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破民主和平論

2021-01-09 觀察者網

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動蕩發生後,西方大國屢屢以維護自由、塑造民主為名進行幹涉,特別是對主權國家利比亞進行了長達7個月的轟炸。一些歐洲國家還出動特種部隊參加地面戰,為原本是烏合之眾的反對派武裝「保駕護航」,助其反敗為勝,搶班奪權。至於戰爭造成的至少3萬人死亡,數十萬人逃亡國外,利比亞人類發展指數(HDI)在世界的排名驟降10位的惡果,卻被西方主流媒體推到「專制獨裁」的卡扎菲身上去了。

古往今來,幾乎任何國家發動任何一場戰爭都講究師出有名。除了「保護人權」、「人道主義幹涉」的高調之外,這種幹涉背後的理論依據,是一種名為「民主和平論」的學說。

「民主和平論」與大中東民主計劃

民主和平論者認為,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早在18世紀便提出這一理論的雛形。但一直要到1970年代行為主義在社會科學中佔據上風,學者開始使用統計方式計量國家之間的戰爭和衝突之後,這一理論才受到國際關係學術界重視。

民主和平論的支持者認為,根據世界歷史經驗,民主國家之間從未發生過戰爭,至少從沒打過大規模戰爭。相反,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之間,專制國家之間,都經常發生戰爭。這一理論的實際政策含義是,如果世界上的民主國家越來越多,那麼戰爭就會越來越少,所以應該大力推進民主化進程。

最近20年,民主和平論在歐美國際關係學術界雖然屢受爭議,但總體上聲勢日隆,在政界也很受重視。2005年和2007年,美國國會兩次討論了《促進民主法案》(Advance Democracy Act),該法案宣稱:「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是非常少見的,而非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則相當的常見。」美國第42屆總統比爾•柯林頓說:「保持我們國家安全並維持長久和平的最好方法便是支持其他地區的民主發展。民主國家之間不會互相爭戰。」第43屆美國總統小布希也說:「我這麼強烈支持民主的原因,正是因為民主國家之間不會互相交戰。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社會的人民都厭惡戰爭,因為他們了解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我對民主能促進和平有著極大信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如此強烈相信中東的前進之路,是促進民主。」可見,美國熱衷於「顏色革命」和「大中東民主化」,與這一學說有密切關係。

具體就利比亞而言, 雖然卡扎菲自2003年起,已經向西方做出巨大讓步,放棄了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計劃,給洛克比空難遇難者每人賠償約1000萬美元,還交出了和利比亞有聯繫的伊斯蘭激進組織的成員名單,但利比亞的政治制度並未改變,沒有變成西方界定的民主國家。按照民主和平論的推理,專制獨裁的利比亞,仍是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的威脅。因此,在2011年聲稱要搞多黨民主的利比亞反對派起事之時,西方國家的全面支持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因為將來民主的利比亞將有利於地區和世界和平。

將民主和平論溯源到康德的謬誤

從理論角度看,民主和平論的鼓吹者將這一學說追溯到康德,是認錯了祖宗。

首先,康德在《永久和平論》中列出了「國與國之間永久和平的先決條款」,其中第三條為「常備軍應該逐漸的全部加以廢除「。他認為常備軍「總是顯示備戰活動,還不斷的以戰爭威脅別的國家,這就刺激各國在備戰數量上不知限度的競相凌駕對方。同時由於這方面所耗的費用終於使和平變得比一場短期戰爭更加沉重,於是它本身就成為攻擊性戰爭的原因,為的是擺脫這種負擔」。

其次,康德在《永久和平論》中列出了「國與國之間永久和平的先決條款」,其中第五條為「任何國家不得以武力幹涉其他國家的體制和政權」。康德明確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由於內部的不和而分裂為兩部分,每一部分都……聲稱代表著全體……只要這種內爭還沒有確定,則這一外力幹涉就會侵犯一個僅僅糾纏於自己內部的病症卻並不依附任何別人的民族的權利了;因此它本身就構成一種既定的侮辱,並使一切國家的獨立自主得不到保障。」

綜上,如果一個國家擁有常備軍或者幹涉別國內政,就違反了實現永久和平的先決條件,無論它是什麼政體,都無法實現永久和平。顯然,美國及其盟友擁有強大的常備軍,也多次出兵幹涉別國的體制和政權,所謂「民主和平」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末了。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讒也」。民主和平論者將其理論溯源至康德,卻無視康德為永久和平設定的前提,就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了。

由此想到,20多年來,國內知識界也屢屢有人提出「回到康德」的號召,可是,打算「回到康德」的人們,有多少是認真讀了康德?還是將「回到康德」作為拋棄馬克恩恩格斯的一種隱晦的說法?

