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靈

2020-12-14 農村老爺爺講故事

範斯文,是清朝浙江一代有名的才子。父親是個老秀才,母親也是名門之秀。範斯文十二歲就考中秀才,但此後卻屢試不第。範斯文到了三十歲還是一事無成,父母先後得病去世,他沒有一技之長,遂坐吃山空,心灰意賴,淪為乞丐。每日乞討度日,倒也逍遙自在。

這年春天,他早上討了一頓好飯,蹲在太陽底下曬太陽。對面是一戶富豪人家,樓上不時有漂亮女子走來走去。不久,只見出來一個漂亮的女子,看樣子像個丫環,大約十七八歲年紀,只見她走路慌慌張張,好像從身上掉了什麼東西,她沒有發覺,急匆匆向前走去。

範斯文過去查看,見是一個錦緞包袱,裡面有金銀首飾和幾錠銀子。範斯文雖然貧窮,但也不是貪財之人,於是坐等那個丫環回來。

過了一會兒,丫環果然返回,大汗淋漓,慌裡慌張四處尋覓。自言自語唉聲嘆氣說:「我死不足惜,但辜負了主人的信任,該如何是好。」說完,取出一條白綾,就要上吊自盡。範斯文走過去問道:「姑娘可是丟了東西,要尋短見。」丫環定睛一看,是個乞丐,但卻氣宇軒昂。聽他話中有話,於是哀求說:「好哥哥,你可是拾到什麼東西了嗎?」範斯文說:「你要是告訴我實情,我就還給你。」

那個丫環說:「我是蘇家丫環蘇娟,天天服侍我家小姐,我家小姐年方十八,自幼定下娃娃親嫁給秦公子。後來秦家家道中落,我家主人悔婚,要逼我家小姐改嫁,小姐日夜哭泣,尋死覓活。我同情我家小姐,請他取出所有的私房錢,我擔當使者去送給小姐的夫婿。讓他進京趕考,考取功名,來迎娶我家小姐。剛才包袱不慎丟失,我有何臉面見我家小姐,所以要上吊自盡。」範斯文把包袱交給蘇娟。蘇娟見了,立即磕頭感謝。範斯文把她攙扶起來。蘇娟疑惑地問道:「你是個乞丐,得到這麼一大筆錢,卻不貪佔,我該如何報答你?」

範斯文看著蘇娟俏麗的模樣,內心激起無限的欲望,說道:「我三十多歲了,還是個童子身,你長得真漂亮,能否陪我一次呢?」蘇娟聽後,猶豫了一下說:「你暫且等我辦完事,再來報答你。」說罷,蘇娟急匆匆走了。

三天以後的一天傍晚,他正在路上走著,範斯文聽見蘇娟喊他說:「哥哥,請跟我來。」範斯文跟著他來到一個無人的去處。蘇娟對他說:「看你見財不貪心,也是正人君子,我今天來履行我的承諾。」說完躺在地上,用手絹蒙住了自己的臉。

範斯文奇怪地問道:「你這是何意?」蘇娟說:「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靈,雖然是你情我願,但也是該有所敬畏的。」範斯文聽後,猶如當頭一棒,立即清醒了,他扶起蘇娟說:「拾金不昧,應該是人的本性,我卻乘人之危,你敬畏神明,難道我不該敬畏嗎?」蘇娟問他:「我看公子也不是尋常之人,為何會淪為乞丐。」範斯文詳細述說了自己的遭遇。蘇娟鼓勵他說:「男兒應志在四方,建功立業,怎麼能自暴自棄呢?今後我會把自己的飯食分一半給你充飢,你應該繼續讀書,求取功名。」

在蘇娟的鼓勵下,範斯文又重新拾起書本,發奮苦讀,由於吃飯不再發愁,他潛心苦讀,學業大有長進。轉眼到了大考之年,蘇娟給他湊了幾兩銀子讓他去趕考。沒想到他竟然考中了舉人,又中了進士,官授縣令之職。

當了縣令,範斯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迎娶蘇娟為妻。蘇家小姐的夫婿,也考中進士。蘇娟和小姐一起舉辦了婚禮,真可謂是「雙喜臨門」。

