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保羅·莫塔澤1959年出生於喀麥隆南部地區,畢業於雅溫得大學國家行政學院,隨後赴法國學習,於1985年獲得國際運輸碩士學位。莫塔澤於2015年擔任喀麥隆政府經濟部長,在他的職業履歷上是第二次擔任此職,2007年到2011他曾擔任此職,2011年到2015擔任喀麥隆總理辦公廳秘書長。在喀麥隆,他被視為政治家。
喀麥隆經濟計劃及領土整治部是喀麥隆政府最重要的職能部門,相當於中國的發展改革委員會,但職能更加寬泛,在制定國家長期投資規劃、協調國家各領域發展戰略、協調並統一領導國家各項經濟規劃的調研任務之外,還包括籌備中期財政支出規劃和公共投資預算,與財政部共同管理公共投資預算,以及與財政部共同領導國有企業、研究並協調國家及地區層次上的領土整治問題,與中國政府機構設置與職能相比,實際上該部門還擔負了相當於財政、國資委與國土資源部的部分職能。
莫塔澤部長非常忙,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喀麥隆採訪期間他在國外訪問,為此他委託經濟部對外合作總司長代他接受採訪。他在2016年10月15日回國,在記者離開喀麥隆的前一天晚上8:00,他在家中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
「喀麥隆要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21世紀》:經濟計劃及領土整治部是喀麥隆最重要的部委,負責國家規劃的制定與國家各項工程的實施。你有沒有與中國的國家發改委官員進行過交流?
路易·保羅·莫塔澤:是的,我們現在有不少在建的項目,因為喀麥隆目前最關心的是經濟增長。在喀麥隆人口構成中,年輕人的比例是較高的,為這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只有在經濟增長較快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滿足就業的需求。所以,喀麥隆政府希望憑藉《2035年遠景規劃》戰略,在2010-2020年間實現年均5.5%的經濟增長率;到2020年,將失業率從75.8%降低到50%,而且每年創造數千個正式就業崗位;將貧困率從2007年的39%降低到2020年的28.7%。要想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大力建設基礎設施,發展農業和工業生產。
之前當我還在總理辦公室工作的時候,喀中當時有一個很重要的鐵礦石開採項目,那時我們和中國國家發改委的官員們見過面,因為我知道發改委是中國負責審批重要項目的機構。有時候在會議上我會遇到中國商務部的官員,2016年7月我到北京參加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尼斯堡峰會成果落實協調人會議,我和中國商務部時任部長高虎城見了面,我們還一起籤署了幾個合作協議文件。
《21世紀》:2009年,喀麥隆政府公布了《2035年遠景規劃》,重點是發展農業,擴大能源生產,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努力改善依賴原材料出口型經濟結構,爭取到2035年使喀麥隆成為經濟名列非洲前茅的新興工業化國家。這個規劃已經過去了7年,你如何評價朝著實現目標的進展?
路易·保羅·莫塔澤:喀麥隆政府和公民社會、私人部門以及開發夥伴一起,制定了未來25年的長期發展規劃。這一規劃的實施工作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增長和就業戰略規劃》(Growth and Employment Strategy Paper )明確。這份文件為各項政策和政府行動,以及與技術和財政發展夥伴合作提供參考。
在基礎設施方面,尤其是發電方面,目前正在建設的各個大壩(尤其是Lom Pangar大壩、Mekin大壩以及Memve'ele大壩)。我們預計到2018年將使喀麥隆全國總裝機發電量達到1685MW,確保滿足各個行業的用電需求。港口和公路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大力發展中,尤其是克裡比深水港、Wouri第二大橋、杜阿拉東西入口、與剛果相連的Sangmelima- Djoum- Mintom公路以及Kumba Mamfe公路。
在農業方面,喀麥隆採取了多項措施,包括棉花價格風險管控機制、可可與咖啡重振計劃,目標是到2020年將可可產量提高到60萬噸。喀麥隆目前還在建設一條拖拉機生產線,並致力於提高種子質量,最終提高產量,發展第二代農業。
《21世紀》:貴國總統保羅·比亞在2016年新年致辭中提到:「2016年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創造條件。」此次我在非洲調研的七個國家中,喀麥隆是在世界工業競爭力排名最高的,名列世界排名第100位,高於剛果(布)和肯亞(這兩個國家世界排名分別為102和105)。經濟學家錢納裡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劃分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工業發展階段,2015年喀麥隆人均收入3100美元,應該屬於成熟的工業化時期;如果按照工業化水平劃分工業經濟體,目前非洲還沒有已經完成工業化經濟體。而喀麥隆屬於正在進行工業化的經濟體,已經跨越了不發達經濟體。我的問題是:喀麥隆目前的工業發展階段屬於什麼狀態?總統先生所說的「真正意義的工業化」目標,所指的是新興工業經濟體,還是工業化經濟體?
路易·保羅·莫塔澤:要想成為新興國家,喀麥隆必須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工業化指導計劃旨在擴大工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度,目前工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3%。預計到2035年製造業佔GDP的比重要達到23%-24%,工業製成品佔出口的比例要超過原材料佔出口的比例。喀麥隆的工業化戰略就是要大力發展可以在本地製成的產品,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同時提高對原材料的加工能力,改善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因此,喀麥隆不僅是要增加工業原材料的產量,還要通過設備的更新換代來提高工業產能。除了要保障日常的電力供應,喀麥隆還在發展工業園區,提升國家的工業化水平。同時,喀麥隆政府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確保本國製造的工業品在本地和國際市場上流通。
為推動工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21世紀》:每年的11月20日是聯合國非洲工業化主題日,這個重要的日子從1994年開始,到目前為止已經過去了22年,而非洲國家除南非之外還沒有一個國家成為工業化國家。是什麼原因造成非洲工業發展的滯後?你們都進行過哪些嘗試和努力?都遇到過哪些障礙?
