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和約》,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休戰的二十年!

2020-12-22 一起看地圖

在巴黎西南18公裡的凡爾賽鎮裡有一巨大又豪華的宮殿,以奶油色磚石堆砌而成,佔地111萬平方米,以東西為軸,南北對稱,它就是舉世聞名的凡爾賽宮。1919年6月28日,戰勝國(協約國)與戰敗國(同盟國)在這裡籤署了《凡爾賽條約》,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束。

一戰後的條約籤訂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從1914年8月4日全面開展到1918年11月11日結束,歷時四年零三個月。先後參與了31個國家,共動員7350萬人投入戰爭,陣亡1000萬人,戰爭直接造成了2000萬人的生命喪失,以及3321億美元的消耗。

這無疑對全世界的人民來說是一場空前的浩劫,人民已經無力再去作戰,無力再承受戰爭給他們帶來的痛苦。最後,在1918年11月11日11時,這場以德奧發起進攻引發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狂潮為開端同時又以他們失敗而結尾的戰爭,伴隨著101響禮炮的鳴放徹底的拉上了帷幕。

英國首相宣布德國與協約已籤署停戰協定,並提到:「但願我們可以這麼說,在此重大的早晨,一切戰爭均將終止。」1919年1月18日,解決一戰遺留問題和安排戰後國際秩序的巴黎和會召開,各主要國家懷著不同的目的參加此次盛會。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打起來時,參戰的許多國家是稀裡糊塗地投入戰爭之中,所以在談和時,也造成了各國找不到方向的局面。這場國際會議,名義上是勝利的協約國制裁戰敗的同盟國,實質上在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形成新的世界格局。

於是,從世界各地雲集巴黎的27個國家的代表,經過差不多半年的協商,最終在6月28日,德國代表外長赫爾曼·米勒和國務部長約翰內斯·貝爾於來到凡爾賽宮鏡廳,在合約上簽字,然後協約國和參戰國共26個戰勝國依次籤字。

《凡爾賽和約》序言宣布以「鞏固公正及永久之和平」代替交戰狀態。全約包括15章440條,第一章為國際聯盟盟約,其餘各章主要涉及領土割讓、軍備限制和賠款三個問題。總的來說,《凡爾賽和約》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關於建立國際聯盟以防止戰爭,另-部分是對德國的全面限制,防止德國重新發動戰爭。

心懷鬼胎的三巨頭

整個戰後會議中,美英法日意等戰勝國都想多分更多的贓物,削弱戰後與自己爭霸的對手,所以彼此間矛盾重重,勾心鬥角十分激烈,經常鬧得不可開交。當巴黎和會落下帷幕時,他們驚訝地發現,國際形勢比戰前更為棘手,戰勝國的戰略形勢也更加堪憂。

這場以凡爾賽合約的籤訂而結束的帝國主義之間的爭奪,也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同時也為促成了納粹德國的崛起,使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

首先,一戰結束後,英法兩國餘威仍存,還在力圖維護其世界霸權,對於美國來說,僅僅憑藉其經濟實力,還無法將英法建立在政治、經濟、文化與軍事等綜合實力上的世界霸權取而代之。於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極力鼓吹建立國聯。

美國企圖藉此欺騙世界輿論,以取得巴黎和會的領導地位,實現自己稱霸世界的野心,然而,在英法日等國的強烈反對下,最後計劃落空。於是,在共和黨操縱下的參議院拒絕批准威爾遜已籤了字的《凡爾賽合約》,也拒絕加入國聯。後來,美國與德國單獨籤訂和約。

美國作為凡爾賽體系的主要締造者和戰後歐洲均勢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它的拒絕使凡爾賽體系失去了一支重要支柱,從而導致凡爾賽體系從建立之初就出現了嚴重的結構缺陷。無疑美國對德的態度和幫助在納粹德國崛起之路上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

而對於英法來說,對於德國的制裁更是尤為重要。英國一貫秉承均勢外交,作為英國自由黨領袖的勞合喬治為維護歐洲大陸的均勢,讓法德兩國相互牽制,認為法國比德國強大,英法沒有必要建立同盟,現在需要的是把德國重新納入歐洲大家庭,而不是過分壓制德國。