一戰是民主對專制的戰爭嗎?

在經驗層面上,民主國家之間是否真的不打仗呢?從方法論上看,如果一個旨在研究如何避免戰爭、維護和平的理論,無法解釋世界大戰,就根本站不住。

讓我們的目光回到80多年前。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暗殺是一次只殺死了兩個人的恐怖襲擊事件,但它竟然在1個多月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把世界上3/4的人口拖入戰爭,讓1000萬人死於戰場,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難以破解的謎團。也正是在一戰的慘重損失之後,人類開始了國際政治學的專業研究,催生出一個個力圖解釋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理論。

受列寧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國家主流史學界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即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這主要是從參戰國的經濟制度角度來看的。 在西方,一些領導人和學者把一戰看作是「民主國家」對「專制國家」的戰爭。威爾遜在號召美國人參戰時,就提出「讓世界變得對民主國家更安全」的口號,將大戰稱為「為了結束一切戰爭的最後一戰」。

然而,如果按照「民主和平論」支持者的民主定義,一戰的主要參戰國大多是民主國家,一戰甚至可以看作是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

「民主和平論」中的民主定義

在「民主和平論」中,「民主國家」如何定義非常關鍵。在政治學裡,「民主國家」是理想化的模型;在日常語言中,「民主國家」是一種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標籤。其實,「專制國家」和「民主國家」兩者之間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界線,而是存在相當大的灰色地帶。

在當代世界,西方的國家領導人、主流政治學家和主流媒體,基本控制了對「民主」和「民主國家」的定義權。他們宣稱的「民主國家」,僅僅指「自由民主」,排除了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民主」或「人民民主」,也摒棄了卡扎菲治下「民眾國」等發展中的無黨制或一黨制政權組織形式,倡導民主和平論的學者也不例外。但是,這些學者對於民主國家應該滿足的標準,則是眾說紛紜,下面舉出兩個影響力較大的標準:

1976年,美國政治學家辛格將民主國家定義為一個具備以下特徵的國家:(1)有定期的選舉,反對黨和執政黨都有參與選舉的自由(2)允許至少10%的成年人口投票(3)有一個能夠控制政府執政部門,或是享有與執政部門同樣權力的議會。這個定義的門檻比較低。

1997年,拉梅爾則提出:「這裡的民主指的是自由民主制,亦即那些執政者是由有競爭的選舉以及秘密投票、和廣泛的投票權(粗略的定義是包括至少三分之二的成年男性)所選出;同時還要有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和結社自由;以及一個憲法架構下政府服從的法律體制,並保障人民平等的權利。」這個定義的門檻比較高。

一戰參戰國大多是民主國家

按照後一個標準,一戰的主要參戰國中,英國、法國、義大利、美國、比利時都是民主國家;如果把「執政者」理解為包括國會議員,那麼德國也是民主國家。按照前一個標準,不僅上述六國,連奧匈帝國、塞爾維亞都是民主國家。日本、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是否為民主國家,則要看如何定義「議會能控制政府執政部門」了。這三個國家中,議會和君主分享了權力,議會對政府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力。在主要參戰國中,只有俄羅斯帝國無論按任何標準都不是民主國家,但1917年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之間的臨時政府執政下的俄國,則具備了自由民主國家的一些基本屬性,如有選舉、有反對黨等等,但此時俄國仍然與德國和奧匈帝國交戰。

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國家不一定是共和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也可能是民主國家,正如今天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日本、荷蘭等國是公認的民主國家,一戰中同盟國一方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不能根據它們的國名想當然地認為它們就是專制國家,而要具體分析民選的政治機構在政權中的實際權力有多大。

