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哲學詮釋學作為「一種通過哲學闡釋而揭示真理的科學」,一直受到中外學術界的關注。在俄羅斯,現代詮釋學的出現首先與古斯塔夫·古斯塔維奇·施佩特相關。作為俄羅斯詮釋學的首要代表者,他基於俄羅斯民族精神和德國詮釋學傳統,並結合胡塞爾現象學,發展出一種獨特的現象學—詮釋學。其後,俄羅斯另一位世界級思想家米·米·巴赫金繼承了施佩特詮釋學的人文科學認識論傳統,視詮釋為一種主體間性的活動。他們的詮釋學思想為當代俄羅斯哲學詮釋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進入21世紀以來,俄羅斯哲學詮釋學在繼承施佩特和巴赫金詮釋學思想的基礎上,正以其新觀點和新面貌為社會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它集中顯現為兩股新思潮——馬克思主義批判詮釋學思潮和人工智慧現象學—詮釋學思潮。
俄羅斯馬克思主義批判詮釋學思潮是對21世紀俄羅斯包括反思的、批判的或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在內的諸多學派思潮的統稱,其共同特點是對蘇聯馬克思主義進行哲學反思和批判,並加以重新闡釋和發展,因而走的是一條批判詮釋學的路徑,代表著俄羅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哲學新方向。以莫斯科大學А. В. 布茲加林教授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學派」是其中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學派;著名哲學家Т. И. 奧伊澤爾曼院士和以烏拉爾聯邦大學教授К. Н.柳布金為核心的「烏拉爾學派」也是其中的實力派代表。
「新馬克思主義學派」又稱「批判的馬克思主義學派」或「創新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其形成的標誌是А. В. 布茲加林和А. И. 科爾加諾夫合著的《後蘇聯馬克思主義在俄羅斯:對21世紀挑戰的回應》(2005)一書的出版。該學派主要成員及其代表作有:該學派14位主要成員共同出版的文集《21世紀的社會主義》(2009)、В. Н.舍甫琴科的《批評火焰下的文明進程》(2016)、Б. Ф.斯拉文的《社會主義與俄羅斯》(2004)、М.B.沃耶伊科夫的《關於社會主義的爭論》(2002)、Р. С. 扎拉索夫的《資本主義的危機與新俄羅斯的社會制度》(2011)等。布茲加林認為,新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時代性產物,其展開的時代境遇與格侷促使馬克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再度成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思想方法。舍甫琴科認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世界樹立了典範,是民族特殊性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的自覺融合。康德拉紹夫認為,布茲加林等新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理論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積極推進當代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思想路徑。總之,該學派主張在反思蘇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批判性與創造性的闡釋,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探討當代俄羅斯和人類社會發展之路。2007年以來,該學派幾乎每年都召開多次重要國際學術會議。會議議題廣泛,涉及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世界危機、全球化、人工智慧等眾多方面的哲學闡釋,體現出俄羅斯馬克思主義批判詮釋學的多元化,深受國際學界關注。奧伊澤爾曼院士是鍥而不捨地反思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他堅決反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他的一系列批判和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如《馬克思主義與烏託邦》《元哲學》等一經出版,就被介紹到了中國或在中國翻譯並出版。烏拉爾學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開放的哲學體系,堅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跨學科的當代解讀,主要考察人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探討包括人道主義、認知方式、宗教批判等領域在內的人類社會問題。
俄羅斯人工智慧現象學—詮釋學作為後工業時代應運而生的俄羅斯學界對人工智慧的哲學詮釋思潮,從另一個側面展示出俄羅斯哲學發展的新成果。在俄羅斯,人工智慧現象學—詮釋學發軔於科學認識論。其活動和成果突出表現在兩大陣營:其一是以Е. H. 蘇爾伽為代表的俄羅斯科學院哲學所,其二是以莫斯科大學哲學系主任В. В. 米羅諾夫為核心的莫斯科大學哲學系。他們都把人工智慧納入現象學視閾,並用詮釋學的方法對它進行人文主義的哲學思考。蘇爾伽指出,詮釋學方法使得人們能夠考慮文本的情感成分,沒有它,人工智慧根本就不能被認為是一種智能。米羅諾夫認為,人工智慧作為一種現象反映了科技進步,但不是人工智慧引領人類進步,而是人類進步引領人工智慧。這一觀點與俄羅斯哲學家В. C. 斯焦賓關於「人類中心論範式轉向」的觀點有相通之處。斯焦賓認為,文藝復興以來逐步形成並在今天風靡全球的技術文明,是以技術為「基因」的文明現象,它給人類帶來了諸如環境汙染、資源短缺、氣候惡化、病毒肆虐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機,為此必須對科學技術實施倫理調控。
總之,兩股思潮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旨在尋求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的客觀理解,因而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兩股思潮的觀點在俄羅斯社會都頗具代表性,二者之間也是交叉共融的。在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一系列全球性問題時,兩股思潮都秉持人文科學認識論傳統和俄羅斯民族精神,來審視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理論與實踐的問題,旨在通過對它們進行哲學闡釋而揭示真理。這對於克服科學主義至上和片面物化所致的精神價值缺失具有積極意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俄羅斯哲學研究」(18ZDA01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