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10日),在山城重慶冬天難得的豔陽高照中,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展開了主論壇第一天的議程。
針對本屆年會的主題——「重建生態|價值與系統的力量」,昨日上午和下午分別從「學校理解——解答生命與成長的核心課題」與「育人選擇——激活學生優秀素養與美好情感」兩個專題展開。
2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教育人分別從教育、人性、學習、安全、創造、知識、規則……等20個小主題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實踐。
這些為本屆年會量身定做的小切口、高難度的小主題,都經過了深度的燒腦思考和多個版本的持續迭代,在給「學校理解」和「育人選擇」這兩個話題貢獻新思想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認知新挑戰、拓寬了新邊界。
學校理解——解答生命與成長的核心課題
生命錨點
關於教育:在文明的長河中,教育的根本目標究竟是什麼?
劉慧(張家港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在文明的長河中,教育的根本目標究竟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進學校?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布羅茨基的一本書——《文明的孩子》,讓劉慧校長豁然開朗,教育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培養文明的孩子嗎?文明的孩子,需要有對未來充滿想像、凡事能獨立思考、能做出獨立判斷……此外,有一個重要的素養被我們忽視了——「與世界對話的能力」。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每個詞的後面,都有一個世界。語言對整個社會生活產生巨大的塑造作用。所謂的現實世界,可以說就是人類根據自己的語言系統建構起來的。
劉慧認為,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講,要培養與世界對話的能力,提供文明的語言是基礎,至少要做好兩點,一是讓語言優雅、精緻起來。二是讓語言建立起合理的邏輯,用邏輯指導語言。
「如果說大中學更側重語言的邏輯,那小學側重的是語言的詩意。我們把重點放在一座校園的語言生長與語言美學環境的塑造。」
「和我們的漢語這個偉大的文化傳統相匹配,和兒童天生的詩性精神相匹配。我們不僅需要詩意的物型空間,還需要詩意的語言空間,讓語言像草木一樣生長,像大自然一樣芳香,像風一樣瀰漫在校園,仿佛在空氣中就能抓到無數的東西。孩子們沐浴在這樣的語言環境,猶如棲居在詩意的生活裡。」
關於人性:人性向善也趨惡,這份不確定給教育帶來了什麼?
李海林(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校長)
西方人認為「人性本惡」,所以孩子做了壞事是可以理解的,做了一點點好事就了不起,值得表揚;而中國信奉「人性本善」,所以你做了好事沒什麼了不起,一旦做了壞事就必須受到批評。
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校長李海林表示,每一個教師日常行為背後的教育觀,就是他關於教育的人性假設。
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抑惡揚善。抑惡,教育要有底線,不要壞人心,哪怕這樣做可能帶來實際好處,也不能這樣做。揚善,教育要有自己的人性理想,教育的使命是給孩子一種人性的底色。
但教育跟宗教是不一樣的,好多人沒有分辨這樣一個界限,教育是有邊界的。不要試圖把人培養成神,超越了人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也不會成功。
最重要的是,教育不要違背孩子天性,孩子的天性是教育的資源,不是要改造的對象。在教育領域裡,無害即是善。
關於學習:我們唯一能戰勝野蠻的希望,取決於「有意義的學習」
趙群筠(前杭州拱墅區教育局局長,特級教師)
孩子怎樣才能過得充實又快樂呢?杭州拱墅區教育局前局長趙群筠退休後,去到一所所學校,與孩子們做一次次對話,總結了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自主,也就是獲得自主選擇的權利。每個成人都想掌握命運,孩子也如此。趙群筠到昆明醜小鴨學校,跟孩子討論 「你眼中是學習是什麼」「你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什麼?」「最影響你學習的是什麼?」……通過座談,她意識到,如果直接給孩子發通報,他們第一反應可能是反對。但是若把選擇權交給他,他就會告訴你,我願意試一試。
第二個——減負提效。她在職時,曾推行兩個政策,一是「延遲半小時上學」,二是「晚十點、不作業」。在她看來,我們有義務給孩子們減輕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第三個——應對未來。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事就是傳遞知識和意義,以幫助年輕人應付未來挑戰。
關於安全:尋找安全感,是文明進步與人生奮鬥的最基礎動力
李建華(河南鄭州艾瑞德國際學校校長)
安全感,是人內在精神的需求,是貫穿一個人生命軌跡的重要底色。在以培養內心充沛的人為事業和使命的教育人眼裡,安全感是什麼?鄭州高新區艾瑞德國際學校校長李建華,對「安全感」(safe)一詞進行了解構:
S:steady,穩定,給予我們基本的自尊與自信。A:alive,活躍,熱帶雨林般的生態,才會人情活躍、思維跳躍。F:free,自由,意味著對時間的輕鬆把握,對空間的任意抵達。E:equal,平等,託舉人格,決定精神的站立。如何用教育現場的情調和溫潤的細節,構築一所學校的安全感呢?他認為,一所有安全感的學校,就是讓孩子感到「愛+被愛」;讓教師感到「善待+期待」;與家長和更遠方的人產生「關係+聯繫」。
在尋找安全感的路上,願我們都有為他人畫斑馬線的善意,也有順利過馬路的能力!
