了文化覺醒,大批出身於平民的知識分子,對於俄羅斯的思想哲學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不到百年,沉寂的俄羅斯民族覺醒了,這就是沙皇俄羅斯時期的文藝復興。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為該叢書作序,他認為《漢字中國》不是研究中國文字的學術叢書,而是在文字研究基礎上通俗地講述中國文化哲學體系中一批重要觀念的著作,力圖將以漢字為單位的基本觀念及其承載的哲學意涵發掘出來的創新之作。
  • 梅劍華|莫頓 懷特:哲學乃根本之學
    梅劍華|莫頓 懷特:哲學乃根本之學 2020-06-28 1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學哲學無用?錯了,從哲學的本源定義說說西方經典三大學問
    基本可以說,在答案二和三的語境下,哲學這回事,是不存在的。(一)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是交叉概念很多人在大學都學過一門「思想政治」類必修課,叫「馬克思主義哲學」,簡稱「馬哲」。「馬哲」,是有字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覆蓋所有哲學。我們今天說的馬克思主義,是十九世紀德國社會學家卡爾·馬克思及其理論研究合作者(比如弗裡德裡希·恩格斯)總結、歸納出的一系列社會科學成果的總稱。在不以其為「信條」的文化環境下,也會被稱為「馬克思社會學體系」。
  • 楊維中:從詮釋學方法看儒、道對佛教心性思想的影響
    現代詮釋學則發展為探究人類一切理解活動得以可能的基本條件,試圖通過研究和分析一切理解現象的基本條件而找出人的世界經驗,在人類的有限的歷史性存在方式中發現人類與世界的根本關係。我們以為,「哲學詮釋學」的方法論以及所揭示出的人類理解和解釋活動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也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研究佛教的中國化問題。詮釋學的三個很重要的理論範疇是「前理解」、「效果歷史」和「視域融合」。
  • 肖裕聲:21世紀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
    準備多種應對措施反制「威懾」    21世紀進入資訊時代,「威懾」作為一種和平時期的重要戰爭思維,已經被世界普遍接受和運用,內容和形式不斷拓展深化。美國為了維持自己「一超獨霸」的地位,更加重視全方位、全時空地運用「威懾」。    一是突出以「先發制人」的進攻戰略實施主動威懾。
  • 丁耘丨論西方哲學中國化的三個階段
    清代的西學作品傳譯固然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期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們在中國沿海的零星傳教活動〔28〕,但大規模的西學東漸運動應該始於19世紀下半葉。一方面,道體之學彰顯,另一方面,器用之學猛進。如果說19世紀哲學還能勉強收拾住19世紀的科學,那麼20世紀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已非20世紀哲學所能籠罩,哲學已無法像19世紀那樣作為太上科學、科學的科學來統領諸科學了。哲學不再是科學,也不再可能是科學的哲學(scientific philosophy),哪怕仍有人試圖這樣做。但哲學如不再是科學,那它應該是什麼樣的呢?體用隔絕對哲學的考驗是巨大的。
  • 毛澤東談西方哲學:它「是我們的先生」
    斯密的經濟學著作,孟德斯鳩、盧梭的法律學和政治學著作,約翰?穆勒的邏輯學著作,斯賓塞的社會學著作等,基本上是嚴復翻譯的。應該說這是青年毛澤東一次比較系統地對西學的接觸和了解。特別是孟德斯鳩、盧梭的著作,屬於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代表作,對法國大革命產生了直接影響,是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及其成因的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