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一出生就哭,是知道自己來「受苦」了嗎?科學解釋令人感慨

2020-12-14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很多人無論是在電視上看過還是親身經歷過,都知道嬰兒剛出生的時候都會哭出聲來,那麼就有人會發出疑問了,為什麼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會哭而不是笑呢?對於這個事情所有人都是司空見慣的,如果非要刨根問底的話,似乎就有一些深奧了。

案例分析

之前你小姨生孩子的時候,孩子剛落地產房裡就傳出來孩子的哭聲,沒想到這個時候外婆卻在一旁說,小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知道自己是來受苦的,所以他是哭著降臨到這個世界的

雖然老人說的這句話沒有什麼科學道理,但是再看看人的一生的確是這樣的。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順利。

當然了,這只是我們從一種角度出發而已,孩子出生會哭其實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必須要走的一步。從科學方面來講,如果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第一聲是在笑而不是在哭,那麼豈不是聽起來非常的恐怖嗎?

那麼為什麼嬰兒來到這個世界後第一件事就是哭而不是笑呢?

其實和以下這3個原因是有一定聯繫的。

1.生存環境的變化

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時,他們不管是成長還是呼吸,又或者是吸收營養,都是通過臍帶跟媽媽緊緊相連了,在那個時候,他們一切的生活都要依靠著自己的母親

從和媽媽分開以後來到了這個世界,不管是生存環境還是周圍的溫度和溼度,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非常陌生的。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突然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他們失去了安全感,所以便本能地哭了出來。

此外要和媽媽們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寶寶在肚子裡的時候,嚴格說起來是沒有自主呼吸的,而是通過臍帶等渠道,來從媽媽身上直接獲取氧氣的,可以說媽媽把他照顧得很好。

當然了,也有寶寶不走尋常路

所以當出生後,肺部湧入第一縷空氣,刺激到他的聲帶後自然就會發聲。並且會是哭的聲音。因為很明顯的一件事,人在哭的時候是吸氣(抽泣這種),笑的時候則是呼氣。寶寶自然而然就哭出聲音啦,這也是好事呢。

2.生存方式發生了變化

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是通過臍帶來進食的,只要臍帶裡面還有羊水,他們就可以生存下去。

但是一旦離開了媽媽的身體,他們就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生存。以前賴以生存的期待突然離開了自己,在那一瞬間之內他們是不能適應的。

3.生存渠道發生變化

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一直都被羊水溫暖地包圍著。而他們一旦出生之後就徹底地和自己的母親斷開了聯繫,剛一出生就被助產的醫護人員直接提著雙腳,頭朝下拍打著背部。突然間受到這樣的驚嚇,他們肯定會委屈得想哭。

然而醫護人員之所以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幫助寶寶把他們的呼吸道和食道打開,讓新鮮的空氣湧入他們的身體內,讓他們擁有首次的呼吸。