1914年德國和奧匈的民主程度較高

1917年3月,俄國沙皇被二月革命推翻,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917年4月對德宣戰,他把戰爭包裝為民主國家英法美等對專制國家德奧的戰爭,其目的是保衛民主國家的安全,這種宣傳和事實完全相反。

統一之後的德國政治包含中大量的民主因素。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了德國國會的下院帝國議會由25歲以上的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選制選出,議員任期5年。帝國議會最大的權力是有權否決政府預算。上院聯邦議會則由各個邦政府派出,具有批准法律的權力。聯邦議會有58個席位,憲法規定只要14票反對,法案就被否決。德國皇帝對外宣戰或者締約要徵得聯邦議會的同意。19世紀末,德國的主要政黨有德意志保守黨、德意志帝國黨、民族自由黨、進步黨、德意志人民黨、天主教中央黨和社會民主黨等,這些政黨的地位,根據選舉中得票多少和相互聯盟關係的變化,在執政黨和反對黨之間交替。

1890年,俾斯麥被迫辭去德國首相職務,他力主的《反社會主義非常法》也被廢除。後來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皇帝批准的一切法案必須有首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1910年,公開主張共和制和社會主義、反對殖民政策的社會民主黨成為帝國議會第一大黨,這正顯示了民主程度的提高。

因此,據《沃伯格家族:一個猶太金融家族的傳奇》的介紹,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德國談判代表、銀行家馬克斯•沃伯格對協約國代表盛讚德國的民主制度。他認為,在一戰爆發前,德國就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民主選舉制度,而且比英國更加民主;德國的民主在一戰期間還得到了完善。

當然,像同時期的其他民主國家一樣,德國政治制度中仍然存在不民主的方面,例如首相由皇帝任命,帝國軍隊向皇帝個人效忠等。        

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好萊塢影片《茜茜公主》中茜茜公主的丈夫)統治下的奧匈帝國,也已經邁出了民主化的步伐。1867年的奧匈協議規定,匈牙利王國與「帝國其餘部分」,各自設立兩院制國會及由首相領導的責任政府。1907年,奧地利統治下的帝國西半部分舉行了第一次按照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的原則進行的選舉,基督教社會黨等宗教保守派得96席,屬於德意志民族聯盟的各溫和派獲得90席,社會民主黨獲87席。

1908年,號稱歐洲最專制國家的土耳其也恢復憲法,召開國會,青年土耳其黨人獲得多數席位。1909年,青年土耳其黨人甚至廢黜了素丹哈米德二世,換上了服從本黨的新素丹默罕默德•雷夏德。

這樣,同盟國陣營中的德國、奧匈和土耳其,都存在著民主因素,其中德國和奧匈基本可以稱為民主國家。

1914年德國政體中的民主成分支持本國對法、英、比開戰

民主和平論對於所謂「民主國家之間不打仗」的「歷史經驗」的解釋是,民主國家發動戰爭的法律程序比較嚴格,能夠避免統治者為一己私利把國民推向戰場;民主國家的國民之間存在親近感,不會採用戰爭手段來解決彼此的糾紛。

那麼,即使我們認為德國在1914年還不是一個完全的民主國家,那麼根據民主和平論,德國政治中的民主成分——普選產生的帝國議會,應當使用手中的權力阻止專製成分,即世襲的皇帝、皇帝任命的首相和總參謀部的戰爭動向,反對和民主國家英國、法國、比利時及其盟友俄國等國交戰。

然而事實截然相反, 根據英國學者諾曼•戴維斯在《歐洲史》中的記載:1914年8月1日,德國首相貝特曼發瘋似地驅使職員們草擬對俄宣戰詔書。當被問到為什麼如此匆忙的時候,他回答:「如果我們不宣戰,就無法說服社會主義者去打仗」,直接利用了德國工人階級對沙俄專制的反感。德皇威廉一世同日宣稱:「當國家投入戰爭時,一切正當應該停止爭吵,我們大家都是兄弟。」果然,德國社會黨的領導人以「讓祖國免遭沙皇專制的奴役」為名,完全支持發動戰爭,絲毫沒有因為根據法俄協約,對俄開戰也就意味對法國這個民主國家開戰而稍有猶豫;而按照德軍的施裡芬計劃,對法開戰也就意味著首先要進攻另一個民主國家比利時。8月4日,當英國對德國發布最後通牒,要求德軍退出比利時之後,德國議會以全票通過了軍事撥款的議案。根據德國史專家丁建宏的《德國通史》的記載,社會民主黨黨團發言人胡戈•哈塞在議會宣讀了黨的聲明:「今天我們面臨著殘酷的戰爭現實和敵人侵略的可怕威脅,需要決定的不是贊成或反對戰爭的問題, 而是用什麼必要的手段去保衛我們的國家。」此後,帝國議會各政黨達成了名為「國會內各黨派鬥爭暫時中止」的協議,並主動休會以表示支持政府和軍隊的統一領導。

