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上出現這麼一種現象,孩子有問題,父母第一反應不是找自己的麻煩,而是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管教,想當年我們那個時候……仿佛一切都是孩子的錯誤,與他們毫無關係。
孩子犯錯,到底是誰的責任?這個問題在網上流傳了很多年,從一開始的「父母論」到現在的「熊孩子論」,不難發現,人們的思維觀念在悄無聲息之間出現了變化。
在我看來,儘管孩子犯錯的類型在不斷變化,可是其本質永遠不變:小孩子不好,那就是父母的責任。
社會主流教育方式,還停留在幾十年前
思想家盧梭說過,教育中最無能的表現,莫過於:憤怒、講道理與刻意感動。
遺憾的是,這三招從幾十年前開始,一直被人們沿用至今,而且可以預見,很多家長未來還會繼續使用下去,他們並不覺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存在缺陷。
面對父母的喋喋不休與怒火,孩子的表現大不相同,大致可以分為下面幾種:
畏懼,對家長的恐懼情緒不斷累加,親子裂痕越來越大,直至再也無法癒合。這種傷害從生理層面完全看不出來,不過在心理層面的表現會愈發明顯,情況嚴重者,甚至有可能演變成心理疾病,到那個時候,家長後悔都來不及。叛逆,父母越是說教,孩子越是牴觸,兒時沒有反抗能力,還會表現得順從一些。可一旦到了叛逆期,麻煩就大了,輕則頂嘴,重則離家出走,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噁心父母。無所謂,有個詞叫「老油條」,孩子完全不在意父母的態度,甭管外面如何狂風暴雨,他們都能做到我行我素。
聰明的父母,不會經常給孩子講大道理
父母為孩子著想,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教育不是養貓養狗,它裡面有許多細節要注意,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讓教育失效,或者偏離航向。
我之前就碰到很多家長,他們說現在的孩子既不能打,又不能罵,那就只剩下跟他們講道理這一種教育模式,如果連這個都不行,還怎麼教育?總不能啥也不管,啥也不問吧?
相信很多家長都存在類似的疑惑,說實話,我之前也不例外。
正確教育方式應該怎麼做,我們暫且不談,先來看看,一直跟孩子講大道理,會出現哪些弊端?
1.越說越不聽話
大家首先要明確一點,現在的孩子跟過去可不一樣,他們非常聰明,也就是說,我們經常念叨的那些大道理,其實他們心裡都清楚。
試想一下,一個人天天在你旁邊念叨你知道的東西,而且還是以教訓的口氣進行,你能高興嗎?小孩子也是一樣,偶爾一次大道理教育,孩子也許還能乖乖聽訓,可次數多了,他們必然會厭煩。
發展到後期,就會出現「越說越不聽話」的困境。
2.讓「狼來了」重演
包括我在內,很多脾氣比較爆的家長,總喜歡對孩子發火。甭管大錯誤小錯誤,只要自己情緒不好,就會發飆。
一來二去,除了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沒用之外,一點效果都沒有。而且還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真遇到要發飆的情況,孩子反而不會在乎,因為他們早就習慣了爹媽的「大嗓門」,前後沒什麼區別。
希望各位家長不要讓「狼來了」的鬧劇繼續上演。
3.「禁果效應」誤人
跟孩子講大道理有錯嗎?誰都不能說100%錯誤,關鍵在於,包括我在內,很多時候自己都講不清楚道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禁果效應」,指「要求人們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的時候,總是缺乏相對充分的理由,結果「愈禁愈為」,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要麼不講,要麼講清楚,這才是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講一半留一半,從現實效果來看,那還不如不講。
精英家長,往往會用下面這些方式教育孩子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別人與豬之間的差別還大,同理,教育領域同樣如此。科學、合理的教育模式,帶來的不僅僅是高效,還有省時省力,對維繫親子關係,也有非常好的作用。
1.痛苦遠比警告更有效
「那個燙手,不能摸。」
「那個東西很苦,千萬不能吃!」
「快點扔掉,馬上小蟲子咬你呢!」
孩子是爹媽的心頭肉,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很多家長恨不得24小時貼身保護。無數現實案例告訴我們,這種教育模式早就過時了,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論是心理還是生理,都存在缺陷。
事實上,效果最好、速度最快的教育方法,永遠是讓孩子「吃苦」,摸過一次燭光,他們這輩子都不會摸第二次,被蟲子咬疼了,他們下次會躲得遠遠的。
家長警告一萬遍,不如孩子親身體驗一遍,而我們所需要的做的非常簡單:衡量危險嚴重性。
2.將姿態放低
很多家長喜歡以「絕對權威」的姿態教育孩子,事情分析的對與錯,我們暫且不論的,單看這種態度,試問有幾個人會喜歡呢?
從5歲開始,孩子的自主意識就開始萌芽,自尊情緒迅速壯大,而長期不平等對待,要麼壓垮他們,要麼激化矛盾,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
學會放低姿勢,以相對平等的態度與孩子溝通、交流,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然,裡面的尺度大家也得把握好,相對平等≠絕對平等,畏懼感不可缺失,這是教育孩子的根本要素之一。
除了上面兩點之外,還有一些技巧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教育孩子:
賞罰分明,對7歲-13歲之間的孩子教育效果最好,小零食、小玩具、出去聚餐等等,都能作為獎勵措施。家庭集體活動,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這一點與公司團建的道理類似。對孩子的隱私,給予充分的尊重,不過要讓孩子感受到這一點,而不是默默執行。
今日話題:在教育問題上,大家還有哪些建議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