關於創造:為什麼思考與創造,才是人類生存的原因和價值?
陳文豔(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校長)
人類在應對技術和社會變革時,總是以改善教育作為回應。
在當下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教育應當有勇氣成為將人類擺渡到未來的方舟之一;而學校存在的原因和價值,正是幫助每一個來到校園裡的孩子思考與創造,不斷接近最完善的自我,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那麼,如何實現呢?
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校長陳文豔認為:一是找到思考與創造的思想及行動邊界;二是找到思考與創造的恆定及個性要素;三是找到思考與創造的路徑及未來可能,堅持從「科學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從「簡單」走向「複雜」,從「單一」走向「綜合」。在她看來,人類所有的思考與創造不斷接近未來,而又永未完成,這是生命永恆的精神面向,也是一所學校永恆的價值錨點。
成長支點
關於知識:什麼樣的知識才有「力量」?又該如何習得?
盧志文(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
知識應該怎麼分類呢?清華經管學院楊百寅教授認為,知識應該分為感性,理性和活性知識。
感性知識,是人類行為直接觸動而形成的知識,如感悟、直覺等;理性知識,是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真實性、規律性的理解,如書本理論、公式;活性知識,是人類對於事物重要性、價值性的認識,反映個體行為背後的本源,如王陽明的「致良知」,康德的「價值判斷」,J.H.弗拉維爾的「元認知」等。
過於重視理性知識,忽視活性知識,會導致整個社會價值扭曲、拜金主義橫行。
在知識社會,我們該如何學習呢?W.R.阿什比提出了黑箱概念。知識集成於框架之中,使用者對此並不知曉,如同面對黑箱,按規操作便可得到預期輸出。
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盧志文認為,未來教育應開闢兩條路。一是學會一種學習方式,二是具備直接使用黑箱高效率得到結果的能力。
關於規則:為什麼學習越走向個性化,越需要強化共同約定?
唐曉勇(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第二實驗學校校長)
因為網際網路給我們孩子打開了一扇窗戶,他們可以看到多樣的社會,而且網絡空間也融入了豐富的情感和人際聯繫的多元世界。那麼多樣性、娛樂性、可能性、參與性,就成為數字原住民的最重要的4大特徵。這些特徵正是這個時代新人類的追求個性化的外顯;而個性化學習也必然會成為他們的內在需求。
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第二實驗學校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自主與合作,最核心的連接件就是規則;這裡的「規則」,更準確是「共同的約定」。因此,學校積極的創設相互依存的關係。唐曉勇校長表示,建立這樣的關係,就需要明確個人與團隊的義務和責任是什麼,知道我該做什麼,哪些不該做。如何正確表達自己意見,如何爭取共識等,都需要建立一個彼此認同的規則。
關於挫折:複製錯誤是生物進化的原因,擁抱挫折是人生成長的前提
莊惠芬(江蘇省常州市星河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很多人強調挫折的重要性,卻對挫折教育有很多誤會,將其等同於痛苦教育,甚至打擊教育。實際上,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製造挫折,而是當孩子遭遇挫折和失敗時,教會他們如何應對。人成長的各個階段都有要處理的內在危機和挫折。
江蘇省常州市星河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莊惠芬表示,低幼階段常遭受的挫折是因為習慣未養成而被指責、批評、懲罰,學校採用讀寫繪的方式讓孩子直面習慣挫折;中年級的孩子處於「易爆易燃」階段,學校通過情境性戲劇表演讓孩子洞察自己內心;高年級的孩子開始探索這個世界如何運轉,學校通過項目化的研究讓孩子理性看待社會的現實和挫折。
在她看來,真正的理解誕生於挫折。學校讓每個孩子畫一畫自己的挫折地圖,在自我梳理過程中直面過往、在相互分享中打開心結、在尋找路徑中砥礪力量。
關於時間:成長的本質,是學會不斷壓縮你的「時間顆粒度」
孫先亮(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校長)
教育要尊重價值、生命成長和健康發展,而這要求學校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
而事實上,許多學校與時間賽跑,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無限創新的和發展的可能性。
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時間,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
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校長孫先亮認為,我們可以有一個觀念的轉變:在有限時間裡,演繹無限價值。因為教育本身具有無限可能性。