而另一方的法國,主張一切損失皆由罪魁德國承擔。其如意算盤是依靠在戰爭期間確立的與英美兩國的同盟關係,操縱新成立的國際聯盟組織,組建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安全網絡,維持凡爾賽體系,確保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越地位,壓制德國的東山再起。

此外,法國憑藉著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地位主宰著歐洲大陸。法國在德國反對1920年國際聯盟決定的賠償金額為一千三百二十億馬克時,置之不理, 大有一種置德國於葬身之地的勁頭。

被推向對立面的德國

從重建戰後歐洲秩序來看,美國的退出使凡爾賽體系受到嚴重衝擊,維護戰後秩序的主要責任落在了英法肩上,兩國由於戰爭消耗實力受到極大削弱,在維護體系穩定方面心有餘而力不足。同時,在對德政策上的矛盾也使英法很難建立廣泛的合作。

德國自普魯士勃興以來,它的周圍一直是強鄰環伺,恰恰是這種力量對比的均衡才保證歐洲的總體和平。一戰後,英、法兩國實力大為削弱,在對待德國問題上,英法矛盾又很尖銳。因此,在德國重新崛起時,英法很難協調一致達成共識有效遏制德國。

再者,義大利一方面主張維持現狀,保持既得利益。另一方面,主張修改凡爾賽體系,得到它未獲得的領土。義大利從凡爾賽體系的維護者演變為破壞者,加劇了歐洲局勢的動蕩和體系的瓦解。

此外,蘇俄自體系建立伊始就被排斥在歐洲的國際體系之外。蘇俄歷史上一直是維持歐洲均勢的一支重要戰略力量。由於擔心蘇聯力量的強大和害怕喀爾什維克主義的傳播,在凡爾賽體系存在的20年裡,由於英法等國的排斥蘇聯未能在歐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凡爾賽和約》希望世界能夠和平。但是作為維持世界和平的該條約並不能真正地維持世界和平,第一部分的國際聯盟組織由於本身的缺陷並不能真正阻止大國發動戰爭也就喪失了該組織的功能。

第二部分對德國的限制,也只是暫時性的。由於沒有根本解決德國的自身問題反而由於對德國過分剝削成為了德國發動戰爭的理由。當20年後,德國重新武裝以後,國際社會也無能為力戰爭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最後凡爾賽體系把德國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整個凡爾賽體系建立在報復和掠奪德國的基礎之上,從而使德國淪落到被奴役的境地。但,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德國不可能接受被奴役的地位。

日耳曼民族內部強大的生命力,使德國除了反對這個條約外別無出路。進而,修訂條約關於領土、經濟和軍事條款,擺脫凡爾賽體系的束縛,恢復德國的大國地位,被定為德國一戰後外交政策的必要目標。

在這種政策指引下,納粹上臺後的德國,一方面頻頻向被排斥在凡爾賽體系之外的蘇聯伸出和平的橄欖枝。與蘇聯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解除德國在未來東線戰場的威脅。