當時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1917年也在《歐洲各國社會黨之平和運動》(在他的論述中「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同樣意思)中這樣記載了德國社會民主黨支持戰爭的情況:「蓋德國有選舉國會議員之權者,約一千一百八十九萬餘人,其中有四百二十五萬餘人屬於社會民主黨,議員總計三百九十七人,社會民主黨居一百一十二人。社會黨既於議會擁有爾許之勢力,倘彼等全不贊成政府宣戰之舉,則德之於戰絕不可能……社會黨首領哈宰氏(即胡戈•哈塞)與德相佛爾威西(即貝特曼)會見……哈宰氏關於贊成預算案演說曰:『吾有對於俄國之專制主義而擁護德國文化之責任……社會黨之反對侵略的戰爭固不待言,然為防衛己國之獨立自由與自由,當執幹戈以從事於戰爭有所不辭……吾為社會主義者,同時亦為德國人,吾之所為,絕不背國際社會黨(即第二國際)之旨趣也。」

直到1914年12月,社會民主黨議員卡爾•李卜克內西在議會軍事撥款的時候,才投下了唯一的反對票。

同樣,英國、法國、奧地利、保加利亞、義大利等國的社會主義政黨,也支持或默許了本國政府的戰爭政策。參戰國中從一開始就明確反對戰爭的政治力量,只有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黨和美國的社會黨,但是他們在「愛國主義」的狂熱中應者寥寥,反戰活動很快被政府鎮壓下去。

自由民主制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例子很多

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自從自由民主制國家在18世紀末誕生以來,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還有很多例子,19世紀以來有1812年的英美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年普法戰爭、1898年的美國-西班牙戰爭、1932-1935年玻利維亞和巴拉圭之間的查科戰爭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陣營裡的芬蘭也是民主國家,曾遭到另一個民主國家——英國的轟炸。

在最近十多年中,1999年美國為首的北約各國對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的戰爭,2006年7月以色列對黎巴嫩的戰爭,2008年的俄羅斯-喬治亞戰爭,2009年1月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加沙自治政府的戰爭等, 都是民主國家對另一個民主國家的戰爭。1999年5月-7月印度與巴基斯坦發生了卡吉爾戰爭,這是世界史上兩個核國家之間的最大軍事衝突,雙方軍隊死亡總計超過千人,當時雙方也都是民主國家。1999年10月,穆沙拉夫才發動政變推翻巴基斯坦民選政府。

當然,主張民主和平論的人總是能找到理由。民主和平論常常使用兩個自我解套的方法,一是一旦發生戰爭,就說其中一個不是民主國家。例如,說米洛舍維奇是個獨裁者;普京-梅德韋傑夫組合是個雙簧般的專制政權;在加沙執政的巴勒斯坦哈馬斯是恐怖主義組織等等,卻完全忽視它們都是通過比較自由公正的選舉上臺的。而且1999年的南斯拉夫聯盟和2008年的俄羅斯,都允許反對黨公開活動,議會裡也有大量的反對黨議員。西方的政要和媒體,還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先把反美的、可能遭受西方軍事打擊或顛覆破壞的國家,稱為獨裁國家,這樣通過選舉上臺的內賈德、查維茲,都被描繪為獨裁者。二是,把發生戰爭的民主國家說成是不成熟的民主國家,把民主和平論的適用範圍,限制在成熟的民主國家。這樣,雖然減少了反例,但理論就只能試圖解釋二戰之後美國、西歐、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之間為何不打仗了,而它們都是美國二戰後構築的同盟體系的組成部分,盟友之間自然不打仗。

