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俗語是我國文化特有的標誌,短小精悍卻有意味深長,而這裡頭往往是古人豐富的生活經驗,就這樣漢語的優勢便形成了妙語連珠,使得諺語生動形象又如涓涓細流滋潤心頭。
人這一生總會有諸多的坎坷,「不如意者十之有九」,因此吾日三省吾身無疑是不錯的調整方式,許多人便是藉助對於外界的認知以及自我的反省來調整自己,最終的目的就是希冀在這世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或者使自己更加優秀。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完美的人只可能存在於想像之中,而具有七情六慾才顯得人情味十足,也正是如此,人活在天地間就少不了探討內心或者追尋自我。人心向來是複雜難懂的,即使是本人也難以協調好自身外在與內心的統一,在這兒老祖宗便有些不錯的建議,即淫字論事、孝字論心。
這句話最初來自清代的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王永彬對此就有獨特的見解,「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古時讀書人多是儒家弟子,三綱五常無疑是繞不過去的彎,君臣、父子與夫妻,仁、義、禮、智、信。
王永彬所認為的「淫字論事,孝字論心」實質上也離不開這些準則,前者認為一個人是否奸邪,要以行事準則為衡量標準而不是內在心思;後者認為一個是否孝順,要以內心的孝為衡量標準而不是外在表現。
事實上,內在與外在總不是全然統一的,不少人表面一套背後又是好幾套,心口不一卻成了眾人口中的「謙謙君子」。另一方面,如果只是看外在的表現,不少貧苦子弟並不能為父母帶來好生活,但他們對於父母的愛並不比貴人們差。有時候,分量輕重是需要辯證看待的,而這有時又受制於諸多方面。
事實上,對於王永彬這一說法,眾人還是其他解釋,而這極有可能是望文生義,大家看看是否有其道理呢?
在這一解釋中,淫字論事是指對於喜歡的(尤其指代異性),我們只是膚淺地從外在評判,換句話則是一見鍾情不過是饞人家身子,這顯然就失了愛情的美好寄予卻也多了幾分真實。孝字論心是指對於父母親輩的尊敬孝順是由心底油然而生冒出來的,這種孝才是純粹而無雜質的,是真情流露也是我們應該鼓勵的。
事實上,這一解釋同樣有其道理,畢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是建立在窈窕之上的,想必沒有人會排斥美好的,因此一遇到靚仔靚女就怦然生動顯然合乎情理,這完全符合大多數人的真實想法。
其實,「事」與「心」應當是外在與內在的聯繫,每個人總會表現出於內心真實所不一的偏差,這是我們天生便有的克制。喜歡漂亮姑娘並不代表就要見一個愛一個,假若有人真的這麼執行了,那麼這人是難以在社會立足的,而這刻畫在不少人的內心深處。
孝在我們文化中並不陌生,甚至佔據了不少地位,百善孝為先,很難想像不孝之人在社會上有著多大的信服力。
自三皇五帝以來,孝便是重要的做人準則,舜雖說是帝顓頊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且「父頑、母囂、象傲」。舜從小便生活在繼母管控下,生活不僅難說好甚至還出現了「雙親」希望消滅的局面,然而舜卻以孝心感化了他們。
愚孝自然不可取,如舜之雙親便可謂是大惡之人,因此孝道是需要定義的,但不代表它就是糟糕的。在王永彬看來,孝順父母並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否則貧苦之家全然沒有孝,事實上孝心在不少貧苦人家更顯得淋漓盡致。
為病床上的父母盡心服侍便是大孝,陪伴同樣如此,孝是物質、是精神、是一切。當然,在社會生活的現實條件下,孝同樣也是有瑕疵的,而這保持在一個可以忍受的範圍是不傷大雅的。
事實上,世道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處於中間的才是絕大多數,「淫字論事,孝字論心」同樣如此,是豐富生活經驗的總結,卻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辯證地指導便是其最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