這真是: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靈;好心換來好報應,有情之人成眷屬。

相關焦點

  • 你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嗎?
    你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嗎?我是酉水之子,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但是我並不認為這句話在實際當中真的存在。相信是我的主觀感受,這是一個自我約束心存敬畏之心的必然,而真實存在這是客觀事實,這種所謂的神明其實是不存在的。
  • 道教小知識: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神靈一直在我們身邊!
    人們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用來告誡世人莫作惡,人在做,天在看,神明會記錄你的一言一行。其實,這一說法並非是沒有根據的,事實上,在道教傳說中,我們的身邊始終存在著神明。夜遊神又稱夜遊巡,是一位公正、善良之神,他巡夜時常將民間百姓的冤屈之事稟報給天帝,使正義得到伸張,惡人得到懲罰。民間傳說,看見遊神會招致不幸,《桃花女》中的「今日伊出門之時,正與日遊神相遇,雖不至死,也要帶傷上陣。」說的就是衝撞了遊神。3.
  •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卻很少有人知道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有聽過一句老話吧,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只知道前半句,後半句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就說老祖宗就我們流傳下來的一些名句,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會當作口頭禪或者警醒自己或者是世人,就像我剛剛說的那句舉頭三尺有神明。還有一句很類似的話,叫做人在做,天在看,和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意義是很相似的,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道德底線。
  • 民間故事:舉頭三尺有神明
    清朝的時候,保定府有個鄭家莊,鄭家莊有一個窮書生,叫鄭經綸。由於家中貧窮,二十八歲才娶了妻子,妻子吳氏,本是個秀才之女,但小時候得過禿瘡病,頭髮有些稀疏,但為人溫柔賢惠,知書達禮,因仰慕鄭書生才學,才嫁給他。婚後,吳氏每日紡線織布掙些微薄收入,供丈夫讀書。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最為經典,深藏處世的大智慧
    可是,這句"舉頭三尺有神明"並不是一整句的俗語,而是俗語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很少被人提及,但卻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絲毫不亞於前句。我們來品一品《智囊全集》中的這句"舉頭三尺有神明"。這種禱告的形式,經過了長期的發展與演變,慢慢的古代人認為神靈是萬能的,神靈知道每個人的任何事情,所以也就有了後來我們聽到的"舉頭三尺有神明"。"舉頭三尺有神明"就是在告訴大家,告訴世人,自己做事要行得正坐得端,要對得起自己,你要知道抬頭自有神靈在監督著你。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同時老祖宗們為了能夠讓後人去更好地遵循道德標準,還為此說了很多的告誡忠言,並且在隨後的社會發展中,漸漸演變成廣為人知的俗語,對於很多人的行事準則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這麼一句關乎於道德準則的俗語,它經常用於哪一些場景呢?就是人們有機會做一些不是那麼好的事情的時候,可能其他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們依然不會去做,哪怕這種不好的程度其實非常小。
  • 老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上一句其實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所以民間流傳的俗語,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雖然俗語的表面意思一看便知,但是要理解其中的內涵,還是需要自己研讀的。比如本期和大家說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也是一句有關道德準則的俗語。這句話的意思說,一個人不要做壞事,因為人在做,天在看,距離頭頂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的存在,而這些神明會把我們做的好事壞事記錄下來。
  • 舉頭三尺有神明,做人一定要有敬畏心
    自古以來,咱們中國人就有敬神、拜神的習俗,在每個重大節日裡,都會用非常隆重的方式來表達虔誠。燒香、拜神、上供…每個環節都有眾多相應規範,而這一切,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就是期望自己可以獲得神明的護佑。在期望神明護佑同時,賞罰分明的天道也同樣給與世人以警醒、約束,所以古語有言:「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告誡眾生多發善心,常結善緣,多持善行。其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並不是完整的。這句話還有非常經典的下半句,看似簡簡單單的7個字,恰恰是這句俗語的精華。這句話的下半句是,「不畏人知畏己知」。
  • 俗語中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知道何意嗎?
    還記得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的那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嗎?你知道這句話想表達什麼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古代人因為信仰神靈,如果遇到某方面不如意,就會到相應的祭廟中叩拜。這裡舉是指向上的意思,案是指擺放香火的供桌。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一句更經典,老俗語深藏大智慧