另一方面,希特勒摸清了英、法兩國妥協退讓、畏懼戰爭的心理,一再採取違反和約的冒險行動,而這些並未受到英、法兩國的阻止,從而更加助長了納粹德國稱霸世界的野心。

相關焦點

  • 《凡爾賽條約》到底有多苛刻,它是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嗎?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籤署了《凡爾賽條約》,這份條約可以說是十分苛刻,為的就是懲罰並削弱德國。當時的戰爭國們肯定沒想到這不僅沒有削弱德國,反而加深了德國的仇恨,後面居然捲土重來。讓我們來看看這份條約到底有苛刻。
  • 一戰廢墟中的德國,二十年後又能發動二戰,它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一戰後德國在廢墟中重新建立,二十年後再次發動二戰,它是如何迅速崛起的?簡單來說,就是限制力度的問題,如果想限制,那就是怎麼也發展不起來的,而德國在二戰前能悠閒地組織衛隊和衝鋒隊,毫不掩飾的坦克製造計劃和重巡/戰列艦製造計劃都充分的說明了英國和法國根本沒打算限制死德國的軍備。
  • 1918年德國戰敗,1939年發動二戰,德國僅用二十年便完成崛起
    從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9年發動二戰,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用了短短二十年時間便再度成為了歐洲霸主,竟然再度擁有了發動二戰、挑戰其他歐洲列強的實力。那麼,一戰後的德國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而正是由於德國的科研能力十分出色,使得德國擁有著大量出色的科研人員,這為德國在一戰後科研工作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基礎,要知道在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前的二十年裡,德國人便又獲得了24個諾貝爾獎,而同一時期美國只有20個,英國19個,法國11個,荷蘭3個,義大利3個。
  • 凡爾賽和約,為什麼摁不住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和戰敗國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開了會,籤了凡爾賽和約,所以一戰後的國際秩序,又被稱作凡爾賽體系。但這個體系維繫了不到二十年,又爆發了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是法國人幾乎是眼睜睜看著德國軍隊開到邊境,沒做什麼反應,這裡面很大成分是因為法國人自己覺得理虧。而希特勒這個冒險一成功,讓自己在國內的政治威望急速攀升,為他後來一步步地攫取更多權力提供了基礎。
  • 為什麼二戰時期德國要發動閃電戰?三個層次,客觀分析
    一戰的可恥失敗並未讓德國反躬自省,而是更加助長了其復仇報復的欲望,再加上《凡爾賽條約》的「過度限制」、經濟危機的打擊以及法西斯頭目希特勒的上臺等多重因素推波助瀾,德意志帝國最終又走上了發動世界大戰的道路。納粹德國發動閃電戰的背景很大程度上就是二戰爆發的大背景。對於二戰發生的背景,已基本形成定論,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而英、法的綏靖政策則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 趣解二戰:為什麼停戰變休戰?《凡爾賽條約》到底讓德國多憤怒?
    如果追溯二戰的爆發原點,那麼應該是巴黎和會上,那份要命的《凡爾賽條約》。在這場和會實際要讀作分贓的會議上。
  • 德國在一戰戰敗後僅21年,就發動了二戰,它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1920年1月10日,《凡爾賽和約》正式生效,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作為戰敗國,德國可謂直接陷入谷底。根據和約,德國直接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以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 德國為什麼要打二戰?
    德國是戰爭最初的發起國,追根溯源,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侵略戰爭?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但德國一戰的戰敗、《凡爾賽和約》的籤訂,在推動德國發起二戰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是一場令人絕望的拉鋸式的消耗戰。
  • 《凡爾賽條約》註定是失敗的和約?終於明白德國為何會發動二戰了
    凡爾賽和約首頁不知是否是巧合,《凡爾賽條約》籤署於1919年6月28日的法國凡爾賽宮。德國的零碎領土割讓協約國還建立了「賠償委員會」,確定德國需支付賠款的確切金額與日期以及付款方式。為確保遵守規定,萊茵河和萊茵河以東的橋頭堡將被盟軍佔領駐軍十五年。
  • 二戰前的德國人生活水平太高了,怪不得德國人要發動二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標誌著二戰正式爆發。關於二戰爆發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德國的原因,有的是英法等國的願意,還有的是希特勒的原因。當然,不管是哪一種,德國都是發動戰爭的國家,對人類帶來重大災難,德國都要對這場戰爭負責。
  • 納粹德國為何急於發動二戰?
    1933年3月,納粹取得德國政權,希特勒上臺後採取了一系列經濟和行政手段,使德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從納粹上臺到二戰爆發這短短的六年時間,可謂德國最繁榮的時代,可為什麼希特勒卻急於發動戰爭,偏偏要葬送掉這來之不易的繁榮時代呢?