孫先亮提出,學校需要確定一個最好的理念。並且,不應把時間以「段」為單位,而是以「顆粒」為單位,更加重視並發揮時間的價值。具體而言,學校可以科學調整課間時長、教學時長和課時量;學校可以思考,如何給學生創造更多機會、平臺和資源,讓孩子們在有限時間和空間內收穫更多,個性化發展,主動規劃自己的時間與人生,從而實現真正的成長。
關於平衡:學習的根本意義,在於抵達一個獨特而素養平衡的人生
馮晨(杭州雲谷學校小學、初中部校長)
學習的根本意義,在於抵達一個獨特而素養平衡的人生。「素養平衡」,即素養的均衡發展。各方面素養得到和諧發展,才能成為完整的人。「獨特」,即理想的教育應該珍視每一個人的差異性,學習不是把「不同」變成「相同」,而是讓每一個「獨特」熠熠生輝。素養平衡,是人生的底色;而每一個個體的獨特,則是底色上的亮色。
那麼,學校應該怎麼做?雲谷學校以「視人為人」作為核心價值觀,以培養具有仁愛精神、獨立意志、社會擔當、終身學習力和幸福感的地球公民作為培養目標,並建立了學生核心素養框架。其次,學校的「導師制」讓看見每一個、支持每一個成為可能。在小學,導師動態輪換,每周都有導師例會。在初中和高中,導師相對固定,以亦師亦友的身份追隨孩子三年的成長。
育人選擇——激活學生優秀素養與美好情感
個人幸福
關於幸福:高質量的生活,源於一種「綜合的滿足」
趙桂霞(山東省濰坊歌爾教育集團總校長)
詩人卡塔琳娜·曼斯菲爾德說,幸福是怎樣的感覺呢?仿佛人們突然間吞下了一片光燦燦的正午的太陽,蒸騰起來了。幸福不斷造訪我們,卻又總是消失得無影無蹤。教育人如何找到幸福?
理解幸福有四個維度,是意義、投入、快樂和滿足。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這才是幸福的真諦。什麼才是有意義?有意義的生活,是基於創造、基於價值,基於付出。
創造幸福有四條路徑,是從生命到使命,從工作到價值,從物質到意義,從得到到付出,不斷穿透教育場域。所以教育,要善於發現物質背後的意義,並且激發意義。要做一個善於「穿透」也能夠「穿透」的人,賦予我們的工作以價值,賦予物質世界以意義,帶領學生從知識層面進入到精神層面,從物質生活升華到意義價值,這是幸福建設的必由之路。
感受幸福有四個要素:思維的躍遷、情緒的調向、動機的超越、能力的激活。
人類有四個特點,跟思維和情緒有關:一是思前想後,任何當下都有非當下,因為思維會將我們的心思帶離當下,帶出場景;二是內在複雜,任何當下都有可能情緒湧動,怎麼調整情緒?從爬行腦到情緒腦,再到理性腦;三是迭代進步,任何當今都在超越以往,特別是動機的超越;四是潛能無限,從潛能到能力,不斷去創造有價值的幸福生活。
關於能力:從T型能力到鼎型素養,學校育人目標的未來路徑
陳罡(無錫SK學校校長)
能力是什麼?
當我們談起能力時,通常也會提及另外兩個概念:知識和技能。
陳罡校長以數學方程式將三者的關係作了形象地對比。如果關於「什麼是方程」「方程如何解」是知識,那教會孩子「運用知識解方程」就是技能。而這一過程中孩子觀察力、理解力的成長,方程相關知識、技能的收穫,方程思維的形成等,都是能力。
他認為,知識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礎,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依賴於知識和技能獲得,能力的高低又會影響到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水平。
T型——未來人才必備能力模型
林崇德先生就描述過T型人才模式。「T」的一橫,代表著知識面寬、創造力、適應性、獨立性、實踐能力等;「T」的一豎,代表著邏輯思維、知識深度、理解水平、統一規範、集體主義等。
「T」的一橫一豎,代表著知識的廣度和專業的深度。蒲公英教育智庫總裁李斌對此也有闡釋,知識的廣度,即有能力跨越行業壁壘,進行宏觀架構與整合式設計;專業的深度,即在所處行業像「工程師」一樣專業生根、操作無礙。
T型能力,是未來人才必備的能力模型。
鼎型——未來學校育人目標基本模型
在SK學校創辦過程中,陳罡將學校的使命確定為兩個字「博喻」。而作為學校育人目標的支柱,SK學校的「核心素養」包含「文化理解、審辯思維、自主學習、創新素養」。在國家核心素養之下,學校的四大素養和其他多種素養(國際視野、全面發展、學業優良、個性鮮明等)一起,最終構成了鼎型的素養模型。
鼎型素養,清晰指向了未來學校育人目標的基本模型。
關於動機:學習、勞動、工作、成就、意義,是現代人的基本需求
徐瑛(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內在動機是持久的,外在動機是短暫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喚醒孩子的內在動機尤為重要。關鍵並不在於用邏輯說服或培養意志力,而在於喚起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快樂無意識來發揮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感受和體驗到快樂,從而產生快樂動機,促使他們自主選擇學習,滿足成長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以下三點:
1. 自主,讓孩子主動選擇,核心是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孩子感到成就的快樂,心裡需求得到滿足;
2. 勝任,達到預期效果,獲得成就感;
3. 聯結,每個人都需要和身邊人交流,關心與被關心,愛與被愛。
那麼,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實施呢?