路易·保羅·莫塔澤:雖然喀麥隆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來推動工業化發展,但仍然面臨下列障礙:首先是原材料供應不足,主要受制於交通基礎設施落後,加工處理能力、儲存能力較低;其次是電力能源的不足,儘管我們正在修建隆潘卡爾水電站(Lom Pangar)、曼維萊(Memve l )和莫肯(Mekin)的水電站,還有克裡比和Log-Baba的天然氣廠,這些項目將使喀麥隆的發電裝機容量從2010年的974MW增加到2018年的1685MW,但是我們目前還是面臨交通能源不足的問題。此外,我們自2009年起開始實施《喀麥隆標準與質量法規》,但是在法律法規方面還存在能力不足的問題;當然也缺少現代技術的運用。
《21世紀》:從喀麥隆主要製造業產值佔製造業增加值(MVA)的比重看,主要是食品和飲料、焦炭、精鍊石油產品、核燃料以及化學品及化學產品。你認為喀麥隆渴望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工業化國家?另外,請介紹一下喀麥隆目前正在編制的工業化指導計劃(PDI)進展、優先發展產業和實現的目標。
路易·保羅·莫塔澤:鑑於喀麥隆的農牧業發展潛力巨大,比如氣候、生態環境等條件較好,農業加工將是喀麥隆工業化的一個主要部分,包括提高可可豆的本地加工率,以及咖啡、茶葉、蔗糖等產品的本地加工能力。此外,為了優化喀麥隆出口結構,其他工業原材料的加工能力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木材、紡織、合金(鋁合金等)、建築材料(水泥、鋅),以及燃料、瀝青、化肥等產品的加工能力。在工業化規劃中,服務業尤其是維修保養以及電子行業是第三大重點發展領域,為其它行業的發展提供支撐。
工業化指導計劃正在最後的編制工作階段,由相關部委負責。剛才我提到的這些重點工作也將寫入這份計劃,更好地指導我們開展相關工作。
非中合作挑戰經濟轉型
《21世紀》: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尼斯堡峰會提出未來三年與非洲國家的「十大合作計劃」。這十大合作計劃中哪些能夠對接或者契合喀麥隆的發展戰略或者國家發展計劃?哪些領域是喀麥隆最優先與中國進行合作的選項?
路易·保羅·莫塔澤:在十大合作規劃中,與喀麥隆重點項目相關的包括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生產設備現代化、公共衛生、商貿往來以及投資和金融領域的合作。
《21世紀》:中國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完成了工業現代化的過程,你認為中國的哪些成功經驗是可以借鑑的?你對喀中深化合作,特別是工業化合作還有什麼希望與建議?
路易·保羅·莫塔澤:在過去四十年裡,中國企業在喀麥隆承建了多個項目,包括大壩、醫院、公路、健身設施以及光纜等等。這些項目都受到了喀麥隆人的熱烈歡迎。目前,喀麥隆正在致力於將兩國合作進一步多元化,推動在生產能力、技術轉移等方面的合作,並提高本地勞動力和本地原材料、產品在這些項目中的使用。喀中兩國在進一步深化合作時,需要考慮上述方面,並與中國一道就政策進行協調。
《21世紀》:約翰尼斯堡峰會上除了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計劃」之外,中國政府還提出未來三年(2016-2018年),中國將向非洲提供總額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在這一輪合作之中,喀中雙方目前是否已經達成合作項目或者籤署了哪些協議?這些協議的籤署是否在喀麥隆發展規劃之中?
路易·保羅·莫塔澤:2016年7月28-31日在北京召開的約翰尼斯堡峰會後續成果落實會議上,喀麥隆和中國已經籤署了價值2800億中非法郎的融資協議。其中2170億中非法郎將提供給阿達馬瓦省(Adamaoua)的比尼瓦拉克(Bini Warak)大壩發電項目建設。這一水力發電設施發電量為75MW,將很快由中水電集團承建。喀麥隆與中國達成的其他協議還包括為克裡比深水港二期工程建設提供的融資900億中非法郎,以及新的國家組裝生產線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資金支持900億中非法郎。這些融資項目都已經寫入喀麥隆發展規劃中。
《21世紀》:喀中合作已超過40年時間,你如何評價中國與喀麥隆的合作?喀麥隆需要中國給予哪方面的幫助?
路易·保羅·莫塔澤:中國和非洲國家的合作為本地區的基礎設施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如今,隨著非洲國家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不斷提高,中國在該領域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與技術,非中基礎設施合作進一步深化。在不少項目招投標中,中國企業提供的標書從性價比來說也是最具競爭力的,受到非洲國家好評。目前,非中合作的主要挑戰在於如何使非洲經濟真正實現轉型。當前,非洲企業還處在全球產業鏈的底部,主要還是依靠原材料出口,而非工業製成品。如果全球經濟要實現共贏,非洲經濟就必須進一步發展升級。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作者:趙憶寧 責任編輯: 鍾齊鳴_NF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