  • 德國在一戰中受到重創,為何完全沒有恢復,就匆忙發動二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陸軍對波蘭發動了閃電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要知道,德國在1918年剛剛經歷了一戰的失敗,整個國家還處於重傷未愈的狀態中。第一個原因,德國少壯派強烈的不滿情緒。1919年,德國在巴黎籤訂了《凡爾賽條約》。《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必須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並且割讓15%的國土面積給其他國家。另根據協約國的計算,德國共需要賠償1320億馬克,即接近50億英鎊。
  • ​《凡爾賽和約》與戰後德國民族復仇主義的勃興*
    (湘潭大學 歷史系 ,湖南 湘潭 411105)摘 要:1919年6月28日,德國在協約國的武力脅迫之下簽訂了完全背離「十四點原則」的《凡爾賽和約》,接受戰勝國提出的對德國異常苛刻的懲罰。[2]624因而,《凡爾賽和約》與戰後德國民族復仇主義的勃興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事實上,在1919年6月協約國強迫德國籤訂的《凡爾賽和約》中,戰勝國完全背離「十四點原則」的承諾,對德國實施了異常苛刻的懲罰。它不僅嚴重損害了德國資產階級、容克貴族和普通民眾的利益,同時還傷害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引發戰後德國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抗和普遍抵制,刺激了德國民族復仇主義的勃興。
  • 二戰爆發前17年,德國如何做到違背凡爾賽和約卻不受任何懲罰
    在巴黎和會上,協約國集團提出德國賠償問題具體再協商,但在協商賠款問題過程中,英法美出現了嚴重分歧,導致德國有機會左右逢源。在討論經濟賠償過程中,德國試探著做了違背《凡爾賽和約》的事,因為協約國集團內部分歧大,並沒對其做出實質性懲罰,導致德國初嘗違約的甜頭,逐步產生了擺脫《凡爾賽和約》約束的幻想。
  • 德國老兵:如果沒希特勒出現,德國依然會發動二戰
    花山是個人才輩出的小城,曾湧現出很多馳名德國的名人,其中有園藝師、棋手、學者、作家、政治家……而最負盛名的當屬聯邦德國的第七任總理施洛德。在二戰期間,花山的男人只有三種:打過仗的,正在打仗的,將要打仗的。在這場與眾多世界強國為敵的大戰中,德國必須要把全部身心健全的男子送往火線。和很多德國城市一樣,小城花山至今保存著兩份名單。
  • 一戰結束後,德國已經傷痕累累,為何希特勒還敢發動二戰呢?
    前言: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因為以德國為首的新興勢力,想要挑戰英法老牌帝國主義,以達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而引發的。但是德國一戰失敗了,失敗後的德國已經傷痕累累,一片廢墟,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希特勒還敢野心勃勃地繼續發動二戰呢?
  • 如果德國沒有發動二戰,專心發展能成為超級大國嗎?
    二戰前期的德國表現雖然很是耀眼,但並不能掩蓋其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先天劣勢,比如說國土狹小、人口數量少、資源匱乏等短期難以改變的先天不足。很多人認為,德國的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希特勒上臺後,無論通過怎樣的手段,忽悠也好,欺騙也罷,但終究將被凡爾賽合約壓制死死的德國重新強大了起來,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強國。
  • 《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意味著什麼?堪稱德國發起二戰的導火索之一
    在二十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依然是以德國為發起國,歐洲依然遭殃,而阿道夫·希特勒在發動戰爭的準備中也使用了煽動民族復仇情緒這一招。這個民族復仇情緒則和一戰有很大的關係,那麼一戰之後德國到底多慘?能有這麼大的仇恨。你還真別說,這次對於德國來說,真的是「此仇不報非君子」。
  • 德國發動二戰時的底氣在哪?看看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產能
    但是在二十世紀,德國成為了一戰的失敗者,德國人已經因為巨額賠償使得全國的經濟大幅度下降。而在之後的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徹底的擊垮了德國人,在當時,德國最多的就是失業工人,他們生氣、無奈,盼望著有朝一日德國能變得十分強大,在整個歐洲都可以獲得其他國家的尊重。
  •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戰爆發你所不知道的原因
    最終在1870年剛剛崛起的德國就把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法國給幹趴下了,為了進一步的壯大,法國,德國聯合了奧匈帝國和俄國建立起了一個三皇同盟。新興的德國打破了原來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平衡,他們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了起來,至少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矛盾成為了歐洲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