從以上大大小小的反例可見,民主和平論聲稱的「民主國家從未打仗」的經驗事實,其實並不存在。然而,學者和政客一旦陷入意識形態的迷狂,就難免不僅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還認為它是包治世間百病的良藥,就會對血淋淋的事實視而不見。民主與和平的關係,或者更廣泛一點說,國內政治制度與對外行為的關係,是極為複雜的,並不是能用「民主和平論」這樣簡單的對應關係來概括的。近幾年,一些民主和平論者,如Mansfield和Snyder也認為處於民主化進程中的國家,可能比專制國家更好戰。

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2009年6月在埃及開羅大學演講時承認「一個國家不能也不應該將一種政治系統強加於另一個國家……政府應該代表人民的意願。每個國家以自己的方式致力於這一準則,不同的方式又以國家傳統為基礎,美國並不認為自己通曉對所有人都有利的方式」。這一表態,其實也是對根據民主和平論推演出的促進別國民主化政策的一種反思。然而,2011年,美英法等國又以「人權」和「民主」為藉口幹涉中東國家內亂,轟炸利比亞,威逼敘利亞,對於西方的盟友沙特等國出兵鎮壓巴林的民主運動,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人類最可貴之處,就在於能獨立思考,能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能破除迷信,不管這種迷信是以多麼崇高的外衣,或者看似多麼簡約的理論加以包裝的。早在1795年,康德就在《永久和平論》中總結了政治實踐與理論的關係:「國家既然必須從經驗的原則出發,而理論家以其空洞無物的觀念又不會給國家帶來任何危害,於是人們就總可以讓理論家去大放厥詞,而深通世故的國事活動家卻不必加以重視」。這一告誡,今天也不過時。希望各國人民,特別是手中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的大國政要們,能夠客觀地看待歷史,不要被「民主和平論」這樣似是而非的理論所蒙蔽,更不能掩耳盜鈴,企圖利用這樣的理論為戰爭正名,否則將給世界帶來持續的災難。

 