1. 人類有尋找快感的深層次動機;
2. 高層次的成就感產生更大的快樂動機;
3. 利用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快樂動力;
4. 充分利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動力。
關於情緒:學生的負面情緒,以及成人社會的戾氣究竟從哪裡來?
幹國祥(全人之美課程總設計)
「為什麼你不認真學習?」一些孩子給出的回答是,「我為什麼要認真學習?」
對於他們向學習意義和價值的追問,幹國祥感同身受。
他認為,矛盾根源在於,前者指向生存,後者指向生活,不同的選擇會形成不同的文化。例如,遼代和元朝的文化是學會生存,而大唐、宋朝的文化是學會生活。
而當人們將生存壓力作用於教育後,異化便形成,最終導致了學生的心理問題。
他還認為,如今存在於教育中的這種的矛盾,或許要追溯至百年前救亡圖存與啟蒙運動之間的矛盾——創造富強社會還是追求個體幸福?這種矛盾,在今天大國矛盾凸顯之際,也越發明顯。於是,啟蒙和個體幸福無限延宕。
那麼,一個具體的兒童如何成為一個大寫的「我」?
幹國祥表示,孩子需要通過學校中的精神生活,語數英外等智力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克服困難、獲得成就感、形成意志力、責任感和內驅力。教育需要重視學生的每一次學習,重視塑造學生的自我認知,開啟良性的教學循環。
關於思維:教育推動生命成長的標誌,在於「思維的躍遷」
馬驫(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杭州學校校長)
生理髮育標誌著身體的成長,而思維躍遷標誌著生命的成長。
今年6月21日早上,他例行在校園「巡邏」,一聲狗叫聲吸引了他的目光。原來校園裡來了六隻流浪狗。
一邊擔憂「生命的幼小、羸弱、不安全」,一邊萌生創意「這可是很好的生命教育素材」。交給誰來做呢?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德育部門,而是學校的學生組織「花生愛心基金會」,救助團隊迅速成立。發布救助計劃、出現第一位領養者、領養計劃受阻、開學典禮校長廣告、社會愛心人士領養、最後一隻成為「校狗」、招募學生志願者……
孩子們經歷了挫折、悲傷、興奮、激動等等各種情緒。讓思維的躍升陪伴生命的成長 在這次不同尋常的經歷中,每位參與的同學都加深了對生命成長的認識。第一位領養者袁煒傑領悟到:尊重每個小生命,要接納他的全部,無論是好的一面還是壞的一面,這才是真正的愛。在救助流浪狗的過程中,學生直面生命、直面生活困惑,促發了思考思辨,提升了思維品質。
讓孩子思維躍遷,實現生命的成長,需要這樣一些要素:真實的生活情景、適切的課程設計、明確的責任主體、充分的過程體驗、深入的思考探索、深刻的成長體悟。
社會責任
關於家國:什麼是理性的愛國主義?