看完這樣科學的解釋確實讓人有一些感慨。哭本來就是一個人的本能,只有通過大聲的哭,嬰兒在離開母體之後,肺部功能才能開始慢慢地充盈起來。

這樣才有助於他們自己正常的呼吸,這也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邁出的第一步,也是必須要走的一步。總之一條生命赤裸裸地降臨到這個世界,第一聲啼叫會給家人帶來莫名的驚喜,在這一聲啼哭之後,才代表著他的人生即將開始。(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剛出生的嬰兒老是哭 剛出生的嬰兒老是哭鬧,嘴巴張開
    剛出生的嬰兒老是哭人們常常用「呱呱墜地」來形容孩子的誕生,正是哭聲宣告一個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有象徵生命、活力、健康的意思。其實,孩子出生「呱呱墜地」這話還是有科學根據的哦!
  • 嬰兒出生時嬉皮笑臉,護士一巴掌打哭了,寶媽知道原因後表示感謝
    但也不是所有的寶寶,一出生的時候就會啼哭的,對於不哭的孩子,醫生和護士一般都會毫不猶豫的打哭。嬰兒出生時嬉皮笑臉,護士一巴掌打哭了冉冉跟丈夫結婚5年,終於懷上了屬於自己的寶寶。夫婦兩個都很喜歡孩子,這個寶寶的到來讓他們倍感珍貴。
  • 為什麼嬰兒出生時是「哭」不是「笑」?哭聲的正確解讀,你了解嗎
    嬰兒的哭聲也可以算是他們的第一種語言。編 輯:柔山成年人哭可能是情緒不好、心情低落、壓力大、悲傷、感動時也會落淚,而很多成年人會將嬰兒的第一聲「哭」,也認作是情緒的表達。還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嬰兒出生時是哭而不是笑呢?讓我們一起往下找到問題的答案吧。為什麼嬰兒出生時是「哭」不是「笑」?
  • 嬰兒出生要大哭,不哭代表什麼?一起了解下科學的解釋
    孩子出生的時候,醫務人員總是會讓寶寶大聲的哭出來。孩子的第一聲啼哭對於家長來說是非常感動的瞬間。不過,很少有人會去思考,為什麼孩子一出生就要大聲的哭呢?有些人覺得寶寶是剛到陌生環境被嚇哭的,有的人說是突然聽到聲音感到不應。各種各樣的猜測都有,但是科學的解釋其實是這樣的。
  • 一新手媽媽訓練3個月大嬰兒趴睡,嬰兒窒息身亡。到底怎樣科學育兒
    今天來一起探討如何正確的科學育兒,新生兒時期的嬰兒哭的時候到底要不要去抱?著名演員馬伊琍就踩過這個「哭聲免疫」的坑,她曾說過:只要是個人,總有一天都會睡整覺,自己親生的寶貝,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時候擁抱他安撫他,即使夜不成寐,相比他漫長的一生不值得嗎?
  • 宋朝一女嬰出生時不哭不笑,父親無奈帶到寺廟,高僧道出了真相
    據人們所知,這些健康的嬰兒在他們剛出生時,常常會有一聲清脆的哭聲,正如蘇曼殊在《斷鴻零雁記》中所述:「爾哌哌墜地,不過幾個月,即生父見背。」然而,有些孩子在剛出生時,由於各種原因就會哭不出來,這時那些護士便會輕輕拍拍嬰兒的背,讓它能暢通無阻地哭出來,免得氣管阻塞等等。
  • 宋朝一女嬰出生時不哭不笑,父親無奈帶到寺廟,高僧:你不該來這
    不過,有些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哭不出來,這時那些護士們便會輕輕的拍打嬰兒的後背,讓其可以順暢的哭出來,不至於出現氣管被堵塞之類的情況。而那洪亮的哭聲,也成了代表著孩子健康誕生的標誌,特別是那些哭聲洪亮的孩子,更是會讓其家人們感到欣喜不已。
  • 為什麼嬰兒出生時都是哇哇大哭而不是哈哈大笑?
    我們都知道嬰兒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即使出生時強忍著不哭,也會被護士打到哇哇大哭。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有人認為是嬰兒剛剛出生,不適應新環境害怕得哭了。有人認為是嬰兒剛剛從母親的肚子裡出來,太冷而被凍哭了。
  • 嬰兒這兩種與生俱來「能力」,讓人又喜又怕,真的是「挑媽媽」嗎
    但孩子真的是在「挑媽媽」嗎?或許很多父母認為這只是個比喻,剛出生的嬰兒又沒什麼能力和記憶,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呢?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嬰兒可能是個「神奇的物種」,比成年人要想像得更加複雜,其中寶寶的兩種能力,就很難用科學的角度解讀。
  • 剛出生的嬰兒第一個抱的人,對寶寶影響大嗎
    剛出生的嬰兒對世界是陌生的,其實對於第一個是誰來抱並無多大意義,而是後天的帶樣人才更關鍵。撫養人對孩子的影響?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這樣說:「嬰兒是通過嗅覺來感知世界,誰照顧,誰帶孩子最多孩子就是誰的。」1、剛出生的小寶寶也需要來自別人的「認可」,認同感對寶寶來說很重要。比如當兩三個月的寶寶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時,即使他「說」的可能毫無意義,你也可以跟他一起咿咿呀呀。
  • 新生兒需要剪指甲嗎?科學的解釋是這樣