相關焦點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
    1914年7月28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大戰歷時四年,以歐洲為中心向全球蔓延,最終以死亡1000萬人,傷殘2000萬人的慘痛代價宣告結束!縱觀當時的世界形勢,這場戰爭已然不可避免,而塞爾維亞的「薩那熱窩」事件只是加速了戰爭的爆發而已!
  • 【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上)
    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
  • 第一次世界大戰,你知道多少?
    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衝突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籤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為什麼你一定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歷史的開端(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創造出了許多新興的民族國家,也創造出了不同的政治體制,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沒有過的新型政治體制。1917年的十月革命,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新的政治實踐,在此後20世紀的歷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十月革命不僅為許多國家昭示了另外一種發展道路的可能性,同時也將如何應對這一新政治體制的問題擺在了國際社會面前。
  • 發展和平論 :「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和平的含義
    發展和平論「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和平的含義(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院長徐輝)冷戰結束後,美國在歡呼 「歷史的終結」之餘,很快便提出「民主和平論」,並帶領盟友在全球大力推廣「美式民主」,為此不惜發動多次大規模戰爭,實施一百餘次對外軍事幹涉。
  •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遺忘的偉大戰爭
    上篇提要:從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到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共打了四年。戰場橫跨歐亞非三大陸,參戰人員約6500萬人,約2000萬人負傷,死亡人數超過1600萬人,曾經繁盛的歐洲打得殘破不堪,各國忙於收拾社會紊亂、經濟蕭條的殘局。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落下了帷幕,戰敗的同盟國被迫籤訂了《凡爾賽條約》俄國都有著大量的殖民地和經濟發展,隨著普魯士的戰敗,導致萊茵同盟的成立,民主。博愛、自由成為了人們的口號。這都導致了德意志地區民族主義的產生。
  • 一旦再次爆發世界大戰,引爆戰爭的原因是什麼?答案只有2個字
    古往今來,因為各種矛盾而爆發戰爭的事情並不少見。即便是現在這個看起來無比和平的年代裡,其實國際上仍然還有一些國家保持著始終僵持不下的關係。所以,要想徹底的擺脫戰爭,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相對來說,像一戰二戰這樣的戰爭,整個國際社會是完全不能夠有能力再一次承受得住的。時代在不斷的變革,各個國家的實力都在瘋狂的增長。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按理說,社會程度發展越高,武器越先進發動戰爭的慘烈程度也會高,可實際上一戰要比二戰更加慘烈,這是為何?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帶有侵略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之間的戰爭。前者帶有主動的意思,是為自己的利益爭奪而發生的戰爭,而後者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維護自己國家安全而被迫捲入世界大戰的。
  • 一篇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年之際」的深度好文!
    這是建在法國貢比涅森林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協定籤字遺址上的停戰協定紀念碑。 ) (一)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德兩國正式開戰的那個晚上,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對著倫敦夜空感嘆:「整個歐洲的燈火正在熄滅。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將不會再看到它們被重新點燃。」這句話成為那段黑暗歲月最蒼涼的註腳。
  •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的聖誕節休戰
    1914年的聖誕節停戰發生在1914年12月24日至25日(在某些地方12月24日至1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年(1914-1918)。在西部陣線進行了五個月的血腥戰鬥之後,在1914年聖誕節期間,和平降臨在戰壕上。
  • 第一次世界大戰
    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7]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係,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但對於全世界而言,其實這一天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戰日。百年前的今日,德國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結束了令整個歐洲滿目瘡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法、俄是典型的國際秩序既得利益者,有著龐大的殖民地和經濟總量。隨著拿破崙擊敗普魯士,將除普魯士和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地區整合成萊茵同盟,並向他們傳播民主、自由、博愛的思想,這一系列事件直接導致德意志地區民族主義的產生。此時人類的政治文明發展程度,可以說是跟不上飛速發展的生產力的。
  •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如何吸取教訓,將重心從歐洲放到亞洲?
    那麼一定是戰爭,在人類歷史上戰爭的頻繁程度以至於我們很難去定義和平的概念,如果我們問和平是什麼,如何去定義和平,很少有人能夠說得上來,曾經有一句略帶辛酸與無奈的調侃,就是「和平是什麼?不過是兩場戰爭之間的間隔罷了」。在所有這些戰爭中,有兩場戰爭的烈度最高,波及的國家最廣,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 如果存在一部世界和平史,那麼,當代中國和平的歷史方位在哪裡?
    拿破崙戰敗後,歐洲於1815年籤訂維也納和約,確定了取代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維也納體系,其實質就是建立了由列強保持均勢的強國俱樂部,由強國靠霸權維持和平並對弱國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以和約形式締結的「均勢-霸權」和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遭到最嚴重的失敗。慘絕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證明了無論均勢還是霸權在赤裸裸的軍事野心面前都不能成為和平的保障。
  • 七年戰爭——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戰爭史之一)
    也無怪乎溫斯頓·邱吉爾說:「七年戰爭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主要由歐洲國家參戰的戰爭一開始就突破了歐洲的地區限制,從列國本土波及到殖民地,戰火所燃之處甚至包括了北美、南美、東亞和東南亞,深刻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走向。其經常被認為是發生於1740年-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延續,同時也是另一場在中國更有名的戰爭——美國獨立戰爭的起因之一,長期以來被視作世界戰爭史研究的重點。
  • 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歷史的開端(上)
    如果要在我們通常所說的近代和現代之間劃出一條時間標誌的話,理應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當然現在的歷史學家更喜歡使用20世紀這樣的時間坐標。國外歷史學家也說,事實上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啟了20世紀的大門,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這三種論調不利於人類和平發展
    西方近代民族國家體系的形成也是在經歷了長期的社會動亂,甚至戰爭之後,在 17 世紀中期才形成的。此後歐洲各國之間仍然衝突不斷,甚至還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亨廷頓認為,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為界限重新形成,並呈現出多種複雜趨勢。「文明的衝突」將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間的(在地緣上的)斷裂帶將成為未來的戰線。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籤訂的《凡爾賽和約》為什麼成了二戰的導火線?
    雖然參加這次巴黎和會,有27個國家,各國代表總共1000多人,全權代表70人,但實際操縱會議的只有三人,美國總統託馬斯·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喬治·克羅孟梭。會議雖然標榜著建立世界的永久和平,但實際就是一場各懷鬼胎的「分贓」會議。
  •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戰爆發你所不知道的原因
    一戰和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都是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一戰爆發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可以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造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