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又一位年輕人,因抑鬱症離開了我們。
根據上海市圍棋協會發布的訃告,當日13時許,24歲的著名圍棋選手範蘊若不幸從家中墜樓身亡,生前曾被查出患有抑鬱症。
範蘊若的好友、圍棋國手柯潔寫道:「輸了棋也可以一起烤肉,通宵打遊戲……那麼豁達正直善良的人。」
棋手連笑也說,印象中的範蘊若是樂觀大度之人,「輸了棋也能坦然面對,稱讚對手」。
還有不少棋手提到,事發幾天前,範蘊若曾在朋友圈中寫下莫名的文字。可惜,大家都沒能察覺出其中的異樣。
在痛心這位年輕人不幸離世之餘,局長留意到這樣幾個關鍵詞:
朋友圈是我們的另一張「臉」,它不只能展現你的生活,還可能暴露你的情緒,甚至抑鬱傾向。
發表在《歐洲物理雜誌·數據科學》(EPJ Data Science)的一項研究指出[1],根據一個人在社交平臺上的信息,就可以識別他是否有抑鬱傾向。
預測的準確率,高達70%!
這項研究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與計算科學專業博士生安德魯•裡斯(Andrew Reece)與佛蒙特大學數據科學教授克裡斯福特•丹福斯(Christford Danforth)主導。
研究者選取了國外很火的圖片社交平臺Instagram,招募了166 位用戶,對他們發布的44000張照片進行了人工評分和電腦測評。
他們中,既有健康人,也有抑鬱症患者和抑鬱康復者。人工評分是根據照片帶給人的直觀感受來打分。
電腦測評是藉助軟體,分析色彩飽和度、亮度、清晰度等,還會通過面部識別來解讀人臉。
最終,研究者得出了2點關鍵結論:
其一:患有抑鬱症或有抑鬱傾向的人,更偏愛模糊褪色或黑白灰等暗色系的照片;心理健康的人,更喜歡色彩明亮豐富、清晰的照片。
【抑鬱症患者更喜歡發布右側的這類照片;與左側圖相比,右側圖色調更高(偏藍),飽和度更低(偏灰),明度更小(偏暗)。圖片來源:EPJ Data Science】
其二:抑鬱的人,更喜歡用黑白濾鏡;心理健康的人,更偏愛彩色濾鏡。
(第一行是原圖;第二行是抑鬱症患者最喜歡用的3款濾鏡;第三行是心理健康者最喜歡用的3款濾鏡。圖片來源:EPJ Data Science)
這個結果並不意外。
以往的臨床心理學研究發現,心理健康者更喜歡鮮豔的顏色,而抑鬱者則更喜歡偏灰、偏暗的顏色[2]。
還有一個「殘酷」的發現:
抑鬱者所發布的照片,平均獲得的點讚數都要少於心理健康者。
扎心了!
另外,雖然抑鬱者更喜歡上傳帶面孔的照片,但他們發布的照片中,總的面孔數卻比較少,照片多是獨照或雙人合照,這間接說明了他們的社交圈子比較窄。
不被理解之痛,也是死亡的推手。
除了照片能隱藏心理秘密,一段反覆編輯的文字,也能暴露一個人的心理狀態。
國內學者研究了學生用戶在微博上發布的動態[3],結果顯示:
在社交平臺上,潛在的抑鬱症患者表現出的負面情緒傾向,遠超心理健康的人。
但是,比起朋友圈,我們似乎更傾向於在微博發洩負面情緒。
微信裡是天天向上的好孩子、好員工,微博裡卻滿是消極且喪、不敢發在朋友圈裡的話。
可即便如此,我們還會時不時在朋友圈裡刷出這樣的一些動態:
這些情緒垃圾,我們想讓那些自己在意的人察覺,可往往事與願違,非但得不到想要的撫慰,還招來不必要的說教,內心更加失望。
職場要求你「刀槍不入」,成人世界要求你「不動聲色」,父母要求你「樂觀堅強」……
時日久了,乾脆一股腦丟到無法被人發現的地方,或者默默存在心裡。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有抑鬱的時候,需要來自朋友的一份關心。
回到範蘊若,他在朋友眼中是一個樂觀豁達的人。但很多人,可能只是在假裝快樂。
有人問,運動員對勝負得失的專注,會不會是抑鬱症的危險因素呢?
答案是,有可能。
精神壓力大,本身就是抑鬱症的危險因素之一。
過度謹慎、力求完美、過分看重工作成效等特質,是抑鬱症的人格基礎[4,5]。
但局長在這裡更想強調一點:
有些人,情緒很糟,卻滿面笑容……
沒錯,局長說的就是「微笑型抑鬱症」。
它尤其常見於一些學歷高、身份地位高、事業有成、「有面子」的「成功人士」。
為了維護自己「成功」的形象,他們出現情緒問題時不願找人傾訴,不斷積累和壓抑自己的痛苦,甚至本人都意識不到自己有心理問題,一旦無法承受,便採取極端形式結束生命。
這可以理解為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微笑不再是一種表達自己內心喜悅的自然流露,而逐漸變成對內心悲傷的掩飾和證明。
「微笑」的背後藏著深刻的孤獨和寂寞,他們的行為具有「表演」性質。有些人甚至表現得比平時更體貼、更積極,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正能量的人,難以表現其「真我」的一面,以至於活得既痛苦又辛苦。
我是個有情緒病的愛哭鬼
表面是樂觀的人
偶爾會許多感觸
不是不知足
我很知足
可心中就是有一股悶氣
很難過
局長想說:
刷朋友圈的時候,如果看到好友突然開始發各種暗色系圖片,或者一些消極、疲憊的文字,是不是可以主動找對方聊聊,關心一下近況?
你的一句問候,或許就能幫助「作繭自縛」的他們「破繭而出」。
而助人自助,在你開導別人的時候,或許你自己的一個心結也隨之解開。
戳右邊連結,看看抑鬱的人最常說哪些話吧。
審稿專家:石瑩瑩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心理治療師
[1]Reece. G. A., & Danforth. M. C. (2017). Instagram photos reveal predictive markers of depression. EPJ Data Science, 6:15.
[2]Carruthers. H. R., Morris. J., Tarrier. N, &Whorwell. P. J. (2010). The Manchester Color Whee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way of identifying color choice and its validation in healthy, anxious and depressed individuals. BMC Med Res Methodol, 10:12.
[3]李鵬宇. 微博社交網絡中的學生用戶抑鬱症識別方法研究[D].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4.
[4]田峰,趙婷,王秀霞.綜合醫院首發抑鬱症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2):1724-1726.
[5]李凌江,馬辛.中國抑鬱障礙防治指南(第2版)[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7.
---
編輯:張杰、張廣有
校對:胡磊/排版:王中強
運營/統籌:張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