    經常聽到老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其實有時候老人說的話都是很有道理的,你仔細品味之後,都會發現深藏大智慧。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意思是人抬頭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在看著,也就是說神明離我們很近,所以人不能做壞事。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還有下半句,老祖宗對後人的告誡
    人生哲理「舉頭三尺有神明」《增廣賢文》中曾提到:「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增廣賢文》是一部窺探人性的啟蒙教育書籍,這部典籍以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契機,不斷告訴世人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應該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線,胡作非為就會自食惡果。
  • 佛說:人為什麼要保持謙虛,看完這個故事,方知舉頭三尺有神明
    老話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不僅要對神明要保持謙遜之心。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更應對自然保持一顆謙遜的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各有專長,所以我們對他人也應該保持一顆謙遜的心。很多人可能會認為荒謬,但看完這個故事,方知舉頭三尺有神明:人若自滿,必有其禍相傳古時有位大法師莫名的長出了顆毒瘡,痛苦萬狀,於是四處求醫皆都醫治不好,就在他一籌莫展時,想起了昔日曾幫助的一位行腳僧,那日行腳僧全身患有臭味難聞的毒瘡,是大法師幫他清理,並承諾以後有困難可在約定地點找他。
  •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什麼意思呢?
    舉頭三尺有神明,相信這句話大家經常會聽到,但是還有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其實這幾個字可以用正大光明來形容,告訴人們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你想騙取別人以獲得信任,結果只是騙取了自己的良心。
  • 古人言:「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經典,蘊含上千年的智慧
    而"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出自於古人之言,被一代代的有識之士記住,並視為指導人生的指路明燈。蘊含了上千年的智慧。可是,我們從老人家口中聽慣了這句話,卻很少有人知道後半句。其實《智囊全集》中便向世人點明了後半句話,其背後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卻是絲毫不亞於前句。
  • 佛教怎麼看「離地三尺有神靈」?
    《太上感應篇》說:「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這個三臺北鬥星君是天上的福德正神分身而來,時刻和我們在一起。那麼這個神來幹什麼呢?他是來記錄我們的思想、言行的神。然後向天上匯報,再根據我們的善惡來進行相應的獎罰。
  • 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讓人受益匪淺
    自律之人不需要監督,面對巨大的誘惑毫不動心,這才配得上君子的名號。有人就要問了,缺少別人監督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自我約束呢?關於這個問題,古人早就給出答案,那就是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大自然比較敬畏,甚至產生一些迷信的思想,相信鬼神之說,就連孔子他老人家都說:「敬鬼神而遠之。」世上究竟有沒有鬼神?
  • 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知道是誰嗎?天神有兩位,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世間所有的事都有因果,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一個人心存善念,常做善事,不僅為自己修了好運,也為兒孫積累了陰德。自古以來因果報應的事例,無不歷歷應驗,這也充分證實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正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
  • 走近道教:「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身邊都有哪些神仙?
    在民間有這麼一句古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意思是人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有畏懼之心,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去做那些傷天害理之事,因為在頭頂三尺的地方會有神明一直在監察著你的一舉一動,記錄著你的功過是非,如果做了善事,就會得到獎勵;如果做了惡事,那就要受到神明的懲罰。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後面還有一句精華,是拒絕賄禮的名言
    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葉存仁的意思是說,你們送給我禮物,我不怕別人知道,就怕自己知道,也就是說自己的良心過意不去。後來人們把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跟葉存仁這首詩的後面這句連起來就成了:「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格律詩歌發展到清代已經式微,很少人能寫出唐詩的氣象。
  • 《智囊全集》:「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為經典,受益終生!
    《智囊全集》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全書收集了從先秦到明代的智囊小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因此 有一句老話「人在做,天在看」,而取自這句話老話誕生的俗語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想來很多人都了解,但你知道這句話俗語的下半句嗎?剛開始聽到此俗語還是在孩提時代,那時候就有一個疑惑,「舉頭三尺」確實有神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