劉希婭(重慶謝家灣小學校長)
國家,是一種邊界,也是一種歸宿。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理性的愛國主義應該成為全民族的共識。那麼,中小學校如何進行理性愛國主義教育呢?身體力行,客觀理性,培育認同感,建構以積極的情感接納為基礎的愛國情感共同體。立場堅定,建立關聯,貢獻建設性。了解國情,理解個體與國家的關係、關聯,思考個體與國家發展的內在邏輯和使命,提出建設性建議和方案,知行合一。
同時,我們必須遵從教育規律和孩子們身心發展規律,選擇孩子喜歡、接納的方式和內容,避免灌輸式、標籤化、說教式愛國主義教育,用身邊的人、熟悉的事感染身邊的人。
關於道德:重建「科學的道德觀」
張良(愛米雲助教創始人)
要重建「科學的道德觀」,張良認為首先是學校和老師重建自己的道德觀。因為,在公共生活裡,教育者無法將自己置身事外,將同樣受到惡劣群體關係的約束,疲於奔命。
張良看來,具體做法有3個方面:
1. 範式轉型:從規則條文到倫理精神。
道德觀不能僅僅是掛在牆上的規則要求,更應該上升為倫理思想和自覺行動。
2. 釐清邊界:從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
梁啓超曾說,中國社會偏於私德,而公德殆闕。私德層面的強化並不一定帶來公德的建立,公德並非私德的簡單放大。對私人領域的過度侵入,尤其是以控制的方式侵入,會導致個人對公共事務和秩序的排斥、冷漠、攻擊。
當有老師說,「我對他們好到他們不好意思不聽話」,這種情形並非好現象,有公私捆綁的嫌疑。
3. 科學方法:從個體改變到團體動力。
想改變個人的行為,最先需要改變團體的行為。團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則不改變,個體就會更強烈的抵制外來變化。這方面,張良為大家帶來了涼水井中學的文化共同體的成功案例。
關於真相:教育是要幫助人努力消除認知的偏差,而不是時刻強化它
程紅兵(金茂教育集團總校長)
在教育中,教師真誠的人格造就學生真誠的人格,教師虛假的人格造就學生虛假的人格,教師雙重型人格自然造就學生分裂型人格。
而在當下,「虛假型」「分裂型」的教育現象依然存在。
一是弄虛作假,以應對上級檢查。
面對上級檢查,學校為了榮譽,產生認知偏差,經常在檢查時誇大事實。本質其實是違背了辦學規律,忽視了學生主體。
二是口號粉飾,以掩蓋辦學平庸。
今天的教育生態要求「立竿見影」,但教育是有「慢火熬煮」,做不到「立竿見影」。有些學校就只要「見影」就行,未必「見竿」。
三是不擇手段,以掩蓋問題重重。
為了升學績效,有的學校通過各種虛假的宣傳,製造成績的假象,以獲得所謂的「名校光環」。
以上亂象的存在,有其外在客觀原因,但更應反思其內在原因:價值思想的缺席,而這正是最可怕的缺席。
所以,從價值思想上更需要學校的文化自覺,不斷向自己發問:
一是事實層面上,要教什麼內容?
二是技術層面上,應該如何教?
三是價值層面上,到底為什麼而教?
關於價值:當學習的每一個細胞,都閃爍意義之光
饒美紅(杭州市建蘭中學校長)
過去,許多教師離學生真實學情遙遠,就像沒有聯網的道路攝像頭,沒有接入大數據,對於車輛和交通的分析與現實斷裂。
而如今,教育更需關注的是個體,需要學校實現微觀的立體突圍,需要教師們研究關鍵的知識,回歸因材施教,實現個性化教育,讓學習切除低效、冗餘,變得高效而充滿意義。
那麼,學校應該怎麼做?
杭州市建蘭中學校長饒美紅以杭州市建蘭中學「建蘭大腦」為例,分享了解決之道:學校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無感沉澱。
首先,挖掘學習偏好、認知風格、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學習特徵。
其次,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實現考試結果評定,從分數到知識、能力掌握狀況診斷。
然後,減輕學生負擔,為學生學習和個性發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有效的支持,比如,為學生私人定製課後作業,診斷個輔,反饋到教師實現教學改進。
關於責任: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他人,都與我有關
向克堅(四川嘉祥教育集團董事長)
美國蘭德公司曾說,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中國人不了解他們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責任,中國人只在乎他們直系親屬的福祉,對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所遭受的苦難則視而不見……
向克堅不同意,因為有我們這群教育人在。當今中國,固然存在很多狹隘、自私甚至冷酷,缺乏責任擔當。但是,中國自古就不缺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文明在某個歷史時期,可能遭到打擊,但從沒有湮滅。中華文明正在復興,文化自信也正在喚醒。
今天,有一群人,他們懂得教育對民族復興和人類未來的重要性,身體力行對中國教育的責任擔當,並不斷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到教育公益當中來。
「沒有哪一個民族,是盡善盡美的,沒有哪一個時代,是完美無缺的。面對西方人的評價,我和我的同行人們願意用行動來說明問題,教育本身就是在給予,給後輩知識文化、意志品質、精神追求。這也是一種利他精神的體現。」
今日會議流程安排
來源 |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開幕式嘉賓演講
責編|三石