    晴晴家的寶寶快兩個月了,這兩個月她感慨最多的是:關於寶寶餵養,真的是見仁見智。一開始大家來看寶寶的時候,都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向晴晴傳授一些經驗,但有時真的很搞笑。比如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指甲已經有些鋒利了,為了避免小寶寶自己抓臉劃破小臉蛋,月嫂就給寶寶戴上了小手套。可一會兒A來了,很麻利地摘下小手套:「怎麼能這樣限制孩子的天性呢,快把寶寶的雙手解放出來。」晴晴剛想著是不是有點道理,B來了,一看到小寶寶正在揮舞雙手,很是緊張:「怎麼沒有用手套套一下,這萬一划破臉蛋可就變成小花貓了。」
  • 科學解釋跟你想的不一樣
    因此小孩子小的時候說的話,大人一定要認真去聽,真的是一種預言,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小孩子看到「某個人」大哭的科學解釋是這樣的小孩子在出生幾個月甚至是幾歲的時候,對於人臉和顏色的東西的注視和直覺並沒有發育完全,也就是說孩子仍然是在不斷的發育狀態中,特別是1周歲左右的嬰兒。
  • 八成新手媽媽不信的「一睡二哭三攢肚」,其實是嬰兒發育必知口訣
    「為什麼剛出生的寶寶總是在睡覺?」「為什麼小寶寶忽然開始頻繁哭鬧?」「為什麼孩子的排洩規律一下子改變了?」「為什麼寶寶……」隨著嬰兒每一天的成長,圍繞著新手爸媽的「為什麼」也越來越多,其實寶寶的身體的每一種變化和表現,都是在向爸媽們傳遞信號,可惜很多父母新手上陣,實在搞不懂這些信號的含義。
  • 最猛新生兒:怕被醫生「打」,自己把自己掐哭!網友:你不疼嗎?
    新生兒的哭聲,是判斷寶寶出生狀態的重要指標,但是多數寶寶出生的時候是不會自己哭出來的,這時候醫生就會輕輕的「打」一下寶寶的屁股,用來刺激寶寶的外在感受。但是你見過在醫生動手之前,寶寶就動手把自己掐哭的嗎?
  • 福州一嬰兒出生10天就長牙 醫生:是正常「誕生牙」
    最近,福州的李女士有喜有憂,喜的是她剛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寶寶,但是寶寶剛出生就長牙了,這讓她擔心不已。  一般牙齒是在嬰兒出生六個月以後才開始萌出,出生就長牙,這是怎麼回事?正常嗎?雖然寶寶目前沒有異常,李女士和老公還是被驚得不知所措,趕緊向東南快報十方健康平臺求助。
  • 新生寶寶怕被醫生「打」,把自己掐哭:不用動手我自己來
    眾所周知,寶寶出生的時候都會伴隨著急速的哭聲來表示孩子是健康的,如果孩子不哭,醫生也會象徵生的打一下孩子的屁股,讓孩子感受到疼痛,從而放聲大哭來確認孩子是健康的。就是利用外界的刺激來促使孩子哭。我們最多見的都是醫生打哭孩子,那麼你見過孩子自己把自己掐哭的嗎?新生寶寶怕被醫生「打」,把自己掐哭:不用動手我自己來這是一個新生兒的視頻。
  • 嬰兒究竟需要怎樣的睡姿?
    本報記者 張 蘊 張景陽近日,一則「科學睡眠方法導致嬰兒趴睡窒息」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一名新手媽媽在「某付費睡眠引導群」提問,稱小孩翻身趴著睡覺一直哭,向群內的老師尋求幫助。悲劇的發生,令人惋惜心痛,同時也引發了對於是否應倡導對嬰兒進行獨立睡眠訓練的討論。這些聲稱「科學」的育兒訓練真的科學嗎?嬰兒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睡姿?什麼階段的寶寶需要訓練獨立睡眠?如何才能防止嬰兒睡眠窒息?科技日報記者就此向業內相關專家求證。
  • 嬰兒會被慣壞嗎?已有科學研究證明:寶寶哭著要抱是本能
    父母對於寶寶這種「撒嬌賣萌」早已經習慣了,這是孩子們獨有的「必殺技」,要麼求抱抱,要麼扯著嗓子哭,在這樣的連環攻擊下,父母只能「繳械投降」了。這一過程說說明,寶寶哭鬧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並非是撒嬌。因為寶寶從在子宮內到出生,跟母親建立的聯繫是最大的,因此在寶寶潛意識裡,會認為有媽媽就有安全感。
  • 嬰兒為啥都那麼可愛?看完科學解釋,感嘆生命的神奇!
    這是大自然的一條定律,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時,都會有特殊的親切,並且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平安的生存下去。父母會有這樣的心理,除了是對孩子骨肉的愛,還有什麼原因?剛出生時,所有的孩子幾乎一樣,身上裹著羊水,帶著嬰兒的味道。在五六個月以後,孩子圓圓的腦袋,大大的眼睛,稚嫩的臉蛋,吹彈可破的皮膚,處處讓人覺得十分可愛,可以說孩子身上所擁有的特徵,都觸動著人們的神經。
  • 新生兒哭鬧有時不是餓了,但一哭就餵奶,你家中招了嗎?
    久而久之,不管寶寶是咧著嘴唇還是哭,媽媽都會餵奶,寶寶手裡拿著奶嘴會安靜一會兒。經常聽人說:用手指摸摸他的臉頰或者嘴巴就行了,如果寶寶會張嘴找手指按住,那他就餓了。真的嗎?真的是這樣嗎?寶寶的撲嘴可能只是被刺激的最初反映,也可能是自我安撫,也可能只是在玩遊戲。同理,吃手也是一樣。寶寶吃手不一定餓。掌握孩子的飢餓信號,需要根據孩子需求時間段的各個方面來考慮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